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立国近2000年的6个诸侯国,是哪六个

离人愁歌词2023-05-04  22

在西周实行分封制之后,历史上出现了近百个诸侯国。有些诸侯国存在时间很短,而还有一些诸侯国在历史上存在超过了千年。

越国。越国是在公元前1950年,夏朝于越的封国。后来在越王攻打楚国的时候兵败身亡,从此越国分裂,为东越和闵越等国。再后来闵越剩下的部分迁到了江淮一代,最后就彻底消亡了,越国从此不复存在。

薛国。薛国也是夏商周三代东方的一个诸侯国。传说是炎帝的后裔。薛国在前段时间由任姓家族统治,后段时间由田姓家族统治。在历史上历经了1500多年。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

杞国。杞国由华夏族建立,国君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杞国只是一个小国,对于杞国史书上的记载少之又少。《史记》中对于杞国的记载是:“杞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载。”

徐国。徐国是夏朝至西周时期的诸侯国,都城就是徐城。徐国在东夷中是最为强大,但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在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消灭。历四十多代君王,享国1600多年。

鄫国。鄫国从建立到灭亡,也经历了多次迁国。《世本》曾经记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说明夏代就有了鄫国。后来鄫国被灭,后代为了纪念故国以鄫为姓氏,后来去掉了偏胖,就变成了曾,这也是“曾”的姓氏来源。

孤竹国。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享国940多年。孤竹国的建立也标志着冀东地区开始受到中原核心文明的影响。

这就是史上立国近两千年的六大诸侯国。

是亚凭当了孤竹国的国君。

亚凭(商纣王六十一年-?),墨胎氏,名冯,伯夷之弟,叔齐的哥,孤竹国的第九任国君。

亚凭的父亲亚微在位时,曾经想要以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不过在其薨亡时,反而叔齐和王长子伯夷一直推让诸侯之位,造成两人离开孤竹国,而去找周文王。最后国人拥立亚微次子亚凭为国君,不久担任商纣王的亚官,亚卿的职务,亚为尊重的称呼。

齐桓公,即姜小白(?—前643年),是春秋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桓公七年(前679年)始称霸诸侯。齐桓公在管仲、隰朋的陪同下曾远征孤竹国。这次战争,军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上古军事史》评价说:“齐征山戎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也是一次不寻常的远征。”对滦河域流和辽西地区是改写历史的一次战争,是燕国变为大国的一次战争,也是民族地域再布局的一次战争。然而就此不寻常的远征,历史上只有只言片语散记于几部典籍中。今梳理成章呈现给读者,以便了解这段历史。

一、征孤竹国之原因

齐国与孤竹国相隔数千里,中间隔着燕国,没有任何利害冲突,那么齐桓公为什么要远征孤竹国?《史记·齐太公世家》记: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金镂子·说蕃》也如此记载。《左传·庄公》记:鲁庄公三十年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谋划攻打山戎,因为山戎威胁燕国的缘故。《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书均记载了伐山戎之事,而未提灭孤竹。实际上伐山戎与伐孤竹、令支是同一次战争。《盐铁论·伐功》记:“齐桓公越燕伐山戎,破孤竹,残令支。”从上述所记可看出山戎是战争的挑起者,山戎攻燕在先,燕求救于齐,齐桓公为帮忙才出兵的,是正义之举。破孤竹,残令支只是顺手牵羊之事,实际上并非如此。

管仲是征孤竹国的操盘手,从他著的《管子》一书中可以看出征孤竹是早已谋划的事情。出征孤竹国是齐桓公在未称霸之前,就开始谋划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准备工作中两次单独提到“征孤竹”需要借粮。一次提“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这里除了孤竹又提到了离枝(令支)。一次在《管子·大匡》记:“桓公乃北伐令支,下凫之山(清代张佩纶注为碣石山),斩孤竹,遇(遏)山戎。”顾问管仲。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了“遇山戎”,这里的“遇”字,郭沫若在《管子集校》一书中认为是“遏”字,笔者认为有道理。这是出征前的议论。从这几段记载看,准确的说征的是孤竹、令支,同时也是对山戎的遏制。为什么要征孤竹、令支?孤竹国至周朝时已失去商时同姓诸侯国的地位,至春秋时已完全衰落,出征孤竹、令支不会有失败的风险。同时,常年的大规模长途征战,会对各诸侯造成震慑,这正是齐桓公称霸所需要的。从齐桓公进行的二十多次战争的军事活动看,多采取避实击虚战法,他一般是不强行攻坚的,还尽力避免与强敌主力正面交锋。基本上是以军事行动的威慑作用达到有限战争的目的。山戎是比较强的,不但威胁燕国,之前的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山戎还越燕伐过齐国。故齐桓公对山戎仍采取一贯的避强战法,即主打孤竹、令支,旁敲威吓山戎的办法。

