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诗

杨家将小说2023-05-03  25

《归园田居·其一》

东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而当时的官场风气极为腐败,谄上骄下,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的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这首诗便作于此时。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当时的陆游遭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从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被罢官归里。这首诗就作于诗人被罢官司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之时。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曾多次隐居山林,公元727年-737年,他在安陆(今湖北境内)居住十年,隐居在碧山桃花岩。这首诗便作于此时,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的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

《鹧鸪天·博山寺作》

南宋·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是一首宣泄厌弃官场、决意归隐的词章。不论在抗金战场,还是在文苑词坛,辛弃疾都如虎挪狮拏,但这样一位高才,却长期被旁置闲居,报国无门。词人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

《山居即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这是诗人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这首诗虽然写出了诗人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落寞之情。而这样的心态,也更促使诗人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北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年的夏末秋初,当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有三年,仕途的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从词中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对词人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的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而诗人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不想与贪官同流合污,所以毅然决定归隐田园,每天过着清闲的平民生活。对于他隐居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隐居这件事,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1、积极态度:他为了不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于是归隐田园。不追求荣华富贵的生活,淡泊名利,反而钟情于平淡的生活。

2、消极态度:他不敢单独于官场上的贪官对抗,不敢指出官场的黑暗,只是对这些不好的东西视而不见。他选择了逃避,选择远离官场,到民间过平淡的生活,不想与贪官公然对抗,为百姓谋取福利。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这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诗作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落早晨我下地锄草松土,晚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狭窄道路长满了草木,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衫,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我那心愿还在,乐趣长存就足够了

含义:此诗看上是描写生活劳作的片段,其实是表达了诗人返璞归真,归隐田园的愿望和乐趣,也批判当时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虚名由此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不为为伍,洁身自好,躬耕田园作者认为劳作生活这是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正所谓人生行乐

个人感受:这首诗作符合陶渊明一贯的潇洒飘逸的个性,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气节这也是我们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对东晋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无奈的抗争,他即不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又无力改变东晋官场的腐败黑暗形势,因此在心灰意冷之下,深受魏晋之风影响的陶渊明,逐渐远离俗世,向往饮酒和纵情山水的自由生活,从而归隐田园。简要要析如下:

一、面对东晋末期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陶渊明立下了济世救国的宏愿。

陶渊明,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如果论出身,陶渊明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被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当过武昌太守,父亲陶敏当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掾属,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祖上都当过官,陶渊明身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在东晋九品中正制取士的制度下,还是占些便宜的。只可惜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少了顶梁柱,家境逐渐没落,日子也渐渐变得清贫起来,自然就享受不到好出身带来的政治福利。

即使面对这种局面,陶渊明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不断提高文学的修养,他有悲天悯人的性格,也有心存报国的伟大志向。除此之外,陶渊明还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喜爱大自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

《陶渊明集笺注》: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二、陶渊明五仕五隐,对政局彻底的绝望。

少年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君主昏聩,国运衰弱,陶渊明心中充满了为国为民的报负。在他二十岁时,便离开家乡,开阔眼界,结交士族,以谋生路,开始了游宦生涯。陶渊明从20岁离家,到41岁归隐田园,共经历了五仕五隐。

第一次出仕,陶渊明已经29岁,在王献之任下当江州祭酒,这是主管一州教育的行政官职,按说是很清贵的,只可惜陶渊明看不惯江州官场的龌龊,又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虽然王献之很看重他,愿以主薄之位相待,可他还是辞官而去。

第二次出仕,是公元398年,陶渊明34岁,他加入了大将桓玄的帐下,做了一名幕僚。桓玄是大司马恒温的儿子,权倾朝野,陶渊明只在他手下干了一年,便因为母亲去世回家丁忧,因此也避开了桓玄篡位被杀之危。此时的陶渊明对权臣、军阀霍乱朝政非常的痛恨,已经萌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

第三次出仕,是公元404年,陶渊明40岁,由于身处乱世,丁忧期满的陶渊明仍对仕途报有幻想,还满怀昂扬的进取之心和功业之志。这一年,他出任了镇军将刘裕的参军,说实话,陶渊明这一步棋走的是非常对的,刘裕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打败了谋权篡位的桓玄,又平内服外,代晋自立,建立“刘宋”,被史学家誉为“定乱代兴之君”和“南朝第一帝”。

第四次出仕,是公元405年,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刘敬宣的参军。这时的陶渊明心情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他即想在仕途中一展抱负,又对山水田园无限眷念,左右矛盾的陶渊明没干多久,又辞职回乡了。

第五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8月,任彭泽县令。这一次陶渊明不矛盾了,他有明确的目标,就是为了挣县令这份俸禄,因为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老婆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作为一家之主的陶渊明实在是没了办法,不得不出仕。可这一次,陶渊明干的时间更短,到任八十一天的时候,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位督邮粗俗而傲慢,要陶渊明去拜见,陶渊明不肯趋炎附势,又忍受不了这种假号施令之人,于是长叹一声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脱去官服,封好官印,辞官回乡去了。

这一次辞官,陶渊明就彻底死了出仕之心,从此开始了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对东晋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无奈的抗争,他即不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又无力改变东晋官场的腐败黑暗形势,因此在心灰意冷之下,深受魏晋之风影响的陶渊明,逐渐远离俗世,向往饮酒和纵情山水的自由生活,从而归隐田园。简要要析如下:

