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诗中最能体现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整改报告怎么写2023-05-04  23

1 关于登飞来峰诗句的问题

关于登飞来峰诗句的问题 1关于登飞来峰能提什么问题

问: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什么?答: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自缘身在最高层”。

问: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问:哪两句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答:“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问:全诗的精华是哪两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答: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问: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那前后两者各表现了什么?答: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2登飞来峰的诗句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图)

主旨

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登飞来峰》诗画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3请回答《登飞来峰》全部诗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 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4登飞来峰解诗题

登飞来峰:攀登飞来峰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5《己亥杂诗》和《登飞来峰》的赏析问题

1 离愁指离别之忧,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2后两句是千古名句,诗人以花为喻,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诗人写自己虽然离开官位,但并非不关心国家,他希望自己以后会有所作为,报效祖国,当诗人被贬(或主动离开)后仍能心向国事,并且乐观向上,可见诗人心胸之开阔,志向之远大

3这两句诗前后因果倒置,因为我已处在最高峰,所以并不担心被浮云遮住眼界。浮云安置奸臣邪佞,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有关,表达诗人不畏惧一切阻碍,坚决变法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6急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1登飞来峰的诗句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图)

主旨

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登飞来峰》诗画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2登飞来峰的诗句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 因为。

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3诗名里带飞来峰字的诗词有哪些

1、《登飞来峰》哲理诗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

2、《飞来峰猿》

宋·释文珦

恐山还欲去,着尔慰山灵。挂处频分影,吟时不见形。鹫峰愁外远,巴峡。

3、《题宝林寺禅者壁(山名飞来峰)》

唐·方干

邃岩乔木夏藏寒,床下云溪枕上看。台殿渐多山更重,却令飞去即应难。

4、《飞来峰》

宋·董嗣杲

理公著脚五峰前,树石苍浮滴翠涎。因指何年飞到此,要栖中国悟来禅。

5、《飞来峰猿》

宋·顾逢

天竺如巴峡,画图无此奇。挂藤伸黑臂,剥果馁黄儿。孤影池中夜,三声。

6、《飞来峰》

宋·胡仲弓

山染西湖水漾青,孤高长对冷泉亭。飞来何不飞将去,空与山僧作画屏。

7、《登宝林飞来峰》

宋·黄庚

乘风飞步碧崔嵬,万壑千岩入眼来。古甃直穿沧海破,浮图高拂白云开。

8、《陪曾宏父登冷泉亭望飞来峰》

宋·李处权

何年此峰独飞来,群山让秀中崔嵬。神刓天画不可状,仰视孤高摩斗魁。

9、《飞来峰》

宋·林景熙

何年移竺国,秀色发棱层。清极不知夏,虚中欲悟僧。树幽岚气重,泉落。

10、《武林山十咏·飞来峰》

宋·梅询

竺慧指此峰,飞来自灵鹫。猿鸟曾未知,烟岚尚依旧。兴亡谩千古,天地。

11、《五峰合涧诗·飞来峰》

宋·释遵式

乾坤持中枢,动运非物图。欝欝彼灵鹫,飘飘如飞凫。层空累怪石,古木。

12、《游下竺飞来峰和存了侄韵》

宋·阳枋

嵯峨擅北高,幽静还西竺。虎蹲石根奇,龙蟠藤蔓曲。面横白水湖,背列。

13、《飞来峰》

宋·杨蟠

飞来天竺远,山秀已含春。不遇名僧识,千年岂有神。

14、《飞来峰》

宋·张履信

飞来何处峰,木杪夜千尺。愁猿唤不应,月色同一白。

15、《登飞来峰》

宋·郑清之

悬崖石路擘苍苔,川窦岩扉处处开。信是拔山人有力,一峰搦碎总飞来。

16、《飞来峰》

宋·周麟之

西域崭崱群玉峰,悬崖万丈穿玲珑。世人不识真鬼工,夜半跃起随雷风。

17、《题飞来峰》

宋·朱继芳

元是西天住,飞来莫去休。未凭仙佛国,好似帝王州。彼树亦如寄,吾生。

18、《龙门飞来峰》

明·高启

风吹峨眉云,东依此山住。我来不敢登,只恐还飞去。

19、《飞来峰》

明·史鉴

久图山泽游,苦为风雨款。惊雷破重阴,及晨光已显。逶迤入幽深,厉揭。

4登飞来峰的诗意‘

1、诗意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作者

宋代王安石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二、赏析

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登飞来峰

主旨

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1 求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赏析理解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比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 ;“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

