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夜叉国》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夜叉国》原文及译文,第1张

《聊斋志异之夜叉国》原文及译文

引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夜叉国》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交州徐姓[1],泛海为贾。忽被大风吹去。开眼至一处,深山苍莽[2]。冀有居人,遂缆船而登,负糗腊焉[3]。

方入,见两崖皆洞口,密如蜂房;内隐有人声。至洞外,伫足一窥,中有夜叉二[4],牙森列戟[5],目闪双灯,爪劈生鹿而食。惊散魂魄,急欲奔下,则夜叉已顾见之,辍食执入。二物相语[6],如鸟兽鸣,争裂徐衣,似欲。徐大惧,取橐中糗[7],并牛脯进之[8]。分啖甚美。复翻徐橐,徐摇手以示其无。夜叉怒,又执之。徐哀之曰:“释我。我舟中有釜甑[9],可烹饪。”夜叉不解其语,仍怒。徐再与手语[10],夜叉似微解。从至舟,取具入洞[11],束薪燃火,煮其残鹿,熟而献之。二物之喜。夜以巨石杜门[12],似恐徐遁。徐曲体遥卧[13],深惧不免[14]。天明,二物出,又杜之。少顷,携一鹿来付徐。徐剥革,于深洞处流水,汲煮数釜。俄有数夜叉至,群集吞讫,共指釜,似嫌其小。过三四日,一夜叉负一大釜来,似人所常用者。于是群夜叉各致狼麋[15]。既熟,呼徐同。居数日,夜叉渐与徐熟,出亦不施禁锢,聚处如家人。徐渐能察声知意,辄效其音,为夜叉语。夜叉益悦,携一雌来妻徐。徐初畏惧,莫敢伸;雌自开其股就徐,徐乃与交。雌大欢悦。每留肉饵徐,若琴瑟之好[16]。

一日,诸夜叉早起,项下各挂明珠一串[17],更番出门[18],若伺贵客状。命徐多煮肉。徐以问雌,雌云:“此天寿节[19]。”雌出,谓众夜叉曰:“徐郎无骨突子[20]。”众各摘其五,并付雌。雌又自解十枚,共得五十之数,以野苎为绳[21],穿挂徐项。徐视之,一珠可直百十金。俄顷俱出。徐煮肉毕,雌来邀去,云:“接天王。”至一大洞,广阔数亩。中有石,滑平如几;四围俱有石坐;上一坐蒙一豹革,余皆以鹿。夜叉二三十辈,列坐满中。少顷,大风扬尘,张皇都出。见一巨物来,亦类夜叉状,竟奔入洞,踞坐鹗顾[22]。群随入,东西列立,悉仰其首,以双臂作十字交。大夜叉按头点视,问:“卧眉山众[23],尽于此乎”群哄应之。顾徐曰:“此何来”雌以“婿”对。众又赞其烹调。即有二三夜叉,奔取熟肉陈几上。大夜叉掬尽饱,极赞嘉美[24],且责常供。又顾徐云:“骨突子何短”众曰:“初来未备。”物于项上摘取珠串,脱十枚付之,俱大如指顶,圆如弹丸。雌急接,代徐穿佳。徐亦交臂作夜叉语谢之。物乃去,蹑风而行,其疾如飞。众始享其余食而散。

居四年余,雌忽产,一胎而生二雄一雌,皆人形,不类其母。众夜叉皆喜其子,辄共拊弄。一日,皆出攫食,惟徐独坐。忽别洞来一雌,欲与徐私,徐不肯。夜叉怒,扑徐踏地上。徐妻自外至,暴怒相搏,断其耳。少顷,其二亦归,解释令去。自此雌每守徐,动息不相离。又三年,子女俱能行步。徐辄教以人言,渐能语,调啾之中[25],有人气焉[26]。虽童也,而奔山如履坦途;依依有父子意[27]。一日,雌与一子一女出,半日不归。而北风大作。徐恻然念故乡,携子至海岸,见故舟犹存,谋与同归。子欲告母,徐止之。父子登舟,一昼夜达交。至家,妻已醮。出珠二枚,售金盈兆[28],家颇丰。子取名彪。十四五岁,能举百钧[29],粗莽好斗。交帅见而奇之[30],以为千总[31]。值边乱,所向有功,十八为副将[32]。

