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就。
成就之一:民生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科教文卫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成就之二:基本建设,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汽车、发电设备、飞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电解铝、精密仪表、无缝钢管、塑料、合金钢、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的实力。
成就之三: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成就之四:交通运输,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之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成就之五:工业发展,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等等。
成就之六: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五年计划,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回顾五年计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总之,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标志着我国工业化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制定背景
20世纪50年代是二战之后两极格局对峙最为激烈的时期。随着冷战的逐渐展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个阵营不仅在政治制度与军事实力上展开全方位竞争,还围绕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较量。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
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期间,建成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建成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沟通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十年建设时期,新修铁路8000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文革”时期,建成成昆、湘黔铁路,建成南京长江大桥,但由于动乱,交通运输堵塞,1975年邓小平进行整顿,交通堵塞现象才消除。改革开放新时期,建成大秦、京九、青藏铁路等。航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鞍钢建成投产。
长春一汽。
沈阳第一机床厂。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车。
1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原煤
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71元;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农民32%,职工49%。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一、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工业发展说明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
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
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一个五年计划
以上就是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有哪些、你怎样看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中国一五计划期间有什么成就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