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三国,对其历史很有兴趣。想了解下,当时九个州那几个郡,各个郡又有那几个县。 感激不尽

黑组词2023-05-03  19

益州刺史部

汉中郡。领9县:南郑、沔阳、褒中、成固、安阳、西城、锡县、上庸、房陵。

巴郡。领14县:江州、垫江、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阆中、涪陵、枳县、平都、临江、朐忍、鱼复。

广汉郡。领11县:雒县、新都、什邡、绵竹、涪县、梓潼、葭萌、臼水、郪县、广汉、德阳。阴平道、甸氏道、刚氏道。

蜀郡。领8县3道:成都、广都、江原、临邛、郫县、繁县、广柔、蚕陵;绵厩(去既加虎)道、汶江道、湔氐道。汉嘉、徒县、严道、旄牛。

键为郡。领9县:武阳、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资中、汉安、江阳、符节、南广、僰道。朱提、汉阳、堂狼。

牂牁郡。领16县:且兰、毋敛、鄨县、平夷、夜郎、淡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毋单、甸町、宛温、镡封、进乘、西随。

益州郡。领16县:滇池、俞元、胜休、建伶、连然、谷昌,昆泽、同劳、同濑、味县、牧靡、秦臧、挵栋、毋畷(去田加木)、律高、贲古。

永昌郡。领8县:不韦、博南、巂唐、比苏、柴榆、邪龙、云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闽濮部、鸠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僳越部部族居住等。

凉州刺史部

武都郡。。领7县:下辨、河池、故道、沮县、上禄、武都道、羌道。

陇西郡。领11县: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关、首阳、鄣县、襄武、临洮(驻南部都尉)、氐道。

汉阳郡。领12县:冀县、西县、望垣、上郭、陇县、略阳、显亲、獂道、成纪、阿阳、平襄、勇士。

安定郡。领7县:临泾、阴盘、鹑觚、乌氏、高平、朝那、彭阳。

北地郡。领6县:富平、廉县、灵州、参辔(去口、车加言)、泥阳、弋居。

武威郡。领13县:姑臧、休屠、显美、宣威、武威、揟次,鸾鸟、苍松、张掖、朴劓、媪围、颤(去页加鸟)阴、祖厉。

金城郡。领10县:允吾、枝阳、金城、允街、榆中、浩亹、令居、破羌、安夷、临羌。

张掖郡。领8县:触(去虫加乐)得、昭武、屋兰、删丹、氐池、日勒、番和、骊肝(去月加革)、居延。

酒泉郡。领9县:禄福、安弥、会水、乐涫、表氏、玉门、延寿、干齐、沙头。

敦煌郡。领6县:敦煌、龙勒、效谷、广至、冥安、渊泉。

并州刺史部

上党部。领13县:长子、泫氏、高都、阳阿、际(去示加奇)氏、潞县、壶关、屯留、谷远、铜鞮、襄垣、涅县、沾县。

太原郡。领15县:晋阳、榆次、阳邑、祁县、中都、邬县、界休、平陶、大陵、兹氏、狼孟、盂县、阳曲、虑厩(去既加虎)、京陵。

西河郡。领9县:离石、中阳、平周、蔺县、圜阳、圜阴、平定、广衍、美稷。

上郡。领9县:肤施、龟兹、白土、桢林、奢延、高奴、定阳、雕阴、漆垣。

雁门郡。领14县:阴馆、马邑、埒县、楼烦、广武、原平、卤城、汪陶、繁畤、剧阳、崞县、武州、平城、强阳。

云中郡。领11县:云中、沙陵、沙南、箕陵、成乐、武进、原阳、定襄、咸阳、武泉、北舆。

定襄郡。领5县:善无、中陵、武成、骆县、桐过。

五原郡。领9县:九原、河阴、临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武都、曼柏。

朔方郡。领6县:临戎、沃野、广牧、朔方、大城、三封。

幽州刺史部

代郡。领11县:高柳、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狝(去尔加示)氏、平舒、东安阳、桑干、当城、代县。

上谷郡。领8县,沮阳、居肃、涿鹿,潘县、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广宁、宁县。

涿郡。领7县:涿县、良乡、方城、范阳、遒国、故安、北新城。

广阳郡。领5县:蓟县、广阳、昌平、军都、安次。

渔阳郡。领9县;渔阳、犷平、厩(去既加虎)奚、安乐、狐奴、平谷、潞县、雍奴、泉州。

北平郡。领4县:土垠、徐无、无终、俊靡。

辽西郡。领5县:阳乐、临渝、肥如、海阳、令支。

辽东郡。领11县:襄平、辽队、新昌、安市、汶县、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无虑。昌黎、扶黎、宾徒、徒河、房县、险渎。

玄菟郡。领5县:高句丽、候城、西盖马、辽阳、高显。

乐浪郡。领18县:朝鲜、占蝉、遂城、让(去上加冉)邯、浑弥、增地、骊望、镂方、乐都、灞(去霸加贝)水、屯有、含资、提奚、带方、海冥、昭明、列口、长岑。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领7县:番禺、增城、博罗、龙川、揭阳、四会、中宿。