时一商泛海,亦遭风飘至卧眉。方登岸,见一少年,视之而惊。知为中国人,便问居里。商以告。少年曳入幽谷一小石洞,洞外皆丛棘;且嘱勿出。去移时,挟鹿肉来啖商。自言:“父亦交人。”商问之,而知为徐,商在客中尝识之。因曰:“我故人也。今其子为副将。”少年不解何名。商曰:“此中国之官名。”又问:“何以为官”曰:“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33]:此名为官。”少年甚歆动[34]。商曰:“既尊君在交[35],何久淹此”少年以情告。商劝南旋[36]。曰:“余亦常作是念。但母非中国人,言貌殊异;且同类觉之,必见残害:用是辗转[37]。”乃出曰:“待北风起,我来送汝行。烦于父兄处,寄一耗问[38]。”商伏洞中几半年。时自棘中外窥,见山中辄有夜叉往还;大惧,不敢少动。一日,北风策策[39],少年忽至,引与急窜。嘱曰:“所言勿忘却。”商应之。又以肉置几上,商乃归。

敬抵交[40],达副总府,备述所见。彪闻而悲,欲往寻之。父虑海涛妖薮[41],险恶难犯[42],力阻之。彪抚膺痛哭,父不能止。乃告交帅,携两兵至海内。逆风阻舟,摆簸海中者半月。四望无涯,咫尺迷闷,无从辨其南北。忽而涌波接汉[43],乘舟倾覆。彪落海中,逐浪浮沉[44]。久之,被一物曳去;至一处,竟有舍宇。彪视之,一物如夜叉状。彪乃作夜叉语。夜叉惊讯之,彪乃告以所往。夜叉喜曰:“卧眉,我故里也。唐突可罪[45]!君离故道已八千里[46]。此去为毒龙国,向卧眉非路。”乃觅舟来送彪[47]。夜叉在水中推行如矢,瞬息千里,过一宵,已达北岸。见一少年,临流瞻望。彪知山无人类,疑是弟;近之,果弟。因执手哭。既而问母及妹,并云健安。彪欲偕往,弟止之,仓忙便去。回谢夜叉,则已去。未几,母妹俱至,见彪俱哭。彪告其意。母曰:“恐去为人所凌。”彪曰:“儿在中国甚荣贵,人不敢欺。”归计已决,苦逆风难渡。母子方徊徨间[48],忽见布帆南动,其声瑟瑟[49]。彪喜曰:“天助吾也!”相继登舟,波如箭激[50];三日抵岸。见者皆奔。彪向三人脱分袍裤。抵家,母夜叉见翁怒骂[51],恨其不谋。徐谢过不遑[52]。家人拜见家主母,无不战栗。彪劝母学作华言,衣锦,厌粱肉,乃大欣慰。

母女皆男儿装,类满制[53]。数月稍辨语言,弟妹亦渐白皙。弟曰豹,妹曰夜儿,俱强有力。彪耻不知书,教弟读。豹最慧,经史一过辄了[54]。又不欲操儒业[55];仍使挽强弩,驰怒马[56]。登武进士第[57]。聘阿游击女[58]。夜儿以异种,无与为婚。会标下袁守备失偶[59],强妻之。夜儿开百石弓[60],百余步射小鸟,无虚落。袁每征,辄与妻俱。历任同知将军[61],奇勋半出于闺门。豹三十四岁挂印[62]。母尝从之南征,每临巨敌,辄擐甲执锐[63],为子接应,见者莫不辟易[64]。诏封男爵[65]。豹代母疏辞[66],封夫人。

异史氏曰:“夜叉夫人,亦所罕闻,然细思之而不罕也: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67]。”

