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

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第1张

1、 贴门神: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2、贴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3、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4、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5、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6、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7、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扩展资料: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也叫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年节等,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年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同时亲朋好友欢聚的节日,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维系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扩展资料:

春节习俗有:

一、办年货

在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二、扫尘

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

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三、贴对联

中国传统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四、年夜饭

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动员的大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这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年夜饭,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缕缕饭香中闻到的是家的味道。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五、压岁钱

年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虎年文化

虎年的来历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三地支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寅时”--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

在远古时候,属相中有狮子,没有老虎。由于狮子太凶残,名声不好,主管封属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狮子除名,但是又必须补进一位镇管山林的动物。这时,玉帝想到殿前的虎卫士。

天宫的虎卫士从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种不出名的动物。它从猫师傅那里学得抓、扑、咬、煎、冲、跃、折等十八般武艺后,成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和它较量的,不死即伤。从此,老虎雄霸山林。后来,玉帝听说老虎勇猛无比,便下旨传老虎上天。老虎上天之后,同玉帝的卫士较量,赢得胜利。从此,老虎便成了天宫的殿前卫士。

谁知不久之后,地上的飞禽走兽见无人镇管,开始胡作非为起来。给人间造成了灾难,这事惊动了土地神,土地神连忙上报天庭,请玉帝派统天神镇住百兽。玉帝便派老虎下凡,老虎要求每胜一次,便给他记一功。玉帝只求人间安宁,当然满口答应老虎的要求。 来了凡间,老虎了解到狮子、熊、马是当时最厉害的三种动物。它就专门向这三种动物挑战。凭着老虎的勇猛和高超的武艺连接击败了狮子、熊、马。其他恶兽闻风而逃,藏进了无人居住的森林荒野。人间欢声动地,感谢老虎为人世间立了功。

回到天上,玉帝因老虎连胜三伏,便在它的前额刻下了三条横线。后来,人间又受到东海龟怪的骚扰,大地一片汪洋。虾兵蟹将作恶人间,老虎又来到凡间,咬死了龟怪。玉帝一高兴,又给老虎记一大功,在额头的三横之中又添了一竖。于是一个醒目的“王”字现在老虎前额。从此,老虎便为百兽之王,总管百兽。时至今天,虎额上也还可见到威风的“王”字。

在狮子的恶名传来天宫后,玉帝便决定除去狮子的属相头衔,补进了兽王虎。从此,虎成为了属相,狮子则被贬到遥远的南方去了。当然,老虎也从玉帝的殿前卫士下凡间,永保下界安宁。今天也还有虎符、虎环、虎雕等除灾免祸的镇邪物。在农村,不少人家也喜欢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为个咐,这不是图个趋吉避邪,吉祥平安。

凌晨3-5时(即“寅时”)。据古书载。这时候,老虎是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因为寅时同虎搭配。

虎年年份(仅列出200年) 1902 1914 1926 1938 1950 1962 1974 1986 1998 2010 2022 2034 2046

2058 2070 2082 2094

关于虎

虎,又称老虎,是当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亚洲陆地上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最大的虎种体重可以达到350公斤以上。老虎对环境要求很高,各老虎亚种均在所属食物链中处于最顶端,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虎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在亚洲分布很广,从北方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到南亚的热带丛林,及高山峡谷等地,都能见到其优雅威武的身影。

虎文化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诗:“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注:红苗惟铜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丝,女红以此为务。击铜鼓以鼓舞,名曰调鼓。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犯有虎伤。)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

是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的避寅习俗。

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称。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民将自己的头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风病时,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

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丰收,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同约会。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生肖虎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称为寅。

虎年无春

在农历(庚寅)虎年无春的现象,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无春年”。

“无春”年、平时俗称“寡春”年,也有称“寡年”的,后来又根据“寡”字字意,经过流传演义为“寡妇年”。有很多人都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说。

事实上,农历碰上“无春”年是很正常的,是人为的在排历中依照节气和物候的调整,不会也不应该影响个人生活,不论“无春”、“双春”还是“单春”,都只是阴历和阳历之间转换时的“阴差阳错”,与吉凶无关。无春年是寡妇年的说法是不足信、不可取。

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

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十二生肖之虎年属虎事宜

属虎人

寅年生人,外见宽容,内心刚强,好勇好誉之性,但为人慈悲心深,有舍己成仁之气慨,好出风头,有侠义之心,往往有不利名声的留在世间,宜要注意,此年生人平常好大不作小,宜要其信,自得受人尊敬,女人者多有智达、贞淑,虎年生人初年运至,中年运浮沉未定,变化多端,中年后暂得良好机会,晚景德高望众者亦有之。

