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作

美丽的小兴安岭2023-05-03  23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作概述如下:

中国历代艺术顺应时代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乍一听是废话。不光中国古代,全世界都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以绘画艺术为主,尤其是山水画,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和气质。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殷商时代主要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创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楷书形成于汉末。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号为“书圣”。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的狂草。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创赵体。

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二、画中有诗。中国画的材料及分类:材料:笔、墨、纸、砚、绢素及矿物颜料。

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在艺术风格上,分为工笔重彩画与水墨淡彩画。

中国的文人画。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风格:追求抒情写意;创作:强调个性表现。

中国的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特别讲究布局构图。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中国的人物故事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的作品。

三、金声玉振。先秦时期音乐的发展。自黄帝时代至周代,“乐”文化已相当发达。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骨笛”,有完整的七声音列。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可吹奏出符合音律的不同音高。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记载着丰富的上古乐理。

秦汉至隋唐时期音乐的发展。秦汉新的音乐样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至东晋,又形成南国“清商乐”。南北朝、隋唐时代,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

明清时期音乐的发展。戏曲音乐繁荣。器乐艺术发达,形成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萧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四、宫廷舞和民间舞。中国古代宫廷舞的发展:先秦时期:夏商时代已产生宫廷舞蹈;周代统治阶级制定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采集整理民间乐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隋唐官办的乐舞机构集中培训专业乐舞艺人。宋元时代:宫廷队舞继承隋唐的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明清:宫廷燕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

中国古代民间舞的发展:特点:形式上更加瑰丽多彩;反映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表现:《诗经》和楚辞生动地描写周代的民间舞蹈形式;两汉时期:各地乐舞有相应发展,出现了歌舞繁荣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凉乐舞》展示了“胡舞”的风范;隋唐时期: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创造;宋代: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民间舞队非常活跃。

五、戏曲。秦汉至隋唐时期戏曲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

宋元时期的戏曲发展:宋代: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元代: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明朝传奇剧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昆山腔的“水磨调”,成为明清曲牌联套体戏曲舞台的主腔。

扩展资料:

美术本就服务于时代文化,不过特点还是有的。这个要分时段。可以以汉为节点,之前暂称为先秦。当然这个不严谨。先秦之前围绕三样东西“天神”“地祇”“人鬼”。人鬼就是老祖宗。所以美术风格很质朴,神秘,符号化尤其突出,人文化有,但薄弱。

商多是祭器,周多礼器,多青铜,刺绣,雕刻,陶质,持续到秦汉。政治格局改变,宗教萌发等等,艺术品内容题材偏向于 生活,造型依旧大气质朴,浑宏,但依旧多器物,刺绣,雕刻,铸造等等,个体意识依旧滞后。从先秦到汉 一样东西从未改变,那就是线条的艺术。因为文字的传承导致我们更偏爱线条和符号化而不是西方的体积。

纸张的出现是现在意义上绘画兴起的前提,美术的内容也多了起来,个头变了,艺术载体变了,内容也变了从天神地祇人鬼转变为了市井人间,或是三教题材。但依旧传承了东方的 平面线性美学。后来的其实本质没变,变的都是 内容 题材 或是绘画方式与技艺,每个时代有其特点与侧重。

所以 3500多年 我们 美术上 从文字的出现就奠定了审美的趋向,文化的传承凝结了表达方式的含蓄。而美术的发展 随时代的进步与载体的变化从质朴,抽象 神秘走向精巧,细腻,丰富繁杂,系统,到最后的教条,直到今天的几乎泯灭,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泯灭,必是美术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美术的历史

中国古代艺术时代世界上名列前茅的。

中国古代主要在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取得了支配地位,出现了山水画的理论。

中国古代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从世界范围来说,中国古代艺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其本身的特异性为世界艺术花园增色,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二是以其特有的思想价值和技巧技法对世界文化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艺术不仅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立身于世界艺术之林,而且对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艺术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不仅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的艺术发展和特色形成,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也受到中国艺术的启发。早在秦汉时代,中国古代艺术就同其他文化一道,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外传播。

在东方国家中,日本受到的影响最大。弥生时代的日本在吸收中国技术的同时,其造型艺术也深受中国造型艺术的影响,铜铎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在西方,由于中国丝绸传到罗马,也是西方人的造型与服饰艺术有了明显的改变。

