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第1张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基本上是由英殖民到美殖民的演变过程。整体看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海外殖民时期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欧洲列强向海外殖民扩张的时期。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欧洲扩张的序幕,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被瓜分殆尽 。

一次大战前后

第二阶段是一次大战前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美国、德国和日本成为后起之秀,他们要求根据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欧洲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形成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的两大对立集团,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德国领土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出现了匈牙利、波兰等国家。沙皇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

二次大战前后

第三阶段是二次大战前后,初期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而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瓦解 。二战结束后世界诞生了一个适合当时情况的政治格局:就是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世界的安全问题就是五大国来协调和决定的,这个结构也维持了世界秩序半个多世纪了;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的组织 。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原则;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具有美、苏、英三大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损害了一些主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 两极政治格局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代替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独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9年5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和威胁,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1947年9月成立欧洲9国***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东欧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对抗,这样欧洲便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并形成冷战局面。

所谓“冷战”,是指除了公开的战争手段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诸如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颠覆活动,煽动战争,进行原子战争讹诈和军事威胁等等。它是战后国际关系中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开始。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抗的突出表现是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在亚洲则表现为“热战交锋”,突出表现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政治上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虽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但还不是主要的抗争因素。从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逐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开始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说,美苏争霸态势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还是美攻苏守,那么到70年代就变为苏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扩军抗苏”和“重振国威”的口号,美国又扭转了不利局面,加上苏联国力的下降,苏联的扩张势头得到了遏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开始从对抗走向对话,就一系列国际问题达成协议,使困扰世界的紧张局势出现了缓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这主要是因为:

其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现在的联合国已成为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斗争的有利场所和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从1955年的万隆会议,经过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大大冲击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

其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冲突和解体。由于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苏南冲突中暴露出来,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苏联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矛盾冲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现。1968年,苏联侵捷事件是苏联大国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的突出表现。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恶化是社会主义阵营矛盾激化和解体最重要的表现。

其三,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霸权地位开始衰退,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寻求经济政治的联合自主。1958年戴高乐再次出任法国总统,提出“戴高乐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变了一直依附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内阁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谋求“国际国家”地位。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原因是: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

多极化发展的政治格局

第四阶段是前苏联解体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虽然形成了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但实质上美国仍然居于世界政治的核心。不少国家对美关系从反对逐渐走向了合作,有的国家属于中间势力,而有的国家属于亲美势力,只有很少一部分国家属于反美势力 。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第二,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将会复杂得多,形成时间也要长得多。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搞成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都在争取在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时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目前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第三,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

(一)两极对峙格局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2)20世纪70 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3)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1)两极格局结束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和以往格局变动相比,不可能通过战后谈判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大国间力量的消长与分化组合自然形成。因此新旧格局的交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是两极格局压制下的地区性军事强国的侵略欲望会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会暴露和激化。因此世界还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扩展资料

历史证明,经济基础与政治格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谁有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谁就可以提升综合国力,谁就能够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发展科技,再把高科技运用于军事领域,以军事力量保证其政治野心的实现。

相对来说,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在国家对话中根本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也就没有其他权力,这就容易受制于人。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国家为了避免经济落后带来的困难和阻碍,就会选择依附强国的支持和帮助来获得发展,而美国则会对这些国家布施小恩小惠,以经济的方式进行控制或以其他的方式进行渗透。这就是有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国家成为亲美派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由世界两极化向世界多极化转变的政治格局

二战结束后伊始,先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约组织,然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建华约组织,世界上两个最大政治组织斗争了几十年,

后来苏联解体,打破了世界两极化,随着欧盟和俄罗斯、中国等实力的强大,世界不再是由美国主导了,开始向世界多极化演变,意思是世界上多个强大政治力量存在,都是角逐世界的霸权

分类: 社会/文化 >> 社会团体

问题描述: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什么样的?生态学中的定律“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蕴涵什么道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有什么重要启示?

解析:

当今世界基本上还是一超多极共存发展的现状,一超即美国,其他主要的经济体如欧盟,俄罗斯,中国,东南亚,日本,巴西等也有自己的力量以抗衡美国

政治上美国和法国,英国,德国等一些欧盟国家的价值观相类似,但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现在大家都是在联合国这个大框架下进行各国协商,美国有时会做出避开联合国自己行动的行为:如打伊拉克,但基本上还是在联合国之内的,不能为所欲为

世界多元化的政治新秩序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提倡,多元化的世界下才能有相对的和平,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实力,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没有吞并对方的实力,那只能够坐下来谈判,但多元化的政治秩序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实力之上的,所以大家现在应该经济建设为先

以上就是关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全部的内容,包括: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56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