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国的基因

乌孙国的基因,第1张

乌孙国的基因为欧洲人。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乌孙国是西汉时由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行国,位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立国君主是猎骄靡,乌孙人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前苏联学者论乌孙文化是塞人(Saka,塞人即萨迦或塞克)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称塞乌孙文化,乌孙文化时期是前300年-300年。

早期可追溯的是匈奴的冒顿单于建立了历史上蒙古地区的第一个国家,它是一个强大的游牧部落,曾长期与古代中国的秦朝、汉朝对立,后来分裂为南北两部,为了统一草原、打败金朝而共同努力,但最终却在权力的争夺中反目成仇,为了草原的领导权,刀兵相见。当他完成了统一大业时,曾经的手足兄弟最终潦倒阶下,正如一往野蛮民族战胜先进文明一样,蒙古人依靠先进的铁骑几乎踏遍了欧亚大陆,但是他们游牧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及残暴的民族政策终于激起了元未民族大起义。

因为科尔沁是黄金家族之后,黄金家族这块牌子在蒙古地区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而清朝通过和科尔沁结盟,进而向蒙古各部施加影响力,其目的就是要蒙古臣服于清朝,地处西域,距汉地遥远,在今甘肃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敦煌一带,后来迁徙到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一带从事游牧。乌孙乃西域大国,地广人众,自从汉高祖脱了白登之围,汉朝跟北方民族经常通婚,西汉比东汉时多一些,主要形式就是汉朝以宗室女子嫁与北方的首领人物。

随着汉朝的强大以及在对抗匈奴时形式的逆转,乌孙人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而当时的乌孙王猎骄靡已经年迈,细君公主还20不到,两人的年纪差距甚大,伴随着又丑又老的夫君,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有一天猎骄靡死掉,猎骄靡曾派人跟随张謇来到汉朝见识了汉地的富强,猎骄靡开始倒向汉朝。乌孙各部落散落在辽阔的草原上,相隔甚远,西域诸国之间又常有征战,因此乌孙人对外非常封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非常紧密。

常惠传 常惠,太原人。年少时家里贫穷,自告奋勇去当兵,跟随中监苏武出使匈奴并一起被拘留了十几年。汉昭帝时才回归汉朝,汉朝廷为了嘉奖他的勤劳,提拔他为光禄大夫。 当时,乌孙公主(她叫解忧)上书汉朝说:“匈奴派骑兵以行围打猎为名前往车师国,于是车师国与匈奴串通,共同侵犯乌孙国,现在只有汉天子可以救我们了!”汉朝养了很多士兵和战马,商议要攻击匈奴。当时昭帝驾崩,惠帝刚刚上位,本始三年,派遣常惠出使乌孙。乌孙公主和乌孙王(昆弥是他的名号)都派遣了使者,于是常惠说:“匈奴接连派重兵攻击乌孙国,功掉了车延恶师等地,掠夺他的人民而去,派使节要挟乌孙王想要乌孙公,想让乌孙与汉朝隔绝。乌孙王愿意发一半的国内精兵,自己补给五万的人马士兵,尽力反击匈奴。现在只有天子出兵可以救公主和乌孙王了!”于是汉朝派五个将军并发兵十五万分道出击。这句话在《匈奴》中也有写到。 任命常惠为校尉持使节护送前往乌孙的士兵。昆弥自行将翁侯手下的五万多骑兵,从西方攻入右谷蠡庭,斩获匈奴单于的父亲和嫂子,俘虏王以下兵将三万九千人,获得牛马五万多匹,羊六十多万头,这些都被乌孙王自己取走虏获。常惠和十几名官吏跟随昆弥回乌孙,还没有到乌孙,乌孙人便偷走了常惠的绶印使节。常惠回国后,自认为应当被诛杀当时五位将军都没有功劳,天子认为常惠奉天子之命出使并有所功劳,于是封常惠为长罗侯。又派遣常惠拿着金币给乌孙的达官贵人和有功劳的人。常惠曾经上奏龟兹国杀掉校尉赖丹,但是赖丹并未被杀掉,所以常惠想借到顺便攻击龟兹国,但宣帝没有批准。大将军霍光告诉常惠可以根据情况自行决定,于是常惠与五百将士一起去乌孙。到达乌孙后,派西国兵二万人,并且派遣副使让龟兹东国发兵两万人,还有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击龟兹国。兵将未到,先派人谴责龟兹国王以前杀汉朝使节的罪状。龟兹国王谢罪说:“这是我先王被当时的贵人姑翼蒙蔽所犯下的错误,我没有罪。”常惠说:“既然如此,抓住姑翼,我放了你。”龟兹国王抓住姑翼前来见常惠,常惠斩了姑翼之后回国。 后来代替苏武为典属国,专门管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事务,勤奋劳苦有很多功劳。后来,后将军赵充国死了,天子便任命常惠为右将军,典属国的职位不变。宣帝死后,常惠从事元帝,三年后死了。谥号壮武侯,典属国传到曾孙在建武年间断掉了。 (分给我吧,很累的)