1、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实用机能-----器完而不饰 所谓“实用机能”,就是物品的功能,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满足某种用途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实用机能可以用“器完而不饰”来概括。 "器完不饰"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在这里"器完而不饰"意为不作多余无谓的修饰、不虚饰无用之物。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为了用,即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设计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实用价值的设计。 早在先秦时期,墨子就提出功利主义原则,极力强调产品物态生产的实用性,主张“先质而后文”,所谓“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就是实用第一性。而且,他以实用作为美的评价的基础,“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经》对设计行业提出一种评判标准,“兼相爱,交相利”,即:重功能设计而反对无谓的装饰,以追求“器完而不饰”为评判标准以及“质真而素朴”的设计审美意趣。 2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美感机能-----文质彬彬 对一件物品的设计、制作与使用,除了考虑它的实用性之外,同时还要考虑到物品作用与人体感官的感受。它介与人与物之间,通过人的审美感官而得到的审美感受,既要达到人心理上的舒适感还要达到精神上的愉悦感,此谓之为“美感机能”。 光是有用是不够的,还必须美,设计的价值还取决于美的价值。因此,用与美的统一成了古代设计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中,用与美的统一实际上就是文与质的统一。作为艺术设计的原则,用与美的统一早在先秦时代就被人注意到了。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张“文质兼备”充分发挥和利用物的质美则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 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一直将庄子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性的力量,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主张无雕饰的朴素美。即所谓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匠不雕”的天然之境。这一点在历代的设计艺术中的体现,可谓比比皆是: 唐代越窑盛产青瓷,如玉似冰,其表面不作具体的图案描绘,用釉色的自然变化来表现抽象美。 3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的象征机能----物以载道 所谓“象征机能”,是指一件物品所蕴涵的意义与精神特质,也是一件物品的“内容”所在。有国家的象征,企业的象征,社会地位、声誉、财富的象征,功能的象征,情感因素的象征等。 在封建社会中,设计艺术的象征机能代表着社会的地位、身份、权势等等。 “中国哲人无论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还是观赏自然动植物,他们的兴趣和考察的重点都不在于了解或把握它们各自具有的内在的客观规律。他们更多地是借助于自然万物所呈现的表面的现象如天灾、地震,松树的耐寒等来说明或解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这便是中国古代设计艺术象征机能的渊源。 这一点中国人自己可能已经司空见惯,而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中国就很明显了。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说:“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做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连分散于旷野田园中的居民,也一律常常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不错的,我国古人在创造浩瀚、瑰伟并且质美的设计文明时,其不可思议的造型想象力大抵都受一种理性的“礼”之影响,设计艺术的目的是诠释“德”这一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的综合观念。于是乎,不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以象德”,而且对于设计艺术来讲,“物也载道、言志、象德”。即是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所独具的象征机能。 “以玉比德”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征之外,还赋予它以“德”的概念。孔子在《礼记》中写道:“君子比德于玉”。玉在古代是道德标准的象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类有五德者”(五德:仁、义、礼、智、信),对玉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典型的概括。后来又有“玉有九德”之说,君子以“九德”作为终身治事的行为准则,不同等级的人所执玉器不同,表示的身份属性和概念也不一样。 中国古代的青铜设计艺术同样如此。青铜器是国家的重器,也是“王权”的象征。铸鼎象物,目的在于使“民知神奸”。青铜器的设计制作不仅是造型创意,更重要的是成为国家政治的文化象征。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春秋时期,围棋已成为一种游戏在社会上流行。春秋战国的文献上,屡次出现围棋的记载。到了西汉时期,围棋传便全国,但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围棋,舆论也不看好,围棋发展缓慢。到东汉时期,围棋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开端。出现了班固(〈弈旨〉)、李尤(〈围棋铭〉)、黄宪(〈机论〉)、马融(〈围棋赋〉)等一批围棋理论的奠基者,使围棋逐渐为士大夫所重视。东汉王朝的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文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盛行围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也是可以和高手相媲美。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就出现了对局的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有名的“吴图”。西晋时期,围棋全面兴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弈,为围棋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东晋时期,棋风昌盛,逐步理论化,出现了王导、王恬、江彪等弈坛高手。此阶段最出名的品棋专家是范汪,曾与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晋弈风的迅速发展(《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南北朝时期,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围棋的黄金时代实际上仅仅出现在宋、齐、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梁武帝在位时期为最盛;南朝士人的围棋活动和棋品等级,特为当代史家载入史册;出现了南北棋艺双向交流的局面;围棋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朝鲜和日本。