注释:

[1]交州:古地名,汉武帝元封五年设置十三州部之一,辖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以至印支半岛一部地区。

[2]苍莽:苍翠深远的样子。苏辙《黄楼赋》:“山川开阖,苍莽千里。”

[3]糗腊(xī析):干粮和干肉。糗是用炒熟的米麦捣成的细粉。腊是晒干的肉。

[4]夜叉:梵语音译,或译“药叉”;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具有“能啖”、“捷疾”的属性。佛教中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在文学作品中,有的写其为恶魔,有的不认为他是恶魔,本篇即属后一类认识。

[5]牙森列戟:牙齿森然加密排长戟。形容牙齿密长尖利,露出唇外。森,繁密貌。牙,前齿。

[6]二物:指二夜叉。

[7]糗:干粮。义同糗,常连用。

[8]牛脯:干牛肉。“腊”的一种。[9]釜甑:煮饭的锅和蒸笼。甑,古代瓦制煮器,相当于后代以竹木制作的蒸笼。

[10]手语:作手势语。用双手比画示意,以交流思想。

[11]具:指釜甑等炊具。

[12]杜门:把门堵上。杜,堵塞。

[13]曲体:即屈体。

[14]不免:不免被吃掉。

[15]各致狼麋:各自送来些狼和麋鹿之类猎物。致,送。麋,麋鹿。[16]若琴瑟之好:象夫妻那样和好。《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后因以琴瑟喻夫妇。

[17]明珠:夜明珠,一种名贵珍珠,传说夜间放光。

[18]更番:轮班。

[19]天寿节:此指夜叉王的生日。封建帝王以天寿称自己诞辰,取义于《尚书·君》:“天寿平格,保有殷。”

[20]骨突子:指夜叉们佩戴的珠串。骨突子,圆形杖头,即朝廷仪仗中的金瓜。珍珠圆形与之相似,所以夜叉们称之为骨突子。[21]野苎(zhù住):野生的苎麻。

[22]踞坐鹗顾:叉开两腿坐着,用雀鹰般的目光左右顾视。踞坐,坐时两腿伸直、叉开,是一种傲慢尊大的坐态。鹗,雀鹰,一种猛禽,目光锐利凶狠、停落时经常转睛顾盼。

[23]卧眉山众:据后文,即卧眉国的公民。卧眉国是夜叉国之一。[24]嘉美: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喜美”。即佳美。[25]啁啾(zhōu jiū周揪):鸟鸣声。这里形容小儿学语。[26]有人气:育人类语言的味道。气,气息。

[27]依依:依恋亲近的样子。

[28]盈兆:极言其多。兆,古代以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一兆是一百万,也就是一千贯。

[29]百钧:极言其重。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30]交帅:交州的军事首脑。明清时代提督以下管辖一方的驻军长官是总兵,帅即指此。

[31]千总:武官名,明嘉靖间置。明代后期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下级,位次于守备。[32]副将:清代从二品武官,即副总兵,亦即下文所你的“副总”。隶属于总兵,统理一协(相当于旅)军务,又称协镇。

[33]侧目视,侧足立:形容因畏惧而不敢正视,不敢对面站立。[34]甚歆动:很羡慕,很动心。

[35]尊君:犹言今尊。敬称别人的父亲。

[36]南旋:南归交州。旋,还、归。

[37]用是辗转:因此反复未定。

[38]耗问:音讯,消息。

[39]策策;风吹枯叶声。韩愈《秋怀诗》之一:“窗前两好树,众叶光。秋风一披拂,策策鸣不已。”

[40]敬:特意,专诚。方言词,今曰“敬心”。

[41]妖薮:各类怪异之物聚集的地方。

[42]难犯:难以靠近。

[43]汉:据二十四卷抄本改,底本作“漠”。

[44]逐:据二十四卷抄本改,底本作“遂”。

[45]唐突:冒犯。

[46]故道:原来的航道。

[47]送彪: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送徐”。

[48]徊徨:徘徊忧思貌。《广弘明集》梁武帝(萧衍)《孝思赋》:“晨孤立而萦结,夕独处而徊徨。”

