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是和杭州西湖同样是古海迹湖的说法还不具有实际性,但比西湖要大14倍之多
太湖在江苏省南部,邻接浙江省,为我国第三淡水湖,湖面海拔3.33米,最深达48米,面积2338平方公里。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称笠泽、五湖。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太湖最后注人长江。
人们对太湖的形成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主要有构造成湖论、泻湖成因说、陨石冲击坑说等等。
构造成湖论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以后不断为水和沉积物所填充,演化成现在的湖泊。
泻湖成因说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曾受到广泛的海侵,以后随海水退却形成封闭的湖泊。
陨石冲击坑说认为,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北东侧方向撞击地面,造成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太湖的底部及整个太湖平原湖泊底部,全部是黄土层硬底,湖水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未发现海相化石及海相沉积物,相反,却发现大量的古代人类生活的文化遗址,因而太湖不属于构造成因的湖泊。同时据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太湖平原除东部上海地区和南部嘉兴以南地区,曾受到过全新世海侵外,整个中部广大湖荡平原区并未受到海水侵袭,因此也就不存在泻湖成因问题。关于陨石冲击坑说,南京地理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如果湖泊是陨石冲击而成,,湖底多少要保存有撞击坑的痕迹,然而太湖湖底却十分平坦,平均坡度仅为1966",而且湖中尚分布有51个岛屿,在平坦的湖底上,至今尚保存有完好的河道,自西向东穿过。因此,认为太湖的最后形成主要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涝灾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泥沙淤积、人类围垦,引起河道宣泄不畅。太湖是在原河道基础上,因洪泛而扩展成湖,与长江中下游其他湖泊基本类同,如洪泽湖、鄱阳湖等。
中国是多湖泊国家,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即达28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淡水湖泊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左右。
中国湖泊根据各地民族语言的译音和习惯称谓共约有30种。一般在太湖流域称荡、漾、塘和氿;松辽地区称泡或咸泡子;内蒙古称诺尔、淖或海子;新疆称库尔或库勒;西藏称错或茶卡。
分布和形态特征中国湖泊分布范围广而不均匀,东起东经132°20’的兴凯湖(中、俄界湖),西至东经78°50’的班公错;北自北纬48°57’的呼伦湖,南到北纬23°25’的大屯海。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形成2大稠密湖群。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柴达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湖泊分布亦多。但长江上游、珠江流域和浙闽丘陵等地区湖泊寥寥无几。按湖泊的地理位置,可将中国湖泊分为东北、(内)蒙(古)新(疆)、青藏、东部和云贵5大湖区。
中国绝大部分湖泊属中、小型。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共11个。最大淡水湖泊为鄱阳湖,最大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盐湖是察尔汗盐湖。藏北的青蛙湖湖面海拔564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海拔5386米的森里错,则为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海拔最低的湖泊是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底海拔-155米。青藏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区。中国最深湖泊是位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上的天池,湖水深度最大达3127米,也是中、朝两国的界湖。