隋朝时,十九道棋盘已确定了主导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盘。盛唐时期,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制度,这是我国围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盛唐国手以王积薪成就最大。围棋步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五代十国时期,处于割据阶段,各国围棋水准不同,虽有佼佼者,但终因势小而不成气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吴越的钱氏家族。

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还搜罗了大批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一开始就从高起点起步,进入昌盛阶段。到宋哲宗时期,职业国手十分活跃,职业围棋迎来了有一次发展高潮。这时出现了国手刘仲甫。他是我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界标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时期,宫廷弈坛的女弈发展呈现高潮。南宋亦重围棋,但因嬉误政,朝廷腐败。至晚宋时期,围棋活动最值得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为主体,最杰出的人物当属刘克庄。

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玄玄棋经〉是江西庐陵围棋高手严德甫于晏天章合作的杰出成果。〈玄玄棋经〉堪称是我国古代综合型棋艺著作的光辉典范。

自明成祖永乐年间,棋类运动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永、宣时期的有记载的高手如:钱允升、唐理、张应宿、朱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围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职业围棋出现了良好兴盛势头,并出现了历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会。代表人物:赵涓、赵九成、范洪。弘治、正德年间以李东阳、杨一清为代表的士大夫围棋之风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阶层的围棋热潮,而且也开动了明代后期名公巨卿纷纷游扬弈道的全新格局。他们还直接促成了明中叶围棋流派的形成。京师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动的必然结果。我国士大夫围棋实际形成了京派和苏派两大阵营,共同开创了弈坛的振兴局面。以古越文化为先肇的徽州,其弈坛在明形成新安派(亦称徽州派),其开代祖师是汪曙。明清之交,弈坛最负盛名的当属过百龄。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为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清初围棋呈现群雄争霸局面,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懒宁、周东侯、汪汉年、黄龙士。康熙初黄龙士成名之后,弈坛杰出人物是黄龙士和徐星友,人称“黄徐时代”。围棋继“黄徐时代”之后,便进入了四大家时代。四大家活跃于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从技术上说,中国围棋已经攀登上了座子时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定庵)四大家在中国围棋史上享有无比崇高的地位。范、施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棋艺高峰,两人并称为"棋圣"。从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没落。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围棋运动进入低潮。晚清棋界最杰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陈子仙。两人卒后,清末棋坛彻底衰落。

个人认为唐朝以前,围棋并未在全国盛行,因此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手”;但第一位国手还真难界定,姑且以盛唐国手成就最大的王积薪为尊。

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古代艺术相比,它显著的特点是含蓄、内在 , 既注重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 , 把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 把绘画的理念注入其中 , 既重视局部刻画又兼顾整体表现。

