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广州黄埔古港的石基村是“水上游牧民族”——“疍家人”们的聚居地,于是怀着对捕鱼为生、以船为家的“疍家人”的好奇心理,一大早便朝着这里出发了。
在海南三亚短期居住时就曾见过在船上生活的“疍民”,他们家家都住着船屋,在船上洗衣做饭看电视吃喝拉撒什么都不耽误,我们陆地上有的在船上也应有尽有。 疍家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和福建沿海一带。他们世居水上,漂泊不定,没有固定的居所;“逐水而居”,哪里有鱼便把小船驶向哪里。我不禁想起蒙古族的“逐水草而居”,一个是在水里,一个是在草原,自然而原生态的生活又何等相似!
直至上世纪50年代,广州珠江两岸仍然泊满成群结队的疍家艇,其壮观阵容堪称广州一景。时至今日,当我在石基村打听“疍家人”的情况时,现在的年轻人早已不知道为何物了。因为从上世纪60年代起广州疍家人已经开始陆续上岸定居,渐渐地跟岸上人融为一体。
当今的石基村,祖祖辈辈在船上生活的“疍家人”现在已经全部搬入楼房里居住了;偶尔也有继续捕鱼为生的,但多数人已改为从事其他行业了。
下图是石基村村民的房子,楼房外部还可以看到昔日吊脚楼的柱子。
岸边的小型鱼市,有刚刚捕捞上来的鲜鱼、螃蟹等。
疍家饭至今还是粤菜中的美味:清蒸白鸽鱼清蒸金鼓鱼芥菜炒腊味腊味煲节瓜腊味小炒马鲛鱼马绿豆灌大肠柚皮炖鱼肠蹄糕姜撞奶艇仔粥蛋散等等;讲究“不时不吃,不鲜不吃”,就是说要依照时令吃,不新鲜的不吃。疍家人吃鱼时那条鱼一直吃到两侧鱼肉吃光也绝不允许把鱼身翻过来,摆放汤匙时不可让匙背朝上;因为讲迷信,怕翻船。现在疍家的诸多禁忌已经融入广东人甚至中国人的生活,并且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约定俗成了。
在女孩子们以裹足为美的旧中国,疍家姑娘却依然保持天足,脚上还不穿鞋袜;因为没有鞋子的约束,脚趾能够自然舒展。又由于常年在船上劳作,姑娘们个个身体健壮匀称,充满活力。天足的疍家女经常被来华经商的洋人赞为“全中国最美的女子”,因为她们“手和胳膊匀称美丽,脚也处于未被扭曲的自然状态”。
下图为健壮美丽的疍家女。
如今生活在广州的疍家人已成为历史,在柬埔寨,中国的海南、广西等国家和地区可能还存有他们的足迹。可喜的是作为“水上游牧民族”的疍家人文化已成为广粤文化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并有所传承。
现在,在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镇长堤西路正在修建疍家文化长廊;在长廊建成后,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疍家人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沿袭,为广州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
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逐渐,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疍家文化”。他们信仰佛教,更信奉龙王,每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且必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他们喜唱“咸水歌”,出海打鱼时唱,织网聊天时唱,亲友相聚时更是唱出满天星斗,极富情调。他们用唱歌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 咸水歌与疍家婚礼
疍家婚礼要在水上接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疍家人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文化,常见的文化活动是唱咸水歌,最具特色的是疍家婚礼。咸水歌是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哼唱的小曲,咏男女恋情、叹生活艰辛。疍家婚俗中至今保留着新娘面临与父母分离而哭唱几天才出嫁的“叹家姐”曲调、对新郎进行家庭教育的“喃伴郎”两大咸水歌系列。接亲过程中“玩媳妇”也独具海上特色,接亲后娘家人扯着船缆绳挽留新娘、与艄公进行“小艇拔河”,艄公们在同一小艇上反方向的“对划龙舟”,艄公把船摇得左右晃荡的“碌艇”„„这些“闹洞房”式的嬉戏把新郎新娘弄得头晕目眩,向人们证明了新郎新娘的海上劳作能力。纵观这些疍家文化,咸水歌其实就是海上劳作的劳动号子,疍家婚俗中的“叹家姐”、喃伴郎”咸水歌曲调是一种靠海繁衍生息的抒情,玩媳妇”也起到教育疍家儿女要胜任海上劳作的示范作用。妙趣横生的疍家文化实际就是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职业文化。
疍家新娘文化的没落 受陆地文化的影响,又加上没有专人研究收录整理咸水歌,现代年轻的疍家人几乎都不会唱咸水歌了。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疍家人要见个面、说个话也不难,年轻人也不再行哭嫁的风俗。就算在老人的要求下要哭嫁,也只是走走过场。有的人家是请会唱的疍家老太太来唱,有的就干脆放下磁带应下场。
