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师出高徒谚语

满不在乎的意思2023-05-04  27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有一定道理,但还有一说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啦。

关于严师出高徒的例子:

1907年度诺贝尔化学得主毕希纳,曾求学于阿道夫•贝耶尔门下,老师是比他早两年步入诺贝尔殿堂的德国著名有机化学专家。

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多次出现师徒相承延续四五代的“人才链”,这是长链式。例如: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培养本国的物理化学家瓦尔特•能斯脱(1920年获奖),获奖后的能斯脱有依次协助培训了美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1923年获奖);当密立根进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后,又接受卡尔•安德森(1936年获奖)为他的学生;然后安德森又大力提携和热心指导了唐纳德•格拉赛(1960年获奖)。这部诺贝尔奖金师徒五代相继的历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正面例子:

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从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出严师的形象。

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昨天已到。”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说那样的话又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望他,于是赶紧解释,昨天没有及时到老师那里,是因为住所尚未落实好。孟子一点也没有放松,继续责问:“你难道听说过,一定要住所找好了才来求见长辈吗”乐正子只好向孟子认错。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的态度始终咄咄逼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道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确实,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

孟子在对待不同观点时,常常火药味很浓,其论战的态度往往妨碍了彼此的理解与沟通;好辩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很容易变成强词夺理。在燕国是否可伐这一问题上,孟子之辩,便有这种意味。齐国大臣沈同曾私下问孟子:“燕国内乱,是否可以讨伐”孟子回答:“可以。”原因是燕国之君子哙不该随便把君位让给燕国之相子之。后来齐国果真讨伐燕国。当时有人问孟子:“先生曾劝齐国伐燕国,是否有这回事”孟子答道:“并无此事,当初沈同问我:‘燕国可以征讨齐国吗’我回答:‘可以。’如果他再问我:‘谁可以伐燕国’我就将回答:‘只有代表天意的人才可以伐燕国。’既如此,怎么能说我劝齐伐燕”这种辩解在逻辑上固然无懈可击,但却很难使人心悦诚服,它使孟子的哲学家形象同时又带上了某种辩士的风格。

纪昌学射箭

甘蝇是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将箭射向野兽,野兽就应声而倒;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只要看到过甘蝇射箭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甘蝇的学生叫飞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非常刻苦,几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赶上了他的老师甘蝇,真是名师出高徒。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

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可真叫严啦!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表示: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这样坚持练了两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哩。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彷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纪昌再看其它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彷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

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还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反面例子:

孔子,在封建社会里被奉为“至圣”,可算是大名人了。然而,他的弟子宰予,懒惰成性,昼夜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后世留下了“昼寝宰予”这样的成语,极言人之懒惰。孔子也对他了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叹息。若严师出高徒,宰予是什么样的高徒呢

诸葛亮,“卧龙”之名,饮誉一时,“得卧龙即得一半天下”也非戏言。可是蜀后主刘禅,虽得诸葛亮悉心扶持,也难逃亡国之厄运,刘阿斗岂非贤明之君

鬼谷子,春秋时期著名的隐士,博学多才、名噪天下的《孙膑兵法》的作者孙膑便出自他的门下。他的另一个弟子庞涓却阴险毒辣,由于妒贤嫉才而陷害孙膑致残。虽后被孙膑计杀,但作为名人鬼谷子的学生,恐怕对于“严师出高徒”也是个莫大的讽刺吧!

“严师出高徒”,原来我们都弄错了

——兼谈尊师重教

学习《学记》第十三章,才发现我们把“严师出高徒”这句俗语给弄错了,弄错了。

一般解释“严”,为严格,一丝不拘。意思是:严格的老师,一丝不拘的好师傅,能教出本领高超的好徒弟或好学生。并且还以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来加以证明。

读了《学记》第十三章:“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原来“严”,并非严格,严厉,一丝不苟的意思。而是“尊敬”的意思。例如我们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严父”,难道意思是家里那个严格的人、严厉的人吗?“家严”就是家里那个最尊敬的人;“严父”就是最尊敬的父亲。

那么,“严师出高徒”的意思应该是:你内心里真正地真诚地尊敬老师,那么就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很高明的徒弟了。

