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后期剪辑吗

“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后期剪辑吗,第1张

开宗明义,“一镜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几乎不用剪辑,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规则,没有切换,没有正反打,一个镜头从头到尾,完整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注意,仅仅是“看上去”不经过后期剪辑,其实很多所谓“一镜到底”的影片是长镜头和蒙太奇的结合。但它们往往运用各种后期技术使剪辑点不易察觉,形成一种天衣无缝的观赏效果。简单地说,名副其实的“一镜到底”=整部**是一个不经过后期剪辑的单一长镜头;伪“一镜到底”=多个长镜头+后期剪辑/特效。

     **史上,“一镜到底”的极致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拍摄的《帝国大厦》。1964年,他将摄影机对着帝国大厦毫不变换机位、景别地拍了485分钟。如果不考虑当时胶片长度等技术性限制,这部影片达成了“单镜头+固定机位+固定景别”的三位一体,以对蒙太奇剪辑艺术的解构表达着颠覆传统的前卫思考。

    最早呈现出“一镜到底”意识的剧情片,当属**顽童希区柯克在1948年拍摄的《夺命索》。同样限于胶片长度(当时一卷35毫米长度的**底片只能录约10分钟),用单一长镜头拍摄**的愿望在当时无法实现。《夺命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而是由十几个长镜头经后期剪辑拼接而成。摄影时,一旦前一卷胶卷用完,就将摄影机停机,镜头对准某位演员(或者沙发、墙角)的背影,再换上新的胶卷。这使得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谋杀故事通顺连贯、一气呵成,悬念大师将观众牢牢锁定在惊心动魄的剧情走向中。

     《鸟人》的摄影指导由奥斯卡最佳摄影(《地心引力》《鸟人》《荒野猎人》)得主艾曼努尔•卢贝兹基担纲,所谓的“一镜到底”也是由大量长镜头加以剪辑和特效拼接而成,片中最长的实拍镜头只有7分多钟。长镜头拍摄的难易度与摄影机的灵活度息息相关。希区柯克拍摄《夺命索》时值彩色**早期,摄影机非常庞大,为了迁就摄影机的行动,镜头外的道具摆设不停的被搬移。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机越来越灵活,运动幅度与轨迹也更为自在。《鸟人》中用到两台阿莱的摄影机:一台是卢贝兹基操作的Alexa M,配备4:3的影像传感器, 感亮度1250 ASA,这台小巧的摄影机主要用来手持拍摄,可以进入演员之间的核心地带 ;另一台是斯坦尼康摄影操作员使用的Alexa XT,用于较为客观、远一点的镜头。

     为了呈现出“一镜到底”的完美面貌,《鸟人》在后期制作上下了大力气。如何将长镜头缝合为“one-shot”是后期面对的首要难题。负责缝合镜头的Technicolor公司先把剪辑阶段已经做得很像的“单一连续长镜头”缝得更好,又针对DI(digital Intermediate,即数码中间片,**制作中的重要一环)的需求创造“DI切点”,并将这些“DI 切点”也缝了起来。缝合之外,喜剧**的节奏感也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一镜到底”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容易造成节奏的拖沓。在本片中,当某场戏吸引力不足,或者节奏偏离了设计,剪辑师就通过加速和放慢镜头节奏调整影片韵律

     此外,后期还要将化妆间镜子里的工作人员一个个“挖掉”,最具代表性的是娜奥米·沃茨和安德丽亚·瑞斯波罗在剧院后台充满百合色彩的互相安慰桥段,所有工作人员都暴露在镜中。视觉特效师Ivy Agregan在接受采访时说:“要把工作人员挖出来,接着用摄影测量法(photogrammetry)把元素摆回去。这需要做很多的动态素描,而且工作量很繁重。”可见,我们看到行云流水的“一镜到底”实际上是繁复考究的“特效大片”,对拍摄模式与**语言的积极探索需要强大的**工业的支撑。

战争片对于**来说,真是个奇特的类型。

导演们似乎非常喜欢在自己功成但名不就的时候拍一部战争片,让自己最终拿到能证明自己的奖项。科波拉凭借《现代启示录》拿到了金棕榈,库布里克用《全金属外壳》拿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奥斯卡提名,斯皮尔伯格以《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获得了到目前为止的两座奥斯卡奖杯。

