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林试剂为什么不能和2-丁酮反应

斐林试剂为什么不能和2-丁酮反应,第1张

可以。酸碱中和,斐林试剂是新制的氢氧化铜。

斐林试剂(Fehling's solution)是德国化学家赫尔曼·冯·斐林(Hermann von Fehling,1812年--1885年)在1849年发明的。常用于鉴定可溶性的还原性糖的存在。斐林试剂与单糖中的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等)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能与菲林试剂等碱性弱氧化剂反应的糖定义为还原糖。果糖虽然是酮糖,但在碱性环境中与葡萄糖存在异构化反应,也是还原糖。单糖都是还原糖。

双糖中麦芽糖、乳糖等也是还原糖;蔗糖是非还原糖。

蔗糖分就是指能榨糖的作物,比如甘蔗里糖的比例,纤维分就是指里面纤维的比例,还原糖就是具有还原性的糖,因为还原糖里含有醛基,醛基具有还远性,所以还原糖具有还原性,比如葡萄糖就是还原糖,纯度就是一种东西里纯粹的这种东西占总量的比值,因为里面含有杂质,垂度不知道了

要看是哪种生产白糖的方法,现在有炭化法和硫化法生产白糖。一、碳酸法。碳酸法清净粗糖汁的过程包括,预加石灰、主加石灰、第一次碳酸饱充、第二次碳酸饱充等四个步骤。预加石灰。粗糖汁(此处以甜菜糖厂为例)经过除渣后,在预加灰桶中加入加工甜菜重量02~03%左右的石灰(石灰乳);预加石灰的目的是:中和糖汁中的游离有机酸,防止糖分转化,并将糖汁的酸碱度(PH值)调整到11左右(胶体的等电点),使胶体等非糖分凝聚起来。主加石灰。将预加灰汁加热到85℃左右,送进带有搅拌器的主加灰桶,均匀的进行主加石灰,主加灰量为甜菜重量的175~225%,主加灰要迅速进行以避免蛋白质、粘胶质、转化糖等非糖分分解生成可溶性盐类。第一次碳酸饱充和过滤。主加石灰后的糖汁,在碳酸饱充罐中,与送入的二氧化碳气体接触后,中和了石灰,生成轻质碳酸钙,第一次碳酸饱充的酸碱度(PH值)控制在11左右,这时浸出汁中的非糖分与石灰所生成的化合物沉淀与凝聚状态都最好;饱充过程形成的轻质碳酸钙是非糖分最好的吸附剂与助滤剂;第一次碳酸饱充汁在过滤前,需先加热到90~100℃,加热的目的是减少糖汁粘度、提高糖汁中沉淀物沉降速度,并使滤饼呈现多孔状,以利过滤和洗水;过滤的方式可以用板框压滤机全汁过滤,也可先在沉降槽中沉降后,将沉降下的泥汁,用真空吸滤机过滤;用压滤机过滤结束后,通入滤泥重量150~200%的热水,洗出泥中残留的糖分。第二次碳酸饱充和过滤。第二次碳酸饱充的目的是:尽量减少糖汁中的石灰(钙盐)含量,减少糖汁中的胶质物、色素,提高糖汁的纯净度;由于甜菜质量的差异,需找出石灰含量最少、碳酸氢钙又未产生的最佳点作为饱充终点,测出其碱度,饱充时按此最佳碱度控制;为防止第二次碳酸饱充时产生碳酸氢钙,饱充前需先把糖汁加热到102~103℃;第二次碳酸饱充汁利用液位静压力、使用袋滤机过滤,得到的滤清糖汁,加热后送后工序蒸发浓缩。滤泥直接返回一次碳酸饱充罐。二、亚硫酸法。亚硫酸法澄清糖汁(以甘蔗糖厂为例)包括:预灰、第一次加热、硫熏,中和,第二次加热、过滤三个过程。预灰、第一次加热。 经除渣后的甘蔗混合汁,先预加灰,调整酸碱度(PH值)至62~74,经第一次加热器加热至60~70℃,使有机氮化物如蛋白质等凝固,但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免引起蔗糖转化损失,并影响二氧化硫气体的吸收。中和。加热后的蔗汁送往硫熏塔硫熏,硫熏的目的

你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还原糖。在糖类中,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单糖和含有游离醛基的二糖都具有还原性。还原性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能够还原斐林(Hvon Fehling)试剂(本尼迪特试剂)或托伦斯(BTollens)试剂的糖称为还原糖。

所以不是只有斐林试剂可以检测还原糖,定义上来说还原糖能跟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以上就是关于斐林试剂为什么不能和2-丁酮反应全部的内容,包括:斐林试剂为什么不能和2-丁酮反应、葡萄糖是醛糖有还原性,果糖是酮糖,是否也有还原性、糖分的定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964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