[49]瑟瑟:风声。《文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亭享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50]波如箭激:逆波急驶,如离弦之箭。

[51]翁:指徐贾。

[52]谢过不遑:道歉不迭。谓急忙连声道歉。

[53]类满制:很像满族服制。制,规制,款式。

[54]经史一过辄了:经书、史书学过一遍就能通晓。了,了然,通晓。

[55]操儒业:指读书习文以求进取。

[56]怒马:犹言烈马,暴劣难驭的马。

[57]登武进士第:考中武进士。科举时代取士分文武两科。唐宋以来,武科之制,规条节目虽不如文科之详明,然文武两途,历代相沿,分道并进,自明至清,行之不废。[58]游击:武官名。清代绿营兵设游击,职位次于参将,属下级武官。

[59]标下:犹言麾下。标,清代军制,督抚等管辖的绿营兵,称标,一标三营。守备:清代绿营统兵官,位在都司之下,称营守备,统一营之兵。

[60]开百石弓:一钧三十斤,四钧为一石。开百石弓,是夸张的说法。

[61]同知将军:谓以都督同知挂副将军印,实即副总兵。明制,各省、各镇副总兵系由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充任,遇大战事,则挂副将军印,统兵出战,事毕纳还。故称副总兵为同知将军。卷四《棋鬼》篇又称“督同将军”。

[62]挂印:指挂印将军。明制,各省各镇的镇守总兵,遇大战事,则挂诸号将军印,统兵出战,战毕纳还。清代多挂提督衔。

[63]擐 (guān关)甲执锐;穿甲胄,拿武器。擐,穿。《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锐,兵器。

[64]辟易:通避,逃躲。《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正义:“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

[65]男爵:封建社会女子例无封爵,此谓酬功视同男子,而以爵秩封之;盖特例也。

[66]疏 (shù述)辞:谓上疏辞爵。

[67]“家家“句:谐语,意思是每家男人都守着个厉害老婆。悍妻泼妇俗称母夜叉。

译文:

交州有个姓徐的人,常年漂洋过海做生意。有一次,他的船在海中行驶时,忽然被一阵狂风卷走了。等他睁开眼睛一看,自己已到了一个非常陌生的深山密林里。这是什么地方有人在这里生活吗他希望这里有人居住,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找到朋友,可以求得别人的帮助。于是,他用缆绳把船系牢,背着剩下的一点干粮以及一些日用品上了岸。

他蹒跚着进了山。刚进山,便看见两边悬崖上有许多洞口,它们远望像蜂窝一样,而且,洞里隐隐约约有人的声音。他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往山上走。到了一个洞口,他站在洞外向里偷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洞里有两个夜叉,他们的牙齿像刀戟,眼睛好像灯笼。他们正用手爪撕鹿肉吃。见此情景,徐吓得魂不附体,慌忙往山下跑。但为时已晚,因为夜叉已经发现了他,并轻而易举地把他抓进洞里。徐听这两个夜叉说话,就像听鸟兽的叫声,一点儿也听不懂。两个夜叉抢着撕破他的衣服,看起来是要把他当食物吃掉。徐吓得浑身颤抖,但脑子还算清醒,他迅速拿出袋中的干粮和牛肉脯,递给他们吃。想不到,两个夜叉吃得津律有味。吃完那些东西,他们又来翻徐的袋子,徐摇摇手,表示早已没有了。夜叉很生气,又把徐抓住。徐哀求说:"放开我,放开我吧。我的船上有锅灶,可以烹煮东西吃。"但夜叉根本听不懂他的话,仍然发怒。徐又给他们打手势,夜叉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便跟着他一起到船上,把炊具拿进洞穴。有了炊具,徐又是找柴薪,又是烧火。他将夜叉没有吃完的鹿肉放进锅里煮,煮熟以后送给夜叉吃。夜叉从来没有吃过熟食,第一次吃煮熟了的食物,感觉味道不错,显出高兴的样子。徐暂时逃脱了死亡的威胁,心情也比刚见到夜叉时好多了。

