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

pose什么意思2023-05-04  21

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

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乙亥年是干支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12年,因此起名为乙亥年,但是有不少人不太了解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下面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

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1

乙亥是干支之一,干支顺序为第12个,前一位是甲戌,后一位是丙子,纳音为“山头火”。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己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6个。前一位是戊戌,后一位是庚子。论阴阳五行,天干之己属阴之土,地支之亥属阴之水,是土水相克。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6年称“己亥年”。以下各个公历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39,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6,除以12的余数是0,自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均为“己亥年”。

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号除以12余数是3的年份,都是猪年。

列成公式为:公元年号÷12=某个商,同时余数是3。

例如: 2007÷12=商167,同时余数是3。所以2007年是猪年。

例如1935年、1947年、1959年、1971年、1983年、1995年、2007年 、2019年、2031年都是“猪年”。每十二年一轮回。注意以上只是大概的对应关系,因为世界通用的公历和中国的干支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

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2

中国传统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12年称“乙亥年”,亥是地支第十二位,属猪,故为猪年,比较近的一年是1995年,每60年一循环!

各个公历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15,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2,除以12的余数是0,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前止的岁次内均为“乙亥年”。如1935年、1995年、2055年等都是是乙亥年。

所谓干支纪年,也就是: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自古以来,干支历一直为官方和民间所普通认识,应用于天文、风水、命理、选择术和中医等学科上,并为历朝官方历书(即黄历)所记载。

干支纪年起算自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只因干支纪年是干支历的纪年方法。历代官方历书(即黄历)皆如此。农历从民国时起只是借用干支来纪年,其一年的范围在正月初一至除夕内,此点并无争议。而农历和干支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两者在年份起点、月份划分规则、每年天数等皆不同。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胤禛的年号,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

乙亥年是哪一年

膳夫山鼎历日改写西周元年历史

文/毛天哲

导读摘要:此文直接了司马迁的”元年”说,将改写中国历史。通过膳夫山鼎历日的推求校真,得以证实,周厉王奔彘在三十七年;西周行年数为三年,而不是司马迁所说的十四年。如果一定要为共伯和行政确立一个历点的话,公元前830年才是真正的”元年”。

关键词:元年,膳夫山鼎,铜铭历日,周厉王,奔彘年,前841年,共伯和,三正,金文断代,月相,岁首,年首

㝬簋,亦称厉王簋

周厉王及的纪年是个相当复杂的历史遗留难题。史家有关周厉王在位年数及行政的相关问题,历来颇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厉王在位年数,《史记•周本纪》为三十七年,而《卫世家》、今本《竹书纪年》均不足三十年。

所谓”元年”的””二字,司马迁认其为周公、召公相与行政之义,今之史家均已不认同其说。但目前史学界对元年是前841年的说法,还是普遍认同的。

梁启超在1922年所撰的《最初可纪之年代》一文中说:”若采最谨严的态度,当宗《史记》,以西周之元年(注:庚申)为断,其年当西纪前八百四十一年。”

稍微学过点历史的人,应该都记得前841这个特殊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这要归功于司马迁的整理。有人提出,”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个历史年代概念是怎么来的?根据何在?却似乎一直没有人探究过,令人费解。

其实不难理解,《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明周宣王元年为甲戌年,以西历纪年上推,是可以推溯得出宣王元年为西纪前八百二十七年。而司马迁年表记有十四年,元年干支在庚申,则上推”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正确无疑的。

1904年,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十四年》,将“周召”界定为“贵族”

问题在于,在汉之前的典籍中,”元年”这个概念仅见于《史记》,可以说是司马谈迁父子的一家言说。2003年陕西眉县新出土的铜器群反映出并不单独纪年,这就对司马迁的十四年说,以及断代工程所拟定的西周后期王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由《竹书纪年》及出土铜铭(至今尚未发现带年号者)来看,年间周王室仍承续厉王纪年,并未废止。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史记》中言之凿凿的纪年,在当时很可能是不存在的,至今也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现有的西周晚期器物存在纪年器。

之事,按《史记》的说法是,在周厉王专利山泽之后,国人,厉王出奔于彘,然后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这个历史叙事,相信为大多数人熟知。但是从目前的史学研究和考古证据来看,所谓行政并不是召公、周公的”二相行政”。