苍梧郡。领9县:广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阳、临贺、冯乘、谢沐、荔浦。

合浦郡。领4县:合浦、高凉、临允、徐闻。

郁林郡。领10县: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领方、安广、增食、临尘、广郁。

交趾郡。领12县:龙编、北带、曲阳、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乌)、望海、西于、封溪、娄(去女加尼)泠、苟漏、嬴队(去人加娄)。

九真郡。领5县:胥浦、居风、无功、无编、咸欢。

日南郡。领4县:西卷、卢容、朱吾、比景。

东汉时称今海南岛为朱崖洲。

汉族姓氏,为典型的南方姓氏。今以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分布较多,是中国排名第九十二位大姓。黎姓早期发源地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早在战国时期,黎姓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另据史料记载,此期有梁(今陕西省韩城)人黎喁迁居江右(今江西省)。汉时,有黎朱苍任长沙(今属湖南省)相,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迫于北方战乱,黎姓族人大批南迁,南方黎姓随之而昌盛起来,一直到后代各个时期。据《黎氏族谱》所载,南朝齐有黎侨因功封永乐侯,被奉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始祖。唐到五代时期,黎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个区域,其发展出现了些新特点。黎侨一支传至黎干时,在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展成为望族,于是此支黎姓以“京兆”为郡望堂号,尊京兆尹黎干为开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为宁都开基始祖。黎度之孙黎祚,后晋时任职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太守。宋代时,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宁化者。此时,史册所载黎姓名人渐多起来,说明黎姓势旺较之前代达到一个新的程度,黎姓繁茂于以往任何时期。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迁居广东梅州程乡(今梅县),被视为入粤始祖。其后子孙有迁居广东丰顺、陆丰,江西赣县石芫横溪(黎万兴)等地者。明代有山西大槐树黎姓迁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清代乾隆年间,有广东、福建籍黎姓入居台湾,进而徙于海外。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黎姓约占全国汉族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1、冀州:河北、天津、北京、山西、辽宁;德州市、聊城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

2、兖州:荷泽市、济宁市;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

3、豫州:郑州市、开封市、漯河市、洛阳市、南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商丘市、新乡市、信阳市、许昌市、周口市、驻马店市。

4、青州:济南市、青岛市、东营市、日照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5、徐州:泰安市、枣庄市、临沂市、莱抚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徐州市。

6、扬州:江西、福建、浙江、广东、香港、澳门、上海;南京市、常州市、淮安市、南通市、苏州市、泰州市、无锡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六安市、池州市、宣城市。

7、荆州:湖北、湖南、桂林市。

8、梁州:汉中市、安康市;成都市、绵阳市、广元市、南充市、巴中市、达州市、雅安市、德阳市、遂宁市、广安市、眉山市、资阳市、乐山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重庆。

9、雍州。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宁夏、甘肃;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

扩展资料

三国中的荆州九郡中,包含有长沙郡,襄阳,武陵,江夏,桂阳,苍梧,夷陵等由此可见荆州应该是包含了现代的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方而不是一个市。

三国荆州并非现在的荆州,现在的荆州在三国荆州只是南郡治所所在地江陵县。三国荆州是天下九州之一,下辖八郡(一说是七郡),并非演义和戏剧中所说的荆州九郡。

八郡包括南郡(今湖北)、南阳郡(今属河南)、长沙郡(今属湖南)、江夏郡(今属于湖北)、桂阳郡(今属湖南)、零陵郡(今属广西)、武陵郡(今被两湖、广西、重庆、贵州所分)、章陵郡(今湖北)。

最能代表荆州的地方有两个,第一是汉寿(关羽驻守荆州治所汉寿,封汉寿亭侯),第二是由汉寿迁往襄阳。所以如果说最能代表三国荆州的核心城市就是现在的襄阳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州

西汉

〖南海郡〗

县六: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公、揭阳

〖郁林郡〗

县十二:布山、安广、阿林、广郁、中留、桂林、潭中、临尘、定周、增食、领方、雍鸡

〖苍梧郡〗

县十: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猛陵

〖交趾郡〗

县十:羸㶢、安定、苟漏、麋冷、曲易、稽徐、西于、龙编、朱㙢、此带、

〖合浦郡〗

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

〖九真郡〗

县七:胥浦、居风、都庞、馀发、无切、无编、咸懽

〖日南郡〗

县五:朱吾、比景、卢容、西卷、象林

东汉

〖南海郡〗

县七: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增城

〖苍梧郡〗

县十一: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猛陵、鄣平

〖郁林郡〗

县十一:布山、安广、阿林、广郁、中溜、桂林、潭中、临尘、定周、增食、领方

〖合浦郡〗

县五:合浦、徐闻、高凉、临元、朱崖

〖交趾郡〗

县十二:龙编、嬴㶢、安定、苟漏、麋冷、曲阳、北带、稽徐、西于、朱䴅、封溪、望海

〖九真郡〗

县五:胥浦、咸懽、居风、无功、无编

〖日南郡〗

县五:西卷、朱吾、卢容、象林、比景

未淹死的人(未遇难的)几年后才回还了。

又苦逢风波溺死,不(否)者数年来还,不 通“否”