到了傍晚,夜叉用大石头把洞门堵住,徐猜测他们的用意是防止他逃跑。还带着恐惧感的徐,只好瑟缩着身子在远离夜叉的地方打盹。天亮后,夜叉要出洞门觅食。他们出门后又拿石头把洞门堵死了。但过了不多时,他们带回一只鹿给徐,徐剥掉鹿皮,在洞的深处取来清水,把鹿肉分成几份煮了。这时,又来了几个夜叉,他们一起把煮熟的鹿肉吃得精光。有个夜叉用手指指锅,似乎是说这玩意儿太小了。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一个夜叉背来一口大锅,看样子,那口锅是人常用的。于是,夜叉们有的弄来狼,有的弄来獐,有的弄来鹿,他们自己会煮这些动物的肉,煮熟后,喊徐一起吃。

在洞穴里住了几天,徐和夜叉们渐渐熟悉起来。夜叉们出洞时也不再堵洞门了。慢慢地,他和他们像一家人一样聚在一起。徐对他们发出的声音所表达的意思也多少明白了些,他学他们的发音,说夜叉语。夜叉好像更喜欢徐,他们带来一个母夜叉给徐作妻子。徐开始很害怕,后来竟相处得很好。母夜叉对徐很照顾,每次出去时都留些肉给徐吃。

忽然有一天,夜叉们起得很早。他们的颈上都挂着一串明珠,轮流出门,好像在等待贵客的来临。夜叉们吩咐徐多煮些肉。徐问母夜叉是怎么回事,她说:"今天是天寿节啊。"她出去对别的`夜叉说:"徐郎没有骨突子。"于是,夜叉们各自摘下五颗,交给母夜叉,母夜叉自己解下十颗,共成五十颗,以野麻作绳子,穿起来挂在徐的颈上。经商半辈子的徐一看,这些珠子一颗就要值一百几十两银子,绝对是宝物。

一会儿,夜叉们都出了洞穴,徐煮完肉,母夜叉进洞叫他也出去迎接天王。徐跟母夜叉来到一个有几亩宽的大洞穴,看见洞穴中间有块石头光滑得像桌子一样,四周围有石墩,主席之位是用豹皮包裹的,其余的都是鹿皮包裹的。二三十位夜叉,依次排列入座。一会儿,突然刮起大风,夜叉们慌忙出洞迎接,来者是庞然大物,模样跟夜叉差不多。他进洞后,坐在主席位置上,环视四周。夜叉们也都跟着进了洞,分成东西两排。他们全仰着头,双手交叉成十字。大夜叉清点了一下夜叉数,问道:"卧眉山的全在这儿吗"

夜叉们哄闹着答应了。大夜叉看看徐,发现他不是夜叉,便问:"这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夜叉们将徐来洞穴的经历讲了一遍,并称赞他善于烹调。这时,便有两三个夜叉,跑去拿来熟肉放在桌几上。大夜叉用手抓着吃了个饱,他称赞熟肉味道香美,并叫以后经常供给他。他看徐的骨突子短,便从自己的颈上取下珠串,解下十颗给他。大夜叉给的珠子有手指头那么大,而且非常圆。徐用夜叉语表示感谢。大夜叉这才离去。

徐在山洞里同夜叉们一起生活了四年多。这时,母夜叉已替他生下两男一女。这三个孩子都跟正常人长得一模一样,一点也不像是母夜叉生的。夜叉们都很喜欢这些孩子,常来跟孩子们戏耍。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过去三年。徐的几个孩子都会走路了。徐教他们说人话,他们咿咿呀呀,慢慢学会了一些。这些孩子虽然都还小,但走山路像走平地一样,一点也不吃力。他们跟徐感情很深。