最早把这个问题搅浑的记录是西晋时期出土于河南汲县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称: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事(原注:号为。)

此说不光存于今本《竹书纪年》,亦见于古本《竹书纪年》佚文中。这就提供了另一个完全迥异的历史叙事,所谓””并不是”二相行政”而是指共伯和执政。《竹书纪年》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官修史书,时代比司马迁更接近西周晚期,所以这一则与《史记》完全不同的记录就引起了史家的重视。

古本《竹书纪年》已经散佚,今辑校本《纪年》不以单独纪年,而是列入厉王的纪年内,这点是清楚的。其文之末虽然也记有”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云云一条,而出自《太平御览》卷897所引”史记”,未必是古本《纪年》本文,王国维先生的校语也只说”《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司马迁

今本《纪年》则明确无疑地不以纪年,而以十四年为厉王二十六年,亦即厉王实际在位只有12年。李仲操先生认为厉王奔彘前年数为23年,是竹书参考了鲁国世系修正了鲁历公的年数,增加了2年,却把鲁献公的年数错减去了11年。故推至元年,发现周、鲁年数相差11年,而以下的历史纪年已成定论,无法更改,故竹书从厉王奔彘前23年中减去11年,使前的厉王年数变为十二年。(具体见李仲操《周厉王年数释疑》一文)

李仲操先生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哲非常认可。西晋学者在整理汲冢竹书时,势必参考了《史记》等文献。但要指出的是,周厉王奔彘前年数或是26年,这三年的差值 于西晋学者在整理汲冢竹书时的错断。也即周昭王死于十六年,并不是死于十九年。故《竹书纪年》所推,自周穆王以下,龚、懿、夷诸王的在位元年就已经错位了三年。

由此为基点分析,今古本《纪年》所推所记厉王年数盖皆为二十六年。不过因受《史记》十四年说的影响,今本竹书将厉王奔彘前年数移位错订为十二年,将厉王元年误系为戊申年(西历前853年)。如果我们将厉王奔彘前二十六年数,加上司马迁误说的十四年数,则周厉王元年至于宣王即位(含共伯和干政),概有四十年。这就合了《周本纪》厉王三十七年奔彘的说法。

《十二诸侯年表》元年下,记这年当卫厘侯之十四年。参考《卫世家》:”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厘侯立。厘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行政焉。二,周宣王立。”卫顷侯元年至卫厘侯十三年(厉王奔彘年)共计二十五年,这其中 周夷王年数和周厉王奔彘前年数。按常理,顷侯得立后方能厚赂周夷王,那么厉王奔彘前在位年数下限为十三年,上限至少在二十四年。这和史马迁公的三十七年奔彘的说法就产生了龃龉。

竹书纪年

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这一年份应有来由,它当是汉初尚传的厉王在位年数。从《史记》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司马迁并不认为厉王奔彘后年份 于周厉王在位年数。梁玉绳《史记志疑》谓:”按厉王在位之年,汉初已无可考,故史公作表断自。而据《本纪》所书是三十七年流彘,五十一年崩,后人皆从之。”

然厉王在位年数加奔彘后年数长达五十一年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知王在位有四十六年之久,则厉宣父子在位总年数长达九十六年,这是超乎常理的。夏含夷先生质疑认为:”父子相袭,按照常理,父在位长,则子在位就短;子在位长,则父在位就短。”夏先生的这个推说虽然也会存在例外,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司马迁《史记》厉王奔彘时,国人围召公家索太子静。召公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但这事经不起推敲。如果厉王奔彘前已在位三十七年,则太子静应已成年。然依史记所言,厉王奔彘时宣王尚年幼,此一不也。

十四年的时间,从年幼到,男子相貌变化是很大的。召公立太子静,则国人能不疑乎?此二不也。

出土㝬簋表明,厉王是个愿意有所作为的,文献金文都记载了厉王曾亲自征伐鄂侯、南淮夷之叛,且北抗犬戎的袭扰,表明了周厉王并不是隔甘于平淡的庸主,共伯和干政长达十四年,周厉王能安心流彘乎?此三不也。

召公谏言周厉王

行政和周公摄政虽然有点类似,但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西周奉行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父在子不得继位。天无二王,厉王奔彘后,尚在世则宣王不得立(不管长幼)。但天又不可无主,于是畿内贵族就推举了共伯和摄政。以大臣代王行政是权宜之计,史官记录必然还是以厉王为纪年。

