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苗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土家族,苗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第1张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为570.42万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详细资料: >

2、从事:农业、公务员、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的人很多。

3、文字:

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大致可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个大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贵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文字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大批包括苗族学者在内的苗语语文学家,对全国苗语进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另外创制了东部、中部、西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并在苗族群众中推广使用。   此外东南亚苗族使用法国传教士发明的一种拉丁拼音苗文,后来逐渐发展为“国际苗文”。如今很多苗族人对拉丁苗文抱有排斥态度,更倾向于用汉字谐音来表达苗语。但是用汉字不但不能准确地表示苗语的发音,而且其实质也是在用汉字拼音来表示苗语,出现这种舍近求远的情况和中国苗族更习惯于方块字有关。但如今苗语传承使命迫在眉睫,拉丁苗文无疑是当前最直观、便捷且能准确表示苗语发音的文字。   4、节日: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有招龙节、苗年节、牯藏节、吃新节、爬坡节等。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华夏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华夏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 1个巳日为降龙节(华夏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5、人口: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资料来源:>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族

解析:

关于苗族的族源,曾有“九黎说”、“三苗说”、“南蛮说”、“贵州土著说”和“南来说”、“北来说”、“西来说”等观点,我们认为,马来人种之“南来说”、高加索人种之“北来说”以及雅利安人种之“西来说”都不太可能,即使是游移迁徙时有混杂,也只是“流”,而不是“源”,“南蛮说”和“贵州土著说”同样是“流”而不是“源”。苗族的族源当可追寻到“九黎”和“三苗”中的人们同体或部分先民。

远古时期,首先活跃在我国华北大平原的人类集团,是东西两大部落联盟集团,即东部的“九黎集团”和西部的“炎黄集团”。根据古代文献所记载的传说,九黎集团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炎黄集团在陕西一带。后来,炎帝族人陕西中部沿渭水流域经黄河向东发展,碰到九黎族,战败而返;黄帝族从陕西北部的黄河上游经太行山向东到达河北的怀来县一带,同样为九黎族所阻,炎黄两族联合起来,才把九黎族打败,占据了中原地区。九黎部落或被融合,或移徙南下,形成中国大地上原始人类的氏族部落联盟的第二个层次,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又一个历史大演出。

郭沫若在其主编的《中国史稿》里说:“民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同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相适应,历史地形成的,这里谈的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正是汉族的前身。历史上所说的华夏,乃是由他们共同融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中的各个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第121页)这个结论是对的。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羌、夷、戎、苗、蛮人的前身为何?尔后又怎样发展的?“三苗”为“苗”之源,“三苗”以前呢?今之苗是否与古之苗有关呢?有的史书认定,苗族源于“南蛮集团”而非“九黎集团”;有的史书甚至认为,古无苗,炎黄之争或炎黄与九黎之争乃汉族内部之争耳,概与他族无涉。有的同志认为,蚩尤系个人之名,不是族名,不能当作苗族之源。……我按苗族秘史或“心史”所传,认为今之苗与古之九黎有关,也与蚩尤有关。

九黎之君是蚩尤,蚩尤是苗族的始祖之一。苗族民间就是这样传的,也有相当的文献资料佐证。

《国语·楚语下》说:“及少皞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九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韦昭注:“三苗,九黎之后”。“九黎,黎氏九人”。这是把九黎作氏族部落的人类群体记载的事实。《国语·周语》也说:“黎苗之王,……上不象天,下不仪地,中不和民,为不顺时,不共神祗而蔑弃五则。是人夷其宗庙,炎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为民。”解云:“黎,九黎;苗,三苗也。少皞氏衰,九黎乱德,颛顼灭之;高辛氏衰,三苗又乱,尧诛之。”这也是把九黎作氏族部落的人类群体记载的事实。那么,九黎在什么地方活动?《辞源》说,九黎是“古代南方部落名”。徐旭生考证认为,九黎的属地“不能属于南方”。“只能属于东夷集团”。