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

公元前3世纪末迄公元3世纪初,亚洲东部大部地区都属中国的秦及两汉王朝的版图。中国的中、南部为汉族和其他农业民族所聚居,北部草原、沙漠地带则是各游牧民族生息活动之地。这是匈奴(又称“胡”)称雄北方游牧世界的时期,大漠南北蒙古草原都受其控制。在匈奴东方是东胡,中国春秋时期称山戎,战国后统称东胡,语言为蒙古语族之一支,即后来的鲜卑语。东胡原驻牧于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汉初为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年)击破,其中一支退居大兴安岭的乌桓山(乌恒山之所在,众说纷纭,据丁谦《后汉书乌桓传地理考证》谓,乌桓为乌兰之转音,蒙古语义为赤,故传中又称乌桓山为赤山,即大兴安岭南端、今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北乌兰峰。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在汉武帝时霍去病袭破匈奴左地,徙乌桓于五郡塞外,始迁于此。汉初东胡被匈奴击破,其残部退保的乌桓山,为《汉书·霍去病传》中之姑衍山,即肯特山。由姑衍山发源之水为乌桓水,又称完水、乌丸水,即今之鄂嫩河。),故称乌桓;另一支退居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山,故称鲜卑。北走的鲜卑,初因乌桓阻隔,未及通汉,后来势强,匈奴西徙,其尽占匈奴之地。

匈奴的西方是月氏和乌孙。月氏人和乌孙人居于“敦煌、祁连间”,大体上分布于肃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间的为乌孙人;肃州以东至张掖之间的为月氏人。在月氏人的南方为另一游牧民族羌人,在乌孙的西北为塞人。

在匈奴北方为丁令和坚昆。丁令又作丁零或丁灵,春秋战国时分布在贝加尔湖地区西至阿尔泰山以北。公元前后,东部丁令曾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西部丁令则游牧于额尔齐斯河至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均属匈奴统治。后来联合乌桓、鲜卑等族夹击匈奴,迫使北匈奴西徙。坚昆,又作隔昆、结骨或居勿,属突厥部落之一。西汉初受匈奴统治。公元前1世纪70年代,乘匈奴势衰,脱离其控制,移居叶尼塞河上游,创立叶尼塞文字。匈奴西迁后,势力渐强,至3—4世纪又处于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唐时称黠戛斯。

秦汉时期亚洲东部的民族迁徙:

在公元前后数世纪内,亚洲东部的民族移徙,许多都与匈奴的活动有关。匈奴是一个大族,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推算,汉初匈奴盛时人口约有200万,以后由于内争和分裂,有所减少,但也不少于150万。匈奴各王驻牧地,东起大兴安岭的乌桓、鲜卑西部边界,西至阿尔泰山脉,绵亘数千公里,遍布大漠南北。其社会组织以部落为基本单位,一个部落多达3000—4000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约当战国末年,部落联盟开始形成,下属24“国”即部落,其首领称“王”。部落的基层单位为“帐”,相当于农业居民的户。夫妻子女同住一个帐篷,约5至6口人,是为一帐。在此时期,匈奴社会开始发生急剧变化。自战国以来,不少中原人进入匈奴地区,秦时更多。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更早已传入匈奴。考古材料证明,战国时期匈奴手工业已有相当发展,能制造各种铜器和铜武器,如铜镞、铜戈、铜剑、铜斧、铜盔等,此外还能制造陶器,加工毛皮和乳制品等。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出现铁制工具和铁制武器,铁刀的生产已相当普遍。铁器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个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也大为加强,帐的私有财产已经出现。俘虏已不再杀死,当作奴隶生产和服务中使用。至此,匈奴社会开始脱离原始氏族制度,分裂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社会集团,财富的多寡,地位的尊卑,差别极为悬殊。部落联盟和各部落的统治权掌握在王公贵族之手。平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服兵役,有的平民也蓄养奴隶。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匈奴人的扩张性和掠夺性更为强化,他们以暴力夺取财富和掳掠人口为荣。