周公摄政是因成王年幼不能践祚,故周初确实存在过周公摄政纪年,传统文献和出土铜铭及《竹书纪年》隐约有类似的记载。司马迁或许是参考了周初的情形,才认定厉王奔彘后不在王位,故把厉王三十七年全当做了奔彘前年数。

但凡司马迁能反自检下其所著”卫世家”篇,当能自省其所断之误。所谓”元年”、”周召二相”、”年数长达十四年”说,皆出自司马谈、迁父子的一家之言。传统文献、出土战国竹简、青铜铭文等材料都不支持这类说法,那么有理由相信,元年应该是司马迁为方便整理史料而自定的一个历点而已,他取的就是厉王奔彘后一年。

今学者多认为,周厉王在位年数必是包括了十四年在内的三十七年。如果司马迁”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说确有所据,那么可以推论厉王元年到其去世必然还应再多加数年,这个数年才是共伯和行政年数。司马迁认为有十四年,所以他以宣王元年(甲戌)上推,得出了元年历点在庚申年(前841年)。

问题在于,司马迁何以认定有十四年之久?遍查先秦两汉文献,皆找不到出处。今古本《竹书》中倒有类似说辞,但哲以为,那是西晋学者参考了史记而作的整理,并不是出土文字的原貌。那么,司马迁所自定”元年”历点的正确与否是值得怀疑的。

14年与厉王的37年是该并存接续还是合并,这个问题我看司马迁当时也搞不清楚了,所以陈梦家先生说:”此说史公亦不自信,故其《十二诸侯年表》不始于厉王。”哲以为,厉王奔彘之年距太子静得立,相距时间可能没十四年之久。这个年数超过了孝王、夷王、幽王的在位年数,理论上来说不大可能。

其次共伯和只是代行王事,没资格重建元年,所以共伯和即使执政,颁布的历法纪年应该依然是周厉王纪年,而不应该是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也就是说,共伯和执政的头一年就不可能是”唯王元年”,至于是周厉王几年,这是一个至今未解的学术难题。

清华楚简《系年》

2008年,清华大学入一批战国楚简,其中首次公布的被命名为《系年》的简书应为楚国官修史书,其中记载的”共伯和代行执政”与《竹年》完全一致。以此可见,司马迁的《史记》在 “周召二相”这点上,确实错了。既然”周召二相说”确定是错误的,那么司马迁所定的元年历点也存在错误的可能。

孤证不立,而另一条历史记录更为哲的这个判断增添了新的证据,也表明司马迁的十四年说并非空穴来风。司马迁可能见过这类相似的材料,但遗憾的是,可能他错解了史料,也可能是误信了。 这一条,楚简《系年》是这样记载的:

至于厉王,厉王大疟于周,卿李(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宗)。

这就很清楚了,在战国时楚国的主流历史叙事中,所谓””就是指共伯和在位的时期。青铜器铭文与魏国、楚国的官修史书同样将””指向了”共伯和摄政”,虽然仍然无法完全否认掉史记的记录,但是也足够有说服力了。

值得指出的是,此条记录中,”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今人多认为是共伯和在位十四年的证据,可佐证史公的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哲以为不然。从文意上理解,此”十又四年”并非指共伯和行政年数,而是指周厉王十四年生宣王,是史官对太子静生年的解释。

假如理解为共伯和当政十又四年,厉王始生宣王。宣王得立岂非在襁褓之中,那是绝无可能的,文献并不支持。今人有这样的误读,哲相信古会存在。这就能解释司马迁公为何不定元年为三年、五年、十年,而偏偏是十四年。

相信战国时楚地流传的这则史料到了司马迁年代,或口头,或文字,一定还有所传续。只是有可能错讹为年数有十四年之久,司马迁采信了这个说法,故才有了”元年”历点的错误推算。