徐旭生在其所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里,九黎的地域作过详细考察,结论是:“九黎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氏族,蚩尤为其酋长,所以他败死以后就葬在他那属地的东境。”(第52页)徐注说道:“九黎古多简称黎,或简称[](左边的‘阝’旁为后来所加,以指明它是一个地名),黎的地名起源颇古,但可分为两组:一、在今山西的黎城、潞城、长治、壶关各县境内。《尚书》西伯(周文王)所戡(胜或取的意思)的黎,春秋时为赤狄潞所灭,为晋所复立的黎,均在这一带。[1]二,在东方的有汉魏郡属的黎阳(今河南浚县境),东郡属的黎县(今山东郓城县西境)。《汉书·地理志》黎县下颜注引孟康说以为‘黎侯国,今黎阳’,臣瓒说‘黎阳在魏郡,非魏县’全祖望指明黎侯国在上党郡的壶关县,不在这两县境内,说得很对”,“我们觉得自郓城到浚县虽属跨越两省,可是相去并不太远。九黎氏历受压迫,避居山中,也是颇近情理的事。”(第52页)还有,“《盐铁论·结和篇》说:‘黄帝战涿鹿,杀两[]、蚩尤而为帝’,这是说涿鹿之战,黄帝的敌人,蚩尤之外还有两[]。”“两[]就是两皞,指太皞与少皞两氏族。涿鹿之战,三氏族与蚩尤在同一战线上作战,是证属于同一集团。”(第53页)据此,徐氏认定蚩尤属于东夷集团而非苗蛮集团。这个见解是很有意义的。只是说九黎与三苗无关,则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问题的关键在蚩尤身上。

《史记·五帝本记》说:“蚩最为暴,莫能伐”。又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太平御览》卷十五引《黄帝元女战法》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与蚩尤的激烈战争,诸多史籍描述甚详,开始是蚩尤族部占上风,因为蚩尤所部的武器好。《太白阳经》载:“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是兵起于太昊,蚩尤始以金为之。”《龙鱼河图》说蚩尤的部下都“铜头铁额”。《述异记》卷上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一轩辕斗。以角[]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又见北宋《乐书》)蚩尤的兵器和战斗力及其影响,从这些记述中可见其端。但后来,炎黄结成联盟,终于还是把武器好的蚩尤给打败了。“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主万邦皆为弭服。”(《龙鱼河图》)可见,蚩尤之被尊为战神,决非偶然。

蚩尤怎么会是苗族的祖先之一呢?

首先,史籍如是说。

“蚩尤摄政,有兄弟八十一人”。(《龙鱼河图》)

“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读,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杂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复商。故生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国语·楚语》)

“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伐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高帝之衰,又复九黎之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

“王曰,若古有训蚩尤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尚书·吕刑》)马融注云:“蚩尤,少昊之末,九黎之君。”孔安国亦曰:“九黎之君,号蚩尤。”

既然是“三苗复九黎之德”,就说明三苗是九黎之遗民;既然蚩尤是九黎之君,就说明蚩尤曾是苗民之首领,或者是“九个”部落联盟的盟长。至于以蚩尤作“族名”犹如以黄帝作“族名”那样,无非是就其“代表性”而言之而已。

其次,苗族如是说。

贵州省黔东南流传有一首苗族史诗《榜香尤》,说香尤公是乡规民约(习惯法)的创始者,听到榜香尤的名字,人们都肃然起敬。《榜香尤》是黔东南苗族十二首大歌中的一首,流传深广。榜香尤制定的“习惯法”可否与蚩尤“作五虐之刑曰法”联系起来考察呢?

湖南湘西和贵州黔东北的苗族所祭的祖先名曰“培尤”,即尤公(在《苗经》和《姓氏歌》里则称先祖为“绞黎够尤”)。传说培尤勇敢善战,纪律严明。祭时,请舅家三男一女陪祭,打猪为牺牲。祭猪的三腿给舅家,一腿给巫师,余肉全部烹食。祭仪复杂而神秘,要作竹子编成山洞状,糊以纸,巫师坐“洞”旁敲竹筒,摇玲当,不能击鼓。祭者不准着汉装,不准讲汉语,不准把猪骨头或鬃毛遗弃地上,必须深埋深藏。据说,当年祖先培尤是战败而退入山洞林箐的,击鼓易被敌人察觉。其他“不准”也是避免被敌人发现。

四川南部和贵州北部和西部的苗族地区有蚩尤庙,并有苗族“祀之”,又:《太平御鉴》《皇览·冢墓记》上说:“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名为蚩尤旗。”[2]黔东南苗族在每年的阴历十月过年祭祖,可否同“民常十月祀”蚩尤联系起来研究呢!