有一天,母夜叉带着一子一女外出,半天没有回来。徐思念故乡心切,便带着儿子到海岸边,发现他的那条船还在,他就和儿子商量一同返回故乡去。儿子要去告诉母亲,被徐阻拦了。于是,父子俩乘船离开了这片深山密林。不久就重新返回交州。徐回到家里,才知道妻子以为他已葬身大海,便改嫁他人了。徐就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他拿出两颗珍珠,卖了很多钱,他们用这些钱添置家产和什物,家里的生活很富裕。徐给儿子取名为彪。徐彪长到十四五岁时,能举几千斤重的东西,力大过人。交州军师认为他是个奇人,便让他做了千总。不久,徐彪因为出征有功,十八岁就被提拔为副将。

大约在这个时候,有个商人过海时也遇到大风,他的船也被吹到卧眉山。这个商人登岸时,发现岸边有一个少年。那少年看见他大吃一惊。少年忙问商人从哪里来,商人说自己是中国人。问籍贯在哪里,商人说在交州。于是,少年把他拉到幽谷的一个小石洞中,叮嘱他不要外出。

商人一看,洞外满是荆棘,更不见有人烟。他正在纳闷,那少年已返回洞穴,并带来一些鹿肉给他吃。少年说:"我父亲也是交州人。"商人这才知道这少年原是徐某的儿子。商人在外地见过徐,便对少年说:"你父亲是我的老朋友,现在他的一个儿子已做了副将。"少年不懂什么是副将,商人解释说:"这是中国的官员。"少年又问:"什么是官"商人只好又解释一番:"出门时有车马,住的是好房子,在上面喊一声,下面就有上百个人呼应,别人见到他,只敢侧目而看,侧身而立,这样的人就叫官。"听商人这么一说,少年羡慕不已。

商人对他说:"既然你父亲在交州,你怎么还老是留在这里不走"少年便把夜叉国的情况讲给商人听。少年有些无奈地说:"我也常常想找父亲去,但母亲不是中国人,言语相貌都不相同。更何况要是被这里的同伴发觉,必死无疑。因此,我有些犹豫不决。"少年出洞时,对商人说:"等刮北风时,我为你送行。请你到我父亲和哥哥那里,把我的情况告诉他们。"商人藏在洞穴里快一年了,少年一直在关照他,所以他没有受到伤害。他常常在荆棘丛中向外探望,见山中常有夜叉来往,特别害怕,只好呆在洞里不敢外出。直到有一天,北风呼啸,那少年很快赶来了,他带着商人跑向海边,路上一再叮嘱:"我的话你可别忘了。"商人答应了。

商人经过一番颠沛,总算又回到中国。到了交州以后,他立刻去找徐彪副将。商人将自己这半年的所见所闻全部告诉了徐家父子。徐彪听了以后非常悲伤,要去寻找母亲和弟弟。但父亲不赞成,父亲担心出海会有各种凶险,容易出事故。徐彪捶胸顿足,痛哭不已。父亲劝阻不住,便报告了交州军帅。军师让徐彪带两名士兵一同航行。

徐彪的船也不顺利,在海上颠簸了半个月,还没上岸。更糟糕的是,他们迷失了方向,无法分辨东南西北。忽然,海浪滔天,船被掀翻,徐彪和两名士兵一同掉进大海。他随波沉浮,过了好长时间,他感觉像是被什么动物拉去,到了一个有房屋的地方。定眼一看,旁边站着一个夜叉模样的动物。

徐彪说起夜叉语。那夜叉一惊,忙问徐彪要去什么地方,徐彪说要去卧眉山。夜叉高兴地说:"卧眉是我的故乡,冒犯你了。你偏离航道已有八千里之远。这是去毒龙国的,不是去卧眉的航道。"于是,夜叉找来船送徐彪去卧眉山。夜叉在水中推船,船如飞箭一样迅速前行,转眼之间已走千里。一个晚上就到达卧眉北岸。只见一个少年在水边观望。徐彪知道山中没有人类,怀疑是弟弟。走近一看,果真是弟弟。两人相见,握手大哭。徐彪想带弟弟一起回家,弟弟却跑去接母亲和妹妹。母亲见到徐彪也高兴得哭起来。她听儿子说要接她去交州,担心以后被人欺凌,但徐彪说:"我在中国是有地位的人,别人不敢欺凌我们的。"于是,母夜叉和三个孩子一起前往中国。在海上航行三天后,终于到达交州海岸。岸上的人见到母夜叉长得怪模怪样,都吓得跑走了。

