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包办婚姻,苦追同门师妹,师妹一生追随,伴他成民国风云人物,他是谁

months2023-05-04  28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他是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出任清华校长,带领着清华奠定了坚毅的品格,对于中国的教育历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梅贻琦,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

丈夫事业背后的默默付出

梅贻琦对于清华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对于后世教育理念的影响也很深刻。在梅贻琦去世后,还被特地葬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以表达后世对他的纪念,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如今的“梅园”。各个大家对于梅贻琦也有广泛的好评,可见梅贻琦的人气之高,影响之大,不得不说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成功的人物。

一般来说,在一个成功男生背后总是离不开一个女人的支持,梅贻琦能有这样的成就,自然也离不开一个贤内助对他事业的默默支持。她二十六岁嫁给梅贻琦,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还不惜外出摆地摊。她的一生辛苦操劳,甚至六十二岁高龄还到医院当护工,但她却在这样的辛苦辗转中达到了100岁的高龄,也实属不易。

站在梅贻琦背后默默支持着他事业的这个就是韩咏华,身为一个女子,却也自己书写了一段传奇。韩咏华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世家大族,当时的韩家算得上是当地一个势力强大的富商,祖上靠着经商发财致富,积累下了十分雄厚的财力。韩咏华的父亲也是秀才出身,但却在官场上混得却不尽人意。

韩家有女初长成

虽然韩咏华祖上是富商,祖祖辈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由于时代的辗转兴衰,到韩咏华这一代的韩家已经开始逐步没落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时的韩家还算过得比较富裕,再加上父亲是秀才出身,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视的。韩咏华家庭比较开明,又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之下,韩咏华也得以进入学堂,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就这样,在家庭的支持下,韩咏华得以进入著名教育家严修的门下,获得先进的教育。韩家与梅家是世交,虽然梅贻琦的家里并没有韩咏华家里那样富裕,但梅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毫不马虎,咬紧牙关还是把梅贻琦送入严修的学堂,使他也能接触到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韩咏华与梅贻琦也算是师出同门,那时韩咏华10岁,梅贻琦14岁,小小年纪的他们就这样结识了。

但其实,韩咏华最初见到梅贻琦却不是在严修私塾的学堂里,而是在体育课上。即使当时男女平等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但男女有别,他们的教室却有着男塾与女塾的区别,因此他们虽然师出同门,但却没有机会在一起上课的。

韩咏华与梅贻琦唯一有机会交集的地方就是体育场,而在韩咏华看见梅贻琦的第一眼,就对他留了深刻的印象。人群中的梅贻琦显得清瘦却又沉稳,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也深深吸引着韩咏华的目光。“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或许就在那一秒,韩咏华的心中便掀起了无数涟漪。

师出同门,不同前途

韩咏华在严修的私塾里念书三年,后来又得到老师的推荐而进入一所师范而继续学习。当她16岁毕业后便留在了师范任教,成为了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师。同时,梅贻琦在学业上也有着优异的成绩,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家里对他的学业十分支持。没有辜负家里人的期望,梅贻琦以优异的成绩考起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的名额。

就这样,韩咏华与梅贻琦两人分开了,但他们的故事却并没有因此结束。曾经在梅贻琦出国留学之前,家里还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对于这样的包办婚姻,再加上自身家庭贫困的原因,梅贻琦拒绝了这门亲事,大概也是因为他早就心有所属。

其实,梅贻琦与韩咏华两人早就互生爱慕。两家又为世交,两人喜结良缘自然是亲上加亲,但两家的长辈却不是很支持他们在一起。原来,韩咏华的父亲觉得梅贻琦太过于沉默寡言,生怕女儿跟他在一起会受委屈。但梅贻琦对韩咏华也是一心一意,在穷追不舍之下,梅贻琦的真心终于还是打动了韩咏华的父亲,两人终于得以在一起。

两人结婚时,韩咏华26岁、梅贻琦30岁,郎才女貌也算得上是绝配。才子配佳人,他们的结合与近代许多包办婚姻不同,他们的结合是出于对彼此的爱情。而此时的梅贻琦也是风华正茂,事业有成,他在清华的教育事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

几经辗转,一波三折

但韩咏华与梅贻琦这样安定平稳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战火的不断蔓延波及到了整个北京城。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活形式,清华、北大、南开毅然决定南迁,这就是历史上的教育奇迹西南联大。当时身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自然也位列其中,而妻子韩咏华也跟随着丈夫的脚步南下。