五行:寅属木

五常:木属仁

吉祥方位:南方、东方及东南方

吉祥颜色:蓝、灰、白、橙,而切忌金、银、棕、黑等色

幸运数字:一、三、四,大凶之数为七、六、八

幸运花:富贵菊

十二生肖对对碰

属虎人逢鼠年其年不利,本年犯天狗,灾祸时生,多逆少顺,其年多守家门,专利本业,云灾减祸,多往佛门走,少向恶道行,一年也有小得,其年求则无望,应多干实事,切忌赌博和围观斗殴,以免发生意外伤害和破财,在今年你最好带一块有佛图样的玉佩,多交猪年朋友,以显吉利。平时多求菩萨保佑,可逢凶化吉。

属虎人逢牛年其年大吉,自有好事临门,机不可失。岁初有黑牛接道,多加小心,此一过就无大碍,其年虽有头疼之病,天赐平安,可不药而愈。在你的身上今年应常配戴玉或金属圈手镯及与火有关的红色,以击退黑牛,以使你的运势更旺。

属虎人逢虎年其年黑虎当道,多凶少吉,应避披麻执孝之事,伤财神散,浮沉不定,临事不如意,烦苦恼,在今年你必须随身携带一块有龙的玉佩,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属虎人逢兔年其年月德高照,即使有灾害,也能遇救。切记凡事适可而止,多留从余地,有时思无时,吉利之年,可尽力施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今年你运势大吉,应抓住时机,大展鸿图,可投资创业,但切勿得意忘形,应行善事。

属虎人逢龙年其年大凶少吉,大起大落,则利欠佳,百事难兴。本年应刻守本业,少进多守,可保一年平稳;亦可奋力外行、择机进出,事业有成,可克凶趋福。在今年你最好在身上戴一块龙凤图样的玉佩。

属虎人逢蛇年其年运势稳中上。虽有才能双全,多有支出而无进取,劳而无功,交友谋财有波折;但有利之势仍存,重点进取,可望成功。

属虎人逢马年其年万事亨通,有机会高升,则进如水;只是须防小人。求财问名,凡事如意,应注意急流稍缩,否则只恐物极必反,福缘成空,在今年您的运势很好,可向外投资创业,但交朋友一定要小心,切忌好色,若不信劝告,必定后悔莫及,今年在你的命根里亦有阴相,只是财高灾趋吉。

属虎人逢羊年其年月德照临,虽有小耗财,小病痛,但并无大碍。其年出马他乡,情利之诱,唯天时即合地利,只欠人和;本年宜息事,今年您的财运不错,应多交良朋益友,少结冤家,多结识贵人,以得他们的帮助,在爱情上最好就地"取才",牛郎织女,对你根本不合适,办事以忍和稳为妥。

属虎人逢猴年其年寅虎申猴相冲相克,有时意外,年初小人作梗,兴事难成,岁中辛苦,年终虽有财,但谋事亦艰难,本年之解,宜在东部录缘,从今年的整个运势看,你只能在艰难中前进,应多干实事。

属虎人逢鸡年其年紫徽星高照,凡事逢凶化吉,只是运势太旺,恐有不测之疫,故应见好就收,凡事有分寸,取财亦有道,当无大碍,可佩戴一符以护身。

属虎人逢狗年其年万事亨通,无往不利,无事不顺,出走四方,财喜并至;切忌劳心伤神过度,以免"虎落平阳被犬欺";出门在外应少管闲事,多结识贵人,办事稳重,保重身体,就可无忧。

属虎人逢猪年其年运势稍退,当心疯犬伤身;起伏明显,进退有方,小心稳重,自可岁终。今年在农村的人,要注意疯狗,生意人应经精明起见,进方,可多拜神菩萨。 虎年生辰报

生于正月新春之时,万象更新,虎跃虎威,名扬四海,吼声振天,家运隆昌,富贵吉祥,子孝孙贤。

生于二月惊蛰之时,正是出力之时,用武这地,有掀天揭地这奇才,建功业,奏奇功,能统率众人,智略权谋,势如破竹。

生于三月清明之时,更是出头之天,自成权威,受人敬仰,冲天之势,立大功劳,青云有路,当际风云之会,必承雨露之恩,门庭新气象,堂宇换规模。

生于四月立夏之时,清和风暖,雪游四海,门庭热闹,家道兴隆,出将入相之为,家庭和睦,骨肉相亲,凡桂五枝劳,眦荆林茂,育子皆贤,养气成贵,一生无烦恼,处处亨通矣。

生于五月芒种之时,有机可为,凡谋皆就,自食其力,有尊严风度,进退能自由,文武兼能,胆略过人,建立基业,雅量敦直,性格刚强,以人不和,勇往直前,竟到成功之地,权力势焰,受人为难,白手成家,富贵成功。