母夜叉见到徐某时,说了不少怨气话。她恨徐某当年离开卧眉时不事先同她商量。徐某连忙谢罪。家里的仆人拜见主母时,都吓得战战兢兢的。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徐彪劝母亲学汉语,学汉人穿衣吃饭。结果,母女俩都穿上了女子衣服。几个月后,他们能说一些简单的汉语。徐彪的弟弟妹妹也渐渐白净起来。他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弟弟叫徐豹,妹妹叫徐夜儿。徐彪后悔自己没有读过书,就请人教弟弟读书。徐豹很聪明,经史子集读一遍就懂了。后来,他考中武进士。夜儿能拉强弓,只是因种类不同,无人向她求婚。后来,她嫁给了徐彪的下属袁守备。

;

问题一: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重要意义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如下:

第一,节日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牵牛要牵牛鼻子,研究民间文化抓住节日,就可以带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民间文学、民间神话传说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触

第二,节日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要考虑如何因势利导,好的保留,坏的剔除,以使它更好地发展。比如春节的一些礼仪形式,作揖要比西方的握手礼好,能够保持距离。再比如鞭炮,尽管可以营造节日气氛,但是污染严重,而且存在隐患,如果能够制造出改良的品种,只有声响和光电,没有烟尘和爆炸,两全其美。

第三,节日对于社会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过节期间一方面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来往的楼上楼下、街坊邻居见了面也会很礼貌地问好祝福,整个社会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氛围,另一方面,犯罪率恐怕是最低的。再有,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春节是一定要过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排除了这些时令节点之于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并赋予它们更多形而上意义;为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利用的儒家伦理学说丰富了节日的社会基础和实用意义以及实施形式。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问题二:中国传统节日及意义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等。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象一条天河横亘夜空,人们说,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

问题三:传统节日的对于我们的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传统节日主题的提炼

中华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当我们以感恩、平和、虔诚的心态来解读这幅画卷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惊喜与愉悦。因为,所有的节日都被赋予无限的内涵,无一例外地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自然本能,表现出智慧、聪明与机敏,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感情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这就是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千百年的内在动力和永恒的魅力所在。

对各节日的主题作以简要的分析:

春节――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这样的节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揭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传统的力量。

清明节――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祭祖扫墓,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认祖归宗。在天空清、大地明的清明时节,站立在墓前,是无尽的怀念。面对祖先的坟墓,在离祖先最近的地方,与自己的亲人、祖先、先民对话:告慰故人、也告慰自己,求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将心灵得到释放,同时,收获一种寄托,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生活。从祭奠亲人的扫墓活动、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动,发展扩及缅怀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革命先烈。我们经常说,清明到,儿尽孝。我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不能忘本,内在是孝道的传递、弘扬,以及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表现了强烈的道德感,首先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表现,进而是孝敬祖先、忠于民族等等。我们民族忠与孝的传统就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同时,它又是一个欢快的节日。春游踏青,播种希望。“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特定时空中,慎终追远、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由此,增强人们对生命过程、生命意义的认识,这也是对青少年认识人生、思考人生的教育。人有生有死,人死了,活着的人要纪念他,更要很好地活下去。这就是中华民族极为豁达、乐观的生死观。我们要把这些仪式与传统坚持下去,成为一种自觉,最终会成为一种可歌可泣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最具有内涵和活力的节日。它本质上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一种追求。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端午吃粽子是其节日的象征物,而龙舟竞渡则是其最具活力的体现,展示的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