在西南联大的这段日子是极其艰难的,他们住在极其简陋的房子里,日常生活也变得难以为继。在这样异常艰难的生活条件下,韩咏华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决定摆地摊以贴补家用,做糕点卖糕点,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虽然生活过得十分艰苦,但韩咏华毫无怨言,反而还感到异常的充实与快乐。

在抗战胜利后,他们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转起来,但还是依旧过得穷苦。梅贻琦微薄的薪水也难以抵得上家庭开支,在几经辗转之下,62岁的韩咏华经过朋友的介绍到一家医院做起了护工,以赚钱来补贴家用,好让丈夫继续投身于自己的事业。

人生起伏,长命百岁

韩咏华辗转一生,享受过家庭里的荣华富贵,也经受了贫寒困苦的日子。她10岁与梅贻琦结下不解之缘,26岁得以与梅贻琦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一路上跟随着丈夫的脚步,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事业,为此还摆过地摊,62岁还到医院当过护工。

韩咏华的一生积劳成疾,但她却达到了100岁的长寿,她的一生辛苦而操劳,历尽奔波,对梅贻琦始终坚守着。她的一生,无疑是完整而无悔的。

大致就是四个人:张学良、张伯驹、袁克文、卢小嘉或者溥侗。当然,也有其他的人排的不一样的名单。

歪史认为,张伯驹既然被很多人列为四公子之一,而且本人也乐意成为之一,后人也大多采用这个名单,权当是四公子之一。这个名单中,张伯驹、张学良、袁克文都是同一个。唯一一个不一样的就是溥侗和卢小嘉谁能入榜的问题。

排名,自然要拿名气来说,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卢小嘉,但是不知道溥侗,那说明卢小嘉作为四公子的名气比溥侗的要大,那么歪史认为他更有机会进入四公子中。

这个名单之中,张学良几乎无人不治,因为这个老兄的公子哥脾气,做事诡异又一直幼稚,闹得人人皆知,他作为当时东北边防督办张学良的公子,后来主导东北易帜,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双十二事变中又改变了历史,加上和赵一荻的爱情故事,自然关注的很高。四人之中,最厉害的就是他,曾经统领数十万将士,也算是风云人物!

而袁克文呢,是袁世凯的二公子,但是袁世凯死后,因为洪宪风波,家族声望受到波及,所以后期肯定不如后起之秀,他真正的出名是从青帮进入江湖的,在青帮的地位比杜月笙高很多。

张伯驹更加的低迷,实际上不问世事,醉心于收藏和书画,他是袁世凯的表侄,也算是沾亲带故。和其他人比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后来很识时务地把毕生是收藏无偿捐献,还算聪明。

最有争议的就是卢小嘉,和其他三人比,他声望资历都不如,自己才华不如还好,但是拼爹也拼不过,这三人的父辈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卢小嘉的父亲则是皖系军阀卢永祥,作为北洋军阀之一,历来都不是非常重要的角儿。

