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的正确吃法

纳豆的正确吃法,第1张

纳豆吃的方法是:

1、拌纳豆:纳豆前将豆子搅出粘丝的过程实在是一种乐趣,这可有讲究,必须朝一个方向搅动,最好不要少于50次,据说这样可以更好地激活休眠的纳豆菌,搅拌后的纳豆会逐渐变白,用筷子挑起来会带着半透明的粘丝,豆子也会粘在筷子上不掉下来,基本就可以了。

2、干吃纳豆:口感未免单调,所以日本人的餐桌上,纳豆永远会和酱油“成双成对”,酱油的水分充分调动了纳豆的粘性,也让纳豆吃起来更细腻柔软,算是绝对地道的日式吃法。

3、搭配酱料:除了酱油,橙醋、黄芥末、芝麻油甚至于白糖,也是纳豆常见的“伴侣”,讲究些的,再配上秋葵、香葱、腌梅干,味道就更丰富。

4、纳豆饭:这是日本最常见的国民早餐了,纳豆搅拌后,用酱油和黄芥末调味,再打个生鸡蛋,最后撒一把葱花,拌着吃,很是原生态。

5、墨鱼纳豆:纳豆和墨鱼、银鱼或是金枪鱼拌在一起,是日式居酒屋里极常见的下酒小菜。

纳豆是什么味道:

纳豆的味道和口感都比较奇怪,一般人难以接受。因为纳豆的产生来自于蛋白质的分解,而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过程中,则会产生一种独特的味道。

同时纳豆还有黏糊糊的拉丝,这也是很多人接受不了的一点。但其实纳豆黏糊糊的拉丝对人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可以用起到很好的溶栓、降血脂保健功效。所以,对于以保健功效为目的的人来说,吃纳豆,最好吃带有黏糊糊拉丝的纳豆。

简单来说就是用大豆发酵而成的一种食品,因为大豆有丰富的营养和类黄铜物质,所以纳豆对人体有益。当豆豉传入日本后,根据日本的风土发展了纳豆,经过多年的发展,纳豆已经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一项风靡全球的食物。最简单的也是人们最常用的吃法就是将纳豆搅拌之后直接放在米饭上食用。如果时间充裕,我们还可以用纳豆做成饭团。因为纳豆经过发酵之后比较黏,在吃的过程中容易拉丝,做成饭团之后就将纳豆包裹在了米饭中,可以避免拉丝出现。

纳豆可以选择水煮的方式进行食用,可以保证营养吸收。

纳豆属于营养价值高的食材,吃纳豆,纳豆菌必不可少,把纳豆菌放在水里面煮,在此期间通过纳豆菌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大豆的发酵。这个时候通过分解蛋白质产生独特的气味,可以生成氨基酸以及维生素K2、纳豆激酶等营养素。

如果无法水煮,可以把纳豆和米饭混合在一起,做成纳豆米饭,里面的纤维素和碳氧化合物均衡在一块,可以调节体内平衡。

选择纳豆,严格意义上没有明确禁忌,但是需要注意,活动性出血、颅内出血、严重创伤的人群最好不要服用纳豆。

生活中纳豆的做法和吃法非常多,常见的有纳豆蘑菇沙拉、纳豆什锦小菜、纳豆+泡菜、纳豆+萝卜碎、纳豆+西生菜、纳豆+番茄等,口感都非常好。

纳豆的的两种做法:

1、可以黄瓜丁、青笋、胡萝卜丁和杏仁碎与纳豆混合,加少量芥末、醋和糖凉拌,当作喝粥时吃的小菜,味道清新又健康;

2、纳豆中有大量粘蛋白,能拉出好长的丝来。在卷饼中加入纳豆,不仅口感新鲜,而且没有到处拉丝的烦恼。

纳豆的原料是黄豆,经过发酵之后含有一种特别的激酶,适当食用对身体有极大的好处,比如可以降血压、降血脂、美容养颜等。不仅保有黄豆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K2、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重要的是发酵过程产生了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溶解体内纤维蛋白及其他调节生理机能的保健作用。

扩展资料:

食用方式

传统上先将纳豆加上酱油或日式芥末(一般在百货所卖的盒装纳豆,使用的是日式淡酱油还有黄芥末),搅拌至丝状物出现,置于白饭上食用,是为纳豆饭。也有人将纳豆和生鸡蛋、葱、茗荷、萝卜、柴鱼等各种食材一起混合。

在北海道、东北地方有时也将纳豆和砂糖混合。亦有加上蛋黄酱的创意吃法。若未经搅拌便加入酱料会使水分过多,粘性也会有所消减,葱和芥末则能抑制“纳豆氨”刺鼻的气味。不习惯吃纳豆者则以为是腐坏的水煮黄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豆

做好的纳豆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与其他食物搭配在一起,介绍一个纳豆苹果丁的吃法。

材料:纳豆1盒、苹果1个。

操作步骤:

1、将买来的纳豆及附送的调料酱油、芥末包全部到在碗里,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动50-100下,使纳豆拉出更多白色的长丝。

2、苹果去掉外皮和果核,切成大约1厘米见方的小块。

3、将切好的苹果丁倒入纳豆碗中,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纳豆的制作方法如下:

