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文翻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求古文翻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第1张

翻译为: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孔子以及弟子所写的《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原文: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

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自《论语》子路篇。原文是: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家,有国有家者其实就是泛指的当权者,执政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听说凡是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担心(社会)财富少,但却担心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不担心(国家)人口少,但却担心社会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公平了就不会担心有特别贫困的人民,社会和谐了就不会担心由于人口少而显得力量薄弱,(前两件事做好了社会就会安定)社会安定了政权就不会有被推翻倾覆的危险。学术界一直有一种说法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有笔误,应该把寡和贫对换一下:“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似乎更接近原意。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个人也倾向于这种说法,因为寡字的意思就是人口少,互换一下似乎更通一些。当然,这不是主流说法,提出来只是供你参考;这句话反应的主要是孔子关于治国的政治主张。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述而篇。意思是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开阔,思想上单纯无遮掩,反应在外表上便显得从容淡定;小人由于内心私欲过多,患得患失,心理负担很重,反应在外表上便常常显得忐忑不安,心神不宁的样子。论语中大量使用了君子,小人的称谓。以当时的语言环境简单来讲君子是指:1品德高尚的人;2社会高层的贵族;与之对应小人是指:1品德卑劣的人;2社会底层的人民。现在的理解一般都以第一种为主。

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选自《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章。

原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题库内容:

患: 忧虑 ;寡:少, 贫穷 ;均:平均。不忧虑贫穷而 忧患 不平均。

成语出处: 《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 。”

意思是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

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的《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节选: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译文: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扩展资料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意思是: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是有封地的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扩展资料: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以上就是关于求古文翻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全部的内容,包括:求古文翻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9030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