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

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第1张

地球内部样子如下图:

地球内部包含:

1、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2、地幔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它的物质组成具有过渡性。靠近地壳部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物质;靠近地核部分,则同地核的组成物质比较接近,主要是铁、镍金属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3、地核

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顶界面距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105—15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顶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态的,其密度为9—11克/立方厘米。

扩展资料

地球的诞生与演化

1、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后来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浮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2、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地球自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形成了原始海洋。

3、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构造

近似球体

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地球看作是正球形体,通过科学实践,对这一看法才获得进一步的修订、提高。1672年,天文学家里奇比从巴黎(49°N

)带了一只钟到南美洲的圭亚那(5°N),发现这只钟每天慢了二分二十八秒,带回巴黎后又恢复正常。以后在其它地方作类似的观察,也有类似的结果。这表明从极地向赤道移动,钟摆的摆动速度变慢,或者说是摆的振动周期变长了。经过物理学的推测,地球不是一个正圆球体,而是两极略扁赤道凸出的旋转球体。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由经线圈绕地轴回转而成的。所有经线圈都是相等的椭圆,而赤道和所有纬线圈都是正圆。测量上为了处理大地测量的结果,采用与地球大小形状接近的旋转椭球体并确定它和大地原点的关系,称为参考椭球体。十九世纪,经过精密的重力测量和大地测量,进一步发现赤道也并非正圆,而是一个椭圆,直径的长短也有差异。这样,从地心到地表就有三根不等长的轴,所以测量学上又用三轴椭球体来表示地球的形状。

此后,又发现地球的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南极较北极离地心要近一些,在北极凸出189米,在南极凹进258米;又在北纬45˚地区凹陷,在南纬45˚隆起。这一形状和参考椭球体对比,地球又有点像梨子的样子,于是测量学中又出现“梨形地球”这一名称。总之地球的形状很不规则,不能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表示。更确切地说,地球具有独特的地球形体。从宇宙空间观看地球,它既不像梨,也不象橘子或鸡蛋,倒像一个滚圆的球。人们利用宇宙飞船和同步卫星在36,000公里高空的实际观测,已把地球的真面貌拍摄下来了。可以看到,在这个小行星上,辽阔的海洋呈蔚蓝色,突出在水体上呈褐色的是陆地,青葱翠绿的是地面上的植被,还有萦绕在上空不断变化着的白云。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正圆球体、旋转椭球体、三轴椭球体以及地球形体等,对于地球的真实形状而言,可以说都是近似的。反过来,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也需要对地球的形状加以不同程度的简化。例如在制造地球仪或绘制全球性地图时,就必须把地球当作正圆球体来看待;当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时,有必须把地球作为有规则的参考椭球体来处理;而在发射人造天体及其轨道计算时,则需要把赤道的扁率以及各地对参考椭球体的偏离更精确地计算进去。

因此,地球的形状不能用某种几何形状来表示,严格地说应称它为地球形体。

地球是一个球形的星球,由三大部分组成: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的部分,由岩石和陆地组成。地壳主要分为两部分:大陆和海洋。大陆是陆地,海洋是水域。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部分,是一层很热的熔融的岩石。地幔的热量来自地核的热能和地壳的收缩。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由铁和镍组成。地核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它产生热能和磁场。

地球还有一些特殊的地质结构,如火山、地震带、地质断层等。地球还有大气层和海洋,这些都对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1、物体在宇宙中的移动始终会受到各种引力的影响,所以他们既公转又自转,而自转的离心力将他们塑造成球形

2、似乎和物体的张力有关系,就好像一滴水在真空状态下会呈现出球形一样……

地球是很早以前在太阳系中的岩石相互碰撞、形成各个行星时诞生的。地球从形成之初直至现在,主要是由液态岩石构成的。在引力极小的太空,液态物质将自动形成球形。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中用水、果汁和液态金属等物质做的实验已证明了这一点。地球是与太阳有相当遥远距离的巨大的液态球体,它在太空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圆形。小行星以及诸如火星的卫星等小型星体由于自身的引力非常弱,一旦在它们形成固态星体以后无法使自己形成圆形。地球由于体积大,它的引力足以使自己形成圆形。如果没有地震板块运动使山峰增高,引力作用会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圆。

当宇宙形成之初许多重金属类聚集而形成了地核进而吸引灰尘等非重金属物质

但地球位什么是`椭`圆形就跟圆的特性及自转有关

当地球的核心达一定的重量时引力便会对外表造成雕硕力因为凹陷处接近质量较重的金属地心

而凸起处的引力因为有地壳的厚度而引力较弱(较凹陷处的引力之下吸引不了岩浆)

而且因为地心的金属物质在初期几乎都会放射出核能巨大热量使地球变为液态此种作用力更强烈使得岩浆由凸起处填向凹处也使得各处地壳距地心的距离大致相同(圆表面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同)

而当地球有质心时便已经会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使得地球的赤道略粗于经圈也就是使地球非完整的圆形而是椭圆

最初地球是在太阳系刚刚形成时期的星云形成的。由于星云中质量较大的颗粒状尘埃聚集,而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大的新的星体也就是地球。最初地球上没有大气,地轴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没有四季之分,在太阳的照射下和小行星的不断撞击使之地球的温度逐渐达到了2000摄氏度以上。各种物质均以液态的形式存在(此时说成是火球也不过分)所以在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下较重的物质(绝大部分是铁)逐渐向地心沉积逐渐形成地核,而较轻的物质则向地表上浮逐渐形成地壳。由于地核是由金属(绝大部分是铁)构成所以在形成地核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的因素而逐渐形成了磁场,继而形成磁极也就是现在的南北两磁极。此时的地球上还是没有大气的存在的。 由于地球的质量在不断增大所以它的引力也就不断增大,终于在地球停止增长后的一段时间后,一颗比地球体积稍小的行星(注意:不是小行星)与地球以大约45度角的方向相撞,行星碎裂地球也受到重创,导致地轴倾斜了大约30多度,所以才有四季的形成,相撞所形成的尘埃没有脱离地球的引力而逐渐聚集形成了我们的月球!(偶下班了,其余的明天回答!!) (继续上次)由于在小行星带有很多以固态水形式存在的小行星在木星的强大引力下有的偏离轨道后与地球相撞(也有很多彗星),小行星(或彗星)溶化后形成水蒸汽。由于地球磁场的形成使地球受太阳风(带电粒子)的吹拂逐渐减轻同时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使之大气层逐渐形成但此时还是很薄。经过亿万年的积累,地球的温度逐渐下降,从小行星和彗星带来的水经过汇集逐渐形成雨水而降落到地面,经过汇集后逐渐形成海洋。在这期间月球也逐渐形成。在月球的作用下促成了地球上海洋潮汐的形成,海洋形成后地球的温度才降到适合生命的出现。生命出现之后我就不再赘述了。 所以地球形成的过程应该是:星云--大行星(火球)--地球(无水)--现在的地球(75%的水)(完)

参考资料:

建议楼主经常看看《探索》节目,我认为节目很好 ^_^

以上就是关于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全部的内容,包括: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的大概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682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