本次奥斯卡奖的大热门《1917》,也是导萨姆·门德斯凭借战争片首次斩获奥斯卡奖。获得三大技术奖项的《1917》,也代表了战争片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战争片最能凸显导演们的艺术水准

对于战争片来说,它不仅可以拥有内涵丰富、直面人性的故事,让导演彰显自己思想的深度,还能提供足够的视觉场面来考验导演的镜头和特效的布置,这也许就是导演们纷纷借此凸显水准的原因。

相对于上世纪的几部经典,近年来的战争片对于战争的宏观反思在慢慢减少,对于战争的还原和个人故事在慢慢增多。一是不存在战后不久、战争的淋漓伤口还在的艺术创作环境;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导演们可以更写实地表现战争场面。 这种“浸入式”战争片,在慢慢成为这种类型片的主流

诺兰的《敦刻尔克》便不同寻常地用时空切换、声音、第一人称手法来增强压迫性与紧张性,增强观众对于**的代入感。

而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季,作为黑马杀出的战争片《1917》,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而这部**则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真实,这就是所谓的———一镜到底。用长镜头,减少剪辑的方式来体现这一点。

一镜到底的手法对导演的布景,演员的演技都有极高的要求,在没有蒙太奇变化的**镜头中,这就意味着故事的发展只能单纯靠摄像与导演的布置来推进。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季中,《1917》也理所当然的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这三大技术类大奖,足以证明这部**对于战争片的深厚影响。

二、反类型 探索 者:萨姆·门德斯

全片一镜到底这种独特的风格,与这部**的导演萨姆·门德斯、摄影罗杰·迪金斯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起萨姆·门德斯,我们可能一时间想不起这位导演的作品,也对他了解不多。其实门德斯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精通艺术与商业两方面的**导演。

毕业于剑桥的他深受传统的英式戏剧影响,拍**之前,门德斯担任过伦敦和纽约百老汇的舞台剧导演,曾以音乐剧《卡巴莱》获得美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托尼奖”。

近年来,已经投身于**的他依旧在监制一批优秀的莎翁 历史 剧,譬如由抖森出演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而与此同时,他也指导了**史上最长盛的商业动作**系列——《007》系列。作为英国导演,能亲自打造“007”是他的梦想,在他的处女作《美国丽人》中,就有不少对于“007”系列的致敬。

对于“007”系列,门德斯所做的最大贡献是:让这部属于男性的动作**注入了更多属于戏剧般的人文气息,从《007:天幕危机》到《007:幽灵党》,这两部**里的邦德都减弱了特工工作赋予他的冷酷,**支线也不单单是美艳的邦女郎与他的感情之路,而是更多地充实了个人的背景,似乎还在幽灵党中拥有了些许家庭化的气息。

这种人文关怀在以往的邦德**上是不多见的,这也是门德斯在脱离戏剧后,他自己指导**的一个显著风格——打破类型片去探讨个人境遇。

于是,在《1917》上,我们看到了在整个一战背景下两位士兵的独角戏。其实门德斯的这种思想在他早年拍摄的另一部战争片《锅盖头》上面就初见端倪。

《锅盖头》没有像大部分战争片将战争场面的表现作为重头戏,而是以战争的背景透过亲历者的身心感受来描写战争的无意义。

和美国**中“二战”、“越战”为背景的战争片的不同在于:影片注入了现代人对战争的态度,这场美国在新世纪发动的战争既不出于正义,也不出于爱国,只是成为发泄青春剩余经历的训练场,影片描述的战争竟然没有一个敌人真正出现过,所有的场景都由主人公——一位20岁的狙击手的生活贯穿,和他的战友训练、沙漠中等待作战任务,直到最后也没成功地发射一颗子弹,杀一个“敌人”。

这就是一种反类型,与以往富有冲击的战争片大不一样。 但在《1917》上寻求新突破的门德斯绝对不会陷于故事表达,因为《锅盖头》的反响并不是很好,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镜头语言对于战争片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现代启示录》中科波拉赋予的艺术性的油画色彩去渲染“启示录”的风格一样。

《1917》选择了不同以往地用长镜头去讲述影片故事,而这对于摄影是个巨大的考验。好在,这部**的摄影师是大名鼎鼎的罗杰·狄金斯。

三、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

就《1917》这部**本身来看,拥有戏剧基础的导演和高深功力的摄影是完全必要的。**的剧情简单到“两位士兵穿梭战地送情报”这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情况下,强大的技术支撑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为了达到沉浸式的战场需求,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当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在树下被唤醒,在**剩下的两个小时里,门德斯和狄金斯跟踪这些年轻人,在地堡和农舍里连续不断地挖战壕,穿过敌方领土,用摄像机一直跟随拍摄。

