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的主要作品有哪些,第1张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他的这种对后世影响很大“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其主要代表作有:

(1)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3)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4)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6)丧乱帖:《丧乱范环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7)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草书《追寻帖》赏析

王羲之书。榻本。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行书。

《右军书记》著录此帖全文。在王羲之尺牍中,字数逾百,所陈事状、心绪如此详备,属少见之例。第七行“哭”字,有作“失”字者,《快雪堂帖》则刻为“尖”字,第十行“酸塞”之“酸”字,有释为“毁”字。

王羲之于帖中流露出“垂尽之年”的浓重伤感,“吾昨频哀感” 、“哭之”、“酸塞”等语均能显现出这种心态。其中谈到:早上起床後又服食行散,感到更加顿乏。可知王羲之晚年身体衰弱,但仍然保持服食的习惯。服食后须往户外行走散发,然体力难支,故更加顿乏,无益于身体。长期如此恶性循环,对身体自然是一种摧残。王羲之执迷于服食,毁及身体,造就是他个人的悲剧。若无此习,其年寿何止五十九岁。

帖首言“追寻伤悼”,清王澍认为是羲之因长子玄之夭折而发。米芾认为此帖乃献之代笔,黄伯思则认为其字势圆紧,非出自献之笔下。笔者以为,帖中“顿”字的写法殊不类王羲之通常的笔顺习惯。

《大观帖》、《快雪堂帖》亦收刻此帖。

释文 追寻伤悼,但有痛心,当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频哀感,便欲不自胜举。旦复服散行之,益顿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诲。然吾老矣,馀愿未尽,惟在子辈耳。一旦哭之,垂尽之年,将无复理,此当何益。冀小却,渐消散耳。省卿书,但有酸塞。足下念故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顿首。

王羲之的主要作品:《快雪时晴帖》《乐毅论》《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

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王羲之书法的贡献: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扩展资料:

王羲之的相关史实:

1、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

2、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

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3、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说到王羲之,人们想到的第一印象自然就是他那“书圣”的身份。王羲之出生在名门世家,而且家中的长辈,像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王虞、王敦都是精通书法的大家。虽然父亲早逝,王羲之被寄养在王导家中,但是他还是拥有优越的生活以及优异的学习环境。少时的王羲之师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来又受到王虞的指导。加之其后来游览名山大川研究前人书法家的作品,令其能够集众家之长开创出一种新的格局。

王羲之雕像

也许有人会说后来有很多书法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难道就不能取代王羲之吗这样就要从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和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来看了。其实中国的汉字发展过程中,是有几次重大的变化的,其中一个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影响都很大的一次就是秦汉之际篆书向隶书的转变。在先秦是篆书系统的天下,是象形的字。而从西汉开始转为象意的隶书,这其中的变动自然是很大的。在隶书系统刚开始的几百年中,虽有钟繇的楷书和张芝的草书,但他们都是比较初级而质朴的阶段,正真意义上的书法艺术觉醒并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到了王羲之那里,才有了质的变化。

王羲之的确师从前人,不过并没有循规蹈矩只是一味的模仿前人。在吸收了众家的长处后,自行消化。王羲之书法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完全是自然而为的。他的书法正好符合中国人的对于美的审视理想,字体姿态丰富而不张扬,冲和雅致,刚柔相济,体态丰盈又不失法度。所以世人愿意尊其为“书圣”。

王羲之书六角扇阅读

东晋的王羲之在善于书法的家风的熏陶下,七岁就能书,十二岁就从父亲的枕边窃读习得《笔论》,所以说少时的王羲之就比常人有了非凡的书法功底。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卫烁卫夫人。在习成书法后,王羲之并没有满足,而是遍访名山大川古迹,观摩当地的石刻,从而博采众长,汇聚成属于自己的一家书法风格。

王羲之题扇处

自然而然的,王羲之的书法在东晋迅速传开了,人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得到他的真迹。据说有一天,王羲之在会稽山下的城中悠闲散步,路过一座小桥时看到一个老婆婆手里拎着一篮子六角形状的竹扇在那边辛苦的叫卖。不过篮子中的扇子颇为简陋,并没有什么其他能够点缀的事物,所以途径的路人没有对它们产生丝毫的兴趣。眼看着忙活大半天又是没有收获,老婆婆明显很是焦急。王羲之看着不忍,就上前对她说:“你这扇子没有书画,当然卖不出去,我来帮你题上一些字,怎样”不认识王羲之的老婆婆瞧这年轻人热情,就开心地答应了。

接过扇子的王羲之,手提毛笔在一把把扇子上龙飞凤舞地书上五个大字。不过老婆婆不懂书法,觉得他写他潦草了,就埋怨起来,王羲之笑着说:“只要你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就行了。”王羲之离开后,老婆婆就按照他说的来,一路叫着。路人一听是王羲之写的字,立刻过来购买扇子,不多久老婆婆篮子中的扇子售罄。