这些特点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美的萌发 2 原始陶艺 3 彩陶 4 陶器上的图画 5 陶器的造型 6 丰收女神 7 美石与玉 8 治玉工艺 9 八千年前的真玉 10 红山文化玉器:玉龙和玉凤 11 良渚文化玉器:神人兽面徽识 12 夏商玉雕:仪仗和宝玩 13 两周礼玉:环佩铿锵 14 汉玉:等级与不朽 15 夏鼎的传说 16 青铜礼器 17 青铜器的造型 18 兵器装饰 19 金文铭刻 20 新兴的铸造工艺 21 无声的军阵——秦俑 22 精致的汉俑 23 生活中的俑像 24 动物雕塑 25 两晋南北朝俑群 26 纪念碑式的石雕 27 陵墓石刻 28 三彩造型 29 图绘缘起 30 汉代的绘画 31 汉画像石 32 汉画像砖 33 拼镶砖画 34 吴晋画艺 35 兰亭之谜 36 北方的画风 37 佛教艺术东传 38 金铜佛造像 39 中国石窟寺的再发现 40 石窟寺艺术之一:壁画和泥塑 41 石窟寺艺术之二:石雕 42 石雕造像和造像碑 43 舍利容器 44 隋唐绘画 45 山水花鸟画的发展 46 唐代墓葬壁画 47 五代绘画 48 两宋画院和文人画 49 宋画艺术 50 宋辽金墓葬壁画 51 元代绘画 52 原始瓷器 53 六朝青瓷 54 隋唐瓷艺 55 宋代名瓷 56 辽瓷与西夏瓷 57 元青花 58 明清彩瓷 59 漆器之一:早期的镶嵌装饰 60 漆器之二:图绘 61 丝绸和“丝绸之路” 62 金银工艺 63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64 唐代木构建筑 65 辽金建筑遗存 66 《营造法式》 67 大都会——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布局 68 塔和桥 69 长城和宫殿 70 园林艺术 71 家具溯源 72 汉魏以前:席地起居的家具 73 屏风和帐 74 南北朝家具:向高足过渡 75 隋唐家具:高足时尚 76 宋元家具:高足成风 77 明式家具:实用器与艺术品,源于网络分享。。。

建议看《美源》这本书!以下是这本书的目录:(从这个目录中,你便可以看到我国的古代艺术)

1 美的萌发 2 原始陶艺 3 彩陶 4 陶器上的图画 5 陶器的造型 6 丰收女神 7 美石与玉 8 治玉工艺 9 八千年前的真玉 10 红山文化玉器:玉龙和玉凤 11 良渚文化玉器:神人兽面徽识 12 夏商玉雕:仪仗和宝玩 13 两周礼玉:环佩铿锵 14 汉玉:等级与不朽 15 夏鼎的传说 16 青铜礼器 17 青铜器的造型 18 兵器装饰 19 金文铭刻 20 新兴的铸造工艺 21 无声的军阵——秦俑 22 精致的汉俑 23 生活中的俑像 24 动物雕塑 25 两晋南北朝俑群 26 纪念碑式的石雕 27 陵墓石刻 28 三彩造型 29 图绘缘起 30 汉代的绘画 31 汉画像石 32 汉画像砖 33 拼镶砖画 34 吴晋画艺 35 兰亭之谜 36 北方的画风 37 佛教艺术东传 38 金铜佛造像 39 中国石窟寺的再发现 40 石窟寺艺术之一:壁画和泥塑 41 石窟寺艺术之二:石雕 42 石雕造像和造像碑 43 舍利容器 44 隋唐绘画 45 山水花鸟画的发展 46 唐代墓葬壁画 47 五代绘画 48 两宋画院和文人画 49 宋画艺术 50 宋辽金墓葬壁画 51 元代绘画 52 原始瓷器 53 六朝青瓷 54 隋唐瓷艺 55 宋代名瓷 56 辽瓷与西夏瓷 57 元青花 58 明清彩瓷 59 漆器之一:早期的镶嵌装饰 60 漆器之二:图绘 61 丝绸和“丝绸之路” 62 金银工艺 63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64 唐代木构建筑 65 辽金建筑遗存 66 《营造法式》 67 大都会——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布局 68 塔和桥 69 长城和宫殿 70 园林艺术 71 家具溯源 72 汉魏以前:席地起居的家具 73 屏风和帐 74 南北朝家具:向高足过渡 75 隋唐家具:高足时尚 76 宋元家具:高足成风 77 明式家具:实用器与艺术品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笔者主编的《中国艺术学》里,曾将其提炼为“道”“气”“心”“舞”“悟”“和”六个字,这里简述如下: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的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范畴,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会道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现实;“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极端,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一贯把正确的伦理、理性作为前提,把真与善作为前提,追求“质正得中”,中则必正,正则必中。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强调“以中为节”,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一方面强调表现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理节情和情理交融;一方面强调艺术具有感官愉悦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温柔敦厚与感染教化,孔子就提出了“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原则。“中”需要“权衡”。所谓“权衡”就是一种对“度”的把握,就是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这里对“度”的把握,是对矛盾双方各个方面的内外因素的综合考虑,从而找到“恰好”的正确之点。

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也就是说,天、人、文三者相通,都贯穿了“和”。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作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作、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艺术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古代的艺术与设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33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