老子如此,儿子自然也一样,他在当时只能在父亲的实力之类撒野,最著名的就是为了一个戏子,指挥手下暴打当时名噪一时的黄金荣。这事情后来被杜月笙摆平。

事情过了之后,卢小嘉开始害怕,他害怕当时黄金荣的势力,都不敢在租界呆着,1946年移居台湾,后来经商至死。

我个人认为,蔡锷是民国风云人物无人能及的,孙中山在能力方面和智慧方面不及松波的,松波是个武能定国文能安邦的人物,他精通中国历史,也是个英雄主义的人物,但他

反对一切不平等爱国主义,从不已武力为荣去去欺负弱者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爱国主义精神是极强的人,他从不被政治势力左右,不选边站,也不拉帮结派,总是能站在国家的利益做出正确的选择,历史已经远去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去看看他们那段历史就知道松波的优缺点就回发现松波的聪明和智慧和魅力精神是当时无人能及的,我个人甚至认为现在也没什么人超越他,他选择拥护袁世凯是为了祖国统一快速恢复发展实现富国强军,他和百里先生都能看透全局明辨是非深深的知道中国极弱长期被外国欺辱,更明白我们东洋对面的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所以他为什么会拥护袁世凯是因为他有北方的实权人物也有治国的方略至少能让中国快速的进入发展快车道能及早的备战外辱的侵略,他为什么不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二次北伐,那就是民不聊生,重生战火国家又进入长期混战之中,中国就更没时间去恢复国力祛除外辱了,他和百里先生一直希望中国进入发展快车道为国家多贡献一点力量从来不会选择党派之争去左右,后期的国民党胜利了才说蔡锷将军没有选择他们,你知道那有多大的代价啊,可是还是发生了,那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事实证明国民党的胜利就是中国的悲哀,党派武力之争让祖国失去了恢复发展的时间导致我们抗争的多大牺牲和付出代价,不过这当中最主要的是袁世凯有背叛国家民国政府有负众望在先,有恰恰证明了后来他们党派武力角逐的胜出对祖国不是好事是灾难的也解释了蔡锷为什么开始拥袁的的方针是对的(错的是袁世凯违背了国家和民国的重托)他反袁是实在被迫不得以,不是因为他爱护袁世凯,是因为中国经不起内战了,但又没办法,不能眼睁睁看着多少时间和生命换来的成果被袁世凯毁于一旦,不得以从披战甲拼死也要把袁世凯拉下来的原因,在当时没几个人能懂啊松坡的良苦用心,也只有百里能看透当时的时局他们都只站在国家的利益出发的。

说起王亚樵,在民国的时候可是风云人物,不仅敢和上海三大亨叫板,就是蒋介石、日本人他也是照动不误。但个人能力再强,也没办法和政府政权对抗,所以最后在军统施计的情况下,被军统抓住并暗杀。

一、王亚樵暗杀大王之名的由来。

王亚樵原本只是一个好打抱不平的普通人,从小就看不惯百姓受欺负,为他后来的行事风格打下了基础。随着局势的变迁,他先后暗杀过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安徽建设厅长张秋白等,也暗杀过重量级的宋子文、蒋介石和日本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可见他这个暗杀大王之名并非浪得虚传。

二、王亚樵和军统的交恶。

王亚樵原来是和戴笠有结拜之情的,但因为戴笠跟随了蒋介石,所以两人也就站在了对立面。蒋介石对王亚樵也是十分害怕的,庐山遇刺没有被他得手暂且不说,之后的汪精卫和唐有壬遇刺又狠狠地打了国民党的脸,因此蒋介石悬赏100万要他的人头,并且责令戴笠一定要把他除去。

三、王亚樵遭到出卖被军统设计抓住暗杀。

前面戴笠组织军统也是多次抓捕王亚樵,但都没人成功。后来设计抓住了他的一位兄弟,虽然没从他兄弟口中获得王亚樵的线索,但是却要挟到了他兄弟的老婆。威逼利诱下让他兄弟的这位老婆将王亚樵骗到了军统的埋伏圈,双拳难敌四手的王亚樵终被抓获。残忍的军统特务在将他杀害后,还剥掉了他的脸皮。

由此可以看出,王亚樵的个人能力确实厉害,但他没有办法让身边所有的人都像自己一样,因此就有了破绽。军统在找到他的破绽之后,就能轻而易举的将其给除掉了。

   张作霖早期在东北组建了自己的保卫团,其目的是保护百姓的安全,并非是土匪。

   张作霖的传奇人生也是让世人所谈论的。他幼年的生活十分的清贫,幼年丧父,为了生计卖过烧饼,做过木匠,还做过兽医。后来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慢慢的势力发展壮大,被清政府招安,协助清政府剿灭土匪。之后回到东北后,管理东北三省,于是有了“东北王”的称号。 

   在民间就有他的传说广为流传,毕竟作为一个统领东北三省的大帅,总是让人对他的经历有很多的猜测,于是各种各样的对他的传奇描述便层出不穷。那个时代,信息交流不通畅,很多名人的早期记载都不详细准确。于是在戏班子,在评书中就出现了人们口中那个经历不凡的张作霖,被人们刻画成了一个草莽英雄。其实,张作霖在生活中是一个受百姓爱戴的一个人,长相斯文,言语谈吐也极有礼貌,并不是五大三粗,想象中的土匪的样子。从这一点看,张作霖并不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土匪。  

    张作霖只是在早期建立过自己的保卫团,那个时候的东北,土匪的确是遍地都是。但是张作霖并没有选择做土匪,而是做剿灭土匪,保卫百姓的士兵。虽然这个团体是个民间团体,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并且得到百姓们的大力支持。他负责百姓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百姓也会出钱粮供保卫团使用。

  张作霖和他的保卫团在当地百姓的拥护下,势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在当地取得了相当好的口碑,在百姓们向朝廷的举荐下,正式的被朝廷收编,从此有了合法的身份,多次的剿匪经历让他一度成为了风云人物,直至成为了后来的大帅将领,他的事迹在百姓的口中才得以传颂。

那么民国大师有哪些呢?