影片全程的跟踪镜头,摄影机随着主角围绕和旋转,机位景别随着场景的切换,主角的走位变化着全景中景特写,平拍俯拍仰拍,总之不管是拍摄距离还是角度,导演都试图打破观影的平面空间,给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式的自由的战争空间。并且,影片的声效和光效应用都相当出色,尤其在两位士兵穿越几乎无人的战场线时营造的紧张声音和两人在塌陷的地洞中的灯光布设都增强了体验感。

所以,**人看待这部 《1917》,算是在今年颁奖季最有艺术含量的片子了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观赏这部**的最佳方式是去IMAX影院,毕竟你需要去感受这里面画面与音效带给你的冲击。

结合与《1917》有着类似风格的《敦刻尔克》来看,对战争的还原和对观众越来越真实的布设将是未来战争片的一个方向,让我们拭目以待。

《满江红》一镜到底是导演张艺谋揭秘《满江红》全体主创的遗憾说曾计划全片一镜到底,但最终因**节奏放弃了。

《满江红》由张艺谋执导,沈腾、易烊千玺领衔主演,南宋绍兴年间,岳飞死后四年,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会谈前夜,金国使者死在宰相驻地,所携密信也不翼而飞。小兵张大与亲兵营副统领孙均机缘巧合被裹挟进这巨大阴谋之中,宰相秦桧命两人限一个时辰之内找到凶手。

伴随危机四伏的深入调查,宰相府总管何立、副总管武义淳、舞姬瑶琴等人卷入局中,案件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场更大的阴谋。局中有局、人心叵测,一夜之间风云变幻,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满江红》相关资料

《满江红》**主角是沈腾饰演的张大和易烊千玺饰演的孙均,《满江红》中,小兵张大从前是个混混,后来跟了岳飞,监狱有时候都改造不了人,但张大跟了岳飞就脱胎换骨了,背后刺字精忠报国,他确实做到了,用命,不但用自己的命,还用了两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命。唯一的失策是没想到自己心爱的女人也踏入了这个局。

张大内心的煎熬和为了大义的决心,让他周旋在敌人之中,最后用自己的命,去博一个未来,他知道自己死了就看不到结局了,但他相信自己看对的人绝不会辜负自己。孙均从军一直做到副统领,一身武艺,六亲不认,只想抓住人犯了结此案,甚至破案当中他自己都不想怎么破案,只让张大去想。

后来他面对金兵传译不敢阻拦,却看到张大手刃金兵传译,五味杂陈,后来,看到张大背后刺着精忠报国,他那尘封已久的心已经起了波澜。最后,和张大在牢房的时候,张大破了他的心防,其实这个谋划数年的局,是为他设的,尽管他从未入局,张大数人的命,都托付于他,孙均终于直面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要做张大他们完不成的任务。

时隔四年,萨姆·门德斯携最新力作《1917》席卷而来,斩获了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并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十提三中”,成为年度最热门**之一。是的,曾执导《美国丽人》《007:大破天幕危机》的他,这次将目光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如愿以偿地完成了一部史诗级的战争**。

1一镜到底的想法

《1917》这部**,讲述的是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斯科菲尔德和布莱克,他们需要尽快将放弃对德进攻的命令文件传递给前方的英军作战部队,因为这是一个圈套,关系到数千人的存亡——而布莱克的兄弟正是这支部队的其中一员。但他们却只有一天的时间完成任务,与时间的紧迫相比,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他们将穿越大片的敌占区,才能到达这个主力团所处的方位。

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是一直处于行动之中的,而萨姆·门德斯也想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制作这部**。门德斯说,有一次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战争类的电子游戏,这使他产生了一镜到底的想法。《1917》这部片子跟随了两名士兵的脚步,而萨姆·门德斯正是想让观众体验到那种与主角们同呼吸,共进退的身临其境。

历史题材的**,对**制作的每一个部门来说都是挑战,尤其是艺术概念设计、布景、服化道等细微处。为了实现这一几乎无法完成的巨制,萨姆·门德斯第四次邀请世界顶级DP罗杰·迪金斯先生出山掌机。