二、出征前的准备

按《管子》一书所记,大体作了五项准备工作。

其一,为出征军队备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打胜仗的保障。《管子·山权数》记载了齐桓公向富户丁惠借粮之事。其大意是齐桓公问管子占卜物,管子向齐桓公介绍说:北外城有人掘穴得一龟,此比得上数百里地之用。桓公问:何谓得龟比百里之地?管子回答:这是供奉神用的宝。今置骨于大盤之中,君派十乘之使,提百金,对得龟之家说:赐你任中大夫(相当于大臣次官)。就说:东海龙王之子类于龟,托舍于你,赐你大夫之职服务终身,再赐你以百金。此龟为无价之宝,你应藏高台,每日以四牛血祭,这龟是无价宝。过了四年,准备伐孤竹。富户丁氏之家粮食可供三军五个月食用。桓公召见丁氏说:我有无价之宝于此,将有大事,请以宝抵押于你,以借你家粮于我。丁氏北乡再拜,同意借粮,不敢接受宝作抵押。桓公对丁氏说:寡人老了,为子者不知此数。终究得接受我的抵押。丁氏归,筑室,敷席藏龟。又过四年,伐孤竹,命丁惠付三军五月食用粮食。

其二,为民贮粮。《管子·大匡》记:桓公五年(前681年),齐桓公准备北伐孤竹、令支,“顾问管子曰:‘将何行?’管仲对曰:‘君教诸侯为民聚食……如此则始可以加政矣。’桓公乃告诸侯,必足三年之食安。”齐桓公要诸侯为民备足三年食粮,然后方可安心去出征。诸侯答应了齐桓公的要求。为民有了贮粮,即使遇到荒年,也不会闹饥荒,保证社会安宁。

其三,备兵革。在管仲提出为民贮粮时,同时也提出要诸侯备足兵革,“诸侯之兵不足者,君助之发”。齐桓公要求诸侯备足兵革,兵不足的要“告齐,齐助之发”,发兵卒以帮助备足。有了足够数量的军队和武器,就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应战。这里的诸侯应是地方诸侯,因此,齐桓公才可随时召来发号司令,从前句“君助之发”,也像是对地方诸侯所说。可是从后句“告齐,齐助之发”看,又像是齐国外之诸侯,那就是临近齐国之小诸侯国。

其四,建立良好秩序,制定法律。在作好前几项准备工作即将出征时,桓公又问管仲何时行?管仲又提出:“君会其君臣父子,则可以加证。”即考察君臣父子关系相宜时,可出征。管仲进一步解释说:诸侯无专立妾(女奴隶)以为妻,不要专杀大臣。于国无劳者,不得专给予俸禄。士庶人不能弃妻。无贮粮,不得禁山泽之材。出行得终年,而有不服从者,可以加刑罚。桓公乃将管仲所提这些要求布置于诸侯,诸侯许诺,接受出行。

其五,防外患。终年远征,国内空虚,容易受到外来的偷袭,这是必须预防的。齐桓公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管子·轻重甲》记:齐桓公说:“天下之国,莫强于越。今寡人欲北举事孤竹、离枝,恐越人之至,为此有道乎?”管仲提出截原山水建沼池,造大船,鼓励齐民学游水,重金奖励能游者等应对的办法,做好了准备。故“桓公终北举事孤竹、离枝,越人果至”,由于事先有准备,故大败越人。这段记载有人说是后人伪造,有的不同意此观点,说春秋时国史尽失,故找不到原史料记载。先不去考证它。按常理国君常年带兵远征,事先防外患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从以上准备工作看,在齐桓公未称霸之前的桓公五年(前681年)已经开始为征孤竹、令支作准备了。经过长期的准备,在一切准备就绪等待时机时,恰好接到了燕国告急,山戎伐燕,燕求救于齐,给齐国出兵找到了非常好的理由。因此,除《管子》一书外,其它史书多记载这次远征主要是征山戎,因山戎是战争的引起者。其不知攻打孤竹国已是谋划很久的事了。

三、出征的时间

何时出征孤竹国的?《水经注·濡水》记:“又按《管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这里的“桓公二十年”五字,原书《管子·小问》中缺失。《管子》全书都没有记征孤竹国的时间,同时,按《管子》全书的叙述方法看,记事大多数没有具体时间,再者,《水经注》所记载的时间也不对。齐桓公二十年是周惠王十一年,即公元前666年,与实际出征时间相差了三年。这显然是郦道元搞错了。