疍家就是水上作业为主、以船为家的人。北海老一辈都知道“疍家佬”、“疍家婆”这些称谓,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为生的人。许多人不知这“疍”字怎么写,误以为“蛋家佬”或“邓家佬”。新华字典这样注释:疍民,是指过去广东、广西、福建内河和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多以船为家,从事渔业、运输业。从字典解释及民间共识可知,疍家就是水上作业为主、以船为家的人。
北海风物源远流长,本土本色,南珠文化、客家文化、丝路文化、疍家文化别具风采,北海地方戏和民间说唱独具特色。北海民间传说《珠还合浦》已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歌舞《耍花楼》,人生礼俗《疍家婚礼》,民间音乐《咸水歌》、《东海歌》、《西海歌》,民间曲艺《老杨公》、《公馆木鱼》等20项已列入北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他们不是客家人。
关于“疍家”起源的N种说法
关于“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有研究学者认为“疍民”是古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疍家人是原居于陆地的汉人,秦朝时被官军所迫,逃入江海河上居住,以捕鱼为生,此后世代传承。
深圳商报记者在沙田采访时,则听到这样的版本,认为沙田的疍家人源于成吉思汗的蒙古族。元朝末年,战乱不断,许多蒙古族士兵被迫南下。当他们流浪到南方沿海时,为当地人所不容,有一批人做了海盗,在附近抢掠为生;而有一批人只得在船上漂泊,以捕鱼为生,沙田的“疍民”属于后者。
根据沙田疍家文化博物馆提供的旧显示,从元朝到清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疍民备受欺凌,他们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规定“疍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的名册中也从来没有“疍民”的名字。
两栖 民“围”出沙田新貌
疍民在很多不明故里的人眼里是被欺凌者的代名词。但正是这样一个弱势族群,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简朴的智慧围海造田,造出了滩涂沃野,创造了咸水种植方法,修筑海边基围养虾种植莞草,把沙田从海中一点点“围”出来。
由于靠近大海,沙田一带一年之间要经历好几次台风肆虐,大风大浪让疍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于是,一部分疍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
近年来,国家将在沙田地区生活的疍家人集中起来,组建自己的公社。疍民们不用再四处流浪,开始挺直腰杆在海边安心生活。他们修筑围基,把自己开垦的田地用泥土一圈圈地围起来。经过多年的累积冲压,形成了现在沙田的地貌雏形。
咸水歌唱出独特水乡风情
咸水歌文化是现代沙田打造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唱于水上居民间的咸水歌称得上记载沙田发展历史的活教材。
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基本上就一个调。咸水歌的流传方式非常原始,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谱,也没有专人去教,都是老一辈人口口传唱。至于“咸水歌”的名称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与疍民生活的地域有关。疍家人生活的珠三角地区地处海河交界地带,每当南海咸潮涌入,咸水流经的地方大多是疍民聚居之地。由于长期与咸咸的大海打交道,因此疍家人传唱的歌被称为“咸水歌”。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咸水歌的“咸”字主要指与男女私情有关的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咸”字在粤方言中继承了古义。由于咸水歌中反映男欢女爱内容的情歌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叫做“咸水歌”。
根据史载,明末清初时,咸水歌已为人们所传唱,成为疍民婚嫁生活的重要内容。到清代,咸水歌已相当盛行,在江河边上经常可听到咸水歌声。保留至今的一些咸水歌中,多数以情歌为主,表达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真挚情感。
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视、**逐渐普及,沙田传唱咸水歌的风气日渐式微,加上民间歌者识歌不识谱,单靠口头传唱,导致咸水歌在民间日渐稀少。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沙田镇开展了大量保护性工作。目前,该镇专门成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各个村,寻访相关老人,记录整理其提供的信息,收集咸水歌唱本。
11月5日,古老的咸水歌再度成为流行歌。在沙田水文化节期间举行的一场咸水歌比赛吸引了众多咸水歌爱好者演绎原生态的咸水歌。重新配乐、填词的咸水歌,焕发出了强烈的艺术新生感染力。
当我们说起海南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哪些画面?
