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什么意思同上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什么意思同上,第1张

意思是:道义所在的地方,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出处:《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原文: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译文:

我曾经听我的老师孔子谈论过关于大勇的论述:反躬自问而觉理亏,哪怕对方是平民,也不能去恐吓;反躬自问而觉理直,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我也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孟施舍保持无所畏惧的勇气,这又不如曾子所守的原则来得简约。”

扩展资料:

赏析: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思是;道(真理)在的地方,就算有千军万马,莫大的困难,我也要继续前进。

扩展资料

出处《公孙丑上》

作者孟子

简介作者为战国时期鲁国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

诗句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译文孔子主张性仁,而孟子则主张以生义为先,只有明白自己的生存的意义才能上升为以仁待人。真理在的地方,就算有千军万马,莫大的困难,我也要继续前进。

《孟子·公孙丑上》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有「亚圣」之称的孟子所著作品《孟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孟子的一些言行。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语出《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

要想理解这句话,必须和前面一句结合起来原文是:“‘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自反,可以理解为反躬自问;缩,直,横直的直连起来就是反躬自问而觉得理亏,即使是卑贱的平民百姓,我能不害怕吗反躬自问而觉得正义在我这一边,即使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这是一种唯心理论,意思是反省一下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到底对不对,如果是对的,那么即便面对千万人的指责,也要去做。

可以理解为假如认为一件事情自己觉得应该做,那么面对任何困难都要去完成。

但这种理论非常的唯心,不符合唯物主义精神,更加不符合中庸之道,一件事情在做出来结果之前是无法预知好坏的,而一件事情的好坏又从不同的角度测量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比如从保护未来人类的角度,有些极端的人认为现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将导致人类灭亡,于是他先灭亡一半的人类(灭霸),这就是自反而缩后,产生的极端思想,虽千万人吾往矣,一条道跑到黑,有可能获得的是成功,也可能获得的是失败,而一个人获得的成功可能就是无数人遭殃,比如麻花坚持做山寨,无论多少人指责,最终用山寨产品创造了商业奇迹,造成无数的儿童、少年失学玩游戏,遭到无数人指责,但他的家人都可以享受到美好的生活,但在他心里,他反省之后只会感觉成功的喜悦,不会认为自己有任何错误,甚至千万人在他眼中,全都是错的,尽管他吃的仍然是千万农民种植的粮食和工人生产的生活物资,拜金时代大家也都认为他是对的,甚至开始鼓吹,久而久之,他就是对的,将来反垄断法出台之后,也许他才会受到些微的制裁,所以孟子这套唯心理论,可以翻译成简单的四个字:干就完了!

这句话出自《孟子》一书,上网一搜便知。原文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嗯,作为一个现代人读古代的东西,有点费解。

一、孟子说了什么?

《孟子•公孙丑上》说: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孟子是在与公孙丑讨论关于勇气的话题的时候,讲出这番话的。据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的:

北宫黝(齐国的勇士)锻炼勇气的方法是,肌肤被刺而不躲闪(“挠”是“退却”的意思),眼睛被戳都不眨一眨。别人对他有一点点侵犯,在他看来,都像是在大庭广众下被鞭打一样,不能忍受。对于侮辱,无论是来自卑贱的人,还是来自大国的君主,他一概不容忍。在他看来,刺杀一位大国的君主,跟刺杀一个穿粗布衣服的卑贱的人,没有什么两样。对于诸侯,他毫不惧怕(“严”是“畏惧”的意思),挨了骂就一定回击。

孟施舍(无从考证,大概是另外一位古代勇士)培养勇气的方法与此不同。他说:“我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跟对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如果先估计敌人的力量然后才敢前进,在确定能够取胜的情况下才敢与敌人交锋,这种人如果遇到数量众多的敌军一定会害怕。我怎么可能每战必胜呢?只不过是能够无所畏惧而已。”

孟施舍跟曾子(孔子的弟子)类似,北宫黝跟子夏(孔子的另一位弟子)类似。这两个人的勇气,谁更强一些,我也不知道,但是孟施舍的方法比较简便。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希望能勇敢吗?我曾从孔子那里听到关于大勇的:如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不在我这一边,那么,即使对方是一个卑贱的人,我也不会去恐吓他。如果反躬自省,觉得正义的确在我这一边,那么,对方纵然有千军万马,我也会勇往直前。”

孟施舍的方法是保持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势,曾子则把勇气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这样看来,曾子的方法更加简便一些。

文中最难解的,其实是“缩”和“惴”(读[zhuì])}这两个字。

关于“缩”字,《礼记•檀弓》曰:“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孔颖达《正义》云:“缩,直也。”也就是说,古语中“缩”和“衡”是相对的,缩就是“直”,衡就是“横”。《礼记》里那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帽子,缝儿是直的;现在的帽子,缝儿是横的。这样看来,“缩”字有“直”的意思,在孟子的话里,可以解释为“理直”,也就是“正义”的意思。

至于“惴”字,在此可以用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来解释。惴,本来的意思是害怕,在此的意思是“使……害怕”,也就是“恐吓”的意思。

这样一来,孟子的话就基本读通了。

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很多人采用另外一种说法,即“虽万千人吾往矣”——“千万”两字颠倒了顺序。有人说,这是因为存在另外一个版本,但我没见到。或许有吧。

二、人的勇气从哪里来的呢?

人怎么样才能变得勇敢呢?

细究起来,孟子实际上给出了三种途径:

一是养“习”,就是北宫黝的方法。刺皮肤,戳眼睛,睚眦必报,都是些行为训练的方法。这种训练做得多了,成为习惯了,人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勇敢的表现。

二是养“气”,就是孟施舍的方法。表面上看,这个方法跟北宫黝的方法差不多,都是无论对手强弱,都不惧怕,但实际上,孟施舍的着眼点在于形成一种“无畏”的气质,不像北宫黝那样停留在行为的层面上,因此显得略高一筹。

三是明“志”,就是曾子的方法。曾子引用孔子的说法,认为真正的勇气建立在正义之上。经过理性的思考,确认真理和正义在自己这一边,人才会有真正的“大勇”。这就比孟施舍的方法更高一层了。

众所周知,孟子是主张“养浩然之气”的,其实,在孟子看来,“志”比“气”更具根本性。“志”是人的思想意志,“气”是意气或者情感力量。思想意志是意气情感的主帅,意气情感是充盈身体的力量,思想意志到了哪里,意气情感就在哪里表现出来。所以孟子又说: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

可见,在孟子的思想中,“虽千万人吾往矣”,并不是在描绘一种任侠的霸气,而是建立在理性和道义基础上的大勇。这种勇气,跟李敖先生那种特立独行、百无禁忌,或者《天龙八部》里独闯聚贤庄的乔峰大侠那种快意恩仇、视死如归,是有本质区别的。

勇气是什么呢?

不是好勇斗狠,而是无所畏惧。

勇气从哪里来呢?

不是“杀人练胆”,而是站在正义一边。

站在正义一边的人,是道义上的强者,所以——

虽千万人,吾往矣!

出自战国孟子的《孟子·公孙丑上》中的第二章。

节选原文: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译文:

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

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

“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难道就不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学说要点

1、道统观念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3、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而且,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4、心性论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就是关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什么意思同上全部的内容,包括: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什么意思同上、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什么意思、虽千万人而吾往矣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060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