伐山戎与征孤竹是一次战争。伐山戎有明确的时间记载,《春秋·公羊传》记:鲁庄公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齐人伐山戎,此齐侯也。”《左传·庄公》也记:鲁庄公三十年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这年是周惠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64年。鲁庄公三十年冬应是谋划,讨伐是第二年春天的事。《韩非子·说林》记:“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而前面提到的《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记齐桓公二十三年遂伐山戎,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此事件于周惠王十四年,也是齐桓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663年。《史记》所记载是准确的。这就是说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是公元前663年春天。孤竹国被消灭的具体时间应在是年秋冬之季。

四、出兵之规模

《吕氏春秋·简选》记:“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优良战车三百辆,这在当时是很庞大的。还要注意“教卒万人,以为兵首”这一句,是说上万训练有素的士兵为主力、先锋,那就是说此外还有兵力,还有后续部队,至少还有庞大的后勤运输队伍。由此可想像出当时出征的规模。

五、行军之路线

此役,是齐军向边远地方进行的远征作战,春季出征,到冬季结束,持续将近一年。

齐军从都城临淄出发,大体要经过今天的济南、德州进入河北。当时,河北中、东部多低洼湖沼地,黄河从今天津至沧州之间分两支入海。故大军要从今德州向西北行,达保定附近,再向北奔燕都,又转向东行达孤竹国地,路程达数千里。一路上要过两次黄河及滹沱河、永定河、潮白河、滦河等众多河流。可以想像,就是渡大河有备好较多的船,车辆、辎重,还有千军万马,一次次渡过湍急的河流,其难度是很大的,实际上不可能每次渡河都有船。再者,路途遥远,又无正规的路,路况极差,故行军非常艰难。征途中发生的几个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六、征途中发生的故事

齐桓公在伐孤竹的征途中按记载有三个故事。一是《管子·小问》篇所记,其意是桓公北伐孤竹,在距卑耳溪十里时,忽然停止了前进,惊视前方,挽弓将射,引而未敢发。问左右:看见前边的人吗?左右回答:没看见。桓公说:事情怕要不成么?寡人大惑不解。寡人看见一个人,身高一尺而人的相貌均具有:头戴冠,撩着右边衣,疾走在马前。事情怕要不成么?寡人不解,岂有这样的人?管仲回答:臣闻登山之神有叫俞儿者,身高一尺而人的相貌都具有。当成就霸王之业的君主兴起时,这种登山神就出现。疾走马前是引路;撩起衣,表示前面有水;撩起右边衣,示意从右方过河。桓公到了卑耳溪,有引人渡水的向导说:从左方过河,其深及冠;从右方过河,其深至膝盖。若从右边过河,最方便。桓公立即拜管仲于马前,称管仲为圣人。这个故事说明了过河的不容易。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了两个故事,一是行军途中迷惑失道。上卿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前行,大军跟随其后,遂找到了正道。这就是“老马识途”成语的来历。今滦河西岸不远处,即滦县北部的迷谷村,传为当年齐桓公大军迷道处。这个故事说明迷路也会给行军造成很大困难。二是大军行走在山中无水喝,大夫隰朋说:“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即如果蚁穴口封土高一寸,其下七八尺有水。士卒按此说挖蚁穴得到了水,解了渴。这个故事说明走山路不仅有爬山之苦,还有无水喝之困扰。

七、战争的结果

就战争的过程没有见到任何记载,有的认为所记“斩孤竹”是斩孤竹国君,这也算是有关战争血腥的记载吧。为什么没有记载?也许由于孤竹、令支太弱,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争就解决问题了,也许是孤竹与令支考虑到结果,在强大的齐国军队一到来就投降了,或是其它的原因,总之没有可记的内容。但齐桓公发动战争的目的达到了。

其一,孤竹国和令支被消灭,这是齐国长期备战的主要目的,这个目的达到了。也由于孤竹国和令支的灭亡,滦河流域及辽西地区成了燕国的领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其二,遏山戎的目的也达到了。山戎族退出了燕山地区,向北、向东北退走。山戎即是其后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在唐尧、虞舜以前,山戎、猃狁、荤粥都是秦汉以前匈奴的名称,居于北蛮,过着游牧生活。周时,山戎生活于燕山地区,逐渐强大,曾于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越燕伐齐。这次齐桓公征孤竹,逼山戎向北、东北转移,退到了燕山以北,改变了山戎的地域分布。燕山北是辽阔的大草原,正适合游牧民族的发展。山戎因祸得福,至秦汉之际已经发展成强大的匈奴民族。由此可见齐桓公这次远征影响是深远的。

其三,齐桓公称霸诸侯与巩固霸业的目的达到了。《管子·小匡》记:“北伐山戎,制令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故兵一出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莫不宾服。”宾服,即诸侯按时进贡朝见天子。这里虽说的是向周王的进贡,实际上是向齐国的臣服。