2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制作一部在观众看来连续两个小时一直拍摄、未曾剪辑的故事片,这无异于说笑。**制作方细致入微地大量前期设计,精益求精地完善了技术上的每一个细节,才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如你所见,拍摄一部像《1917》这样的史诗**,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美术指导丹尼斯·加斯纳(Dennis Gassner)在拍摄前首先制作了整个置景地的模型,这样能使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与萨姆·门德斯和罗杰·迪金斯保持一致的设想。这无疑是很有用的,工作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演员的位置,也可以知道摄影机的运动轨迹和灯光角度。这样,整个摄制组才可以在拍摄前行之有效地调整画面中每条街道和战壕的长度。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置景地,你不可能总想着即兴发挥——除非你不折不扣地按计划去做了,然后才能有足够的时间与预算去“随心所欲”。

3摄影机运动与镜头

如果你曾经制作过一镜到底的项目,那么你一定意识到排练是多么的重要。你需要片场里的每一个因素都能在摄影机镜头前完美地同步演绎,这包括了演员、摄影机运动、现场爆破特技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拍摄,罗杰·迪金斯和他的团队使用了两种稳定器:一种是传统的三轴稳定器,另一种则是五轴稳定器——ARRI Trinity。对于那些无法人为操作的大范围调度镜头,他们会接力般地将稳定器安装在各种索道、伸缩摇臂以及车辆等移动设备上。

也是为了能灵活地进行运动设计,他们选用ARRI Alexa Mini LF拍摄《1917》。这是ARRI Alexa Mini的全画幅版,罗杰·迪金斯描述说,这是“他使用过的最小巧的数字摄影机之一。”在镜头使用方面,整部**都是使用ARRI Signature Primes系列镜头拍摄的,具体包括了35mm、40mm和47mm这三枚镜头在内。

4布光和剪辑

罗杰·迪金斯在摄制早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怎样在如此大的置景场地上进行布光,同时还要兼顾到几乎是360°移动的摄影机。是的,在有太阳的情况下,这根本做不到。所以他们只能依靠照度相对稳定的阴天来拍摄白天的外景——如果你想要场景之间的视觉连续性,天气肯定是要保持一致的。这也意味着,在足够方便拍摄的大片云朵到来前,剧组将会有数天无法开工。

但对于夜间的外景布光来说,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小镇部分的夜景戏,整个场景基调是昏暗的,整场戏要给人在噩梦与现实之间不断穿梭的感觉。为了对该场景进行布光,迪金斯使用了一些看起来像是附着在线上的烟花类型的燃烧物。这样,光会在天空中持续的散射,照亮演员与场景。

另一个令人震惊的布光场景是燃烧的教堂。罗杰·迪金斯和他的团队在建筑物周围安装了近2000个1K照明灯具来照亮场景。然后在后期制作中,再加入教堂燃烧的火焰视觉效果。

说到后期制作,剪辑师李·史密斯(Lee Smith)会出现在每一个需要剪辑的镜头的拍摄场地。相关镜头的拍摄期间,他一直在片场,然后在晚上剪辑场景之间的连接镜头,以便团队第二天决定是否可以继续下一场次的拍摄。

在拍摄现场定剪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你必须在现场,坚决果断地判断出最完美的镜头,直接做出选用的决定。事实上,你所选择的镜头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拍摄。剪辑点看起来会很不寻常,因为我们通过道具等手法隐藏了剪切痕迹。说真的,我很好奇,想去**院看一下成片来了解最终呈现的效果。

问题一:什么是一镜到底?小时代最后那个一镜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通过许多镜头的剪辑而成,**的剪辑往往是一部**成功非常重要的环节,剪辑可以控制节奏,透过摄影机的运动掌握角色彼此间或是当下景物的相对关系,但是影史上有许多**导演选择困难的“长镜头”技巧放在他们的作品中,这类“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无法透过剪接来呈现完美的影像顺序,而是必须将每一个场景、物件、人物走位、摄影机的运动以至光源,都搭配的天衣无缝

问题二:**里面的“一镜到底”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一镜到底是一口气拍出来的意思。小时代最后那个一镜到底是一口气拍完。

一镜到底,镜头不cut,一口气拍下来,对演员、调度、整体配合都是一个考验。

苏古诺夫的「创世纪」是一部两小时一镜到底的**, 在俄国圣彼得堡冬宫拍摄,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个人失误,全得重头再来,事前的排练相当辛苦,动员的的人数,堪称创举。「大事件」一开始也有一场七分钟,一镜到底的镜头,非常过瘾。