王羲之尺牍高清

在东晋因为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盛行开始一直到清代中叶,帖学一直在书法史上占着领导地位。碑文虽然可以强其骨,但是不能养其气。灵动的气息和笔锋墨色的变化笔意的情趣以及微妙的技巧在各个名家的墨迹中都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碑文一般都是以小篆、隶书和楷书为主,这样看起来比较的庄重,而帖则是以行书草书为主,用来写意。

王羲之塑像

帖学有包括尺牍、稿书、手卷和诗笺等形制。尺牍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在看我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

现流传下来的《十七帖》、《兰亭序》等作品来看,几乎都是一些尺牍、手札等,虽说是艺术上的佳品,可遗憾的是王羲之的作品的真迹至今没有一字流传,虽说都是唐人古人摹本,但是都是弥足珍贵。《孔侍中帖》就是对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这个帖的字笔画丰腴雍容。

世人评价说“中和之美,多力丰筋”都在《孔侍中帖》中一一展现了。此帖被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丧乱帖》也是唐朝人摹王羲之的尺牍的,是行草书。丧乱帖的笔法比较精妙,字的形势如斜而反正,笔意形断而意连。是王羲之创造的最新的体式的典型作品。书写的时候先行书后草书,可以得知王羲之的感情从开始的压抑变至激越。有人评价说《丧乱帖》是一篇优秀的杂文,字势雄健,却又兼备惨淡之美。此帖被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内。

解析王羲之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是世人公认的“书圣”,他所写下的书法作品每一件都是被后人视作能够传世的佳作。王羲之还建在的时候,当时的人就是趋之若鹜一般的想要得到他的真迹。所以王羲之随意帮老婆婆那些卖不出去的六角扇写上几个字,扇子立刻被路人争相购买。当时会稽山上的老道人为了托王羲之抄写一遍《黄庭经》,还刻意投其所好精心饲养了良种的鹅,从而能以之为筹码令王羲之手抄经书一份。

雨后帖

王羲之几十年刻苦练习书法,所以他当时写下的作品自然是繁多的。然而实在因为王羲之所在的东晋距今已经超过了数千年,所以并没有流传下来的真迹,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拓本和临摹的作品。但是就算是唐朝临摹的范本,其价值依旧不菲。

世人知晓的王羲之的作品,有草书《十七帖》、《初月帖》、《龙保帖》等。行书作品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平安帖》、《何如帖》、《寒切帖》、《二谢帖》、《雨后帖》、《秋月帖》、《都月帖》等。楷书作品有《黄庭经》、《曹娥贴》、《佛遗教经》等。

在王羲之的众多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名声最大的当然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不过此序在王家人手中当作传家宝被保管近两百年后,几经流失,最后被唐太宗李世民获得。推崇王羲之书法的李世民甚是喜欢《兰亭集序》,所以命人用当时最为精巧的双钩法临摹了十本。唐太宗驾崩后,《兰亭集序》真迹随其一起埋在了昭陵。

王羲之行楷书法欣赏

王羲之被认为“书圣”并不无道理,他的行书作品《兰亭序》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是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

王羲之画像

《兰亭序》整篇文章有二十八行,共有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非常的完美。《兰亭序》是王羲之为他们一次在兰亭举行“修禊”典礼的时候,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即兴写诗汇成诗集后所做的诗集的序言,由于当时的王羲之信奉老庄思想,而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也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所以此序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世人还评论说“王羲之的字体,脱胎于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他字的雄秀之气,来源于自然,所以古往今来大家都学他的字,把他当做老师”。

说完了行书,我们再来谈谈王羲之的楷书,《姨母帖》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之一,虽然帖中的文字属于行楷书体,但是在其书法之中还留有一丝隶书的遗意。整篇文字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整体风格厚实凝重。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深厚,在突闻姨母的噩耗后,王羲之的心情十分悲痛,连正常的食物也不能处理了。这《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应当属于“过度型”的书体,那时的王羲之的书法正在慢慢发生改变,对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王羲之心经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的《心经》是收自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这碑是直接从唐代所存的王羲之真迹中摹出的,所以保存了书的原貌,就因为这样被历代的书法家认作是临摹的模范。

王羲之心经节选

《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里的一部语言简练,内蕴丰富,博大精深,是佛教极其重要的经典。据说这是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所有的佛教佛经中被翻译次数最多的佛经,被翻译的文种也很是最丰富,而且亦是常常被人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有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不过现在是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的译本最是流行。

这本经书的主要意思是通过利用“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从而使自己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般若经》的内涵一般是以空性为主,通过对空性的了解了断烦恼障碍使自己得到小乘的涅槃,之后加上福德的圆满,达到斩断知障获得大乘的涅槃,成就无上的菩提果位。

现日本法隆寺贝叶是在目前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梵文版的《心经》,现在原本被收藏于东京博物馆。据传说这原本是迦叶尊者亲手书写的,再后来被菩提达摩将此本传给他的徒弟慧思法师,之后由小野妹子传入日本。

以上就是关于王羲之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王羲之的主要作品有哪些、王羲之草书《追寻帖》赏析,魏晋风流一览无余、王羲之的主要书法作品及其在书法中的贡献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91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