王国维,词学泰斗,戏曲先锋,近代考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弟子:顾颉刚,赵万里,姜亮夫等。

梁启超,近现代史学的开创者,长期活跃政坛,是对近代政治有深远影响的风云人物。在哲学、文学、经学、宗教等领域都光有建树。弟子:徐志摩、蔡锷、胡适、谢国桢等。“中华民族”这个词就是他第一次提出来的,纵观其一生,做到了古代读书人“进则谋划天下,退则着书立说”的终极境界。

民国大师梁启超

章太炎,近现代朴学大师,小说大师,经学大师,史学大师,晚年潜心研究佛学,苦学梵文,更以佛学解注老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小学方面,长于训诂,独步古今。经学方面,四书五经,出口成章,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鲁迅,朱季海等。

陈寅恪,近代史学大师,尤精于唐史的研究,为史学界公认的泰斗。通晓多种语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以外,精通于梵文、藏语、突厥语、西夏语、契丹语,同时还精通小亚细亚等多种已经消失的小语种,通晓语言约18种,堪为语言界奇迹。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大师的大师”,梁启超曾说:“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我所有的著作加起来,也没有陈先生的三百字有价值!”

黄侃,其在经学、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并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弟子:徐复,潘重规,潘锦等。

刘师培,其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又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其为横跨政、学两界的声名显赫的人物,其在学术上所做影响最为深远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关“中国文学”、“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与《中国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上,他使《文选》派在文派之争中获得胜利,并在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后世的“典范”。弟子:黄侃,陈中凡,郝立权等。

王力,其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另外,其在音韵学方面也成就颇高,他的《汉语诗律学》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格律和语言特点作了精到的研究,对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钱穆,与陈寅恪、陈垣、吕思勉并称“史学四大家”。黄仁宇评价说:“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

季羡林,其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其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其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堪为世界上少数几位能精通佛教梵文的大师,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德国及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散文及杂文创作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卓有建树的成绩。

钱钟书,自幼天资过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其在清华读书期间,横扫清华图书馆;留英期间又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泡了几年。后又随妻子杨绛留法一年,饱览巴黎大学图书馆藏书,读书之多,古今中外罕有能比。为学渊博精深,冶古今于一炉,融中外为一家。精通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中英文造诣之高,无出其右。代表作:《围城》、《人兽鬼》、《钱钟书散文》、《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宋诗记事补遗》、《容安馆笔札》等。弟子:栾贵明等。

民国时期,中国大学达到世界前沿的学科数量已经不少,如清华之文史、数理,北大的文史,协和的医学(以及中央研究院涵盖的部分领域)都名扬海外,此外,交通大学和北洋大学的工学、金陵大学的农学、南开的经济学、东吴的法学等,都初具国际知名度。自然,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一线学者:以清华为例,中国学方面有陈寅恪、赵元任、冯友兰、萧公权、刘文典(就是那位和蒋介石对打并把老蒋一脚踹倒在地上起不来的那位国学大师);数学方面有孙光远、华罗庚、陈省身等;物理方面有萨本栋、吴有训、赵忠尧等;化学方面有高崇熙、萨本铁;生物学农学方面有戴芳澜等;皆是享有国际盛誉的一线学人。

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如下各位: 陈建功(1893—1971),我国著名数学家。他于1928年在日本发表的论文《具有绝对收敛富里埃级数的函数类》达到当时国际数学研究先进水平。主要著作有《三角级数论》《实函数论》等。 苏步青(1902—),我国著名数学家。大学三年级时,他用英文撰写了论文《一个定理的扩充》,在日本数学界引起轰动。 李四光(1889—1971),主要著作有:《中国北部之科》(1927年)、《中国地质学》(1939年)、《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1945年)、《冰期之庐山》(1947年)、《地质力学概论》(1962年)等。 华罗庚(1910—1985),1938年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这期间写有《堆垒素数论》,他的《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获1956年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论、矩阵几何等许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竺可桢(1890—1974),主要著作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年)、《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1934年)、《中国气候概论》(1935年)、《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1944年)、《物候学》(1963年,和宛敏渭合写)、《中国气候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年)、《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之初步研究》(1966年写成,1972年补充修改定稿)

