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包含哪三个方面

中医“治未病”包含哪三个方面,第1张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来自“百度百科”

有的中医大夫根据病人现在的情况,可以推测出以后未来的发展,预测病人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疾病。

因为中医把握住了人体疾病发生和变化的规律。医里非常强调人体正常,气血运行状态,人体的气血之间关系非常的微妙,而古人探索到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就像是掌握了一个发生公式,所以可以进行推测。

阴阳的关系很复杂,不是单一的,它们能够相互制约对方,同时也是互为对方的根基相生的。如果一方面出了问题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可以推算出来的。

在《伤寒论》里有一句话叫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是治未病的思想。

人体包括整个自然界,都是符合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规律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木系统的疾病可以沿着相克的方向发生传变。所以目前患者肝气郁结或者是容易发怒,那么就会克罚他所克的那一行就是土,脾胃是属土的,接下来就会伤及脾胃,出现不思饮食,消化不良等问题。

还有伤寒论里提出了六经辨证的思想,它的依据是内经中讲的疾病从外侵袭人体的发展过程。

从外来的邪气会先进入人体体表细小的络脉,不及时治疗下一步就会深入发展,进入经脉,引起骨节肌肉的疼痛,再下一步会进入脏腑,引起相应脏腑的功能失常。

中医是用整体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体和疾病的。

1什么叫未病

“未病”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6�1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6�1逆顺》也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二是“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三是“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 2为什么要治未病�8�6 “治未病”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治未发之前,防微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著,治防疾病加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实现延年康寿。�8�6 “治未病”可以节约卫生资源。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实践告诉我们,健康全靠自己。20世纪30年代,美籍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兰安生(JBGrant)博士有句名言: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由此可见,挖掘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以预防为主,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可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的优势,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8�6 “治未病”适合现代医学模式。长期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人口的剧增,疾病谱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做出了调整,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中医“治未病”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愈加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3治未病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通过精神调控,使真气从顺,从而使疾病不能发生或发展。“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中医“治未病”运用于亚健康、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养生,可以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状态和预防疾病的目的。</FONT></FONT></FONT></SPAN></SPAN></SPAN>

中医治未病的四字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治其未形成:中医调神以养形,使形体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采取多种养生防病措施,把疾病控制在未病之先。

二、治其未发展,疾病已有潜在的致病因素及一定的发病基础,但尚处于萌芽阶段,病情较轻,病位较浅,病证隐蔽而不典型,未构成明确的证或病。

三、治其未演变:疾病的发作阶段,指病情加重或引发次生损害,往往是因为脏腑经络的关系引起其他脏腑经络或部位的疾病,“知其所传”就能尽早采取措施,截断疾病可能传达的途径,尤其在慢性病治疗中,要注意稳定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中医治未病特点

1、法于自然之道

顾名思义,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统,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

2、调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以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意思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上医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上工,又称上医,即医术高明的好医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未病,指疾病临发生或未发生前。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治未病” 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后学者多有发挥。近年来国家对 “治未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越来越重视,“治未病” 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民众对 “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云:“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所谓“治未病”,一是说在没发病之前注意饮食起居 、精神情志等多方面的调养,使正气充足从而不易受外邪侵犯,达到防病于未发之先的目的。二是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防止其由小到大,由轻变重,由局部到全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 。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就是要在疾病未发生之前,作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产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 ,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

(1)生活起居应有规律: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能与气候变化规律和时间的周期性变化保持同步进行,就会顺应自然而保持 健康 ,如果长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必然使人体抗邪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容易感患各种疾病。

(2)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包括3 点: 一是节制,即不偏食,不嗜食, 不多食。二是节律,指饮食要定时定量。三是节忌,指要禁口。

(3)调摄精神: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的、强烈的,或反复的、持续的精神刺激,均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或加重病情。情志异常的波动对患者的病情有着明显的影响,相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机调达,气血和平则有利于 健康 。

(4)劳逸适度,积精全神:过劳则伤气,气少则力衰。《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劳神过度,则伤心脾。房劳过度则伤肾, 肾主骨,精生髓,精不足则髓亏,故会出现头晕耳鸣。精充则气足,气足则神会,正气充足则邪不可犯。

(5)加强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总之 ,加强锻炼,持之以恒,促使血脉流通,关节灵活,气机调畅,形神合一,就能够收到内以 养生 ,外以却恶的效果。

2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主要的手段 ,既病防变是它的补充。疾病已经发生 ,就应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并防止其发展与传变。既病防变要做到以下两点:

(1)早期诊治 :“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可见早期诊治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早期诊治,对于患者来说,应及时就诊。对于医学来说,要不断提高诊治水平,对疾病给予早期诊治。

(2)根据疾病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既病防变,要求医者谙熟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人体内部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有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五行乘侮亢害关系。依据这种规律,可采取相应措施截断其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蔓延。

随着 健康 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疗的目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医“治未病”这古老而前沿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相比,进一步显示了中医学的思维是先进和超前的。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治未病”包含哪三个方面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医“治未病”包含哪三个方面、中医为什么能一眼瞅出“未病”、什么是未病中心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981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