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第1张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每当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我们就会想到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包拯。千百年来,包拯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我们只知道包拯的清廉和铁面无私,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包拯一生娶了三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的却是丫鬟,这是为什么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铁面无私“包青天”的一生。

包拯,字希仁,出生于999年,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1027年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第二年逝世。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铁面无私、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多次论劾权贵,敢于替百姓申不平,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他为开封府尹,用三把铡刀,上斩皇亲国戚,下斩刁钻恶棍,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2、包拯的三位夫人。

据记载,包拯一生有两个夫人,一个媵妾。

第一位夫人是李氏,是包拯的原配,很早就过世了。

第二位夫人是包拯续娶的董氏,后封永康郡夫人。董氏原是官宦之家的**,从小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包拯成婚后,对包拯说过:“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

董氏在包拯的事业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属于包拯事业有成的强大后援。她是出自大户人家的**,自小就已经接触诗词文学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见识上也比较广。在包拯去科举的时候,董氏在家中照顾包拯的父母,董氏对丈夫的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什么重活都是她干了,为包拯解决了很多烦恼。

包拯在京城获得了一些成就的时候,他想要回家照看自己父母,他的妻子是无条件地支持他,根本没有埋怨过几句。董氏跟其他家庭中的女人不一样,她没有她们那么小气,只想把丈夫束缚在身边,董氏是相反的例子,她很体谅丈夫这样子做。在包拯当官时期,由于包拯整天忙于政事,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她,可是董氏还是没有抱怨过,依然做好妻子的本分。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幸福,之后还生了一个儿子。没想到儿子在青年的时候却早早离开了他们。对董氏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一时接受不了,导致长病不起,没过多久也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三位夫人媵妾。所谓媵妾,指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媵妾孙氏是第二位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

除此之外,包拯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次子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长女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此女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但是,古代女儿嫁出去后,生下的后代一般不能认为是包家后代。

3、为何说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因为包拯与第二位夫人董氏生的儿子包繶,成年后因病去世。

据记载,1、包繶,出生于1033年,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包繶因父亲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包繶与崔氏生有一子包文辅。崔氏伤心欲绝,谁知祸不单行,数年之后,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崔氏与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

但包公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自己再离开岂不叫老人家们更添一层痛苦。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

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是有名的大孝子,为创承香火,根据古代的婚姻制度,在董氏死亡后,媵妾孙氏自动过渡为第三任夫人。包拯把对董氏的亏欠全转移到孙氏身上,但媵妾孙氏脾气不好,经常与包拯发生口角,后被包拯打发回娘家了。不想这时,孙氏已有身孕,回家后不久生下儿子包綖。但是,因为包拯和孙氏不和,怕影响孩子,就没告诉包拯生孩子这事。直到1059年,包拯60大寿的生日宴会上。包拯的儿媳妇崔氏抱来一个两岁小孩,非说是包拯的亲儿子。包拯有点懵逼,按时间推算这是57岁高龄播下的种子。后来得知是被他打发回娘家的媵妾孙氏生的,崔氏一直帮他补交赡养费。包拯很罕见的笑了,他给小儿子取名包绶。于是,他再次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

据史书记载,包绶,幼名包綖,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岁,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但未出世,生母孙氏便被包公打发回娘家,多亏大嫂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翌年,在包公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妇大喜,遂将此子取名包綖。