国人 西周

那么所谓的”元年”历点,也就是说,周厉王奔彘之年以及真正的共伯和干政的始年具体在哪一年呢?出土青铜器膳夫山鼎铭文或许能告知我们答案。

膳夫山鼎,通高45、口径42、腹深21厘米,重281公斤。前在陕西永寿县好畤河出土,现陕西历史博物馆。立耳圜底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及弦纹一道。铸铭文121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隹(唯)卅又(有)七年正月初吉庚戌,王才(在)周,各(格)图室。南宫乎入右譱(佑膳)夫山,入门立中廷,北卿(向)。王乎(呼)史□令(命)山,王曰:”山,令女(命汝)官(司饮)献人于□,用乍(作宪)司贮,(毋敢)不善;易女(锡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韨)、朱黄(衡)、(銮)旗。”山拜稽首,受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瑾璋)。山(敢)对(扬)休令(命),用乍(作)朕皇考吊(叔)硕父(尊)鼎,用(祈)匃眉寿,□□(绰绾)永令(命)霝冬(灵终),子子孙孙永宝用。

膳夫山鼎 拓片

该鼎铭文首句载历日词语,其中年、月、日干支月相俱全,且为长篇记事铭文,纪年又是三十七年,是已知西周金文纪年更高的一例。该件高纪年器物年代的确定,对于西周青铜器以及西周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确切年代 问题一直有所争论,至今亦无定论,主要有夷、厉、宣三种说法。

陈梦家、日本学者白川静持夷王说,他们是将膳夫山鼎和毛公鼎相对比,认为其属于夷王时器。据哲考证,周夷王在位年数仅有九年,毛公鼎的命书年代确实在周夷王元年,但铸造或在厉王初年。故是说可以排除。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朱捷元、黑光二位先生详细分析了膳夫山鼎的造型、纪年、铭文内容及书体,并且以和其共出的琱生鬲为参照,认为该鼎铸造于周宣王三十七年。虽然其后的刘启益、王世民也信从此说,但对学界的影响不大。

有影响的主要是李学勤先生力主的厉王说。据李学勤先生研究,从如下五方面考虑,可将膳夫山鼎定在厉王期:1)膳夫山鼎形制、纹饰近于宣王初的毛公鼎;2)山鼎铭文字体、格式类似宣王三年的颂鼎;3)山鼎所见图室见于宣王早年的无惠鼎;4)山鼎所见南宫乎作有编钟,钟的形制、纹饰均似厉王未年的虢叔旅钟;5)虢旅其人又见厉王三十一年的□攸从鼎。

李学勤先生认为,厉王执政之年,文献记载有异。《周本纪》以为37年,而《卫世家》、《齐世家》《陈杞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则在14年至24年之间,今本《竹书纪年》仅13年。据晋侯苏钟已知,厉王在位年必超过33年。现据膳夫山鼎37年,可证《周本纪》载厉王37年奔彘说可信。今取厉王三十七年即元年说(为当年称元),查张表,公元前841年,正月建丑壬子朔,初吉庚戌先实朔二日。

西周月相规制蠡测

李说晋侯苏钟为厉王三十三年器,对此哲并不同意。据哲考证,晋侯苏编钟历日正合张培瑜《先秦史历表》中的宣王三十四年,而周历的王正月实际为上年的夏历十三月,真正的年岁是以春王正月起始的。也就是说,晋侯苏编钟铭文历日确实在宣王三十三年(丙午年)。膳夫山鼎历日也存在类似的情形(后文详解)。

虽如此,李学勤先生对膳夫山鼎的年证,哲还是非常认可的,认为是周厉王器无疑。哲和李先生稍有的分歧点,主要在于该鼎铭文历日的推定上。李先生是以初吉为月朔为推,出发点就是错误的。金文中的初吉概指二、三日,并不在朔日。何况其说”前841年,正月建丑壬子朔,初吉庚戌先实朔二日。”可知铭文历日偏离实朔有二日之多,要说铭文合历谱恐怕过于空疏了。

哲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金文月相不但是定点的,而且是有规律的。朔、望、上下弦月乃月相之四分矣,类节气之二分二至。古先哲以朔不可见,转而以初吉、既望、既生霸、既死霸以代。

生霸死霸即上下弦月,初吉即胐日。因大小月影响,初吉在二日,则既生霸在十日,既望在十六,既死霸在廿四;初吉在三日,则既生霸在十一日,既望在十七,既死霸在廿五。古人制定月相称谓必指月之特定某日,而非王国维所说四分。明白了古之月相的其中关节,则用以考求铜铭历日无不中的。