汉书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酒泉郡(1),武帝太初元年开(2)。莽曰辅平。户万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万六千七百二十六。县九:禄福(3),呼蚕水出南羌中(4),东北至会水入羌谷。莽曰显德。表是(5),莽曰载武。乐涫(6),莽曰乐亭。天(7),玉门(8),莽曰辅平亭。会水(9),北部都尉治偃泉障(10)。东部都尉治东部障(11)。莽曰萧武。池头(12),绥弥(13),干齐(14)。西部都尉治西部障(15)。莽曰测虏。

(1)酒泉郡:辖境在今甘肃省西部,郡治禄福。(2)太初元年开:据施之勉考证,河西四郡中的酒泉郡,乃武帝元鼎六年最先开。(3)禄福:故城即今甘肃酒泉县治。(4)呼蚕水:其中酒泉以上一段今称北大河。(5)表是:故城在今甘肃高台县西约四十里。(6)乐涫:故城在今甘肃酒泉县东南约百里。(7)天(yī)在今甘肃玉门市南。(8)玉门:故城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约五十里。(9)会水:故城在今甘肃金塔县东南约八十里,长城遗址北。(10)偃泉障:在今付肃金塔县东北百余里。 (11)东部障:在汉会水县东十余里,今金塔县东南约百里。(12)池头:故城在今甘肃安西县东疏勒河镇附近。(13)绥弥:在今甘肃酒泉县东。 (14)干齐:故城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低窝铺附近。 (15)西部障:故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玉门镇以西十余里。

朔方郡(1),武帝无朔二年开。西部都尉治窥浑。莽曰沟搜。属并州。户三万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万六千六百二十八。县十:三封(2),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3),金连盐泽、青盐泽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4),临河(5),莽曰监河。呼遒(7),窳浑(7),有道西北出鸡鹿塞。屠申泽在东。莽曰极武。渠搜(8),中部都尉治。莽曰沟搜(9)。沃野(10),武帝元狩三年城。有盐官。莽曰绥武。广牧(11),东部都尉治。莽曰盐官。临戎(12),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1)朔方郡: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郡治朔方。(2)三封:故城在今内蒙占瞪口县西北约八十里。(3)朔方:故城在今内蒙占杭锦旗北一百五十余里。(4)修都: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西三十余里。(5)临河: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约百里。(6)呼遒: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偏东,在朔方故城东南。(7)窳(yu)浑: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南近百里。(8)渠搜:故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在故朔方与呼遒之间。(9)莽曰渠搜:其下脱“亭”字(王先谦说)。(10)沃野:故城在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约六十里。(11)广牧:故城在今内蒙占五原县南五十余里。(12)临戎:故城在今内蒙古磴口县北约三十里。

五原郡(1),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东部都尉治稠阳。莽曰获降。属并州。户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八。县十六:九原(2),莽曰成平。固陵(3),莽曰固调。五原(4),莽曰填河亭。临沃(5),莽曰振武。文国(6),莽曰繁聚。河阴(7),蒲泽(8),属国都尉治。南兴(9),莽曰南利。武都(10),莽曰桓都。宜梁(11),曼柏(12),莽曰延柏。成宜(13),中部都尉治原高(14),西部都尉治田辟(15),有盐官。莽曰艾虏。稠阳(16),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17),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莽曰固阴。莫(18),西安阳(19),莽曰鄣安。河目(20)。

(1)五原郡: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河套以东、阴山以南、包头市以西和达拉特、准格尔等旗地。郡治九原。(2)九原: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3)固陵:地点无考。(4)五原:在九原故城西北,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5)临沃: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故九原城东南。(6)文国:地点无考。(7)河阴:故城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西偏北。(8)蒲泽:地点无考。“蒱”,一作“蒲”。(9)南兴: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约八十里。(10)武都:故城在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北召坡附近。(11)宜梁: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故五原城西南。(12)曼柏:故城在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北盐店附近。(13)成宜: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约百里,在故宜梁城西。(14)原商:当作“原亭”。在故成宜县城东南。(15)田僻(bi):在故成宜县城西北。(16)稒阳: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东约十里。(17)光禄城:在古稠阳城西北约百里,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约七十里。(18)莫:地点无考。(19)西安阳: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约六十里,故成宜城西。(20)河目:赦城在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东。

云中郡(1),秦置(2)。莽曰受降。属并州。户三万八千三百三,口十六万三千二百七十。县十一(3):云中(4),莽曰远服。咸阳(5),莽曰贲武。陶林(6),东部都尉治。桢陵(7),缘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桢陆。犊和(8),沙陵(9),莽曰希恩。原阳(10),沙南(11),北舆(12),中部都尉治。武泉(13),莽曰顺泉。阳寿(14)。莽曰常得。

