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

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第1张

一、奴隶社会

1、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2、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 (今山西临汾) 唐帝尧

3、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济) 虞帝舜

4、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5、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6、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7、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 约前1300年-约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阳)商王汤 商(殷)王盘庚

8、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1)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2)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①——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②——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

9、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10、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11、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12、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13、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14、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15、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16、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1)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2)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3)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17、晋朝:265年-420年

(1)西晋:265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

(2)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18、十六国:304年-420年

19、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20、南北朝:386年-589年

(1)南朝:420年-589年

①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②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③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④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2)北朝:386年-589年

①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②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③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④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北齐文宣帝高洋

⑤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21、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22、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23、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武周武后武则天

24、五代:907年-960年

(1)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梁太祖朱温

(2)后唐:923年-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

(3)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4)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5)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25、十国:907年-979年

26、辽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27、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太祖赵匡胤

(2)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赵构

(3)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4)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5)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28、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29、明朝: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1)后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辽宁沈阳) 后金(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大顺:1644年-1644年京师 (今北京市) 闯王李自成

30、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31、中华帝国: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宪帝袁世凯

32、伪满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长春)康德帝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皇朝更替顺序背诵: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中国历史朝代

从西汉至清朝,先后有12个皇帝19次来曲阜祭祀孔子。其他皇帝都来过1次,唯乾隆皇帝1人就来过8次。乾隆皇帝特别尊孔,一生又喜欢游山玩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特别钟爱的女儿又嫁给了72代衍圣公孔宪培。这样,祭孔加看闺女,可以公私兼顾。因此,他凡南巡或东巡,都必定到曲阜来。乾隆皇帝与孔府有着特殊的关系,双方配合十分默契。衍圣公孔昭焕为此专门在古泮池旁建了豪华的行宫,招待极为周到。乾隆皇帝每次来曲阜也都特别恩赐。因此,可以说乾隆年间是孔府的黄金时期。

用来形容车马来往不断,非常热闹。

车水马龙

读音:[ chē shuǐ mǎ lóng ]

出处:南唐·李煜《望江南》词:“车如流水马似龙。”

白话译文:车多的像流水,马好像龙一样精神。

汉字笔画:

近义词:熙熙攘攘

读音:[ xī xī rǎng rǎng ]

释义:也说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话译文: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指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喧闹。

因为曹髦身为皇帝,有心大干一番,却无奈只是个傀儡,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堂堂帝王却带着一群太监宫女与自己的禁卫军交战,最终死于无名小卒之手。

曹髦,字彦士,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人,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曹髦是曹魏第四任皇帝,也是曹魏唯一死于战场的一位皇帝,只不过他的战场连皇城都没出去,对手还是皇家御林军。曹髦用自己的生命给证明了曹操后代还留存着一丝热血男儿的血性。

曹髦未登帝位前,被封为高贵乡公。曹髦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智慧,被称为有魏文帝曹丕的风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实际已经成为了司马氏的天下,曹氏宗亲,包括曹髦都被软禁在了邺城。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拥立年仅十三岁的曹髦为新任国君,曹髦这个皇帝,可以说是司马氏一手扶植的,司马师估计当时也是想着这个才十几岁的孩子,不过是个随意摆弄的傀儡而已。

别看曹髦年纪小,脑子却非常聪明,而且非常谨慎,在正式登上帝位之前,表现得非常谦虚,不肯僭越一步,百官见曹髦如此有礼,都很高兴。等正式登上帝位后,曹髦又传圣旨,先是对文武百官进行了一番夸奖,然后又说明了自己愿与众臣共建美好未来的愿望;同时,曹髦又下令削减宫廷开支,有着要在帝位上大干一场的态势。

曹髦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心知肚明,也知道自己的皇位其实并不安稳,于是曹髦一方面继续重用司马兄弟,另一方面又想着可以有朝一日独掌朝政。正元二年,司马师亲自出征征讨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的叛乱,虽然成功镇压,但司马师也病死在了许昌。曹髦见有如此机会,立刻下令让司马昭留守许昌不要回洛阳,这样自己就可以给朝廷“换血”了。然而司马昭也不是傻子,当然看出曹髦的小心思,于是根本没理会曹髦的命令,而是率领大军星夜兼程回到了洛阳,曹髦无奈,但也没办法,夺权失败,大权继续掌握在了司马氏的手里。

曹髦见曹氏的势力越来越衰弱,心中很是悲凉,同时又非常气愤,自己堂堂曹操后代,竟然要任人摆布,这绝非曹氏的作风,于是年仅十九岁的曹髦亲自上阵,仅带着自己手下的几个文官和一群太监宫女就杀向了司马昭的府邸。不过,曹髦的身边早就已经全是司马昭的人了,曹髦连宫门都没出去,就被本该效忠自己的御林军给挡住了,最终曹髦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济,刺死于龙辇之下。

曹髦虽有心重振曹氏雄风,却无奈天时已逝,最终只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了。

以上就是关于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华五千年历史朝代、多少个皇帝到过曲阜、车水马龙的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05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