比肩马尔代夫的碧水蓝天、勃艮第色海景日落;
不输圣托里尼的文艺**取景地和网红打卡地;
坐拥夏威夷同款游乐天堂,捕鱼海钓、潜水、海上动感摩托艇、海上单车……
海南除了三亚,还有一个地方将成为下一个热门目的地。
这就是海南 陵水 黎族自治县,这个距离三亚不到100公里的小城,一般需要先飞三亚再转高铁或自驾前往。
分界洲岛
“心灵的分界岛”、“坠落红尘的天堂”、“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甘愿把一切关于美好的词汇,统统给这里。
陵水的宣传画里一定少不了分界洲岛的身影。
它宛如沉睡的美人,静静地被海水温柔地相拥着。
就像是孩童时期看的画册中的世界,有着清新自然的活泼,也有着情侣向往的浪漫。
呆呆岛
在各大旅行博主的Vlog里面都可以找到呆呆岛这个地方。
小岛不大,满是Ins风,岛屿上散落着色彩各异的复古小车,很适合姑娘们拍照打卡。
香水湾
陵水除了有疍家文化,也是坐拥海南超有名的浪漫约会地香水湾。
因为香水岭流来的泉水注入海湾所以叫做香水湾。
四面环绕的郁郁葱葱的椰树林、漫无边际的海岸沙滩,清澈见底的海水、简直人间美景。
南湾猴岛
打卡浪漫香水湾之余,世界上唯一的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区——南湾猴岛,真的值得一去。
从陵水新村出发,坐一条有2138米的全国最长跨海观光索道——猴岛索道,就能到达南湾猴岛。
非常推荐缆车,这可是中国最长的跨海观光缆车,视野简直无敌好,整个海湾都尽收眼底。
这条索道将新村、南湾猴岛、疍家渔排连成一条绝佳的风景线,从“上帝视角”欣赏陵水这块美丽的瑰宝之地。
南湾猴岛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动物园,这里更像是猕猴的家。
你也可以理解为南湾猴岛的主人是猕猴,而不是管理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是猕猴真正的天堂。来着这里,你会看到猕猴真实生活的样子,而不是动物园驯化过的样子。
疍家文化
海南是中国海岛的代名词,但你不知道的是这里也有着中国独一无二的“孤独的海上吉普赛文化”——疍家文化。
陵水是黎族,苗族和汉族三家混居,有着十分独特的人文气息。
传说人类是从水中爬上岸的,后来有一部分人始终生活在水中,他们打鱼为生,以船为家,陆地上的人叫他们疍家。远远望去,疍家鱼排超级震撼。
陵水 美食
“海上吉普赛人”疍民的疍家鱼排,就是在渔船上吃海鲜。
前一秒还在海里,下一秒就到锅里,吃的就是一个新鲜。
在渔排上,吹着海风,尝着海鲜,远处的大海和日落,实在是太满足了。
陵水的 美食 除了海鲜,还有一种酸粉,配上小咸鱼、鱿鱼丝等海产品,再舀一勺黄辣椒酱,简直辣哭四川人。
除此以外,陵水人还喜欢用芒果、西番莲、菠萝等热带水果,拌着或蘸着辣椒盐吃。
轻轻咬下去,甜中带咸,口感比较奇特。
# 旅游 ##旅行##海南##三亚#
时下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湾区儿女》是首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影视作品,该剧第一编剧为著名作家、编剧李康。在接受读者报独家专访时,李康谈及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希望通过《湾区儿女》讲述的励志故事,弘扬爱国爱澳的民族自豪感和拳拳赤子之心,启示内地与港、澳的青年人,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
本剧的一个创意亮点
读者报:该剧讲述了从渔家女孩的奋斗史,为何会以渔家女作为主角?