构造差异中国东部平原属地壳下沉地区,区内淡水湖泊较集中,分布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等中国著名5大淡水湖泊。湖盆多呈碟状,平均水深约3米,为典型的浅水型吞吐湖泊。一般均具有调节江、河洪枯的能力。河流泥沙对湖泊演变影响显著;西部青藏湖区为强烈的地壳隆起区,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区内湖泊类型多样,以沿构造断裂带形成的构造湖为主,并有冰川湖、岩熔湖及堰塞湖等。湖泊水深多在数十米以上,呈封闭性或半封闭性孤立分布,主要靠冰雪融化和降水补给。近期变迁表现为干化和退缩及大量山地碎屑物质的充填,湖水清澈,许多大湖透明度均在10米以上;东北湖区则多火山堰塞湖;蒙新湖区多风蚀洼地湖;
西藏高原湖泊成因类型复杂,主要受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控制。在湖泊演化的不同阶段,湖泊面积、湖水覆盖程度、矿化度以及水化学类型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据此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湖泊成因分类和演化阶段分类。
(一)湖泊成因分类
按照湖泊成因分类方案,西藏高原的湖泊可以划分为构造湖、冰川湖和堰塞湖三种类型。构造湖为内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湖泊,冰川湖和堰塞湖为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湖泊。其中构造湖包括坳陷湖(或继承性湖)、地堑式断陷湖、半地堑式断陷湖、拉张断陷湖;冰川湖包括冰蚀湖和冰碛湖;堰塞湖包括构造堰塞湖,冰碛堰塞湖、堤间堰塞湖、泥石流堰塞湖、崩塌堰塞湖、冲洪积堰塞湖及“牛轭湖”等。西藏地区不同成因类型的湖泊其特征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湖泊的延伸方向、形态特征、面积大小、湖面和海拔高度、湖泊形成的力学性质、湖周地质特征、湖水化学性质及盐类矿产等方面的明显不同。
(二)演化阶段分类
根据《盐湖矿产矿床地质勘探规范》GF93-02(1993试行),按照湖泊演化的不同阶段和含盐量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将西藏高原的湖泊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水)湖、半干涸湖、干涸湖。分类标准如下:
淡水湖:湖水含盐量小于01%。
咸水湖:湖水含盐量为01%~5%。
盐(水)湖:湖水含盐量大于5%。
半干涸湖:半干涸(盐)湖,湖表仅有少量湖水。
干涸湖:干涸(盐)湖,湖表常年无水。
由于盐湖矿产资源是湖泊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因此项目采用湖泊演化阶段分类方案进行湖泊遥感调查。
最接近11种湖泊类型分法的是按湖泊成因来分的。
构造湖,由于地球内力,导致地壳运动形成的湖泊,一般再细分为2类:造陆运动令海洋分出较小的块(里海);由于向斜,褶皱,断层等形成湖泊(贝加尔湖,马拉维湖,青海湖)
火口湖,火山喷发结束后,在火山口形成的凹地。(长白山天池)
堰塞湖,因为滑坡,泥石流等堆截河段,形成的湖泊。由于构成堰塞事件的碎屑极易在之后发生的洪水中遭到侵蚀,所以堰塞湖一般寿命很短,结束时易爆发下游洪水。(日内瓦湖,镜泊湖,岷江大小海子),注意,火山熔岩冷却后也可以形成堰塞湖,有时这种湖和第二类会一起称为“火成湖”或者“火山湖”而不归为地质学的堰塞湖。
河成湖,由于河流改道,截弯取直,搬运淤积……形成的湖泊。以河道改变牛轭湖最为典型,而且可按新老分为Ω型,牛轭型,月牙型。除此之外,还有河口湖,河漫滩湖等细分类型。多数河成湖湖泊很浅(举例??自己翻开湖北往下的长江地图欣赏……)
风成湖,也分2小类,由沙漠地区因风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盆地湖,或者风沙黄土堆叠围堵河道形成风力堆积湖泊。这类湖绝大多数是时令湖,春季出现,夏季之后消失(不是时令湖,最著名的那当然是月牙泉)
冰成湖,分4小类,但不管哪一种都与冰川有关:附存于冰川表面的冰围湖;冰川侵蚀形成冰斗的山麓冰川湖;冰川侵蚀入海形成的峡湾湖;由于冰川融化,冰川内原本杂质堆积形成的冰碛湖(北美五大湖)
海成湖,成因是海浪或者附近河流堆积导致与海洋分开,最著名的就是西湖。海中珊瑚环礁形成的沙嘴湖,近海潟湖也都属于此类。请注意这一类应与第一类中提及的里海的例子区分,构造湖的主因是大陆构造活动,是地球内力;而海成湖的主因是堆积作用,是外力。当然你可以将这2类合并称海迹湖
溶蚀湖,由于地表水,地下水溶蚀可溶性岩层形成,因为常与喀斯特地貌相伴相生也称为喀斯特湖
有机成因湖,原本河道,因水中植物徒长,或者造坝生物(譬如海狸)作用,或者旧有植物死亡使得水域底部抬升多见于沼泽…………原本连贯水域分隔形成的小湖。
人工湖,特指水库。也可以包含废弃矿坑形成的湖。
陨石湖,顾名思义,大型陨石砸中地表留下的遗迹形成的湖。