匈奴人与中原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古籍中就有匈奴人与燕、赵、秦三国交往的记载。在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利用楚汉相争之机,竭力向外扩张,成为亚欧大陆游牧世界东部的强大政治势力。公元前209年,匈奴太子冒顿在一次围猎中用鸣镝射杀老单于头曼,自立为单于。随后对不肯听命的王亲贵族、同胞兄弟和幕僚大臣尽行诛戮,以确立新单于的统治地位。东胡王利用匈奴宫廷内争,乘机占领匈奴东部土地。公元前206年,冒顿单于地位巩固之后,立即举兵反击。东胡无备,全军溃走,人口财货多被掳掠。东胡部落联盟也随之分裂,被迫退走大兴安岭,据险自保。匈奴的突然进攻,造成东胡族向北方的大移徙。

战国和秦汉之际,长期游牧于河西走廊地区的月氏和乌孙的西迁,也是由于匈奴的攻击而促成的。公元前3世纪,月氏是游牧民族中比较强大的一支,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当时匈奴势弱,依附于月氏,头曼单于(?—前209 年)将其长子冒顿送到月氏作人质。冒顿在匈奴进攻月氏时盗得骏马逃回,登位后不断进攻月氏。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匈奴终于战败月氏,迫使月氏西迁。月氏在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战败其西邻乌孙。乌孙首领难兜靡被杀,牧地被占,部民四散,多避居匈奴。月氏西迁的道路既开,被匈奴战败后,遂率部移徙,到达天山北伊犁河上游地区驻牧。其地塞种居民大部被迫南徙,移向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乌孙王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在匈奴成长,收罗乌孙部将和散民,伺机报复月氏。公元前139—前129年,猎骄靡在匈奴支援下西击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为饮器,并夺占伊犁河流域。月氏被迫再次西迁,过大宛(今锡尔河中游费尔干纳盆地),据阿姆河北岸之地。少数月氏人未曾西迁,留在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地区的羌族融合。西迁的月氏习称“大月氏”,留在祁连山的残部称“小月氏”。公元前1世纪初,大月氏南下征服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巴克特里亚),统治此地200余年的希腊人被逐至兴都库什山以南,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遂亡。公元1世纪初,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联合大夏的吐火罗人,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

匈奴与中国中原地区交往密切。战国时期,匈奴屡为北方边患,燕、赵、秦三国不得不在北方分别修筑长城,以御匈奴骑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向东西扩展,筑成“万里长城”。这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北走至河套,傍阴山东去,直至辽东的防御体系,是抵挡游牧世界骑兵的重要屏障。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摧毁了秦王朝,戍卒逃散,边防空虚。于是匈奴乘机渡过黄河,进入河套以南地区,对新建西汉政权又构成重大威胁。汉初与匈奴交兵,屡战失利。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亲自将兵抵御匈奴,被冒顿40万精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历七日,后用重贿单于后宫之计,方得解围。此后六七十年间,汉对匈奴一直执行和亲政策,但匈奴并未因此停止对中原北部地区的骚扰。

汉武帝时(前140—前87年),对匈奴开始进行反击。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间,汉将卫青、霍去病屡败匈奴,深入匈奴境2000余里,收复被占领土,巩固了北部边防。同时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乌孙等,夹击匈奴,以断其右臂。匈奴在强大汉军的打击下屡屡败北,受其奴役的少数民族遂乘机摆脱控制。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又不断加剧,五单于争位,内讧不已,匈奴终于分裂为南北两部。

公元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①降汉。稍后,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出嫁单于,又恢复了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交往。北匈奴郅支单于被迫西徙,后被西域汉将所杀。公元48年,匈奴又爆发内讧。日逐王比遣使汉西河太守,请求内附,得东汉光武帝允准,居于五原,比立为呼韩邪单于②。匈奴分裂后,南匈奴居塞内,分布于晋陕北部和内蒙西部地区,与汉人杂处,逐渐转向农耕,实行定居,并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留漠北,原归附的鲜卑、丁零等族乘机反抗,又遭南匈奴多次攻击,其势大为削弱。公元73 年,东汉遣窦固等分四路反击北匈奴,深入其腹地,斩获甚众。公元87年,鲜卑进击匈奴,斩北单于,大掠而返。此时北匈奴四面受敌,“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后汉书》上只说北匈奴在公元91年“远引而去”,究竟“远引”何处,发生了什么历史影响,这是后世学术界反复研究讨论的一大问题。