月相词语各家观点

膳夫山鼎铭文首句已载历日:”隹(唯)卅又(有)七年正月初吉庚戌”。初吉在庚戌,则朔日在戊申或己酉,正月为大月,则初吉在戊申。查张培瑜《先秦史历表》,自周懿王元年(前900年)下查,有三个年份合。一为前897年1月2日,一为856年1月26日,一为前830年1月10日。之一个年份在周懿王四年,自可排除。第二个年份下距司马迁元年(前841)十五年,似有可能。但其距懿王元年(前900年)为四十九年。若以此为厉王三十七年,则懿孝夷三王年数被压缩到12年,故此年份也可排除。

那么铭文历日最有可能是在前830年1月12日。此年下距宣王元年为三年,若以此为厉王三十七年,则年数可视为三年。这样的话,共伯和干政仅为二、三年的光景。这个结论应该是合历史事实的。

毛氏西周断代年表2022 0920

依据毛氏西周断代年表,周夷王元年为前876年,厉王元年在公元前867年,此结论能为铜铭历日校雠确定。如此鼎:隹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可考求历日在前851年11月3日,此器为周厉王器,据此可推周厉王元年。

师询簋也是元年器,铭文历日为”隹元年二月,既望庚寅。”且铭中有”古亡承于先王”,表明此簋所记史实是西周中晚期王位更迭中,某王承位并非是父死子继,而是由大臣力主下得以继承。这样的现象仅发生在周夷王、宣上。搞清此簋的年代则能确定其王世 。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何景成先生对师询簋的年代做过精湛的考证。他认为,西周时期”亡承于先王”的唯有夷王而非传统旧说的宣王。宣王前虽有行政之说,但宣王是在历王死于彘地后嗣位的,并不合该铭史实。故其比较研究后认为,师询簋必是夷王器无疑。

哲对其说深以为然。结合铭中历日以推,既望在庚寅,则得朔日在乙亥。以张培瑜《先秦史历朔日表》查对校真,并结合哲所拟定毛氏西周断代年表,则求得公元前876年2月22日(即周夷王元年周正二月既望庚寅日),正是师询簋所记史实发生之日。

孝王元年可据曶鼎历日:”隹(惟)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求得在前884年。如此,孝王在位年数为八年,周夷王在位年数为九年。《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此记载或为史实,则可推厉王12岁即位。

历始革典

周夷王时,王室衰落,且与诸侯国之间矛盾激化。夷王用鼎烹杀了齐哀公,并立其弟齐胡公为新任齐侯,齐胡公继位后将齐国的都城从营丘自己的封邑薄姑。但事后不久,齐哀公同母弟姜山又发动击杀胡公,自立为齐君,称齐献公,把都城从薄姑迁到临淄。此次齐国事变表明,周的权威已大大削弱。

与此同时,周朝的外患问题非但没有被以往的征伐平息,反而愈发严重。尤其是南方的楚国,楚君熊渠叫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其三子为王,公然反判周。周夷王面对楚人这一明显的挑衅行为却只能默不作声,毫无办法,只得任其放肆无礼。周厉王即位以后为了扭转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下定了革除旧典、实行新制的决心,大刀阔斧实行,史称”厉始革典”。

㝬簋为厉王十二祀年器,铭文可谓是厉王的内心独白。此年厉王23岁,作为一个锐意的孤家寡人,面对周夷王留下的烂摊子,难以冲边一群阳奉阴违的既得利益者构筑的藩篱,只能孤独地向祖先祈求力量和勇气。

结合前面所说,”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表明厉王25岁生宣王,至三十七年奔彘时,宣王大致为23岁;三年后被立,为26岁;在位四十六年,则年寿为73岁。周厉王三十七年流彘,三年后崩,自元年即位到崩年为40年,加上在位前11岁,年寿盖为51岁。

需要细说的是,膳夫山鼎铭文历日在前830年1月12日(周正月初吉庚戌),貌似在周厉王三(辛未年),其实不然。

周人年岁的划分亦是以立春日为起始的,铭文历日的干支年是在庚午。和晋侯苏编钟一样,周王正月实际是当年的夏历十一月。西周春秋时期,王公即位皆在春王正月(夏正月),始称元年。夏曰岁,周曰年,商曰祀,所指者同一也,皆从夏正月起算。可见,所谓周王正月,就是当年夏岁的十一月。