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在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露天采矿场凹地积水和拦河筑坝形成的水库也属湖泊之列﹐称人工湖。湖泊因其换流异常缓慢而不同于河流﹐又因与大洋不发生直接联系而不同于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湖泊不断演变。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谓。中国习惯用的陂﹑泽﹑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
内陆盆地中缓慢流动或不流动的水体。严格区分湖泊、池塘、沼泽、河流以及其他非海洋水体的定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然而,一般可以认为,河流运动比较快;沼泽内生长著大量的草、树或灌木;池塘比湖泊小。按照地质学定义,湖泊是暂时性水体。在全球水文循环过程中,淡水湖作用极小,其水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0009%,尚不足陆地上淡水总量的00075%。然而,淡水湖98%以上的水量是可供利用的。全球湖泊淡水总量为125,000立方公里(30,000立方哩),大约4/5的淡水储存在40个大湖中。尽管湖泊遍布全世界,但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大陆的湖泊水量就占世界湖水总量的70%,而其馀的大陆湖泊较少。
研究湖泊的科学是湖沼学,湖沼学家常根据湖盆形成过程来对湖泊和湖盆进行分类。特别大的湖盆是由构造作用即地壳运动形成的,晚中新世广阔而和缓的地壳运动导致横跨南亚和东南欧广大内陆海的分离,现在残存的内陆水体有里海、咸海以及为数众多的小湖泊。构造上升可使陆地上天然水系受阻而形成湖盆,南澳大利亚的大盆地、中非的某些湖泊以及美国北部的山普伦湖都是这种作用的产物。此外,断层也对湖盆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深的两个湖泊贝加尔湖和坦干伊喀湖的湖盆就是由地堑的复合体形成的。这两个湖泊以及其他的地堑湖,特别是在东非裂谷里的那些湖泊和红海都是近代湖泊中最古老的。火山活动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湖盆,主要类型为位於现存的火山口或其残迹中的火口湖。俄勒冈的火口湖就是典型的例子。
湖盆还可由山崩物质堵塞河谷而形成,但这种湖盆可能是暂时性的。冰川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湖泊,北半球的许多湖泊就是这种作用形成的,湖盆为冰盖退缩过程中的机械磨蚀作用所形成,或由於冰盖边界处冰体堰塞而成。冰碛对堰塞湖盆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纽约州的芬格湖群(Finger Lakes)就是终碛堰塞而成。河流作用有几种方式可以形成湖盆,最重要的有瀑布作用,支流沉积物的阻塞,河流三角洲的沉积作用,上游沉积物由於潮汐搬运作用而阻塞,河道外形的改变(即牛轭湖和天然堤湖)以及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湖泊。有些沿海地区,沿岸海流可以堆积大量的沉积物阻塞河流。此外,风、运动活动和陨石都可能形成湖盆。
湖泊沉积物主要是由碎屑物质(黏土、淤泥和砂粒)、有机物碎屑、化学沉淀或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所组成。每一种沉积物的相对数量取决於流域的自然条件、气候以及湖泊的相对年龄。湖泊中主要的化学沉积物有钙、钠、碳酸镁、白云石、石膏、石盐以及硫酸盐类。含有高浓度硫酸钠的湖泊称为苦湖,含有碳酸钠的湖泊称为碱湖。
由于不同湖盆侵蚀产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因此,世界上湖泊的化学成分也是千变万化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成分却是相似的。湖泊含盐量系指湖水中离子总的浓度,通常含盐量是根据钠、钾、镁、钙、碳酸盐、矽酸盐以及卤化物的浓度来计算。内陆海有很高的含盐量。犹他州大盐湖含盐量大约为每升20万毫克。
湖水最大密度的温度是随深度变化的,大多数湖水最大密度温度接近於4℃(39℉),而在接近0℃时形成冰,当湖泊随著表面冷却降到4℃时,垂直混合发生。如果密度随深度增加,则湖泊被认为是稳定的;如果密度随深度减小,则表明湖泊存在著不稳定的条件。由於冷却和增温过程,表面水层密度增加,使水团下沉,引起混合,这一现象称为湖水循环或湖水对流。湖泊热量估算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净射入的太阳辐射,由湖泊表面和大气散射的长波辐射的净交换,表面分界面上可感热的输送和潜热过程,以及通过河川径流、降水、地下水流入和流出的热量,地热的传导和动能的消耗。
引起湖水运动的力主要有︰风力、水力梯度及造成水平或垂直密度梯度引起的力。湖面风将能量传给湖水,引起湖水运动。由水流进出湖泊而引起水力效应。湖水内部压力梯度及由水温、含沙量或溶解质浓度变化造成的密度梯度都能引起湖水运动。