匈奴西迁的经过:

历史上所说的“匈奴西迁”,是指北匈奴的一部分在北单于和贵族的率领下,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向西方进行持久而漫长的迁徙过程。西迁的北匈奴,人数不多,约占1/4,估计20余万人;其余的大部分约60余万人仍留居漠北。西迁的北匈奴人首先奔向西北,进入乌孙之地,在乌孙西北的悦般地区停了下来。公元105和106年即东汉殇帝元兴元年和安帝延平元年,北单于曾遣使汉朝,请求和亲。汉帝未予答复,从此北匈奴便不与汉通。

北匈奴西迁之后,鲜卑乘虚崛起,据有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公元2世纪前半期,鲜卑对汉时降时叛,屡攻匈奴和乌桓,成为漠北新兴的强大势力。北匈奴受鲜卑的威胁,不得不于2世纪中叶放弃驻牧约70年的悦般地区,西走康居。康居位于中亚细亚锡尔河流域,与据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大月氏人)为邻。这次迁徙因征途险阻,只选精壮善战者驰突前进,老弱仍留悦般旧地。其后残留部分为柔然所并,渐与融合。迁往康居的北匈奴驻牧其地约一个世纪左右,至3世纪中叶,可能因受贵霜和康居的联合攻击,又被迫离康居迁往粟特。北匈奴在粟特停留也将近一个世纪,约于4世纪中叶(350年左右)更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这时占有东欧黑海北岸和西亚一带的主要是阿兰人。进入欧洲的匈奴,首先进攻阿兰人,两军激战于顿河上。阿兰人战败,国王被杀,国土被征服。部分阿兰人逃散,大部分并入匈奴,成为“同盟者”。阿兰人是斯基泰人(西徐亚人)的一支,因境内有阿兰山而得名。中国史书上将斯基泰人、阿兰人均称为“奄蔡”(见鱼豢著《魏略·西戎传》,范晔《后汉书·西域传》)。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历史家才有关于匈人的记载。他们所说的匈人,就是北匈奴的后代。匈奴的西迁不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深入欧洲腹地。受到匈奴西迁压力的其他游牧、半游牧部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

3至5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汉魏之际,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支,史称“五胡”。他们从东汉开始不断内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向农耕生活过渡。为了寻求较好的耕地,他们还逐渐向南方农耕世界移徙。魏晋统治者为了利用“胡人”当兵和种地,又往往强制他们迁居内地。至3世纪末,内迁的“胡人”大体分布如下:河套地区的南匈奴人迁至山西南部汾河流域;羯胡是入塞匈奴羌渠的后裔,此时已由西域迁居山西东都武乡一带(西晋上党郡);鲜卑族也分裂为几支,东部鲜卑已迁至辽宁西部地区,西部鲜卑则分布于甘肃、青海;原居青海和甘肃一带的氐族和羌族,部分迁入甘肃东部和陕西境内,部分南下四川。到西晋初年,“胡人”南徙的人数已相当多。内迁的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达40 余万。迁入关中的氐、羌族人达50 余万,占关中人口的半数。距西晋首都洛阳最近的南匈奴人,达3 万余落。游牧民族的南徙直接威胁着西晋的统治。