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沈复《浮生六记》中“闲情记趣”一章,主要记作者长大后对花木的喜爱和婚后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围环境的琐事;记童年趣事的只有开头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描写儿童观物的心理过程上颇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 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

2 语文阅读鉴赏的类型及方法

假如是记叙文的话: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3 小学文言文大全(有题目,译文,简短)最佳答案

《杨氏之子》

选自人教版语文书五年级下册10课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

选自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课文: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文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伯牙心中的想法,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初中要学文言文,如果从小接触,打好基础以后会学的很好很轻松

4 语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1在《爱的教育》中,费兰谛等人戏弄红头发的残疾孩子(克洛西 ),老师批评他们道:“你们欺侮了无辜的人,捉弄了一个不幸的孩子,打了一个不能坏手的弱者。

你们做了最卑鄙可耻的事。”还表扬了见义勇为的(卡隆 ),称赞他的灵魂是高尚的。

2长篇小说红岩所记述的是革命的大进军和反革命的垂死挣扎的极为壮烈的一幕。狱中斗争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围绕( 江雪琴)(许云峰 )两位人物的斗争活动展开,真实地表现了 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1孔子曾被尊为"( )"< >中的几句话轮廓式的勾勒出空子所走过的漫长的生活道路:"吾( ),(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 孔圣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2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空子告诉他说:"其乎! " 答: 2、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7题\\菩提祖师定海神针五指山 14题\\大人国英国舞蹈磁铁的吸引 15题\\贝多芬托尔斯泰。

5 求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技巧

中考古诗文阅读与赏析技巧 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 1、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残暴;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 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二、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

如孤独凄凉、 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

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四、熟练掌握答题方法,大胆使用常用的鉴赏术语,做到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中考试题-诗词鉴赏题集 1、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D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赏析填空 如 梦 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 (叶的茂盛) 和 ( 花的凋零) 。 (2)作者采用 ( 委婉含蓄) 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3、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 秋思之祖 " ,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

6 语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1在《爱的教育》中,费兰谛等人戏弄红头发的残疾孩子(克洛西 ),老师批评他们道:“你们欺侮了无辜的人,捉弄了一个不幸的孩子,打了一个不能坏手的弱者。你们做了最卑鄙可耻的事。”还表扬了见义勇为的(卡隆 ),称赞他的灵魂是高尚的。

2长篇小说红岩所记述的是革命的大进军和反革命的垂死挣扎的极为壮烈的一幕。狱中斗争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围绕( 江雪琴)(许云峰 )两位人物的斗争活动展开,真实地表现了 英勇无畏的精神,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1孔子曾被尊为"( )"<<;论语>>;中的几句话轮廓式的勾勒出空子所走过的漫长的生活道路:"吾( ),(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

孔圣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2子贡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空子告诉他说:"其 乎! "

答:

2、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7题\\菩提祖师定海神针五指山

14题\\大人国英国舞蹈磁铁的吸引

15题\\贝多芬托尔斯泰

7 寻求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专项训练》的答案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专项训练》 名句填空(1—20)答案 一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5、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二 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5、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三 1、娴静少言,不慕荣利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5、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五、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4、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六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4、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5、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八、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4、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5、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十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十一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十二 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5、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十三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4、山抹微云,天粘衰草 5、春分三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十四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4、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十五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4、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十六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5、烟柳画桥,风帘垂幕,参差十万人家 十七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3、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十八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3、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4、若有人知春归处,唤取归来同住。

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十九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3、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十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江。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21到30二十一 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诗经·郑风·风雨》, 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4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5暖风熏得游人醉,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题临安邸》 二十二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十三 1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5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二十四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二十五 1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锦江春色来大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4凤老莺雏,雨肥梅。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惧怕在山间浮动的云雾遮挡住我的视线,只因为我现在站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唐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的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的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登飞来峰》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原文如下: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旨

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体裁

七言绝句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墨画为您排忧解难,望采纳,谢谢。

以上就是关于登飞来峰诗中最能体现人生哲理的诗句是全部的内容,包括:登飞来峰诗中最能体现人生哲理的诗句是、关于飞来峰诗句、登飞来峰的写作方法和主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65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