其四,齐桓公还赢得道义上的收获。战争结束了,齐军于是年冬回师。燕庄公亲自送齐桓公归国,一直送出燕国境界进入齐国境内,《史记·齐太公世家》记:“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认为自己让燕庄公送出国境是违背周礼的。遂将燕侯到达之地割给燕国,以示恪守周礼,尊重燕侯,同时向燕提出,要燕庄公恢复西周前期燕召公的政治,尊奉周王,向周室纳贡。齐桓公这次举兵伐山戎,是救燕危急,又礼让燕侯,对中原诸侯的影响很大,诸侯认为齐侯有德有义,因而“诸侯闻之,皆从齐” 。齐桓公之举是管子主张的《管子·霸形》所说“霸王之形,德义胜之”的实践,也是齐之“尊王攘夷”图霸战略的具体体现。

还有人从另个角度赞扬齐桓公的。《春秋谷梁传》记:“齐人伐山戎,齐人者齐侯也……桓内无因,国外无从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危之也,则非之乎?善之也,何善乎?尔燕周之分子也,贡职不至,山戎为之伐也。”齐桓公伐山戎,因为齐桓公对内无正当理由,国外无诸侯跟从,是孤军跨越千里之遥北伐山戎,这是十分危险的。那么是错的吗?是善事。为何是善事?因为燕是周天子的臣子,如今受到山戎的侵扰,燕向天子纳贡的职责都无法完成,因此就应该对山戎进行讨伐。这里肯定的有些勉强,一是山戎在燕国北,并不能阻拦燕向周室纳贡;二是从齐桓公向燕庄公提出的要求看,燕国对周室不尽贡职非一日,根本原因是周室已衰。

就战争的道义而言,应该分开来谈,对孤竹国、令支进行的是一场不义之战,但在强权政治占着统治地位时,没有人去指责齐桓公之不义。对山戎进行的是有理之战,山戎攻燕在先。就此不再细说。

其五,燕国扩大了疆土。这次战争燕国是最大的赢家,他没动一兵一卒却获得了大面积的疆土,除齐桓公赠送的土地外,还获得了孤竹国、令支的土地和山戎退出的土地,使燕国成了个国土辽阔的大国。

其六,从文化的角度看,出现了“老马识途”,即老马知道、老马之智和“管仲随马”的成语。老马识途,即老马认识走过的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管仲随马,意同老马识途,但这里一般多用于自谦,我不过跟人学而已之意。

其七,使冬葱、戎菽远布。《管子·戒》记:“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菽即豆,由于这次远征,将葱与豆传播至天下。这可算作这次征战的额外收获。

不是,孤竹君是商末一个叫做“孤竹国”的国君,孤竹国诞生于夏朝,比商朝早。据考证其政治中心在河北省卢龙县一带。孤竹国是一个诸侯国。《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 、 叔齐 , 孤竹君 之二子也。” 司马贞 索隐:“ 孤竹君 ,是 殷汤 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 ,字子朝 。” 所以,孤竹君和商纣王是两个人。

地理位置 孤竹国是北方一个位於商朝邊境的小國,早期疆域,西至今唐山市、迁西兴城镇,北达凌源、朝阳、老哈河,东抵锦西,西南迄乐亭、滦南、唐海等地。东临渤海,西边和燕国接壤,南边是齐国。 历史 早期 孤竹人原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商部落迂回南下中原时,逐渐与部落联盟分离,开始独立生存。后辗转于燕山腹地游牧,发展成农牧并举阶段,定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商汤三月丙寅封孤竹。 中期 到了商代中叶,孤竹国发展到了中期,定鼎滦河、青龙河畔。这个时期孤竹国的疆域逐渐南移,西至滦河,北达青龙县北,东抵锦西,南临渤海湾。 晚期 西周末年,孤竹国晚期,西部令支(离枝,今迁安西)崛起,北部、东北部有山戎压境。孤竹国此时畛域西至滦河、青龙河,北达今天的明长城,东抵山海关,南濒渤海湾,版图明显缩小。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佛令支、斩孤竹”,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 君主 名號 姓名 在位時間 身分 出處 此前六世系失考 父丁 墨胎竹猷 第七任孤竹國國君 見《亞微罍考釋》 亞微 墨胎初 ?-商紂王六十一年 父丁之子 見《亞微罍考釋》、《史記索隱》 亞憑 墨胎馮 商紂王六十一年-? 亞微之次子 見《史記·伯夷列傳》、《路史·國名記》 此後世系失考 參見 春秋时期 伯夷 唐山市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立国近2000年的6个诸侯国,是哪六个全部的内容,包括:历史立国近2000年的6个诸侯国,是哪六个、《史记· 伯夷叔齐列传》中最后谁当了孤竹国的国君、管仲进军孤竹国迷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58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