(1)云中郡: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秦时辖境较大,西汉时缩小。郡治云中。(2)秦置:赵武灵王时置,秦始皇十三年因之。全祖望曰:楚汉之际属赵国,寻分属代国,高帝三年属汉,四年复以属赵国,六年属代国,十一年以边郡收。(3)县十一:秦时领县十二,见《史记·周勃世家》。(4)云中: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约七十里。(5)咸阳:故城在今内蒙占上默特右旗东约三十里。(6)陶林:故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 约七十里。(7)桢陵: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约七十里。(8)犊和:在今内蒙占土默特右旗西北。(9)沙陵: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北约十里。(10)原阳:故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约十里。(11)沙南: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约七十里,在故桢陵城西约十里。(12)北舆:故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3)武泉:故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约三十里。(14)阳寿:故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

雁门郡(1),秦置(2)。句注山在阴馆(3)。莽曰填狄。属并州。户七万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县十四(4):善无(5),莽曰阴馆。沃阳(6),盐泽在东北(7),有长丞。西部都尉治(8),莽曰敬阳。繁畤(9),莽曰当要。中陵(10),莽曰遮害。阴馆(11),楼烦乡(12)。景帝后三年置。累头山(13),治水所出(14),东至泉州入海(15),过郡六(16),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17)。楼烦(18),有盐官。武州(19),莽曰桓州。汪陶(20),剧阳(21),莽曰善阳。崞(22),莽曰崞张。平城(22),东部都尉治。莽曰平顺。埒(24),莽曰填狄亭。马邑(25),莽曰章昭。强阴(26)。诸闻泽在东北(27)。莽曰伏阴。

(1)雁门郡:辖境在今山西省北部,及今内蒙古集宁市以南地区。郡治善无。(2)秦置:赵武灵王时置,秦因之。全祖望曰:楚汉之际属赵国,寻分属代国,高帝三年属汉,四年仍属赵国,六年属代国,景帝后以边郡收。(3)句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4)县十四:秦时领县十六,见《史记·周勃世家》。(5)善无: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县南。(6)沃阳:故城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五十余里。(7)盐泽:今名岱海。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8)西部都尉治:在故沃阳城北约三十里。(9)繁畤:故城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南约四十里。(10)中陵:故城在今山西平鲁县北六十余里。(11)阴馆:故城在今山西朔县东南约七十里。(12)楼烦乡:其上脱一“故”字。(13)累头山:在故阴馆县西南,今山西宁武县东北。(14)治水:今桑于河。(15)泉州:故城在今河北安次县东南。(16)过郡六:过雁门、代郡、上谷;广阳、渔阳,“六”当为“五”。(17)富代:《漯水注》作“富藏”。(18)楼烦:故城即今山西宁武县治。(19)武州:故城即今山西左云县治。(20)汪陶:故城在今山西应县西约十里。(21)剧阳:故城在今山西应县东北约二十里。(22)崞:故城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十余里。(23)平城: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数里。(24)埒:故城在今山西神池县东北约十里。(25)马邑:故城即今山西朔县治。(26)强阴:故城在今内蒙古丰镇县西约六十里。(27)诸闻泽:今黄旗海。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东南约六十里。

代郡(1),秦置(2)。莽曰厌狄。有五原关、常山关(3)。属幽州(4)。户五万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六万八千七百五十四。县十八:桑干(5),莽曰安德。道人(6),莽曰道仁。当城(7),高柳(8),西部都尉治。马城(9),东部都尉治。班氏(10),秦地图书班氏。莽曰班副。延陵(11),狋氏(12),莽曰狋聚。且如(13),于延水出塞外(14),东至宁入沽(15)。中部都尉治。平邑(16),莽曰平胡。阳原(17),东安阳(18),莽曰竟安。参合(19),平舒(20),祁夷水北至桑干入沽(21)。莽曰平葆。代(22),莽曰厌狄亭。灵丘(23),滱河东至文安入大河(24),过郡五(25),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广昌(26),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27),过郡三(28),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广屏。卤城(29)。虖池河东至参户入虖池别(30),过郡九(31),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从河东至文安入海(32),过郡六(33),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鲁盾。

(1)代郡: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怀安、蔚县以西,山西省阳高、浑源以东的内、外长城间地,以及内蒙古兴和、尚义县境。郡治代县。(2)秦置:赵武灵王时置,秦、汉因之。全祖望曰:楚汉之际属赵国,寻为代国,高帝三年属汉,六年仍为代国,武帝元鼎三年复故。(3)五原关:当为“五阮关”。故关在今河北易县西(偏北)约七十里。常山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南(偏西)约五十里。(4)幽州:当为“并州”。(5)桑干:故城在今河北阳原县东七十余里。(6)道人:故城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南约七十里。(7)当城:故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七十余里。(8)高柳:故城即今山西阳高县治。(9)马城:故城在今河北怀安县西北数里。(10)班氏: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南约六十里。(11)延陵:故城在今山西天镇县北约六十里。(12)狋(quān)氏:故城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北。(13)且(jū)如:故城在今内蒙古尚义县西约三十里。(14)于延水:今洋河。(15)宁:当作“广宁”。沽:“治”之误。(16)平邑: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北。(17)阳原:故城在今河北阳原县西南约三十里。(18)东安阳:故城在今河北蔚县西北约八十里。(19)参合:故城在今山西阳高县南数里。(20)平舒:故城在今山西广灵县西数里。(21)沽:“治”之误。治水,即桑干河。(22)代县:故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约三十里。(23)灵丘:故城在今山西灵丘县东数里。(24)滱河:今唐河。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县东北。(25)过郡五:代郡、常山、中山、涿郡、渤海。(26)广昌:故城在今河北涞源县北部。(27)涞水:今拒马河。容城:故城在今河北雄县西北。(28)过郡三:代郡、上谷、涿郡。(29)卤城:故城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北约八十里。(30)卤池河:今滹沱河。参户:渤海郡的县名。故城在今河北沧州市东北。别:别流。(31)过九郡:此及下文“过郡六”,可能有误。二派相去不远,不知何以有“九”、“六”之差。(32)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县东北。(33)过郡六:可能有误。

