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不明白“黎民百姓”的意思,为什么后世都称百姓

多数人不明白“黎民百姓”的意思,为什么后世都称百姓,第1张

无论是在古装剧中还是在史书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黎民百姓”这个词语,这个词语的含义就是指天下的苍生,天下的百姓。但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却只会说百姓,从来不说黎民,为什么当代人会把黎民二字丢弃掉呢?接下来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黎民和百姓两个词的最初意义不一样。

虽然人们将”黎民“和”百姓“组合到一起,他们看似意思相同,但是在最初的时候,这两个名词所指代的人是不一样的。

黎民指的是蚩尤的族人。

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九黎族。当时蚩尤被炎帝和黄帝联手打败了,这样一来,蚩尤部落的人就成了炎帝和黄帝手下的俘虏,因此就把他们统称为黎民。黎民其实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称呼,就是奴隶的称呼,这种人一般都是生活在金字塔最底层的一群人。

炎黄族的族人统称为百姓

虽然炎帝和黄帝联手打败了蚩尤,但是他们的这种联盟的关系并不稳定。而在他们打败蚩尤之后,他们两族也进行了斗争。最后,黄帝战胜了炎帝,一举统一了黄族和炎族。在这两群族人中,大概有一百多个氏族,而这些不同的氏族之间又有着不同的姓氏,因而统一后的炎黄部落的族人就有了“百姓”这个称呼。

随着时间的推移,炎黄的后代成了汉族人,蚩尤的后代成了少数民族人,所以后世的人们还是习惯百姓这个称号。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黎民”和“百姓”两个词放到一起,统称“黎民百姓”,那么,“黎民”和“百姓”这两种说法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一、释义不同

黎民,是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黎民最早出自《书·尧典》:“黎民於变时雍。”孔传:“黎,众。”“黎,众也”。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

百姓,战国之前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楚对平民的通称。《诗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官族姓也。”现今指平民,普通人。也称“老百姓”。

最早将两个词放在一起是《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二、“黎民”和“百姓”勇于区分自己人和战俘

黎民最早是来源于上古时代,炎帝被蚩尤部落赶到逐鹿,想着联合黄帝一起攻打蚩尤九黎,联盟的人群因为人人有姓,故将军事联盟称为百姓,而将俘虏的九黎人称作“黎民”,以与“百姓”相区别。

三、“黎民”和“百姓”社会地位不同

历史记载,最初,黎民是奴隶。他们没有家室,也无姓氏。他们可以当牲口一样买卖。“百姓”是有一定社会性地位的贵族总称。如《国语·楚语》载:“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

四、随着时代发展,“黎民”和“百姓”才放到一起

随着时代推移,因为二者差距变小,才开始放到一起,统称“黎民百姓”。春秋后期,宗族被破坏,土地私有的地主代替了以前世袭的领主阶级,百姓失去了贵族的意义,与黎民差距越来越小,二者都成为被统治阶级领导的平民。

关于“黎民”和“百姓”的说法,你有什么看法吗,可以下方评论留言与我交流,欢迎指正。

黎民和百姓在一起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就是普通的百姓。但是在上古时期,“黎民”和“百姓”它两个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黎民”指的是奴隶身份的人,而“百姓”指的就是贵族身份的人。所以,在最一开始“黎民”和“百姓”都不是指普通老百姓。

分别来看一下它们各自都代表着什么吧。

黎民:在远古时期的时候,黎民是指九黎族的族民,在逐鹿之战以后,黎民就成了“奴隶”的意思。相传,之前的九黎族是九个部落的联盟,它分为81个氏族,也就是有81个首领,而他们共同的首领是蚩尤,蚩尤是一个非常勇猛善斗的部族。在当时蚩尤带领着九黎族,会经常的欺负炎帝族的族民。后来炎帝族就联合了黄帝族一起,在逐鹿与九黎族开始了大战,结果就是蚩尤战败被杀了,而被炎帝族和黄帝族俘获的九黎族族民,从这也就被称为了“黎民”,他们的身份就是奴隶。再后来九黎族瓦解之后,“黎民”就并入了“炎黄子孙”中,慢慢的也被同化。

而“百姓”一词就是代表了炎黄子孙,因为当时炎黄这两个部落是为了打败蚩尤而临时结盟到一起的,所以它们两个之间的联盟关系并不是很牢固。时隔不久之后,这两个部落就开战了,最终炎帝族失败了,于是皇帝就统一了这两个部落。但是这两个部落的都是有氏族组合成的,而不同的氏族的姓氏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来看,两个部落的人加在一起有一百多个氏族,所以当时炎黄子孙又被称为“百姓”。

