怎样评价《菊与刀》

什么是公务员2023-05-05  31

     义理、名誉和人情作为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几个分支,也是最为模糊和难于解释的界定。名誉和人情则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所谓日本文化的矛盾性其实也在于一种范围界定的模糊。忠、孝、义理、恩情……每一种品德之后都是一个难以超脱的怪圈,它们高尚的各自为阵、矛盾重重,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不两全。多数人会在忠,孝,义理之间不断纠结,直至作出痛苦的抉择。然而无论怎样,鱼和熊掌,他们总会辜负其一。这大概便是日本人往往痛苦的根源。此时,死亡可能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解脱方式。

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理想的状态。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因此他们毫不畏惧,而是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将死亡表演给别人看。日本人这种生死态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生死观大相径庭,自杀仿佛已成为一种程式或是艺术。当然,作为战时文学报告,《菊与刀》也并非毫无破绽。至少上文提到的作者从未涉足日本便是最值得诟病的地方。《菊与刀》常将日本与中国作对比,鲁思·本尼迪克特几乎以一种对待原始部落习俗的态度去研究日本文化,尽管她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度很高的文明,但是她字里行间却处处认定这是一种与西方的现代文明完全异质的“野蛮”文化,这一“异质”自然也包括日本文化的源头——华夏文明。她不能以身为西方人内在的傲慢和种族观念来理解东方文明,便为日本的“异质”文化预先设立圈套而进一步证明,这种以己度人的论证方式怕是全书最大的败笔了。

主题就是研究日本文化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发动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创造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时至今日,《菊与刀》这本书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1首先《菊与刀》不是小说。

2《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金克木先生特别推荐此书,肯定了这位女学者的研究成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补充: 1944年,二战中的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急于制定战后对日政策。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受华府委托潜心研究日本,《菊与刀》就是这一研究成果:一个作为文化问题的战争军事问题报告。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菊花呈现柔美,莫不让人想起《枕草子》所展现的日本传统生活之美,以及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刀则诉诸暴力,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莫过于举刀剖腹的日本武士。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本尼迪克特选择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正如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并不像美国那样重视自由平等,日本社会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这是两国不同的生活准则。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及长嗣继承为基础的等级制。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日本都有十分周全的等级制度安排。各层各级各司其职权,逾越则必遭惩罚。此所谓“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种渗透在普遍生活中的道德伦理观,是真正的“日本制造”。日本向外输出战争,目的也是为了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只不过他们设想位居等级高端的应是日本人。

作者透过恩、情义、名誉等关键词描绘了日本人的德行规范,同时描绘了一个由洗澡、睡眠、吃饭、恋情、酗酒等组成的人情世界,最后指出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其结论是,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菊与刀》自1946年出版以来已成了研究日本民族性的经典著作。尽管本书的写作属于委托研究,作者也并没到过日本,但她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笔触探入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该书自商务印书馆1986年首次翻译出版,多次重印,这次华文出版社推出的系插图典藏本。该版的好处是,百余幅历代日本经典绘画,不仅可以让人略知日本绘画发展历程,还可为书中的某些论断寻找感性论证。

156

从《菊与刀》看日本教育哲学

文/陈雨

摘要:《菊与刀》是一本美国人视野下描写日本文化的书籍,其中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的层次性是由其独特的教育哲学所引发的。本文从日本教育的角度出发,阐述其中深刻的含义,发现一些哲学的价值。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教育;哲学价值“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揭示了日本人性格与文化中的双重性,而这种双重的性格恰恰源于日本独特的教育哲学。

一、日本启蒙教育中的双重哲学

本尼迪克特具有人类学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和精致的感悟力,她对日本文化深刻的解读凝结而成的《菊与刀》是在人性的角度上剖析了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书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矛盾性。菊--恬淡而柔弱,刀--黩武而顽梗,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辩证的存在于日本人的性格中,使他们一面谦逊有礼,一面倨傲好斗。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和意识极为强烈,他们的精神世界犹如阶梯,不同地位的人会在“阶梯”上自动排列出高与低。这不仅在西方的意识世界中是无法理解的,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东方国度中也并不多见。而这种等级观念的形成是和其教育精髓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是U 字型的,婴儿时期和老年时期地日本人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过分的任性,也是被允许的。但是一旦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家庭和学校就会对他们进行不间断的羞耻教育,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名誉对人生的重要性,作为传统的日本武士道文化精神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使得日本的教育呈现出一种断裂性,尤其是在成年男性的社会行为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日本男人一生为名誉所累的特征,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单独的个体心理承受的压力都是超乎寻常的巨大。

二、日本耻感教育中的激进精神

《菊与刀》用了对比文学的方式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去对日本的文化进行介绍。发现日本人更推崇一种“耻感文化”,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是“知耻”的教育,而大人让他们知道耻辱的方法就是不断用更好的样本去“刺激”或羞辱他们。例如在需要对幼儿断奶时,会以更小的幼儿作为参照物:“你的弟弟(妹妹)真是个大人,都已经不吃奶了”。这就使得日本的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羞耻的滋味,从而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都小心翼翼的,害怕被周遭看不起。所以,幼儿无忧无虑的特性在日本是看不到的,每个人都因为害怕品尝羞耻的滋味而不断“奋勇前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成年日本人都有

以上就是关于怎样评价《菊与刀》全部的内容,包括:怎样评价《菊与刀》、《菊与刀》讲的主题是什么、求小说《菊与刀》的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61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