现在,包拯的后代都是这个媵妾孙氏和包拯所生的儿子“包綖”这一脉繁衍而来。

综合包拯的家庭变故,所以说,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也是一生坎坷,虽然一生娶了3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的却是最后一位夫人媵妾孙氏,也算是第二位夫妇董氏的陪嫁丫鬟了。但不管怎么说,好人有好报,一代清官包拯寿终正寝,也有后代传承香火。包拯的临终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1058年,包拯六十大寿,但他却面无喜色。有人问他原因,他叹气道:“我年过六十,可儿孙都英年早逝。”众人纷纷上前劝慰。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 包拯的故事流传了千年,而对于他的子女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了解。 包拯一生有两任夫人一个小妾。原配夫人李氏,结婚没多久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第二任夫人董氏,在包拯34岁那年,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包繶。 包繶长到19岁的时候,包拯给她娶了个媳妇,叫崔氏,俩人生了个大胖小子,可把包拯给乐坏了。 可惜,包繶在2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紧接着,他和崔氏生的儿子也夭折了,包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欲绝。 转眼就是包拯的60大寿了,在古代,60大寿可是非常隆重的,虽然有很多的朋友,同僚过来庆贺,宴席上想着自己还没有一个后人,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上前跪倒:“您其实还有一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 惊喜来得如此突然,对于这个突然降临的孩子,包拯也傻眼了,这哪儿出来的儿子,怎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原来,包拯有个小妾孙氏,是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按照惯例,做了包拯的小妾。虽然是小妾,但是她脾气还不好,经常和包拯闹别扭,再加上包拯在失去长子后想着自己年事已高,很有可能以后也不会有孩子了,便将孙氏打发回了家让她去改嫁。 到了娘家,孙氏却发现怀孕了。这孙氏也是个犟脾气,死活不愿意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 包拯的儿媳妇崔氏听说了,赶紧跑到孙氏娘家,好吃好喝的伺候,让她把孩子生下来,然后自己接走了,就是为了能给包家留一条血脉。 1058年,包拯六十大寿,崔氏认为时机成熟,便将孙氏之事实情相告。

北宋名臣包拯,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难得的清官,而且在他当官期间,提出了像练兵选将、充实边关、精兵简政等有用的建议,这在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面前,是非常有建树的,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证明了保证的正确性。包拯一生廉洁公正,那么他的子孙后裔情况如何呢?是否也有着同包拯一样的传奇经历呢?

包拯一生有两个儿两女,大儿子叫包繶,小儿子叫包绶,两个女儿各自嫁给了都是主簿的文职小官。

那么这几个子女情况如何呢?长子包繶的一生是短暂的,他比父亲包拯去世的早,他包繶从小属于体弱多病型,宋仁宗为体恤包拯家庭难事,特意将包繶封为太常寺太祝,这个官职是一个闲职,而且是祭祀祖宗、上苍的这么一个职位,也是希望身体素质差的包繶能够通过这个职位,来得到上天的庇佑。

可事与愿违,在他结婚的第二年就病死了,年仅20,留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包文辅,包文辅跟他父亲一样,从小也是体弱多病,在其5岁时病死了,所以说,包拯的长子长孙都病死了。

在长子包繶死后4年,包拯的媵妾为包拯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包绶,老来得子的包拯非常高兴,无奈自己年岁已高,在包绶刚长到5岁那年,包拯就病逝了,终年虚岁64岁。

包绶从小就勤奋好学,办事认真,很像其父包拯,最终经过努力,也被提拔到了中等官员地位,而且为官作风跟他父亲一样的清廉公正,受到人民的爱戴!

历史上包拯有两任妻子:

1、是原配李氏,早年去世。历史上对李氏并无过多记载,关于她的信息不多。

2、是继室董氏。对于董氏,留存的碑文上有记载: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夏四月十有一日,故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之妃、永康郡夫人董氏,以疾终。享年六十有八。也就是说,董氏活了六十八岁,并得到皇家封赏“永康郡夫人”。

3、另有记载,包拯还有一个小妾媵孙氏。媵在古代有侍妾及陪嫁丫鬟的意思,总之就是男主人的女人。公元1058年,孙氏为包拯生下一个儿子,包拯替他取名包綖,后改名为包绶。孙氏原先是跟在包拯身边的,怀孕之后,包拯便将他遣送回家,由长媳崔氏代为照料。

扩展资料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而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