侯德榜(1890—1974),1933年,出版了震惊世界制碱界的巨著——《制碱》,将索尔维制碱技术系统向全世界公开,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世界制碱权威的崇高地位。1937年,他创建的我国第一座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南京永利氨厂建成。至此,化学基础工业的两翼——碱和酸,在中华大地崛起,为我国现代化工事业奠定了基础。

吴有训(1897—1977),我国著名物理学家。1937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不久任西南联大校长。吴有训对物理学的贡献是从20年代起,就对x射线散射理论进行研究。

茅以升(1896—1989),1933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1937年9月,大桥落成,桥长1322米,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的第一座铁路、公路双层大桥

梁思成(1901—1972),1944年,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在他笔下诞生。 哲学伦理方面的有如下各位: 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哲学),金岳霖的“可能的现实”(逻辑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 文学方面的有如下各位: 茅盾(1896-1981),代表作《子夜》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巴金(1904-2005),代表作《家》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之一 巴金(1904-2005),,代表作《家》是他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出版过三十多版。 老舍(l899-1966),,代表作《骆驼祥子》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叶绍钧,又名叶圣陶(1894-1988),代表作《倪焕之》,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 傅雷(1908-1966),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代表译作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鲁迅(1881-1936),代表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被鲁迅是世界文化的巨匠,他翻译了前苏联大量作品,代表作《海燕》。徐志摩(1897-1931),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等,散文集《落叶》等,一生中翻译过大量泰戈尔的诗。

鲁迅照片

郁达夫(1895-1945),著有《郁达夫诗词抄》、短篇小说集《沉沦》。

沈从文(1902-1988),代表作《边城》、《长河》等。

钱锺书(1910-1998),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张爱玲(1920-1995),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 林语堂(1895-1976),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夏衍(1900-1995),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母亲》,其主要著作有:**剧本《春蚕》、《上海24小时》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赵树理(1906—1970),著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有《赵树理文集》。

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包括: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胡先骕,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熊庆来,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王助,中国航空事业先驱,波音飞机之父;陈省身,现代微分几何之父,1943年发表《闭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简单内蕴证明》。

杨振宁,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民国那个动乱的时代为何出现如此多的大师呢?

1、教育完全免费。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泽东就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2、教育经费。《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业内人士可以对照60年前的这个标准算今天的账,看看有没有差距。

3、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待遇极高,首先能让他们衣食无忧,过上体面生活,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搞研究。鲁迅从1912年开始,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每月可以从教育部领取到350大洋工资,再加上他的稿费和其它收入,月薪超过500大洋,他的收入两、三个月就能在北平买下一座四合院。这些收入足够生活得很体面了,知识分子怎么能没有努力工作,全身心研究学术的动力呢?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让今人望尘莫及,汗颜不已。

4、多样化的教育格局。当时的中国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并存,形成了一个参差多态而又富有弹性的“差序格局”。南开中学就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比起来有灵活自由的优点,当时的文化环境足以让私立学校生存并且发展,社会上对于私立学校也没有偏见,这一方面得益于其时的文化生态,同时也得益于民国教育家的胸襟。

5、不惜代价办教育。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只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同时,抗战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西部诸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7年底开始在四川、河南、贵州、陕西、湖南、甘肃、江西、安徽等地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及3所国立华侨中学,先后培养教育了10万“战区流亡学生”。中国***的许多杰出人才就是这些国立中学培养出来的,比如: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著名诗人贺敬之、国防科工委主任上将丁衡高等。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些国立中学于1946年逐步复原,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谱写了一个残酷战争期间中国教育的传奇。

6、大师们在成名之前,都练好了扎实的童子功,对后来学术上帮助很大。这时期的知识分子从灭亡的清政府走过来,自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打好了深厚的基本功。再后来,他们又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洗礼,并不学习和消化西方文化的精华,学以致用,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学养储存,为以后的学术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时期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可以说是才高八斗,学贯中西,都具有真才实学。

以上就是关于拒绝包办婚姻,苦追同门师妹,师妹一生追随,伴他成民国风云人物,他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拒绝包办婚姻,苦追同门师妹,师妹一生追随,伴他成民国风云人物,他是谁、民国四公子是哪四位、蔡锷到底算是个好人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21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