严师出高徒,不是严格的老师出高徒,而是极度尊敬老师可以成高徒。什么是高徒?是比老师还高明,那叫高徒。怎样才能成为高徒呢?要严师,极度地尊敬老师。极度尊敬老师,你就看不到老师的不足,心有敬心,你看到的所有都是好的,听到的所有都是好的。你都能看到心里面、记到心里面。即使是老师说错了你也能把它想对,这就是敬心的重要性。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凡学之道”“大学四法”“学者四失”,所有谈的都是学,最关键的是什么?“严师为难”。很多人看到严师,都会想到是严格的老师。其实,“严”在这里是极度尊敬,极度尊敬老师最难。要想学好,极度尊敬老师最难。当我们能够敬其师的时候就能信其道,就能安其学。当对老师不敬的时候,学也学不好。

《学记》中非常注重“敬心”的培养。“三年视敬业乐群”,“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这是一开始学习就需要去培养敬心,敬心不起,学习无用。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老师得到了尊重,老师得到了尊敬,老师所讲的道、所传授的知识,就会得到尊重,就会“信其道”,就会“安其学”。人们都知道乐知识重要、道理重要、学问重要,就会尊师重教,就会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原因就在此。

如何“尊师”?最典型的就是“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古代的国君、皇帝,有两种人不能把它当作臣子,要去尊重。哪两种人呢?一是“当其为尸则弗臣也”,这个“尸”就是当这个人作为祖先被崇拜、祭祀的时候,不能把他视为臣子,因为祭祀祖宗,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信仰。第二就是老师。“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对自己的老师,不能做臣子对待,要敬师。一个国君敬师,民族自然敬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知道尊师重教,这个国家就有了希望。

《学记》告诉我们,“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古代规定的礼就是如此,作为一个老师,如果被皇帝召见,“无北面”,因为皇帝是坐北向南的在尊位,老师如果被召见了,不能够立于臣子的位置的,那么老师的位置是在哪呢?侧面。不管是东席、西席。所以老师还有一个称谓,就是“西席”。

现在的教育现状,现在的社会,尊师只是一个口号,真正尊敬老师的人太少太少。现在的社会风气,最不好的一点就是所有的人,觉得都可以去批评指责教育。教育是最专业的事,现在变成了最不专业的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对此指手画脚,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对教育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学记》专门用一章来谈尊师,告诉我们尊师很重要,尊师是社会的事。社会尊师,每一个人才可能尊师,当每一个人都尊师了,教育才会有希望。

严师出高徒没有错,古人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梦之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零年不可侵犯 ,有时令人忘而生畏。“严家出好儿,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艺精靠勤学苦练没有错 ”。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我们一般都理解为:有严格严厉严肃的老师,就能培养出水平比较高的徒弟。

百度百科的解释为:严:严格,一丝不拘。出:产生,此指培养出来。高:本领高超。整条意思:一丝不拘的好师傅或好老师,能教出本领高超的好徒弟或好学生。

甚至还有的以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经文来加以证明。

百度进一步解释为:多用来称赞好师傅培养出好徒弟,严格的老师培养出好学生。为什么?严师能够在合作研究中发挥弟子的优点和长处,常把弟子的功能模型,引导到本身力量通常不可能达到的水平。“就像一个网球新手和网球冠军进行比赛时的情况那样你好像打出了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发球。他从你那里听取了某些重要事项的报告后,十分钟后就导出了答案。”严师就是一面夺目的旗帜,吸引着弟子们去追赶、超越。严师的能力提供了足以匹敌的模范。

你也是不是这样认为呢?

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未必是其真实的含义。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收入的追究一下,就会发现其原意很可能不是这样的。

《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

严(严) yán ①紧迫,急迫。《孟子·公孙丑下》:“事~,虞不敢请。”②急促,猛烈。张衡《东京赋》:“奏~鼓之嘈嚈。”陆机《乐府·从军行》“隆暑固已惨,凉风~且苛。③威严。《吕氏春秋·论人》“威不能惧,~不能恐,不可服也。”(引)对父亲的尊称。梁章钜《称谓录》卷一:“案《易》‘家人有严君焉’,今对人自称其父曰家~,盖本于此。”④尊敬。《礼记·学记》“凡学之道,~师为难。”⑤严厉,严格。《战国策·赵策一》:“令~政行,不可与战。《韩非子·五蠹》:“故罚薄不为慈,诛~不为戾。”⑥严肃,整齐。《吕氏春秋·诬徒》:“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休焉,游焉,肃焉,~焉。”⑦整饬,整理。《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便~步兵千、骑二百,驰往赴备。”

《学记》第十三章:“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原来“严”,并非严格,严厉,一丝不苟的意思。而应该是“尊敬”的意思。

《说文解字》:严:教命急也。从吅(上厂下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12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