七夕节――一个象征着美好爱情的节日。我们都熟悉牛郎织女鹊桥相见的故事,这一传诵千年的佳话,将中华民族的爱情理念给予了最完美的诠释。“在天愿作比翼鸟饥丁观股攥噶>>

问题四: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保护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势在必行

曾几何时,我们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久弥香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以天下节日大备于中华而骄傲。又曾几何时,在不知不觉中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骄傲与自豪渐渐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无法体会那份锥心之痛,而血性国人却理性地发出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呐喊!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气息的节味淡了。“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就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州政协委员、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成飞。他说,过洋节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 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问题五:你对保护传统节日有怎样的看法或好的建议,请说一说 1、国家重视。在西方圣诞节几乎全国放假,没有任何人工作(当然,这时候生活中出现问题,包括你需要买一杯奶一块面包可能都买不到),在两周及以上的时间内,可以回家与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而整个城镇也装饰一新,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包括万圣节、感恩节等。中国的节日首先是假期不足,使人们无法有时间与心情去感受节日。

2、赋予节日新的内涵。以春节为例,现在是一家团聚的日子,过去也是“春”的节日,所以会有歌舞、会有欢庆,为了庆祝冬的离去,春的来临,万物已复苏。但现在因为使用公历,一般春节的时候还是寒冬,那种万象更新、春回大地之感是很难感受到的了。节日的内容变得单一。另外像端午节、重阳节等,都只是吃的节日,但没有更深的内容,可能现在的人已经不关于屈原是谁,甚至有人觉得屈原性格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其在政局上的不得意。况且因此原因而自杀,也不是值得赞扬的事情。所以,他的很多精神在今天已很难推广,我们应该为这些节日赋予新的意义,在年轻人对节日感兴趣的前提下去了解屈原,而非标签化的给屈原和这个节日一些内涵,强迫年轻人去接受。

3、配套行业的发展。国外圣诞节、万圣节的装饰物非常之多,也很有意思,而我们除了春节,其它节日除了吃的几乎没有其他道具类的东西,我觉得化妆舞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大家都有机会变装会用潜意识中的自己去展现在社会舞台上。但中国没有相关的东西,道具业极不繁荣,勉强有的一些也仅是为国外节日做加工,这样没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这也是近些年,洋节在中国非常热而传统节日反而遇冷的一个原因。

4、当地 举办相应的节日庆典活动(非官派的,味同嚼蜡的),强调人民的参与性,让大家共同投入到活动中去,参与是关注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点想法。非常伤心地看到当前传统节日面目全非,失去吸引力,也非常期待传统节日的复兴。

问题六:传统节日的发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基本载体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於其他民族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中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可扭转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在全球化条件下,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冲突和文化竞争日趋突出,中国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受到严峻挑战。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迈向全面复兴,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高人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比较香港而言,内地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不仅仍未被列为法定假期,而且过节气氛逐渐淡化,这是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

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仅表现在孝道文化上,更表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即诚信道义的失落。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求诚信,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内地治安问题突出,各种骗案层出不穷,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以及商人缺乏商德、医生缺乏医德、教师缺乏师德等现象,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经济与社会的管治问题,但从根子上来说,仍然是诚信道德问题,是传统文化失落的问题。

中华文化讲究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胡 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特点。这对香港和内地共同复兴传统文化,具有启示意义。只有国民继承和发扬优秀和先进的文化,蔚然成风,国家民族才能真正兴旺发达。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它和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有区别的,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这两个节日的联系与区别: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得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而寒衣节,又称“十月朝”、“冥阴节”,“鬼头日”等,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北方百姓祭扫祖先送寒衣的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实际形成不早于宋代。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我国北方地区民众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有人根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于是便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北方地区民众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以收录北俗为主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以上就是关于《聊斋志异之夜叉国》原文及译文全部的内容,包括:《聊斋志异之夜叉国》原文及译文、保护传统节日的意义、“十来一”和“清明”那个是收鬼那个是放鬼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660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