上谷郡(1),秦置(2)。莽曰朔调。属幽州。户三万六千八,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县十五”(3):沮阳(4),莽曰沮阴。泉上(5),莽曰塞泉。潘(6),莽曰树武。军都(7),温余水东至路(8),南入沽。居庸(9),有关。雊瞀(10),夷舆(11),莽曰朔调亭。宁(12),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13),莽曰长昌。广宁(14),莽曰广康。涿鹿(15),莽曰抪陆。且居(16),阳乐水出东,南入沽。莽曰久居。茹(17),莽曰榖武。女祁(18),东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19)。莽曰下忠。

(1)上谷郡:辖境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及北京市延庆、昌平等县。郡治沮阳。(2)秦置:战国时燕置,秦、汉因之。初辖境较大,汉时缩小。全祖望曰:楚汉之际属燕国,高帝六年属汉,仍属燕国;景帝后以边郡收。(3)县十五:《周勃传》定上谷十二县,可知秦领县十二。《说文》上谷有县,今《志》无。(4)沮阳:故城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5)泉上:故城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北。(6)潘:故城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南。(7)军都: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南。(8)温:“漯”之讹。漯余水:今沙河。(10)居庸:故城在今北京市延庆县。(10)雊瞀(gòumào):故城在今河北蔚县东北。(11)夷舆:故城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12)宁:故城在今河北万全县。(13)昌平: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北。(14)广宁:故城在今河北张家口市。(15)涿鹿:故城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16)且居:故城在今河北怀来县西,故茹县东,(17)茹(县):故城在河北宣比县东南。(18)女祁:故城在今河北赤城县南。 (19)下落:故城即今河北涿鹿县治。

渔阳郡(1),秦置(2)。莽曰通路。属幽州。户六万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万四千一百一十六。县十二:渔阳(3),沽水出塞外(4),东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铁官。莽曰得渔。狐奴(5),莽曰举符。路(6),莽曰通路亭。雍奴(7),泉州(8),有盐官。莽曰泉调。平谷(9),安乐(10),厗奚(11),莽曰敦德。犷平(12),莽曰平犷。要阳(13),都尉治。莽曰要术。白檀(14),洫水出北蛮夷(15)。滑盐(16)。莽曰匡德。

(1)渔阳郡:辖境相当今北京市东部,天津市宝坻县,河北省廊坊地区与承德地区西部。郡治渔阳。(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汉因之。(3)渔阳: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4)沽水:今白河、潮白河。(5)狐奴:故城在今北京市顺义县东北。(6)路:故城在今河北廊坊地区回族自治县西北。(7)雍奴: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县东北。(8)泉州: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县南。(9)平谷:故城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郊。(10)安乐:故城在今北京市顺义县西北郊。(11)厗:“虒”之误。虒奚: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古北口。(12)犷平: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古北口内。(13)要阳:故城在今河北滦平县西北。(14)白檀:故城在今河北滦平县北。故要阳东南。(15)洫水:“濡水”之误。今滦河。(16)滑盐:故城在今河北滦平县南约四十里。

 南海郡(1),秦置(2)。秦败,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3)。县六:番禺(4),尉佗都。有盐官。博罗(5),中宿(6),有洭浦官(7)。龙川(8),四会(9),揭阳(10)。莽曰南海亭。

(1)南海郡: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大部(中、东部),及福建省诏安、东山、云霄、漳浦等县。郡治番禹。(2)秦置:秦始皇三十三年置。(3)圃羞官:主管园圃备作佳肴的蔬菜之官。(4)番(pān)禹:故城在今广东广州市。(5)博罗:故城即今广东博罗县治。(6)中宿:故城在今广东清远县西北六十里。(7)洭浦官:主管洭浦关(在今英德县西南四十里)之官。(8)龙川:故城在今广东龙川县西约二十里。(9)四会:故城即今广东四会具治。(10)揭阳:故城在今广东揭阳县西北。县因处揭岭之阳而得名。

郁林郡(1),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溪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属交州。户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县十二:布山(2),安广(3),阿林(4),广郁(5),郁水首受夜郎豚水(6),东至四会入海(7),过郡四(8),行四千三十里。中留(9),桂林(10),潭中(11),莽曰中潭。临尘(12),朱涯水入领方(13)。又有斤南水(14)。又有侵离水(15),行七百里。莽曰监尘。定周(16),周水首受无敛(17),东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18),欢水首受牂柯东界(19),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领方(20),斤南水入郁。又有水(21)。都尉治。雍鸡(22)。有关。