湖流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在许多情况下少数特定的力起著支配作用。当没有水平压力梯度,没有摩擦时,水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将偏向右。在压力梯度起支配作用时,则这种力与地转偏向力相结合形成所谓地转流。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很大的湖泊中。由於风力作用或气压梯度使水面倾斜而产生梯度流。由风力引起的湖流最为普遍。在大的深水湖中,理论上表面流流向将沿著风向右偏45°,及到深层,流速逐渐减弱,且进一步向右偏。在风力影响不能到达的深度以下,水流的方向与风向相反。对於中纬度大而深的湖泊这种深度约为100公尺(328呎)。兰米尔(Langmuir)环流是风在水面引起的一种小型环流现象,刮风时,可以观察到水面上产生许多平行波纹,而且可以延续到相当远的距离,在波纹处出现相对下沉,波纹之间则相对上升,这种环流现象也可以由湖内热力混合下沉而造成。
湖中波浪多是由湖面风引起的。风吹到平静的湖面上,首先使广阔的湖面产生波动和波纹,形成比较有规则、范围较小且向同一方向扩展的表面张力波。波高的增加与风速、作用持续时间及吹程呈函数关系。然而即使在最大的湖泊中,也不会出现海洋中的波涛现象。湖面波浪沿著风向且与波浪顶峰垂直方向传播,若波长超过水深的4倍,波速近似等於水深与重力加速度乘积的平方根;若水深较大时,波速与波长的平方根成正比。
由于持久的风力和气压梯度造成湖面倾斜,当外力作用停止时将引起湖水流动,使湖而复原。这一过程称静振。基本的静振为单节的,但如发生谐波,则亦可能是多节的。如风沿狭长的湖泊长轴劲吹,则多出现纵向静振,而横穿狭窄湖面则多出现横向静振。湖泊内部静振是由热力分层现象引起的。
湖泊主要通过入湖河川径流、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而获得水量。湖泊分不流通湖(无地表或地下出口)和流通湖(有地表或地下出口)两种。不流通湖湖水耗於蒸发而导致湖水含盐量增加,流通湖湖水通过地表或地下径流流走,湖水量收支的净差额,随入流量和出流量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差额引起了湖水位的变化。湖水位通常在雨季或稍後上升,蒸发旺季下降。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湖泊,水位的变化既与热季又与雨季相应。
按湖水所含盐度分为六类:
湖水含盐量是衡量湖泊类型的重要标志,通常把含盐量或矿化度达到或超过50g/1的湖水,称为卤水或者盐水,有的也叫矿化水。卤水的含盐量,已经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甚至出现了自析盐类矿物的结晶或者直接形成了盐类矿物的沉积。所以,把湖水含盐量50g/1作为划分盐湖或卤水湖的下限标准①。依据湖水含盐量或矿化度的多少,将湖泊划分为六种类型,各种类型湖泊的划分原则如下:
淡水湖:湖水矿化度小于或等于1g/1;
微(半)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1g/1,小于35g/1;
咸水湖:湖水矿化度大于或等于1g/1,小于50g/1;
盐湖或卤水湖:湖水矿化度等于或大于50g/1;
干盐湖:没有湖表卤水,而有湖表盐类沉积的湖泊,湖表往往形成坚硬的盐壳;
砂下湖:湖表面被砂或粘土粉砂覆盖的盐湖
泊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
按泄水情况可分为外流湖(吞吐湖)和内陆湖;按湖水含盐度可分为淡水湖(含盐度小于1g/L)、咸水湖(含盐度为1-35g/L)和盐湖(含盐度大于35g/L)。 湖水的来源是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有的则来自冰雪融水。 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渗漏、排泄和开发利用。 泊有35个。 芬兰的湖泊最多,被称为“万湖之国”,拥有大小湖泊6万多个。
湖泊一旦形成,就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内部各种过程的持续作用而不断演变。入湖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残骸年复一年在湖内沉积,湖盆逐渐淤浅,变成陆地,或随着沿岸带水生植物的发展,逐渐变成沼泽;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由于气候变异,冰雪融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补给水量不足以补偿蒸发损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缩干涸,或盐类物质在湖盆内积聚浓缩,湖水日益盐化,最终变成干盐湖,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干涸。此外,由于地壳升降运\动,气候变迁和形成湖泊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湖泊会经历缩小和扩大的反覆过程,不论湖泊的自然演变通过哪种方式,结果终将消亡。
以上就是关于太湖是什么类型的湖全部的内容,包括:太湖是什么类型的湖、中国湖泊的种类、湖泊分类方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