国际人士称赞侯孝贤拍摄手法一镜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贤是以「长镜头」闻名,而非一镜到底,纪录片也很少一镜到底,因为太刻意了,除非是单机拍摄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镜到底。但一镜到底要拍得好看,真得不容易。

所谓的一镜到底,基本上适用于纪绿片的拍摄手法, 如何拍的稳、拍的见感情、让人有感触这就是专业 ,用在商业片上这就是国际人士认同的厉害。

举例:

《冬荫功》:3分54秒

独闯冬荫功是《冬荫功》的精华部分,这是一个持续近3分54秒的长镜头,托尼一气呵成,从1楼一直打上去,行云流水很漂亮。

这3分54秒要一气呵成可并不简单,首先就是对体力的考验,因为这是一个镜头拍成的,不允许中途休息,要打到最后还不出现疲劳状,动作还是那么犀利拳脚还是那么有劲,真的不容易。事实上,这个3分54秒的长镜头拍摄了四五次才成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闯进一个房间,一男一女正在床上,他把几个打手摆平之后镜头马上转到门外,这时一帮人很快冲进这个房间,但是没发现Tony转身走了,镜头又马上转到门上方,原来Tony已经在那里了。这里虽然写了很长一句话,但实际上时间非常短,Tony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攀上门缘,并且是在已经连续打了两层楼的情况上做的,实在佩服。其实如果不用连续长镜头,而是剪辑拼接,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这里却是完全真实的,不佩服都不行。在花絮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拍这里时也出现过失误的,有一次在Tony从门缘上跳下来时,右脚不慎在右门上挂了一下。虽然这并无大碍,但总是美中足,所以还要重拍。

问题三:有哪些一镜到底,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的** 「大空港2013」《俄罗斯方舟》和《夺魂索》。另外,《工厂大门》作为世界上第一部**,也是一个镜头,但那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其他的剪辑拼接等手法,所以我觉得不能把它称为长镜头**。 《夺魂索》虽然中间因为胶片长度问题必须停机换胶片,但下一次开机仍然是从上一个镜头的地方开始,从拍摄的用意和美学角度来讲,应该也算是一镜到底。《俄罗斯方舟》则是用了比较先进的现代拍摄工具,相当于直接拍摄于硬盘之上的。还有一个寂静的房子

问题四:找一个创意短片,实拍+合成的一镜到底,介绍自己的 mytvsohu/us/194315962/69768389shtml 这是我最近看的一镜到底的视频

问题五:定格动画用一镜到底拍摄,怎么做到的 包括:软件、硬件、定格动画工具箱三部分:硬件:包括布景平台,专业灯光系统,智能化拍摄像机,定格专业拍摄轨道,万向专业摄影云台等。

问题六:什么是多段式伪一镜的拍摄方式 多段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拼接,相对于一镜到底来说的,可能是画面一个镜头进入到黑屏然后又从黑变亮接着另一个场景,这里的伪一指的是一镜到底。

问题七:公益广告《妈妈的等待》一镜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前期拍摄需要什么准备,后期剪辑又如何操作? 30分 并不是真正的长镜头,算是伪长镜头

剪辑方法也是挺简单的,很多电视台拍摄宣传片用的也是类似的手法。

前后场景之间尽量多拍一点,拍摄最好在一天完成;如果表现不同季节的话,最好在相似的光照和天气条件下完成

转场过渡时注意最好用渐隐,衔接处注意模糊效果

机位保持一个角度[一个机位就够了]

对了 一个跟进镜头需要滑轨

问题八:《鸟人》是怎么做到一镜到底拍完一部**的 演员一次演完,而且听说是有剪辑过的,只是两三处,不明显。

而且国内有一部**叫路边野餐,也是一镜到底。

问题九:《鸟人》的一镜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 鸟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中依然用到了硬切,其二,是在大家津津乐道的超级“长”镜头中,依旧用到了很多特效剪辑和隐藏剪辑。