李康: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这二十周年是蓬勃发展的二十年,泛珠三角建设和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为澳门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创作这个作品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励志故事,弘扬爱国爱澳的民族自豪感和拳拳赤子之心,启示内地与港、澳三地的青年人,脚踏实地、奋斗青春,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
在创作采风阶段,我们了解了很多澳门的风土人情,其中疍家文化让我们印象深刻。疍家人过去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船不离水,人不离船,逐船而居是疍家人的生活写照,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有着与海共生,与风浪搏斗的拼搏精神。我们故事的女主人公画像就这样清晰了。我们的故事就以澳门疍家女麦斯钰的情感和创业经历为线索展开,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也改变了疍家女麦斯钰的命运,她的抗争和奋斗是年轻的创业者的代表。通过“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成长、奋斗的人生故事,演绎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这也成为本剧的一个创意亮点。
读者报:您刚才也提到了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它对于咱们主题的推进有何作用?毕竟这疍家文化,很多人并不熟知。另外,剧中还涉及诸多澳门文化,您是如何精准把握和向观众传递这种文化内核的?
李康:首先,影视作品是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综合,剧情涉及疍家文化,包括疍家的水上婚礼、咸水歌、饮食习惯等等,不仅从视觉上给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更能让观众从一开始就有一种质朴的代入感,有一种生活的气息,关注到女主麦斯钰这样的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渔家女的命运。这也是创作上的创新角度。其次,影视作品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传播和弘扬文化。本剧中除了疍家文化,还涉及到诸多的澳门文化和澳门元素,从澳门的各种地标建筑,到澳门的一些独特的街道、饮食、商铺、文化文创品牌等,通过剧情自然展现给观众。有观众反馈说看了这部剧很想去澳门、珠海等地旅游,我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剧中人物都是有根可寻
读者报:您是如何看待湾区儿女代代传承的这种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
李康:剧中的人物其实都有根可寻,从哪里来,将会走向哪里,并非是人为设计,而是自然生长。因此关于传承,是自然而必然的,在我们的剧情里有多层展现。
第一层是拼搏精神的传承,以麦斯钰为代表的年轻的创业者,和以麦叔为代表的传统奋斗者,父女的关系,搭建起来自然的亲情血脉传承,但同时又有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和矛盾。麦斯钰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了要掌握自己命运的抗争,这样的抗争看似引发家庭矛盾,但其实她有上岸创业的勇气,并且一直百折不挠的奋斗,也是传承了父辈海上拼搏的精神。
第二层是疍家文化的传承,在麦叔的角度,他认为“船就是家”,这不只是传统观念,而是一种文化信念。而麦斯钰从渔村走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而她骨子里的质朴和坚毅,有着鲜明的疍家人的文化底色。从父女的观念冲突和矛盾到他们的相互理解和共生,让观众能思考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如何在新时代下找到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
第三层是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承。剧情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开始,澳门妈祖庙前一片热闹,麦叔带着孩子们舞狮的情节让爱国情怀自然而热切。随着澳门回归的脚步越来越近,疍家女麦斯钰更加渴望能自由往来内地,看看更大的世界,个人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时代紧紧相连。而朴实的梦想折射的正是心底对回归祖国的渴望,对祖国炽热的爱。这不是麦斯钰的个体表达,包括黄梓健、麦斯华等人,通过“小人物”的羣像在大时代背景下,成长、奋斗的人生故事,演绎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创作中的三个关键词
读者报:该剧属于商业题材的正剧,在故事和人物刻画方面如何做到吸引和黏住观众?