到了战国之后,奴隶制就消亡了,封建制度就建立起来了,平民阶级也从而开始走向了社会的管理层,贵族阶级也就逐渐的没落。然后姓氏也在平民中广泛产生了,慢慢的人平等化之后,才把所有的百姓统称为“黎民百姓”。老百姓,是从西周开始对百姓的一种称呼。

在现代人的认识中,都知道黎民百姓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但是有一个疑惑就是既然是普通老百姓,那么就用“百姓”一个词形容就可以了,为什么还称为“黎民百姓”呢?其实,在上古时期,“黎民”和“百姓”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黎民”指的是奴隶身份的人,而“百姓”指的是贵族身份的人。所以,最开始“黎民”和“百姓”都不是指普通老百姓,而是随着朝代的变更、制度的变更、阶级的变更,慢慢把人平等化之后,才把所有百姓统称为“黎民百姓”的。

首先,先说“黎明”为什么指的的是奴隶身份的人。在上古时期,社会团体是以各族各部落存在,而大家熟知的部落首领就有黄帝、炎帝、蚩尤。各部落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资源,相互之间时常会发起战争。其中由蚩尤统领的部落称之为“九黎族”,在一次和黄帝统领的部落大战时战败,因为首领蚩尤在战乱中被杀,群龙无首的九黎族人便被黄帝和炎帝俘虏。从此九黎族人便成了奴隶,为了区分管理,便把他们称之为“黎民”。所以,这个时期的“黎民”指的的是奴隶。

再者,就是“百姓”为什么指的是贵族身份的人。因为黄帝和炎帝的族人比较多,为了突显族人的身份及管理,便分别给这些族人赋予了氏族和姓氏,所以就把黄帝和炎帝的族人称之为“百姓”。这些“百姓”在那个时期等于是皇亲国戚的身份,所以当然是属于贵族了。

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当分封制度逐渐代替了宗室世袭制度后,“百姓”的贵族地位便慢慢发生了转变,很多贵族随着统治者的转换也逐渐由贵族变成了普通人。而“黎民”也随着越来越融入进两族人的生活中,慢慢褪去了九黎族的影子,更随着阶级的变化,慢慢从奴隶的身份变成了普通人。当“黎民”和“百姓”两者的身份都因为各自的变成,逐渐拉近到一个阶级时,便把“黎民百姓”统称为普通老百姓。

指 普通 老百姓。

成语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黎民百姓的近义词: 平民百姓 指普通百姓。

黎民百姓的反义词: 达官贵人 地位高的官吏和尊贵显赫的人物。 明 宋濂 《兴化经历李公墓志铭》:“公有大志,应进士举不利,即弃去

成语语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普通百姓

英语翻译: the common people

“黎民百姓”的“黎民”意思是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就是平民百姓。“黎民百姓”是汉语成语,是西周开始对庶民百姓的俗称,出自《隋唐演义》:“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黎民百姓”造句:

1、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

2、刘琨在国家危亡之际,激发了他为国解难、拯救黎民百姓的一腔热血。

3、只有救世主是英雄,实实在在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那些士兵和志愿者不是英雄。

“黎民百姓”这个词语在古代的时候是经常听到的,尤其是皇帝在称呼底下的百姓时,就会经常说要为黎民百姓着想。黎民百姓指的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黎民”和“百姓”这两个词是分开的,并且代表的阶层不一样,但是后来百姓的地位慢慢降低,所以这两个词就合二为一了,一起指的是普通的老百姓。

在西周的时候,黎民指的就是众民,也就是对普通老百姓的一个总称。在数千年前的时候,黄河流域生活着几个比较大的部落,例如炎帝一族,黄帝一族还有九黎族等等,这些部族之间常年都在征战,后来黄帝和炎帝一起把九黎族给打败了。黄帝和炎帝这两个部落联盟之后,里面还有100多个世族,所以这些人就统称为是“百姓”。而九黎族的人被抓获了之后就称为是“黎民”,那个时候的百姓与黎民之间,其实就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西周依然是奴隶制时代,那个时候的“百姓”其实都是贵族,而黎民就是普通的庶民,所以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宗族世袭制被破坏,逐渐出现了土地私有制,所以“百姓”的位置就慢慢的降低了,这些人和黎民逐渐成为了一个行列,所以黎民百姓就成为了一个统称。在战国之前,百姓里面的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而有姓氏的人一般都是王公贵族,一般的平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谁,根本就不能够称为百姓,只能够称为是黎民或者是庶民。

但是战国之后,贵族和奴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姓氏的人越来越多,所以百姓跟黎民以及庶民其实都差不多了,“黎民百姓”就并称为是同一个词语,表示普通的老百姓。

以上就是关于多数人不明白“黎民百姓”的意思,为什么后世都称百姓全部的内容,包括:多数人不明白“黎民百姓”的意思,为什么后世都称百姓、“黎民”和“百姓”这两种硕大的意思是一样的吗、“黎民”和“百姓”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之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594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