主料:干黄豆170克、白糖40克、清水适量3人份。

辅料:纳豆菌粉4克。

1、干黄豆用清水浸泡一夜。

2、浸泡后的黄豆滤掉水分,挑出碎豆子,把黄豆平铺在盘子中。

3、在黄豆表面均匀的撒上一层白糖,压力锅中放入足量的水,放入支架,盘子放在支架上,用压力锅的煮豆功能开始蒸黄豆。

4、待烹饪程序结束,压力归零后开盖,蒸好的黄豆,颜色已经变深,用汤匙搅拌黄豆与盘中的汤汁混匀。

5、蒸好的黄豆平铺放入纳豆机的虑筐中,静止一会滤掉水分。

6、待水分基本滤干后,提起篮子不再往下滴水即可,把菌粉洒在黄豆表面,用干净的勺子拌匀。

7、盖好盖子,接通电源,选择纳豆功能,时间默认16个小时,可以放心的让机器工作了。

8、纳豆菌是嗜氧菌,接触空气是很重要的;纳豆机的黄豆发酵兰的四周具有通风口,有利于纳豆菌的生长。

9、发酵时间结束后的纳豆就是图中的样子,用保险袋装起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几个小时后再食用,也就是纳豆的后熟。

10、成品如下。

纳豆的简介

1、简介

纳豆源于中国,盛产于日本。纳豆类似中国的发酵豆、怪味豆。大豆经纳豆菌发酵就是纳豆。纳豆中含有多种延缓衰老的有效成分,日本人长寿正是源于将日常生活常吃纳豆。纳豆的发黏物质是由黏液及氨基酸所形成,黏液能促进蛋白质的吸收及合成,进入胃内,会形成保护胃黏膜的薄膜,换言之,在大量饮酒之前,食用纳豆可防止酒醉及呕吐。

2、纳豆的食用处理方法

自制好或从超市里买来的纳豆可以直接食用,无需加热或水洗。

纳豆的吃法(做法)大全

1、纳豆卷饼

材料:纳豆,香葱,绿豆芽,冬笋,酱油,醋,芥末,香油,甜面酱。

做法:先加入适量酱油,芥末,香醋,香葱搅匀;再加香油适量。豆芽轻轻焯过,使其保持脆嫩状态;冬笋切细丝,也焯过。把纳豆拌香葱摊在薄饼或春饼上,加入豆芽和笋丝,卷起;按口味蘸甜面酱食用。

2、纳豆蘑菇沙拉

材料:纳豆,玉米粒,青豌豆,口蘑,酱油,橄榄油,芥末。

做法:撕掉纳豆包装,用筷子搅拌几分钟,会发现丝越来越多,提起筷子,丝就拉了出来,在空气中暴露几分钟。蘑菇洗净切片,在沸水中汆熟,可以加一点盐,方便入味,捞出过凉待用。青豌豆和玉米粒分别汆熟,放凉待用。将醒好的纳豆、蘑菇片、青豌豆和玉米放入沙拉碗,加入少量酱油、芥末和橄榄油,搅拌均匀即可。

3、纳豆什锦小菜

材料:纳豆,黄瓜,胡萝卜,小杏仁,生抽,酱油,醋,青芥,糖。

做法:先加入1勺酱油,让纳豆带上咸味;可再加少许青芥或芥末,增加清新感。加入1勺香醋搅匀,让它的粘液变得柔软,不再拉丝,而是成为泡沫状,便于用勺舀出。黄瓜和胡萝卜洗净,切很小的丁,少许加一点盐拌匀。把黄瓜丁、胡萝卜丁和小杏仁加进去,让它在泡沫中搅匀;再加少许醋和糖,调整口味即可。

4、夹饭团

材料:米饭,纳豆,海苔片。

做法:做饭团子要用刚蒸好的米饭,趁热用木勺多翻几次,增强粘性。然后在稍稍不烫手的时候,在手心里捏出一个饼的形状,然后填入一勺不经搅拌的纳豆。再盖上适量米饭后捏成三角形状,挨个摆好;吃的时候用烤海苔片夹住吃即可。

5、纳豆拌饭

将酱油或者芥末连同纳豆,米饭一起拌匀。一碗香喷喷,又有食欲的纳豆拌饭就成功了。

哪些人不能吃纳豆、纳豆的注意事项

1、哪些人不能吃纳豆

11、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严禁食用一切能刺激胃液和胰液分泌的食物。由于纳豆能促进胃液分泌,所以也不适宜食用。

12、肾脏疾病

纳豆含非必需氨基酸较高,对于肾炎、肾功能衰竭和肾脏透析病人不利,故应禁食。

13、伤口未愈

纳豆激酶抗血液凝结力强,手术后及伤口未愈合的病人服用易造成伤口出血。

14、严重胃病

纳豆嘌呤含量高,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纳豆中的膳食纤维会对胃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因此,患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人不要食用纳豆。

15、痛风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失常引起的,纳豆含嘌呤较多,所以痛风患者要尽量少食纳豆。

16、使用香豆素系药物的患者、高血压患者忌食。

2、纳豆的适用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儿童、妇女、老年人食用。

3、纳豆的食用禁忌

31、不加热吃

纳豆激酶不耐热,加热到70℃活性就消失了。所以生吃效果最好。为了保持它有益于心血管的鲜明健康特色,肯定也不能在里面加入大量油脂,或者配合大量动物性食品。

32、保质期稍过也能吃

纳豆的保质期为一周,它在冰箱内低温保存过程中,还在进行着缓慢的低温熟成发酵,纳豆激酶和维生素K2也在不断增加。但保质期过后虽然也能吃,只是纳豆菌为了生存不断分解蛋白质,其结果臭味逐渐增加。

33、晚餐吃纳豆效果最好

食用纳豆1小时至12小时之间纳豆激酶发挥溶解血栓的功能。而据统计脑梗塞、心肌梗塞等各种血栓病,发病时间多为清晨及星期一。因此每晚或星期日晚餐吃效果最好。

34、适量食用

虽然纳豆具有溶解血栓的功效,但是大家在食用的时候一定要有个度,每周食用2~3次为佳。

35、纳豆不可与香豆素系药物同食。

以上就是关于纳豆的正确吃法全部的内容,包括:纳豆的正确吃法、纳豆都有什么吃法、纳豆吃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993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