(1)郁林郡:辖境相当今广西大部(中:西部),贵州从江、榕江二县,及越南高平地区。郡治布山。(2)布山:故城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十余里。(3)安广:故城在今广西横山县西北。(4)阿林:故城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南约四十里。(5)广郁:在今广西凌云县东。(6)郁水:今右江。(7)四会:故城即今广东四会县治。(8)过郡四:牂柯、郁林、苍梧、南海。(9)中留:故城在今广西武宣县南。(10)桂林:故城在今广西象州县南。(11)潭中:故城在今广西柳州市东南郊。(12)临尘:故城即今广西崇左县治。(13)朱涯水:今水口河。(14)斤南水:今左江。“南”,或作“员”。(15)侵离水:今明江。(16)定周:故城即今广西宣山县治。(17)周水:今龙江。无敛:即毋敛,牂柯郡之县名,故城在今贵州独山县北。(18)增食:在今广西隆安县东。(19)欢水:今黑水河。(20)领方:故城在今广西宾阳县西南郊。(21)水:今清水江。(22)雍鸡:在今广西龙州县。

苍梧郡(1),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离水关。(2)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县十:广信(3),莽曰广信亭。谢沐(4),有关(5),高要(6),有盐官。封阳(7),临贺(8),莽曰大贺。端溪(9),冯乘(10),富川(11),荔蒲(12),有荔平关。猛陵。(13)龙山(14),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15)。莽曰猛陆。

(1)苍梧郡:辖境约当今广东肇庆地区、广西梧州地区,及湖南江华、江永等县。郡治广信。(2)离水关:在今广西苍梧县。(3)广信:故城在今广西梧州市。(4)谢沐:故城在今湖南江永县西南。(5)关:谢沐关。在故谢沐城西南。(6)高要:故城在今广东肇庆市。(7)封阳:故城在今广西梧州市东北信都镇附近。(8)临贺:故城在今广西贺县东南。(9)端溪:放城即今广东德庆县治。(10)冯乘:故城在今湖南江华县西南。(11)富川:故城即今广西钟山县治。(12)荔蒲:故城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南十余里。(13)猛陵:故城在今广西藤县东北南安镇北。(14)龙山:在今广西金秀县南。 (15)布山:郁林郡之县名。故城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

交趾郡(1),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九万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县十:羸(2),有羞官(3)。安定(4),苟屚(5),麋泠(6),都尉治。曲(7),北带(8),稽徐(9),西于(10),龙编(11),朱(12)。

(1)交趾郡: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郡治羸戢。(2)羸: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郊。(3)羞官:主管佳肴美味之官。(4)安定:故城即今越南兴安城。(5)苟屚: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约五十里。“屚”,与:漏”同。(6)麋泠: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五十余里,在故苟屚城北。(7)曲易:故城即今越南海阳城。(8)北带:在今越南河内市东,故曲易城西北。(9)稽徐: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南,今兴安北。(10)西于: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故羸戢城西北。(11)龙编: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北江镇附近。(12)朱(yuān):故城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南,红河西。

合浦郡(1),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2),高凉(3),合浦(4),有关。莽曰桓亭。临允(5),牢水北入高要入郁(6),过郡三(7),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卢(8)。都尉治。

(1)合浦郡:辖境约当今广西钦州地区及玉林地区一部分,广东湛江地区及新兴、恩平等县。郡治合浦。(2)徐闻:故城在广东徐闻县南十余里。(3)高凉:故城在今广东阳春县东南约四十里。(4)合浦:故城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约百里。(5)临允:故城在今广东新兴县南约五十里。(6)牢水:今新兴江。高要:故城在今广东肇庆市。(7)过郡三:过合浦、苍梧。“三”当作“二”。(8)朱卢:地点无考。

九真郡(1),武帝元鼎六年开。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户三万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万六千一十三。有界关。县七:胥浦(2),莽曰欢成。居风(3),都庞(4),余发(5),咸欢(6),无切(7),都尉治。无编(8)。莽曰九真亭。

(1)九真郡:辖境在今越南中部。郡治胥浦。(2)胥浦:故城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十余里。(3)居风:在故胥浦城北约十里。(4)都庞:在今越南宁平西南。(5)余发:在今越南宁平东南。(6)咸欢:故城在今越南演州西。(7)无切:当作“无功”。在今越南宁平境。(8)无编:故城在今越南靖嘉境。

日南郡(1),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属交州。户万五千四百六十,口六万九千四百八十五。县五:朱吾(2),比景(3),卢容(4),西卷(5),水入海,有竹,可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6)。

(1)日南郡:辖境在今越南中南部。郡治西卷。(2)朱吾: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南约三十里。(3)比景: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西北约六十里。(4)卢容:故城即今越南顺化城。(5)西卷:故城在今越南广治西北十余里。(6)象林:故城在今越南会安南三十余里。

