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姓氏是从哪里起源的,有没有什么名人

“姚”姓氏是从哪里起源的,有没有什么名人,第1张

[字义]

姚,《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妖娆也。”

[遗迹]

姚希直墓志 全称“唐故汝阴郡司法参军姚公墓志铭并序”,碑文书法端庄典雅,现存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

姚纶书题风穴寺诗刻石 现存于河南省汝州市风穴寺。

姚枢墓 位于今河南省辉县市区北1公里。

[姚姓源流]

姚姓历史悠久,历代名人辈出,是我国著名姓氏之一,据统计,姚姓当在今中国内地姓氏中排名第六十四,在台湾排名第六十八。

姚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

1、是五帝之一舜的后裔,出自妫姓。舜所属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虞舜。后来尧接受了四岳的推举决定由舜接替自己,担任首领,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据《尧典》记载舜在位期间命后稷根据使节播洒钟植百谷;挖沟开渠,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根据各人不同的才能,让他们担任不同的官职,如任命禹作司空,主管水土;任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任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任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因此舜在位期间,使上古时期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记》对此的评价是:“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相传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至于姚墟的确切位置,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位于今河南省范县南,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另一种说法是位于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一带。

另外,据郑樵说舜“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可推断舜还姓妫,因此姚姓也出自妫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的姚国是商族的后代(商族的姓是子姓),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3、其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弋仲,原是汉朝时西羌烧当氏的后裔,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因此改姓为姚。《晋书》中记载:“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在陇西县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

姚姓自诞生后至春秋期间,主要在河南发展,到晋代以前,姚姓已经发展到了山西,广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姓建立了后秦政权,姚氏因为有了这支来自甘肃陇西一带姚姓的加入而壮大起来。后秦政权消亡后,据《晋书》记载,刘裕将姚姓“余宗迁于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这支姚姓的后裔。之后姚姓的繁衍的速度更快,播迁的范围更广,到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天浙江、吴兴以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的一支姚姓,迁入陕郡。唐朝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唐朝,姚姓首次进入福建。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时,随行人中就有姚姓人。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人最多而专门设姚州。宋朝,姚姓发展到了广东。明朝初年,原籍广西的福建莆田人姚武定,姚武宽,姚武官进入海南,成为姚姓入琼始祖。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也于这一时期迁入云南蒙化(现云南省巍山县),2001年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发现了一份由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亲笔题序的《姚氏族谱》,落款为“熙宁四年辛亥年,现文殿学士特进上柱国太子少师、六一居士欧阳修书”。书字后盖“六一居士”篆字方形图记。从族谱及序文中可以看出,巍山姚姓原为江西籍,他们的先祖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海内望族,这支姚姓的第二十四祖克明、克澄跟随明军进入云南后入籍蒙化(现巍山县),欧阳修真迹应为明朝初年带入云南的,成为巍山姚姓家族的祖传之宝。清朝,姚姓进入台湾并开始播迁海外。

姚姓在向南发展的同时也向北发展到了内蒙古,辽宁等地。姚姓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名人辈出,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从有历代关姚姓人的对联中便可管窥一斑。如“父子成双史 兄弟号二姚”,上联说的是隋朝散骑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陈》、《梁》两部史书,直到去世时还没有完成,他的儿子继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联指宋代都指挥使姚麟,字君瑞,节度建雄定武军,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夸,治军严明,下属兵将都乐意为他效命。兄弟二人后来都立了大功,人称 “二姚”。 “爵封梁国 文重桐城”,上联说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开元初年被封为梁国;下联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传,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参与了《四库全书》的修纂。主持江宁、扬州等地书院长达四十年。姚鼐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著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竺集》等。另外,谈到姚姓,腊梅和姚黄牡丹也不能不说。河南省鄢陵县的蜡梅在中国最为著名,县城西的姚家村 ,家家户户,房前宅后,遍植蜡梅,历来享有“姚家黄梅冠天下”的盛誉。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黄是一个古老品种,据说起源于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誉为花王。

[祖地今日]

[范县] 范县位于黄河下游北岸,豫北与鲁西交界处,南临黄河与山东鄄城相望,北依金堤和山东莘县接壤,东毗台前县,西接阳谷县。总面积610平方公里,耕地34千公顷,人口48万,农业人口397万人。范县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黄河流经县内,境内河段长425公里。范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美,引黄工程纵横交错,水利条件得天独厚,获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四连冠。1997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谷子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等。其中尤以优质水稻远近闻名。此外丰富的饲草资源也使范县的畜牧业得以迅速发展,1978年被国家定为“青山羊基地县”;1997年又被定为“豫北肉牛培育基地”。 范县境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 天燃气储量88亿立方米,年产原油280万吨,是中原油田的密集开发区和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姚与姬、姜、任合称是我国的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而得姓。

