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称呼70岁老人

永春魁星岩2023-05-04  36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1 老人70岁称什么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所以,70应该是古稀之寿

2 文言文岁是什么意思

岁、嵗、歳 suì

名词义

1、形声字。小篆字形。从步,戌( xū)声。“步”有经历的意思。古音“岁、戌”迭韵。本义:岁星。即木星)

岁,木星也。——《说文》

岁在星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年的别称。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武留 匈奴,凡十九岁。——《汉书·李广苏建传》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3、年龄。

年十二岁,庄襄王死,政代为

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林觉民《与妻书》

是儿少秦武阳二岁。——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4、岁月;时光。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那堪正漂泊, 来日岁华新。——唐· 孟浩然《除夜》

5、年景,一年的农事收成。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梁惠王上》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6、新年,一年之始。

3 古代形容70岁老人怎么称呼

古稀,指70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的意思。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扩展资料: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年龄称谓

4 人到70岁称为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zhidao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专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属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5 七十岁叫什么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6 七十至八十岁在古代称为什么

七十至八十岁在古代称分别为:

古稀:指10岁,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出处:唐代·杜甫《曲江二首》

原文: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释义: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耄[mao]耋[die]:均指八九十岁。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称谓

垂髫之年:泛指儿童。因为古代小孩头发下垂,由此引申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指十岁以下的儿童。

幼学:指十岁的儿童。

金钗之年:指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女孩十三岁。

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7 人到40,70,80岁分别叫什么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人到70岁称:古稀之年

其他岁数的称法:

1、不满周岁--襁褓;

2、2~3岁--孩提;

3、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4、10岁以下--黄口;

5、13~15岁--舞勺之年;

6、15~20岁--舞象之年;

7、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8、20岁(女)--桃李年华;

9、24岁(女)花信年华;

10、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11、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12、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13、80岁--杖朝之年;

14、80~90岁--耄耋之年

古稀之年[ gǔ xī zhī nián ]

稀:少。 指人到七十岁。

出处: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近义词:

年逾古稀[ nián yú gǔ xī ]

指年龄已超过七十岁。

出处: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稀。

70岁老人的雅称是古稀,也叫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古稀指的是人的年龄到了七十岁,这个词来源于杜甫诗句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其实古来稀”,进一步的形容人的年龄已经到了一个年龄大而且很稀少的岁数。

60岁,别称为“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70岁,别称“古稀之年”。80岁别称“杖朝之年”,90岁别称”耄耋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年逾半百。

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怎么称呼70岁老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怎么称呼70岁老人、70岁文言文叫什么意思、人到70岁称为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74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