生于六月小暑饮水无源,到处有难,气冲斗牛,呱呱乱叫,处处少人,不足气力有余,受天之能难,所谋不遂,每多因难。

生于七月立秋之时,秋天老虎,格外厉害,脾气刚强,意志坚强,跋山涉水之苦,如折枝之易,赴汤蹈火之难,在所有辞,能克服万难,凡事可成矣。

生于八月白露之时,亦正荣耀之时,先知先觉之才能,贯彻始终,利达四海,一本撑住天下,为众人敬,威镇人群,万事如意,天赐之福,聪敏活泼,文章盖世,不屈不挠,足立实地,名扬四海,声振山河。 生于九月寒露之时,渐沽其势也,自立心欠强,依人穿吃,处处不通,所谋不遂,丧心闷气,有力不出,坐吃山空,工作松懈,绝俗离尘,野外之人,总清高亦是弱懦,负重不得,担草不起,满腹经纶,生不逢辰,只思守,不想鸿图大展。

生于十月立冬之时,禄马分乡,劳碌奔波,求谋多戾创业维艰,独力难持,因人创立,秉性聪敏,义气温和,可做可维,顺,时听命,成者自成也,无道培之功,举器不凡庸,奈非时也。

生于十一月大雪之时,四方皆敌,出行艰难,忧愁不绝命途外舛,凡事小心可也。

生于十二月小寒之时忧闷频多,凶多吉少,多遇暗箭,避之不及,衣食不周,时防不意杀身之祸,步上惨苦这境,万事挫折,行动不便,腚安分守己,慎之祥也。

虎年祝福对联

虎年祝福对联[1](四字联): 春光万道、虎威千山 虎年祝福对联(六字联): 虎跃龙腾碧海、莺歌燕舞春风 虎年祝福对联(五字联): 春日春起色、虎年虎生威 虎胆英雄气、龙魂志士心 道祖骑牛去、赵公跨虎来 岁是春作首、虎是百兽王 新年生虎气、祖国起龙图 宏谋抒虎啸、士气奋鹰扬 山岚呈虎性、春色暖人心 龙引千江水、虎越万重山 虎年祝福对联(七字联): 人间喜庆康平世、虎岁承欢幸福春 虎跃奇峰气势雄、人间喜庆康平世 虎岁承欢幸福春、人民气魄如龙虎 祖国江山似画图、人入虎年鼓虎劲 门添春色发春辉、人添志气虎添翼 春光春色源春意、虎将虎年扬虎威 人入虎年鼓虎劲、景添春色扬春辉 中华虎年虎添翼、神州龙骧龙腾空 龙腾虎跃人间乐、鸟语花香天下春 江山一统腾龙日、岁月三春入虎年 虎踞龙盘今胜昔、花香鸟语旧更新 虎跃龙腾生紫气、风调雨顺兆丰年 丑去寅来人益健、牛奔虎跃春愈新 户生虎气鸟争鸣、年逢寅虎群情奋 虎跃龙腾大有年、牛肥马壮家家富 虎添双翼会风云、牛耕绿野千仓满 虎啸青山万木荣、牛耕沃野扬长去 一代英豪生虎气、三春杨柳动莺歌 人入虎年增虎劲、门添春色发春辉 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 虎啸群山大步来、千载难逢新世纪 万民谱写虎春秋、乾元启运三阳泰 岁朝寅虎劲更高、山明水秀风光丽 虎跃龙腾日月新、生气联吟欣虎虎 睁双眼照耀乾坤、新年捷报虎添翼 虎跃龙腾大治年、迎春节莺歌遍地 兴中华虎劲冲天、云喷笔花腾虎豹 雨翻墨浪走蛟龙、宅后青山金虎踞 门前绿水玉龙盘、致富脱贫添虎翼 三春杨柳动莺歌、英雄气概如龙虎 龙虎精神龙虎年、莺歌燕舞新春日 千山虎啸振雄风、四海三江春气息 千家万户虎精神、四海笙歌迎虎岁 九州英杰跃鹏程、唯大英雄能伏虎 虎年祝福语对联(其它): 寅方斗指天下皆春、春风浩荡花香鸟语 黄莺鸣翠柳辞旧迎新、虎跃龙腾创人间奇迹 虎跃龙腾碧海黄山妆玉宇、莺歌燕舞春风旭日蔚神州 虎步龙骧,一代英才造气势鹏飞鲲击,千年古国炳新篇 岁月峥嵘虎跃龙腾、虎跃龙腾九州焕彩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奔福地普天献瑞 红旗招展龙虎扬威、祖国富强神龙活虎 乘春风春雨播遍地春色、鼓虎年虎劲创惊天宏图 春到人间,虎虎添生气、日煊赤县,熊熊炳壮姿 虎跃龙腾一代英雄造时势、山明水秀万里春色泛桃花

中国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9-10]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岁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9-12]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1、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2、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由于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 “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 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 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祭灶果。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以上就是关于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全部的内容,包括: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如春节的由来、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777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