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品官是什么职位

清朝三品官是什么职位,第1张

三品官指的是品级,也不是官位,清朝时期以下官员的品级为正三品。含中央、地方、军队三种类型的官员。

中央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地方

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

军官

步军翼尉、 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城守尉、参将。

唐朝实施的是群相制,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很多官职都可以被称之为宰相。

唐朝初年实施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分别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都是正儿八经的宰相。这里中书令和侍中都属于三品官,但是尚书令是比较特殊的,下面单独说一下。

整个唐朝时期,尚书令是二品官,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当过,李世民当皇帝后,再无人担任过。因此尚书省的副长官就成为尚书省的实际负责人,尚书省的副长官为尚书左右仆射,三品官,也是宰相(唐朝中后期被边缘化)。

除了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太宗时期为了分化相权,又指定一批高官为宰相,额外附加一个差遣官职叫做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三品官。武则天时期,因为中书省和门下省被改为女性化的名字凤阁和鸾台,因此同中书门下三品也被改成了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年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就担任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在唐朝,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们权势滔天,但只是三品官,那么一品二品又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一品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

这些官职,基本都是荣誉官衔,都是虚衔,给有功之臣和皇亲国戚的。这里稍微讲一下开府仪同三司。

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被称为三公。三师和三公,合成成为三司。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司是实权官,可以开府办公,比如说太师府之类的。有些官员虽然没有没有三司之名,却有三司之实,叫做“开府仪同三司”。到了隋唐时期三司都是虚衔,不能开府,“开府仪同三司”也只剩下个名称。

另外,唐朝的骠骑大将军是武职之首,但并意味着就有兵权。

还值得一说的是,李世民当秦王,曾被李渊授予天策上将,那也是一品官,李世民专属的。

二品官,前面说了李世民曾担任过的尚书令,这里不再多说。另外还有一个跟李世民相关的二品官,叫做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在唐朝时期也是李世民专属的。

另外,文散官中的特进,武散官中的辅国大将军也是二品官。

上面这些官职,有些是职事官,有些是散官,情况比较复杂,有空再给大家细说吧。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

中书省是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门下省是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四、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五,关于唐朝的宰相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六,品级的具体划分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说明: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

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四人)

从四品下 尚书右丞(一人),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 中书舍人(六人),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 侍御史,国了监丞

从七品上 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 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别驾 一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长史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无

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宋江的官职对应的现在职位:

1、武德大夫,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少将军衔。武德大夫只是个武官加衔没有实际职权。宋朝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武德大夫为第十六阶,属于较高级别。

2、楚州安抚使,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市委书记。宋江是淮南东路的安抚使,衙门在楚州城内,所以又称楚州安抚使。这个官职比知州大。宋朝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安抚使是路一级的最高官员,因为宋代“路”一级是派出机构,没有行政长官。

3、楚州兵马都总管,正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军级的政委。也就是(淮南东路)省一级的军区,驻地为楚州的地方军队最高长官。北宋一级行政区划为“路”,全国共划分为二十三路。

4、宋江所管的淮南东路(省级),下辖扬、亳、宿、楚、海、泰、泗、滁、真、通,共10个州。大致范围是淮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北部分,加上安徽省东部。淮南东路在当时算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多的地方。

扩展资料:

平定方腊后梁山头领受封的官职

1、先锋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2、副先锋卢俊义,加授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

3、军师吴用,授武胜军承宣使;

4、关胜授大名府正兵马总管;

5、呼延灼授御营兵马指挥使;

6、李应授中山府郓州都统制;

7、花荣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

8、柴进授横海军沧州都统制;

9、李逵授镇江润州都统制;

10、戴宗授衮州府都统制;

11、朱仝授保定府都统制;

12、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但因为穿方腊龙袍玩耍失去了封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百度百科-官员行政级别

在唐代,三品官职已经是权力很高的官职,一品二品多是虚设的,主要是留给皇亲国戚或者有特殊功勋的人,位高而权不重。再有就是去世后的追封,就是个荣誉称号,听着好听,没啥用处。正常情况下,一品二品官职多是空置的。

这里简单说一下唐初的官制,大唐继承隋制,采取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总理政务,其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即为宰相。后来为了分相权加强皇权,自一品至五品的一些官员也被赋予参与政务的权力,也属于实际宰相,这部分宰相都要再加头衔,即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期: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武则天时期的官制基本和唐初差不多,但武则天喜欢折腾,也喜欢改名,所以官员变动空前频繁,也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被赋予宰相之职,自684年到705年的22年间,武则天总共任命了66个宰相,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多。

狄仁杰在691年九月从洛州司马升任地官侍郎,加尚书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宰相。地官侍郎即原来的户部侍郎,正四品下。不过这一次狄仁杰当宰相的时间很短,第二年的正月就被酷吏来俊臣弄到了狱中,后来贬官外放,成了彭泽县令。

697年,狄仁杰第二次拜相,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的散官),兼纳言(侍中,正三品)。鸾台侍郎即原来的黄门侍郎,正四品上。在狄仁杰担任宰相的这段时间内,官职多有变动,基本在三、四品中来回变动,后来又成为检校纳言。

700年,狄仁杰又官拜内史(即中书令,正三品)。这一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即尚书右仆射,属于从二品官职;唐中宗时期追封为司空(正一品的官职);唐睿宗时期追封为梁国公(从一品的爵位)。

综上,狄仁杰生前最高的官职就是正三品,前后差不多做了四年宰相,属于执掌要务之人。至于去世后追封的官职或者爵位,就是看着好看而已,算是皇家对有功之臣的赏赐。

再来说一下一品二品官职情况:

正一品的官职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爵位有:亲王和公主。

我们知道,天策上将是李渊专为李世民特设的,当初,李世民以五万兵马攻灭窦建德和王世充,功绩卓著,李渊封无可封,就弄出来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在众亲王之上,可置署官。后来李世民登基之后,天策上将不再设置,毕竟没有人比李世民更知道天策上将的威力了。三公、三师多为虚设,正一品的爵位一般都是给皇帝的兄弟姐妹或者子女。

从一品的官职有: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也是虚职没有实际权力;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爵位有:嗣王、郡王、国公。

武则天时期追封为国公的有好几个:狄仁杰被追封为梁国公、韦安石(北周名将韦孝宽后人)被追封为郇国公、王孝杰被追封为耿国公等,这几个人基本都在武则天时期做过宰相,再就是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两人在生前就封了国公:张昌宗为邺国公,张易之为恒国公。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当时承袭的是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

正二品的官职有: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有:特进(武承嗣曾担任过);武散官有:辅国大将军;爵位有:开国郡公;勋有:上柱国。

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期曾担任过尚书令,统领百官,李世民登基之后,尚书令就空置了下来,不再有人担任,尚书省实际的一把手成了尚书左右仆射。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三品官是什么职位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三品官是什么职位、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唐代的官职与品级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9005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