内迁各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其部族武装作基础,相继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从4世纪初至5世纪中叶,北方五个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事实上当时南迁的游牧民族并非只是五个,所建的政权也不止十六个。游牧世界居民在四五世纪大规模向农耕世界迁徙,是在亚欧大陆普遍发生的现象,是两个世界长期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内部矛盾所困扰的中国西晋王朝,在外族入侵的打击下,于316年灭亡。东晋迁都建康,国土局促江南,与北方各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进入南方的农耕世界,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另方面又学会了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在农耕地区定居下来的各部族,逐渐走向农耕化。他们为农耕世界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封建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嚈哒人的迁徙嚈哒人是古代中亚细亚的游牧部族之一。中国史书说他们起源于长城以北的蒙古草原,称为“滑国”,后迁至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拜占廷史家称之为Hephthalitai等;波斯、阿拉伯史家则称之为Hetal,Haytal 等。嚈哒人自称为“匈奴”,因其肤色较白,故亦称“白匈奴”。其真正族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公元4世纪70年代,嚈哒人开始向南方迁徙,占领粟特地区,即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5世纪20年代,嚈哒人开始越过阿姆河入侵西方和南方,首先征服吐火罗斯坦,迫使贵霜帝国残部寄多罗贵霜西移,贵霜帝国至此彻底灭亡。嚈哒人随后于453年大败萨珊王伊嗣俟二世(438—457年在位),484年又杀波斯王卑路斯(457—484年在位),占领呼罗珊大部地区,建嚈哒国,定都巴底延城(今阿富汗伐济纳巴德)。萨珊朝波斯被迫称臣纳贡。嚈哒人在5世纪中叶战败波斯以后,随即南侵北印度,但被笈多王朝塞建陀笈多击退。嚈哒人酋长头罗曼于499年进占中印度马尔瓦地区。502年,头罗曼之子摩醯逻矩罗(密希拉古拉)大举进攻印度,并在北印度立国,以旁遮普奢羯罗城为都。嚈哒至此臻于鼎盛,在东方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部,与中国的北魏、西魏、北周,乃至梁朝都有交往,在西方和南方征服了萨珊波斯和印度大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的嚈哒人国家。但嚈哒的强盛为时不长。528年,北印度王公联合起来击败了嚈哒,嚈哒王逃往喀什米尔。约558—567年间,萨珊朝波斯联合突厥人夹击嚈哒,其国遂亡,领土被瓜分,部众分散各地,逐渐与各族融合。

嚈哒人侵入波斯、印度以后,先后接受波斯和印度文化,信奉拜火教,后来也有改奉印度教的。因其处于东西方、南北方商路交通的中心,境内商业繁荣,对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桥梁作用。

阿瓦尔人的西迁阿瓦尔人是古代的又一游牧民族,自称“马阿鲁拉人”,其族源和族属迄无定论。一般认为属于欧洲人种巴尔干高加索类型,中国有的学者认为即中国历史上的“柔然”(“蠕蠕”)。公元552年,柔然为突厥所败,部分柔然人遂西迁欧洲,6世纪后半期以多瑙河中游潘诺尼亚平原为中心建立阿瓦尔汗国。7世纪时阿瓦尔人势力强盛,经常袭击德意志、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7 世纪前半期,拜占廷也受到极大威胁,626 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几乎落入其手。在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等的不断冲击下,拜占廷帝国岌岌可危,偏安南部一隅。7世纪后半期阿瓦尔汗国发生内讧,势力逐渐衰落,795—796 年为法兰克查理大帝战败,805年国亡。其后,阿瓦尔人渐溶入当地居民。

从公元1世纪东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开始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西迁浪潮,引起了欧洲民族的大移徙。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由此大量涌进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促使欧洲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久在当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遂步塞人后尘亦南迁大夏境内(另说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人一道游牧。 公元5世纪初,乌孙因蠕蠕入侵,西迁葱岭山中,不久为蠕蠕所灭。但乌孙西迁时,也有一部分人留居当地。人类学材料还说明,乌孙人有许多类型,乌孙不能简单地直接与今天哪个民族挂上钩,但仅有一部分在被突厥同化后融入哈萨克族。 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当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原始居民似以塞种为主。后来大夏欧提德姆斯北征,则占有了该地 。 康居,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 Kirgiz )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古代中亚的游牧民族,游牧范围大致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汉时,地处大宛西北,大月氏之北,乌孙以西,奄蔡之东,丁令、坚昆以南。公元前2世纪时,控弦八九万人;前1世纪末,人口已达六十万,胜兵十二万,在中亚形成一个大部落联盟。他们的中心驻地为卑阗城,约当今塔什干或奇姆肯特等地。南北朝时,役属于嚈哒。至3世纪时似仍游牧于锡尔河中游,其后益弱,势力远不如两汉时代。后代大部分融入中亚、南亚民族 。

乌孙人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乌孙人的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左右大将为乌孙官名,左、右大将:与匈奴相同,以左为尊,左大将在右大将之上。乌孙左、右大将相当于匈奴左、右贤王以下的左、右蠡王,左、右大将均由王族成员担任,握有一定数量的的军队。

以上就是关于乌孙国的基因全部的内容,包括:乌孙国的基因、古代蒙古王后,为何等国王去世了以后就嫁给了儿孙呢、文言文《汉书常惠传》的翻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34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