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有禁烟火、只吃冷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日。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子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
寒食节节日风俗:
1、冷食
在寒食节这天是不能生火的,此时大家要提前准备好熟食、冷食,如凉粉、寒食面、寒食粥、凉糕、艾团、青精饭、枣饼、春茶、春酒等。
2、拜祖
寒食节祭祖,在南北朝前一直被视为“野祭”,不过到了唐代时,寒食被设立为扫墓日,就此皇家、民间都会在这天扫墓祭祖、烧纸,后来更是和清明祭祖形成同等概念。
3、插柳
寒食节前后柳树已迎来了发芽,因此大家也会在这天出门折柳、玩弄,希望能够辟邪带来好运。
4、荡秋千
传闻,古人在寒食节这天会举行荡秋千活动,为的是让介子推灵魂跟着秋千一起上天。不过后来,秋千成为宫廷女子最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传到民间,成为一种民俗。
5、净肠
寒食节之时野菜已遍布漫山遍野,此时人们也会去野外采摘野菜,增强体质调节情绪。采摘的野菜带回家后,也会进行烹饪,以“净肠”养肝。
寒食节来历: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帮助晋国公子称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之后,陪母亲隐居深山。晋文公为了让他出山佐政,放火烧山,结果火焚而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特别将此日定位禁火寒食之日,后代就称寒食节。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节日活动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的习俗是禁火、拜祖、饮食、插柳、踏青、秋千、蹴球、咏诗、净肠。
1、禁火: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2、拜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4、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的风俗有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的概括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由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由蹴鞠,演变为今天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意义可谓深远,不可低估。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随着时代的变迁,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寒食节的风俗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节日特色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以上就是关于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寒食节的风俗是什么、寒食节节日风俗是什么、寒食的习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