李康:剧中的主要人物是青春派,麦斯钰是疍家渔女,平凡而坚韧,始终脚踏实地,奋斗青春;黄梓健是青年学子,从学霸到高科技人才的成长,也书写了青春之歌;梁雯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知书达理,单纯正义;麦斯华是老麦家独子,受父亲严格的管教,同时也有姐姐们的宠爱,最听麦斯钰的话,是个姐姐控;欧阳小江从富二代到创二代的蜕变。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既有戏剧特点又真实鲜活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他们可能是你邻居家的孩子,也可能是你的朋友同学。他们的青春又或者正是你的青春,而生活质感与浪漫情怀兼顾的表达,更让观众感同身受,这是一羣时代奋斗年轻人的缩影,是他们,是你们,更是我们。
读者报:在该剧的创作过程,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康:剧本是一剧之本,要写好一个剧本,讲好一个故事,都会遇到困难。《湾区儿女》的故事以澳门疍家渔女麦斯钰为主人公,故事线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展开,人物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在创作的过程中,编剧团队紧紧围绕创业、商战、民生三个关键词,为了写好这三个关键词我们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
以麦斯钰为代表的年轻创业者,与以麦叔为代表的守护家园,守护传统疍家文化的老疍家人之间的观念冲突和矛盾,在矛盾中如何达到理解和共生,编剧团队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而为了写好本剧中的产业发展线索,打破传统商战的套路,要让创作具有未来观,因此我们编剧团队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科研报告,做了大量的采访采风工作,结合大湾区的发展,把智慧城市的元素融合到剧情中,体现了“智能互联照明概念”,路灯不再仅仅灯杆加灯头,而成为城市的雕塑;路灯也不再只处理照明问题,而成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载体,用来传输信息和数据,创新粤港澳大湾区5G新时代智能新生活。
剧中主角的感情线有讲究
读者报:“我们要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这就是祖国的力量啊!”……剧中这些让人心潮澎湃、很燃的金句源自哪里?
李康:艺术来源于生活,可以说这样的台词是我们在采访中获得的真实而深刻的印象。澳门回归,一系列的政策的推行与实施,为剧中人物带来了机遇,成为麦斯钰,黄梓健等人实现梦想的契机。祖国的力量这不仅是剧中人物的所感,更是生活在新时代下的我们实实在在感触。粤港澳蓬勃发展的二十年就是最好的见证,国运和民运休戚相关。
读者报:剧中还有男女主之间的感情线,尤其是黄梓建和麦斯钰,在剧情刚开始就具有冲突性,看点满满。您认为感情线是一部剧的必需品吗?就本剧而言,其作用在哪里?有何新颖之处?
李康:都说爱情是影视作品永恒的主题,感情线自然是一部剧的必需品。麦斯钰和黄梓健本来是青梅竹马,但他们的感情是懵懂而单纯的,看似天生一对却因为上大学拉开了距离,这个距离是见识,知识结构和认知上的距离。黄梓健走上了学霸的道路,而麦斯钰上岸后从底层开始了奋斗,两个人的感情线从天然交叉走向各自拼搏的平行线,但这两条平行线有隐秘而不可分割的交集,那就是深深的友谊和互相成就的初心。当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奋斗的进程中,他们的距离又一点点被拉近,这就好像爬山,可能起点不一样,但总会在终点相遇。观众会一直被两个人的情感命运牵着,像情绪的过山车起起伏伏。通过他们的情感命运,更能体会到是个人的理想与时代的发展引领着他们,最终坚定的走在了一起,走向未来。
编剧需要“四力”
读者报:有人说,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剧本和制作要互为土壤,互相信任。”
李康:剧本是一度创作,而制作是二度创作,把文字变成画面,把可读变成可看,这是二者的关系,说互为土壤很贴切。在剧组的时候,导演每天晚上从现场返回,无论多晚都会召集编剧、美术、统筹等一起开会,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是商量和解决剧本呈现和拍摄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编剧和制作团队对作品细节的打磨,包括人物的台词、情绪、场景、道具等等。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很晚了,大概接近凌晨1点,统筹老师拿出两天后要拍摄的计划,其中有一场戏涉及到一个灭蚊灯道具,美术老师找了很多让我看,确定我写的和他们理解的是否一致。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但制作就是对无数的细节做到精准细致,才能呈现给观众看到的这个作品。
读者报:对于很多初入门的文学爱好者而言,想要当一个好的编剧,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李康:小说作家和编剧在创作上有不同的规律和风格。相比较小说创作,编剧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更需要有画面感和空间感,因为影视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更需要可看性,因此出现在画面上的所有细节都是在编剧笔下的呈现。我们创作的不只是好看的故事,精彩的人物,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而要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更需要深入生活,扎根真实,视野开阔,挖掘细节,求实创新。因此,编剧需要“四力”——眼力、脚力、笔力、脑力,创作的作品才能有温度,有品质,有艺术,有思想。
以上就是关于寻找“疍家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寻找“疍家人”、我是疍家人作文400字、北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