《尚书大传》曰:”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不以二月后为正者,万物不齐,莫适所统,故必以三微之月也。”所谓三正,实际上是司天者对本年和下年的调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夏人是以立春日为一年(卒)始。商认为,确定了大寒日,则可推溯出立春日,故以大寒日为殷正月之始。而周认为,确定了冬至日,则可推溯出立春日,故以冬至日为周正月之始。

逸周书《周月解》说,”周正岁首,数起于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义则然。”所以周人取夏岁的十一月间的冬至日为岁首。《史记·历书》有云:”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于终,事则不悖。”这个原则,哲相信在年历的规制中也存在,就是三正的真正含义。

通俗点说,就是金文中的周王正月,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为周王年之始。西周时期,年的概念和我们今人是一样的,是以立春日为年岁之始。我们现在也是以立春日为干支年的始分点,立春日前一日归于上一干支年。

史记周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而膳夫山鼎的历日在厉王三十七年的夏历十一月(周之正月),可以推知,国人就发生在周厉王命膳夫山之后,更大的可能就是发生在周厉王三十七年的夏历十二月间,也就是厉王三十七年周正二月内。

可以定论,《史记》所谓的元年在庚申,是司马迁误信了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年数有十四年”的,由宣王元年上推十四年所得,并非是真实的共伯和干政始年。通过对膳夫山鼎历日的考证校真,证实了周厉王确实在位有三十七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奔彘后,王位三年,由大臣共伯和代执政。周厉王四十年,王崩于彘,在共伯和下,”乃率诸侯会二相而立宣王,共伯归共国。”西周行年数为三年,而不是司马迁所说的十四年。如果一定要为共伯和行政确立一个历点的话,公元前830年才是真正的”元年”。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二〇二〇年九月初稿

参考文献:

[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中华书局,2004290

[2](日)白川静吴卫国译西周断代与年历谱[G]

[3]李学勤 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J]文物, 1999(06):54-56

[4]李学勤 膳夫山鼎舆周厉王在位年数[J]中华文史论丛, 2011

[5]李仲操 周厉王年数释疑[J] 文博(5期):36-38

[6]张富祥 《竹书纪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王年的比较研究[J] 史学月刊, 2006, 000(001):20-28

[7]王宏 膳夫山鼎年代再议[J] 史志学刊,2009(6)

[8]彭裕商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精)[M] 巴蜀书社, 2003

[9]梁玉绳 史记志疑[M] 中华书局, 1981

声明:本文极具学术价值,由毛天哲 首发于微信 和今日,严禁抄袭或洗稿,有报刊想刊登的可 本人。

简介

以上就是与乙亥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周厉王的分享。看完乙亥年分别是哪些年呢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1974年11月立冬到12月大雪、1979年11月立冬到12月大雪、1984年11月立冬到12月大雪、1989年11月立冬到12月大雪以及2019年11月立冬到12月大雪。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12年称“乙亥年”。以下各个农历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15,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2,除以12的余数是0,自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内均为“乙亥年”。

扩展资料:

己亥是自生自长之木,根深缔固枝繁叶茂,不怕众金来克害。如果见到辛亥钗钏金,辛巳白蜡金和癸酉剑锋金略有不吉。若遇见乙卯大溪水,丁未天河水或癸未杨柳木者,没有不大贵的。阎东叟说:己亥之木,得时则清贵,失时则辛苦。

己亥地官成,乃粪水育苗之木。水多土而临旺,皆有成就。然逢败绝为殃,亦主富贵荣盛。干支财禄,畏彼官鬼。注释:己亥纳音木,木长生在亥,甲为己官成于地,故地官成。亥主江河,此水为滋润万物之命道,粪者为苗之肥料,故是为粪水之木而多壮也。

水土同宫为旺,水润土而木生,是土得水而生木也,借物而旺。水土绝巳败酉而为殃,木之依然,但禄生于亥,亦主富贵荣盛。干支财禄相承,畏官鬼之木也。

2019年为己亥年,五行土水组合,相比之前几年,明年的水是最旺的。流年重地支,地支亥水为阳水,且为大河之水,故而水是非常旺的,且亥水为十二地支最后一个,暗示一个小轮即将结束。

故而大多数的人都容易遭遇一些变动,或者是变化等。2019年太岁为亥水,则亥水为主神,有巳亥相冲,亥亥自刑,申亥相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

以上就是关于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乙亥年是哪一年属什么、雍正乙亥年是哪一年、共和乙亥年是哪一年,乙亥年分别是哪些年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08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