苗族各个地方的语言有些差别,但都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竭诚敬祭,这决不是偶然的可有可无的作为,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黔东南称老祖宗叫榜香尤,湘西称培尤和“绞黎够尤”(九黎蚩尤),而川、黔、滇“西部方言”则直接称蚩尤,这位格蚩尤老是个能征惯战、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复次,民俗如是说。

湘西苗族巫师在“驱鬼”时,头反戴三角铁架(铁三脚),身倒披蓑衣,左手拿簸箕,肩挂布条,右手持师刀,口中念念有词:“啊哩!有堂归堂,有殿归殿,无堂无殿,四方分散!”湖南城步苗族在“驱魔”时,有一扮“枫神”者也是头反戴三角架(铁三角),身倒披蓑衣,脚穿钉鞋,手持木棒。《龙鱼河图》说过:“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从“铜头铁额”到“头戴铁三脚”,难道没有某种关系吗?

最有意思的是:黔中各地有一支苗族妇女的头饰状如牛角,谓“弯梳苗”,黔东南苗族姑娘以戴银角为美;……是不是与蚩尤的“头有角”、“铜头铁额”有关系呢?大家知道,人类是由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慢慢向前发展的,在妇女身上最能看到古风的遗迹和祭祖的印记。

《苗族史诗》里有“枫木篇”,对于枫木,苗族人民是顶礼膜拜的,认为枫树生蝴蝶,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从蛋中生出各种动物和人类始祖“央”,[3]枫树也与蚩尤有关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载:“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成弃其桎梏,是谓枫木。”《云籍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也说:“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看来,枫木是蚩尤族的图腾之一,战败后被对手用族微作枷锁以示耻辱,极为可能。黔东南苗族对枫木的崇拜,这在国内恐怕是比较特殊的现象。

《国语·楚语》说:“九黎乱德,民神杂糅”,“家为巫史”,“民匮于祀”。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湖广》篇里也说:“按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为然。”苗族之属于巫文化系统,从九黎、蚩尤一脉相承。

罗绕典在《黔南职方纪略》中说,苗族的“跳月”是古代蚩尤部落的遗风。据云南的马关、武定等地苗族的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蚩尤率领所部抵抗黄帝族的东进,失败后退入深山密林,为召集散处四方的苗族群众,就在山上立一长村树干,系上红腰带,令男女青年绕“花杆”吹笙跳舞,部众闻讯赶来,重振旗鼓,继续与黄帝战斗,后来沿袭成了传统的节日,即“跳月”或“踩花山”。(详见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编印的《民间故事》第1集)

各地苗族还有一个相同的风俗:老人死后,要把灵魂送回祖先的发源地一“东方”去。[4]因路途遥远,要送银子给亡灵在途中买水喝。亡灵要跋山涉水,乘木筏竹排队渡过大江大湖,直到黄河入海口的东海之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得与祖先会合。有的要由巫师唱《焚巾曲》“引路”。

从以上史籍、传说和民俗资料,我们似乎可以断定:苗族最早活动的地区是东部,是黄河下游的人们集团,与九黎和蚩尤的关系比较直接。

所论浅薄,错漏难免,请专家指教。

[1] 《左传》宣公十五年。

[2]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东郡作东平郡。按寿张自东汉即属东平。寿张在山东西部黄河北岸。县置1964年撤销,并入山东省阳谷县和河南省范县。

[3] “央”,有书作姜央或构央的,均为人名,“构”是“公”之意。

[4] 《苗族古歌》(跋山涉水)纪苗族祖先“居住在东方:挨近海边边,天水紧相连,波浪滚滚翻,眼望不到边。”

以上就是关于土家族,苗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全部的内容,包括:土家族,苗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苗族分布在哪,从事什么,有没有语言文字,重大节日是什么,有多少、苗族的发源地都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554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