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宋史包拯传》和《宋史演义》中均记载说,包公有一子名包繶,娶妻崔氏。曾任潭州通判,不幸壮年去世,没有留下孩子。崔氏甘心守节,不再改嫁。包公一直到59岁身边都没有一个子女,但是这一年,有一个包公的媵妾离开了包府。《包拯传》中,有“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命曰綖”的记载。包公于64岁去世后,包繶则由崔氏抚养长大。这应该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只是包公是指包綖,长嫂是指崔氏了。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宋史中还立有《崔节妇传》,说明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因为古时“公”是对人的尊称,包拯在当时就被尊称为包公。包公的儿子包綖,在当时也应被人称为包公。久而久之这个长嫂如母的故事被人嫁接到包拯的身上,这个故事也就随着包公的威名传扬开来了。包公的父亲包仪,做过福建惠安县的知县,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是一个官阶不高的闲散官员。包公也就出身在小官僚家庭,和普通人没有多大的差别。至于包公身世的传说,不过是封建时代所谓“天降大任于此人”思想的一个具体反映,是人民为了衬托他的形象和作为而已。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历史上的包拯一共有两位妻子,一位是李氏,还有一位是包拯续娶的为董氏,包拯有4个子女,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对于两位妻子记载都并不多。一位是李氏,是包拯原配,很早就过世了。还有一位是包拯续娶的为董氏,后封永康郡夫人。董氏原是官宦之家的**,从小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后染病身亡。

两个儿子:包繶,包拯长子,娶崔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出生在媵妾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两个女儿: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

扩展资料: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的夫人董氏是一位有名的贤内助。包公清廉的一生离不开她的默默支持,“包青天”的荣誉中有董氏一半的功劳。

董氏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她与包拯成婚后,对包拯说:“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我会像对亲生父母一样侍奉他们,你放心去应试吧。”

于是,包拯留下贤惠的妻子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后来,包拯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由于父母年迈不愿远行,包拯毅然辞官回家侍奉双亲。

为尽孝心而抛弃官位,包拯此举不仅没有惹恼妻子,反而赢得了妻子的敬重。董氏理解丈夫“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心甘情愿地陪伴丈夫奉养双亲。

11年后,包拯的双亲都过世了,包拯才出任知县,踏上仕途。这期间,董氏无怨无悔地伴其左右。在包拯从政的岁月里,董氏不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包拯,在政治上也常常扶助、支持他。

包拯经常当面向皇上秉直谏言,一次在朝堂上,因为一件事说话太激动,唾沫星子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虽然宋仁宗没有当面责怪他,但包拯退朝后想起朝堂上的事,不免闷闷不乐。

善解人意的董氏了解到原因后,回后堂穿上诰命夫人的服饰,庄重地对包拯说:“你是为国家说话,就是皇上怪罪下来,我也愿和你一起受罚。

只希望你今后在朝堂上继续为国家、为百姓直言面谏。”一席话,董氏深明大义、外柔内刚的性格展现无遗。因此可以说,包拯清廉一生、誉满朝野的背后,有着董氏不可忽视的功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提到包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影视剧中的包青天,那可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的化身,甚至还有各种戏曲、小说神话了他,什么“日审阳、夜审阴”,什么他还掌管和判决阴阳两界的大小冤案啊!简直就是人们心中能够“通天彻地,无所不能”的神人。那么,包拯到底有没有后代呢?

据说,包拯第一次娶的是李氏家的女儿,而李氏人虽然长得非常漂亮,但是她的性格却不怎么好。包拯一心为国、为百姓断案,回到家中想享受一下清闲,可是这李氏总是喜欢找事,还经常和包拯吵闹,这可把包拯折腾得够呛。好在后来李氏因为生病去世了,可惜的是没能给包家留下一男半女。

后来,包拯就娶董氏做继室,董氏不仅温柔贤淑,而且还把家里打点的井井有条,包拯非常满意。可惜董氏一连给包拯生了两个女儿,就是没能生出个儿子,人都40了这可怎么办啊!在董氏的撮合下,包拯买来个丫鬟做妾,好延续包家的香火。但这个小妾也不争气,两年下来,连个女儿都生不出来。没想到这是董氏却怀孕了,生了个儿子,取名包繶。那个小妾就被包拯赶出了家门。

等儿子长大了,就给包繶娶了个媳妇崔氏,六年后包繶突然就去世了。这个时候,包拯已经63岁了,突然没了儿子,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在他生病的时候,儿媳领来一个和包拯长得非常像的小孩,告诉包拯说,这是当年那个小妾生的孩子,她被赶走的时候已经有身孕了,是她偷偷生下来的,名子叫包诞。所以,包家的香火就是这么延续下来的。

以上就是关于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全部的内容,包括: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包拯是那一年出生的、包拯作为一代清官,一生保持忠孝本色,那么他的子女又有着怎样的作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46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