 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1),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2)。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亡(无)马与虎,民有五畜(3),山多麈麈(4)。兵则矛、盾、刀(5),木gōng弩(),竹矢、或骨为链。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数岁一反。元帝时,遂罢弃之。

(1)大州:今海南岛。(2)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穿衣从头上套下去,如今套衫的穿法。(3)五畜:牛、羊、猪、鸡、犬。(4)麈(zhū):兽名。鹿属。角类鹿,蹄类牛,尾类驴,颈背类骆驼,故俗谓四不像。麠(jīng):兽名。大鹿。(5)兵:武器。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1);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2);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湛离国(3);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4)。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5),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6),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廪)食为耦(偶)(7),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8)。又苦逢风波溺死,不(否)者数年来还(9)。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10);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11),汉之译使自此还矣(12)。

(1)都元国:地点无考。(2)邑卢没国:古国名。古地或以为在今缅甸勃固附近。(3)谌离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4)夫甘都卢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5)黄支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附近,或以为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亚齐附近。(6)璧流离:宝石名。流离,即琉璃。(7)廪:给也。为耦(偶):为同伴。(8)剽:抢劫。(9)否者:否则。(10) 皮宗:古地名。故址有数说:(1)在今新加坡西面的皮散岛;(2)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部宽但河口的皮散岛;(3)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4)在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帕克强河口。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要地。(11)已程不国:古国名。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南部;或以为在今斯里兰卡。(12)译使:翻译使者。

士燮所处的时代,正值汉末三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军阀混战,身处偏远地区的士燮家族已经是权倾岭南,地位显赫无比。正如《三国志·士燮传》描述的那样:“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

意思是说士燮兄弟都担任各郡郡守,掌控着交州政务,威望至高无上。出入时礼仪威严显赫,乐队笳笙箫管吹奏,出行大队车辆人马将道路都占满了,胡人焚香敬拜。他们的妻妾都乘坐有帷幔的小车,随从士兵都在后面跟随,尊贵异常,当地土著毕恭毕敬臣服,就连之前的南越王尉他(即赵佗)也比不上他们。岭南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这么大的地方,可谓雄踞一方,称王称霸资本雄厚。

但士燮没有政治野心,不效仿赵佗自立为王,而是尽心竭力保持好岭南的稳定,维护了汉朝疆土的完整。三国时候,孙权与刘表争夺岭南统治权,他实力雄厚也没有裂土自封。谁当皇帝谁称霸,他都表示臣服,岁贡年年不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被曹操控制实为傀儡,去京都的道路隔绝不通,士燮依旧坚持进贡,孙权击败曹操后南下,派步骘任交州刺史,士燮率几个兄弟甘愿接受其节制。为了取得孙权的信任,他还送儿子士廞去做人质,表示忠心不二。

不仅如此,士燮还劝导益州的豪族雍闿等人,让他们依附孙权,雍闿也真的反了蜀国,杀蜀所署太守正昂,还抓了新任太守张裔送去东吴,作为与孙权的见面礼。孙权大加赞赏士燮,升士燮为卫将军,封为龙编侯,士壹升为偏将军,封为都乡侯。

孙权影视形象

正是士燮的宽仁识大体,汉交趾郡没有战乱,保持了社会稳定,经济上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原战乱很多中原及内地人士纷纷南下移居交趾,人口大幅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士燮将从中原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交给当地土著人,摒弃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向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学习。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也高了,良性循环带动各个方面一派繁荣。在天下大乱的那个时期,交趾郡在士燮的治理下,居民安居乐业,文化领域也出现很大的进步。

文化教育上贡献良多

士燮不仅很有政治头脑,在学术上也很有见地, 士燮学问渊博,专攻《春秋左氏传》。士燮年少时师事颖川刘子奇,喜欢学术钻研曾注(春秋经》十一卷,有人向他请教左传中的疑难,他都有很好的解读。士燮其他著作还有《公羊传注》、《谷梁传注》,可惜现在全部遗失了。

士燮研究学问不像一些人读死书,而是学以致用,懂得变通,经常能从书中悟出治理国家的道理。当交趾太守达40年,积极兴办学校,传播儒学,并亲自讲解汉字,讲解经书。

士燮性格宽厚有器度,礼贤下士,对学术文化亲力亲为,使得很多中原学者纷纷避难投靠。大批文人学士聚集交州,离不开士燮为他们创建的这片文化沃土。当时知名的文人有袁忠、许靖、袁徽、刘熙、许慈、薛综、程秉等。这些名士受士燮感召,在交州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为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儒学在交州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儒学在交州兴盛一时。

吴黄武五年(226年),统治交州四十年的士燮病逝,无疾而终,享年90岁。士燮一生宽厚待人,谦虚谨慎,士燮及其家族开发岭南的功绩彪炳千古。

家族威势如红楼一梦

不过家大业大招人忌,有个人早就想拔掉士燮家族这颗参天大树了,这个人就是三国吴主孙权。

曹操曾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对孙权的能力极为赞赏。孙权一代雄主,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士燮在时,孙权还顾忌士燮的威望,倚仗他来统治交趾,但同时也对士燮家族在交州根深蒂固的势力深为忌惮,存有很大的戒心。前面有赵佗割据称王的例子摆着,孙权不会不考虑这些,当士燮死后,孙权迫不及待的要解决士燮家族了。