春秋时,姚姓就已南迁江南,望族出南安(今福建南安)、吴兴。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青浦孔宅、嘉定鸡鸣塘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金山枫径姚廷睿,在宋建隆年间舍宅建兴国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垦殖;南宋初,殿直将军姚世荣南渡松江横云山,山北栲栳村今多姚姓;姚埙先人自中州经浙江移居南汇周浦,谚称“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百曲港(今三林塘)姚氏于南宋起即以医学、教授闻世;吴淞姚氏于宋末已为嘉定巨族;姚述尧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无名士姚世嘉避乱奉贤陶宅,姚仁荣从海盐居华亭。明代以后迁居的就更多了,据有关《姚氏家谱》,明初安徽桐城姚氏迁居真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安徽休宁姚仰云避倭迁上海周浦。

1994年底,全市有姚姓1085万人,居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文献记录的,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守卫吴淞,抗元阵亡。明金山姚体信,嘉靖初为刑部主事,严拒万金巨贿,处宦官魏大经死刑。清初,金山廊下姚宏绪,搜集松郡文士诗作传略,编成《松风余韵》;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臆见》、《通鉴提要》、《明史揽要》,还广采民风,辑集《茸城蹋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油所纂清道光《金山县志稿》,是清光绪《金山县志》的蓝本。金山张堰姚石子,继柳亚子主掌南社,他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其子将藏书5万册捐赠给国家,其中颇多珍本,有明崇祯版《松江府志》、朴学家张啸山《日记》、算学家顾观光手稿以及名家批校的《汉书》、《后汉书》,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部分图书后,特地为姚氏家属亲笔书写“金山姚石子先生同甲遐庆致语”。奉贤四团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宜滨海地区耕作,人称“姚家犁”,以致方园百里农民竞相争购。嘉定江桥姚楠,以根治桑树病害为著。主纂民国《上海县志》的姚文,曾主正风文学院的姚明晖叔侄,都是上海史志专家。姚明辉父姚文栋,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主掌使馆所办的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驻日本,深知日本侵华野心,即多方次集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一书,呈朝廷以供决策参考。甲午战败后,文栋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饮恨忧死。

寓沪姚姓有,为我国司法独立长期斗争的姚公鹤;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有“八·一三”抗日中,率部血战宝山英勇殉国的姚子青营长;有资深经济学家姚耐、姚锡棠,姚锡棠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有与他人合作经营沪上著名绸布店老介福的徽商姚氏;有1924年创设于引翔港,以双线牌棉花胎驰名的姚顺兴花老店(今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店主姚氏

姚姓有多少人口

姚姓是中国最多的第六十二位姓氏,尤其昌盛于四川、江浙地区。当今姚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3%, 总人口大约在410多万

姚姓的起源与演变

姚姓血缘主要来自妫姓。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姓是舜氏族从妫姓氏族中分离出来的分支。所以姚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到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也称陈敬仲,因陈国发生内乱而出奔齐国,改姓田。至西汉末,田完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继续帝舜的香火。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渡过长江定居吴郡,即今江苏苏州地区,改姓妫。妫恢的五世孙妫敷南迁吴兴武康,即今浙江德清西的千秋镇,改姓姚。这一支姚姓在江南蓬勃繁衍,成为当代东部姚姓群体的支柱。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姚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姚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互有基因的流动。姚姓中融入外族血缘的事件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有:东晋南安赤亭姚氏,其先为舜的后裔,由甘肃洮河西迁入甘青融人羌族,到晋朝时姚姓羌人成为羌中大族,世为羌酋,姚苌于384年在陕西长安建立后秦王朝,历三帝,共34年,后秦亡后,一部分子孙南迁江南,混入汉族之中;北宋金国的女真族人中也有姚姓;清朝满洲八旗耀佳氏、纳喇氏等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姚,族人后来多数汉化成为东北地区姚姓汉族。

历史上姚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地区。秦汉两晋时,姚姓已经播迂到北方各地、江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唐朝的两次南下移民东南,姚姓开始进人福建和广东。明初姚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陕西、江苏,这四省姚姓大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四川、山西、广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当时的河北、江浙、陕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姚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为明朝第三十三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二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与广东、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2%宋元朝期间600余年,姚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东南漂移,浙苏赣皖是姚姓的密集地区。