一、面对东晋末期腐败黑暗的政治环境,陶渊明立下了济世救国的宏愿。

陶渊明,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如果论出身,陶渊明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被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当过武昌太守,父亲陶敏当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掾属,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祖上都当过官,陶渊明身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在东晋九品中正制取士的制度下,还是占些便宜的。只可惜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少了顶梁柱,家境逐渐没落,日子也渐渐变得清贫起来,自然就享受不到好出身带来的政治福利。

即使面对这种局面,陶渊明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不断提高文学的修养,他有悲天悯人的性格,也有心存报国的伟大志向。除此之外,陶渊明还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喜爱大自然,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

《陶渊明集笺注》: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二、陶渊明五仕五隐,对政局彻底的绝望。

少年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君主昏聩,国运衰弱,陶渊明心中充满了为国为民的报负。在他二十岁时,便离开家乡,开阔眼界,结交士族,以谋生路,开始了游宦生涯。陶渊明从20岁离家,到41岁归隐田园,共经历了五仕五隐。

第一次出仕,陶渊明已经29岁,在王献之任下当江州祭酒,这是主管一州教育的行政官职,按说是很清贵的,只可惜陶渊明看不惯江州官场的龌龊,又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虽然王献之很看重他,愿以主薄之位相待,可他还是辞官而去。

第二次出仕,是公元398年,陶渊明34岁,他加入了大将桓玄的帐下,做了一名幕僚。桓玄是大司马恒温的儿子,权倾朝野,陶渊明只在他手下干了一年,便因为母亲去世回家丁忧,因此也避开了桓玄篡位被杀之危。此时的陶渊明对权臣、军阀霍乱朝政非常的痛恨,已经萌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

第三次出仕,是公元404年,陶渊明40岁,由于身处乱世,丁忧期满的陶渊明仍对仕途报有幻想,还满怀昂扬的进取之心和功业之志。这一年,他出任了镇军将刘裕的参军,说实话,陶渊明这一步棋走的是非常对的,刘裕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打败了谋权篡位的桓玄,又平内服外,代晋自立,建立“刘宋”,被史学家誉为“定乱代兴之君”和“南朝第一帝”。

第四次出仕,是公元405年,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刘敬宣的参军。这时的陶渊明心情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他即想在仕途中一展抱负,又对山水田园无限眷念,左右矛盾的陶渊明没干多久,又辞职回乡了。

第五次出仕,是在公元405年8月,任彭泽县令。这一次陶渊明不矛盾了,他有明确的目标,就是为了挣县令这份俸禄,因为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老婆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作为一家之主的陶渊明实在是没了办法,不得不出仕。可这一次,陶渊明干的时间更短,到任八十一天的时候,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位督邮粗俗而傲慢,要陶渊明去拜见,陶渊明不肯趋炎附势,又忍受不了这种假号施令之人,于是长叹一声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脱去官服,封好官印,辞官回乡去了。

这一次辞官,陶渊明就彻底死了出仕之心,从此开始了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中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有几人不羡慕、向往、陶醉于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近几年,人们对田园“归隐”生活趋之若鹜,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种真正的寄托,更多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回到乡村田园,回归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的心之所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现实生活中戾气的回避。

在凡事必言商,人情看利用价值的现代社会,对金钱的欲望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衡量这件事情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或者带来利益的多寡。亲人朋友之间为了金钱利益翻脸无情的比比皆是,一个人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他人的认可,都是以金钱来衡量。“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最真实,也是最无奈的写照。如此这般,人心浮躁。浮躁的后果就是无尽的焦虑。

我们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回避这种戾气。怎么做呢?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归田园。也许,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并非我们想象的样子,但是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田园:那里风景如画,生活简单,邻里和谐,人心善良。

其次,传统的意识的惯性使然。

中国在几千年来一直是农业社会为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时间并不长。有句俗话讲“往上数五代,谁都是农民”,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的父祖辈们,对农村更是有极其深厚的感情。明朝著名文人唐伯虎有诗《桃花庵歌》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下坐,酒醉还需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最后,一些人对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是对自我的放弃。

现实生活中的诸般压力,着实压的人透不过气来。大部分人选择迎难而上,坚强的生活;也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不负责任的退却,甚至是对自我的放弃。放弃需要理由安慰自己。所谓的“归隐”就是最好的借口。

我们无处归隐,心安即是田园。相信我们所有人,都会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盛世锦园,过上向往的生活。我们无处归隐,心安,既是田园。

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不想与贪官同流合污,所以毅然决定归隐田园,每天过着清闲的平民生活。对于他隐居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隐居这件事,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1、积极态度:他为了不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于是归隐田园。不追求荣华富贵的生活,淡泊名利,反而钟情于平淡的生活。

2、消极态度:他不敢单独于官场上的贪官对抗,不敢指出官场的黑暗,只是对这些不好的东西视而不见。他选择了逃避,选择远离官场,到民间过平淡的生活,不想与贪官公然对抗,为百姓谋取福利。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1 明君就出来当官 昏君就归隐田园 古文是那句话来着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宋书·陶潜传》

贤者身处于这个世界,如果天下政治不清明,社会动荡,就选择归隐;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参与政事。

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其辞曰:(……归去来兮辞内容)

2 田园归隐的诗词有哪些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些诗,陶渊明写的最多,然后是王维的!

以上就是关于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诗全部的内容,包括: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诗、陶渊明为什么选择归隐田园这条路、归隐田园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99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