公元226年,吴将吕岱上表请求将交州一分为二,设置交、广两州,说是交州面积广大,分为两州便于管理,实际是要削弱士燮家族,苍梧是士燮老家、他在交趾当太守40年,势力根深蒂固。而苍梧、交趾是交州的重地。由广州统领南海、郁林、苍梧、高凉四郡,原交州的北部和东部包括苍梧郡划归广州,交州统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这样就将士燮家族影响力大大弱化了,更为干脆彻底的是孙权任命吕岱为广州刺史,将军戴良为交州刺史,只给士燮的儿子士徽一个安远将军的头衔,调去南边九真当太守,准备将士燮家族边缘化。

这下士燮家族受不了了,尤其是士燮的儿子士徽,不甘心祖辈的基业到他手里沦落。于是士徽与孙权决裂,拒不离开交趾,阻止孙权任命的戴良等入境。对于士徽的举动,其内部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原士燮属下桓邻建议先迎接戴良进来再做计议,不料惹怒士徽竟将桓邻打死。桓邻兄桓治为桓邻讨公道,率兵攻打士徽。这下可热闹了,外部危机还没解决,自己人倒先打起来了,士徽则闭城坚守,桓治攻了数月也没攻下了,两家找了台阶相约和亲,才各自退兵。

士徽抗拒孙权,让孙权也找到了一个彻底根除士燮家族的合理理由。孙权命吕岱率3000兵马讨伐士徽,吕岱是吴国名将,曾先后平定吕合、秦狼、吴砀、袁龙叛乱,吕岱认为必须采取迅速突击的方法来解决士徽,如果与之相持日久,将令士燮家族坚定守城的信心,加之士燮家族的影响力,如再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合,那将很难拿下。

吕岱先从士燮家族寻找突破口,士壹的儿子士匡,是吕岱的旧交。吕岱先是写信给士徽,告诉他抵抗是徒劳的,交趾一郡之地怎可与强大的吴国相抗衡,大道理自然说了一堆,然后又让士匡去劝降,告诉士徽只要放弃抵抗,可免一死。得到士匡转达的消息后,士徽于是和干、颂等兄弟六人肉袒负荆请罪,迎接吕岱大军。

吕岱见后安慰一番,让他们穿衣服回城。看到这里我们都会认为事情有了转机,真的没什么事了。然而到了次日,吕岱升帐,传士徽兄弟依次进帐,宣读孙权的诏书,历数士徽的罪过,左右武士将士徽、士祗、士干、士颂等人反绑双手押出斩首,并将士徽首级传送京城。

对于吕岱的做法,确实是不怎么地道,人家都投降了,还要斩尽杀绝。不过站在孙权和吕岱的角度来看他们就是要彻底根除士燮家族的,留着终是大患。

看到投降了的士徽居然也是这样的下场,士燮的从属料到自己的处境不会好过士徽,干脆拼了,于是前一阵子还和士徽打得不可开交的桓治,联合士徽的大将甘醴抗击吕岱,但最终也被吕岱击败。士䵋曾经在九真当太守,听闻士燮家族被屠戮后,当地人也开始反抗孙权,吕岱又将其镇压下去。

士徽死的憋屈,士家其余的人的结局也很悲惨,士燮的兄弟士壹、士䵋、还有侄子士匡等,因没有参与反抗,被孙权免罪。又过了几年,孙权对他们也不放心,害怕他们依旧在交州有影响力,找借口将士壹、士䵋诛杀,士匡被贬为庶人,后来史书再无记载。而当年士燮送到孙权身边当人质的儿子士廞,最后病死,没有被杀死算是结果最好的一个。

士燮家族被灭后,岭南再也不会有人像当年赵佗那样割据称王了,孙权心中的疙瘩完全消除了,,他又恢复了交州的建制。士徽的反抗固然加速了士燮家族的灭亡,不过就算他当年听从桓邻的建议,迎接戴良入境,最好结局也最多延迟士燮家族衰败的时间,因孙权早就想根除士燮家族,不然他怎么能睡得好觉。而如果士徽顽强抗争到底,最终也是壮烈而死,就算他完全拥有交州之地,实力上也远不及孙权,何况孙权手下猛将强兵众多。孙权要面对魏国蜀国这等强国,绝不会让后院出事,士徽抗拒自立称王拥兵自重,孙权也会坚决彻底地将其消灭。

自古以来,树大招风风撼树,士燮家族又遭遇了强人孙权,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士燮及其家族对于岭南的开发,做出的贡献仍然留名青史。士燮本人一贯坚持大一统的思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不裂土自封,保持了交州的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值得我们后人尊敬!

以上就是关于最近迷上了三国,对其历史很有兴趣。想了解下,当时九个州那几个郡,各个郡又有那几个县。 感激不尽全部的内容,包括:最近迷上了三国,对其历史很有兴趣。想了解下,当时九个州那几个郡,各个郡又有那几个县。 感激不尽、姓黎的郡是什么、三国时期的九州和各个郡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25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