当代姚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姚姓的人口已达到41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二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姚姓人口南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江苏三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6%。全国形成了以皖苏浙、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姚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皖苏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东北、广东大部、桂贵、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重庆南部,福建南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端、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大约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044%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3%,居住了大约49%的姚姓人群。

姚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姚姓的郡望有吴兴、南安等。姚姓以吴兴、南安、仁圣堂号源出帝舜。舜是上古的圣人,是至仁至明的帝王。

楹联 姚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五副:

弘文学士;庐墓家传。

爵封梁国;派衍桐城。

学闳两汉;书撰梁陈。

建德长绵世泽;虾湖丕振家声。

寨主子终谐贵妇;刺史女得偶相公。

家训格言

明朝姚儒的《家教要略》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书。姚儒以为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快乐是读书,最大的责任是教子。教子的原则:富者教子须重道,贫者教子须重节。以成圣贤为贵,以蓄道德为富,以未闻道为贫,以不知耻为贱。他还认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强调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而不在高谈阔论。他要求子孙要诚信和尚俭,认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更是道德的需要,具有鲜明的道德内涵,唯有俭可以助廉,唯有恕可以德。家训以保终为全篇结束,提醒子女要慎始保终,尤要保持晚节。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姚姓族谱68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国的还收藏姚姓族谱172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姚姓历代名人216名,占总名人数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八位;姚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7%,排在并列第三十位;姚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3%,,排在并列第三十二位。

历史上主要的姚氏名人有: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东晋车骑将军姚戈仲;十六国后秦建立者姚苌,国君姚兴;唐朝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璹,诗人姚合;元朝翰林学士姚枢,文学家姚燧;明朝《永乐大典》纂修官姚广孝,画家姚绶;清朝学者姚际桓、姚文田,文学家姚范、姚莹、姚燮,散文家姚鼐;民国目录学家姚名达;当代历史学家姚从吾,剧作家姚一苇,国务院总理姚依林。

姚氏历史名人

1姚范 2姚鼐 3姚文田 4姚广孝 5姚长子 6姚绶 7姚平仲 8姚思廉 9姚崇 10姚戈仲 11姚铉 12姚孳 13姚文林

人物简介:

1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

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2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

——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

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3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

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4姚广孝: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

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5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

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

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

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6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7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8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

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

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

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9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

。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

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宋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

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

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10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

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

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

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

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11姚铉:(968-1020) 宋庐州合肥人,字宝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善文辞,藏书颇富。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纂集唐代文章为《唐文粹》百卷,去取谨严。与柳开、穆修等开宋代古文运动之先声。

12姚孳:宋明州慈溪人,字舜徒,以字行。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哲宗元佑中补武陵墓令,讯民疾苦而振雪之,捐资修孔子庙,督课诸士,奏课为天下第一。以荐除提举成都府常平等事。后由江东副曹除知夔州,兴学劝农,有古循吏风。有《桃花源集》。

13姚文林:(1897-1980) 河北青县人。字南枝。化学家。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康乃基工学院。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九一八”后转任河北省立工学院化学制造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专员。1948年到台湾,接任台湾碱业公司总经理,后专任董事长。病逝于台北。著有《电石分析法》等。

 

"姚"姓起源

[姓氏来源]姚姓起源有三:

一、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鄄城北一带),因以姚为姓。

二、田姓改为姚姓。虞舜在当天子以前,曾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使之居于妫纳。他们的子孙有的以水命姓,姓妫。西周初年,舜的后裔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陈国内乱出奔于齐,改姓为田。西汉末年,田完的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祀帝舜。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吴郡(今江苏苏州),改姓妫,其五世孙妫敷,又改为姚,迁居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这支姚姓的先祖也可以追溯到虞舜。

三、十六国时,南安赤亭人姚弋仲,羌族首领,自称为帝舜之后,其子姚苌曾建立后秦政权。

[历史名人]当今,姚姓已发展成为中国的大姓,人口数量居于中国100大姓的第64位。姚姓历史名人,春秋时有郑国大夫姚句耳,唐代有史学家姚思廉、名相姚崇,明代有画家姚绶,清代有学者姚际恒、姚鼐等等。

以上就是关于“姚”姓氏是从哪里起源的,有没有什么名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姚”姓氏是从哪里起源的,有没有什么名人、姚氏是怎么由来的 、姚姓有多少人口_姚姓取名及起源分布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55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