问题十:如何用无人机拍出一镜到底的镜头 首先具备一般摄像一镜到底的经验

其次能通晓掌握航拍基础知识

第三能熟练操纵无人机及其拍摄

一镜到底是一口气拍出来的意思。小时代最后那个一镜到底是一口气拍完。

一镜到底,镜头不cut,所谓一镜到底的实现大致来说无非就是两种方式——前期的表演和拍摄的“硬功夫”或后期修饰。基本上适用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如何拍的稳、拍的见感情、让人有感触,这就是专业用在商业片上,国际人士认同的拍摄手法。

一镜到底的技术要求,利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的精准设计和控制,可以很好的掩盖剪辑的痕迹。同时导演也运用了一些其他技巧来掩藏剪辑点,比如在主体运动时观众往往容易忽略次要内容的变化、物体的运动过程容易被无视、镜头眩光、借用时间过渡造成的光影变化和实际光效中不经意的暗场,等等。

扩展资料

举例

苏古诺夫的《创世纪》是一部两小时一镜到底的**, 在俄国圣彼得堡冬宫拍摄,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个人失误,全得重头再来,事前的排练相当辛苦,动员的的人数,堪称创举。

《大事件》一开始也有一场七分钟,一镜到底的镜头,非常过瘾。

国际人士称赞导演侯孝贤拍摄手法一镜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贤是以「长镜头」闻名,而非一镜到底,纪录片也很少一镜到底,因为太刻意了,除非是单机拍摄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镜到底。

独闯冬荫功是《冬荫功》的精华部分,这是一个持续近3分54秒的长镜头,托尼一气呵成,从1楼一直打上去,行云流水很漂亮。

这3分54秒要一气呵成可并不简单,首先就是对体力的考验,因为这是一个镜头拍成的,不允许中途休息,要打到最后还不出现疲劳状,动作还是那么犀利拳脚还是那么有劲,真的不容易。事实上,这个3分54秒的长镜头拍摄了四五次才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镜到底

**《1917》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领衔主演。剧本的灵感源于导演祖父——一位参与过一战的作家的回忆录。故事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他们为拯救上千名战友的生命,而在战场逆行、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呈现出一副悲壮而动人的史诗级战争画卷。

真正让《1917》得以成功的,莫过于这部**使用了“一镜到底”的展现方式,顾名思义,所谓"一镜到底"就是指**拍摄过程中镜头没有中断,并且不通过剪辑等手段来切换场景。用萨姆-门德斯导演的话说,“从一开始我就想以实时方式拍这部**,让观众们共同踏上旅程,与角色同步呼吸,而'一镜到底’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

这种拍摄方式不仅对于摄影师是一大挑战,对于整个剧组来说都是不容出错的高难度任务,为此在**拍摄开始前,演员们花了6个月时间排练,剧组人员耗时9个月真实还原了战争场景。

71岁的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也在奥斯卡的第15次提名后,凭借《1917》的自然光和“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拿下最佳摄影,继2018年的《银翼杀手2049》后,第二次捧回了小金人。在观众群体中,《1917》也是部有争议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网友对于《1917》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表示肯定。

在众多好评中,有网友表示:“‘一镜到底’展现着**在技术上的魅力,视觉方面流畅自然,眼睛能够一直跟着人物,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内心”、“这长镜头太棒了,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了和平年代,每次看这种战争片都告诉自己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但也不要忘记过去的伤痛”、“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让我有种和主角一起经历一起感受的感觉”。

总之,《1917》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这部视频在豆瓣的评分是85分,86%的网友给予的好评。这样的战争片,还是更适合在大银幕上观看。

一镜到底,镜头不cut,苏古诺夫的「创世纪」是一部两小时一镜到底的**,

在俄国圣彼得堡冬宫拍摄,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个人失误,全得重头再来,事前的排练相当辛苦,动员的的人数,堪称创举。「大事件」一开始也有一场七分钟,一镜到底的镜头,非常过瘾。国际人士称赞导演侯孝贤拍摄手法一镜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贤是以「长镜头」闻名,而非一镜到底,纪录片也很少一镜到底,因为太刻意了,除非是单机拍摄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镜到底吧!但一镜到底要拍得好看,真得不容易!

所谓的一镜到底

基本上适用于纪绿片的拍摄手法

如何拍的稳、拍的见感情、让人有感触这就是专业

用在商业片上这就是国际人士认同的厉害

以上就是关于“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后期剪辑吗全部的内容,包括:“一镜到底”的电影真的不需要后期剪辑吗、获得三项奥斯卡奖的《1917》为什么要用“一镜到底”、满江红是一镜到底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91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