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少数民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第1张

少数民族过年的风俗如下:

1、藏族人民过藏历年。

春节一过,藏历新年就到了。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煮上肉,打好酥油茶,还把糌粑和红糖捏成供品,并在上面插上几支染了颜色麦穗和青稞穗,表示预祝丰收。人们还互相拜年,亲友见了面互赠哈达,表示祝福和敬意。

2、彝族人民的春节。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

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3、达斡尔族的春节。

内蒙古自治区的达斡尔族,春节前夕,青年们跳着富有民族风格“鲁日格乐舞”通宵达旦。初一清早,青年们双手各自沾满锅灰,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涂抹。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吉祥的意思。

4、白族人民的春节。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5、广西壮族人过春节。

广西壮族人民的风俗更有趣,年初一大早,人们各自到邻居家的菜园拔掉两三棵青菜,表示来年要团结互助。这一天,青年男女一起跳“打谷舞”。这个流行的传统舞蹈分四节,包括插秧、车水、割稻和春米,富有农村风味。

6、瑶族人的春节。

居住在粤、桂、湘一带的瑶族人民过春节,有一项活动叫“耕作戏”。初一,姑娘们穿上了漂亮的花衫、花裙,戴上精致的银饰,小伙子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集会一开始,每三人为一组,一人扮牛,一个扶犁,一个荷锄,表演“耕作戏”,以示喜迎春耕,预兆丰年。

1藏族 2 彝族

3 布依族 4 满族

5 壮族 6 侗族

7 白族 8 土家族

9 傣族 10 黎族

11 僳僳族 12 拉祜族

13 达斡尔族 14 仫佬族

15 独龙族 16 鄂伦春族

17 赫哲族 18 基诺族

19 哈尼族 20 高山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以春节作为本民族重大节日的占一半以上,如鄂伦春、达斡尔、朝鲜、苗、瑶、畲、京族等,他们的节日活动还保有本民族的特点。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 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 “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而瑶族过春节时,青年们扮演耕作,以3人为一组,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锄,逐户表演,预兆丰年。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全家老纱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园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少数民族过春节的方式:

1、布依族:“玉米、高粱、大米,都可以酿米酒;豆腐乳、熏肉、灌香肠,都是年的味道。”布依族姑娘覃青青的年,和美食相伴。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覃青青就和妈妈开始忙碌,只为一家人能在除夕夜吃到自己亲手做的美食。

2、蒙古族:除夕吃“手把肉”,象征着合家团圆。

3、彝族:在祖灵下铺撒松针,表达祝福和企盼。

4、朝鲜族: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唱歌,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5、藏族:在藏历十二月二十九,人们要驱鬼、制作“卡塞”,在家门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绘出“八瑞相”和“雍仲”等吉祥的图案。藏历新年第一天,首先要吃的就是被藏族同胞视为吉祥之物的人参果饭,随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切玛”、炖牛肉、喝酥油茶,合唱藏歌迎接新年。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的其他节日:

一、阿昌族

1、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2、会街节,农历九月初十   

3、泼水节,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4、撒神,农历七月初一   

5、尝新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二、白族

1、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  

2、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3、渔潭会,农历八月十五日   

三、保安族

1、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2、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四、布朗族

1、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2、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   

3、泼火节,农历二月十九日   

参考资料:

人民网-春节 我们的节日人民网-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就跟植物的成长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下,树儿花儿都最终会长成自己的模样,民族也是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下,各个民族都渐渐会形成自己的模样,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你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阿昌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德昂族泼水节、农历四月十五日会街节、农历九月初十、东乡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泼水节、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撒神、农历七月初一、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尝新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侗族芦垄节、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侗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斗牛节、农历二月渔潭会、农历八月十五日、吃新节、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独龙族卡崔哇、农历十月中下旬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俄罗斯族复活节、公历三、四月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鄂伦春族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鄂温克族米阔鲁节、农历五月二十二日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高山族新年祭、农历十二月泼火节、农历二月十九日、仡佬族灯杆节、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仡佬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尝新节、农历六、七月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拉祜族库扎节、傣历三月

朝鲜族元日:农历正月初一、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上元节、农历正月初五、尝新节、傣历十二月寒食节、农历四月初五、黎族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僳僳族收获节、农历九月

哈尼族十月节:农历十月初一、澡塘节、农历正月初三六月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年节、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刀杆节、农历二月初八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珞巴族旭独龙节、藏历二月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隆德节、藏历四月

赫哲族赫哲年:农历正月初一、满族颁金节、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庙会、农历四月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景颇族目脑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克尔克孜族圣纪节、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打铁节:农历一月、开斋节、历九月三十日火把节、农历六月、古尔邦节、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哈节:农历六月初十、诺劳孜、农历正月初一少数民族兄弟传统节日大全

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塔塔尔族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降生。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56民族中维吾尔族是不过春节的。维吾尔族之所以不过春节,是因为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的春节,那么他们的春节名字叫古尔邦节,具体日期是在伊斯兰历的12月10日。

古尔邦节。古尔邦有献身的意思,这个节日也叫宰牲节。在伊斯兰历的12月10日,按公历算当然每年都会不同,比如去年是公历9月24日。

在这个节日一是要举行会礼,大家聚集在一起,举办一些盛大的仪式跟活动,另外要宰牲,宰牲的种类有三种:骆驼,牛,羊。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来选择。宰杀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自用,送亲友以及赠给穷人。

维吾尔族的简介。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节日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伊斯兰教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肉孜节又叫开斋节,因为它在封斋一个月后举行,一般要过3天。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在肉孜节过后70天举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只羊。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春分时节,相当于公历3月22日。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的麦西莱甫。

以上就是关于少数民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少数民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过春节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少数民族怎样过春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24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