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的真正含义

昆仑的真正含义,第1张

昆仑的真正含义是:象征着古时候一种聚集在宗庙里的大型活动。

“昆”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的文献记载中。古时候的“昆”字的写法和现在的相差无几。最早的“昆”字上边是“日”下边是两个“人”。研究古文字的专家解释这个字的含义为:很多人共同在太阳底下。古文中的“昆”有多种含义,昆,代表众人,代表大同,代表兄友。

“仑”字出现在甲骨文中,最早的写法更接近于“仑”这个字。“仑”这个字在古时候的写法像古时候的房子。很有可能代表着宗庙。又一说“仑”分为“人”和“匕”。“匕”在远古时代是变化的意思。“仑”很有可能指的就是人的秩序。

昆仑的网络解释

百度发布的AI芯片,昆仑是百度自研的中国第一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其中包含训练芯片昆仑818-300,推理芯片昆仑818-100。

昆仑山是中国神话中最重要的神山,中国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都和昆仑山有关。在神话传说中元始天尊的道场玉虚宫坐落其上,故而别名:"玉京山"。又因昆仑山位列西北乾位之上,故而昆仑山又名:天柱。

昆仑 :

kūn lún

1亦作"昆仑"。 2古代亦写作"昆仑"。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瑶池、阆苑、增城、县圃等仙境。 3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孔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昆仑山。孔颖达疏引郑玄曰:"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4古代泛指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5"昆仑奴"的省称。 6泛指奴仆。 7特指昆仑奴磨勒。 8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 9指玉制酒器。 10酒名。"昆仑觞"的省称。 11道教语。指头脑。 12脐之别名。

1、在道家的学说中所谓的”昆仑“指的就是昆仑山;

2、简介昆仑山: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昆仑山由于其高耸挺拔,成为古代中国和西部之间的天然屏障,被古代中国人认为是世界的边缘,加上昆仑山的终年积雪令中国古代以白色象征西方。

传说昆仑山高一万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其下有不能浮起羽毛的弱水,外围还有生长持续燃烧不灭的神树的炎火山。昆仑山顶是黄帝的帝之下都,有开明兽守门。

3、解释昆仑山和道教的关系:

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也是“万神之乡”。它是明末道教混元派道场所在地,后因变故逐渐隐出。

3、详解: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甘肃省永登县玄阳胡真人与金丹子张理清道长二人,于昆仑山脉寻找传说中的“万神之乡”,于今青海省乐都县马营孔家嘴附近,见周围群山围拢,地势形如莲花,玄妙异常。于花蕊之上建道观乃绝妙之地也,于是发动善信于1916年开始修建“昆仑道观”。至1930年,终于建成一进五院,前后八卦规式的、座北朝南的“昆仑万神宫”群落。前后依次修建的有观外牌坊一座,上书蓝堂金字“昆仑山”三字;山门楼两层三间,正中悬挂蓝堂金字竖匾一桢,上书“万神宫”三字;山门楼前,东西两侧竖立顶端为斗方形,高约三丈三尺围杆各一根;第二院,正北建有前后泼水,前后出檐、前后开门的观音殿,东西两侧建土木结构的平房各三间;第三院正北为“太极殿”,东西两各建神客殿、待神殿各一座和上一间,下三间的钟鼓楼各一座;第四院正北建有“三清殿”,两侧建单腹腰式的“八仙观殿”和“七贞祖殿”各三间;第五院正北为“玉皇阁”(两层)。此建筑群除平房为土木结构外,各殿宇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雄宏,不愧为道观圣地。然而,在十年动乱中它变为一片废墟。

‘昆仑’是高大巍峨之意。有一座山就叫昆仑山。

例如:谭嗣同的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意思是说:变法已经失败,大难即将临头,这时候,无论是择路而逃,还是慷慨就死,两者维新救国的赤胆忠心,都和巍巍昆仑山一样,永世长在。

这首诗的头两句已经点出了这个意思。“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是东汉名士,曾经当过山阳东路督邮。因为弹劾宦官侯览,受到迫害,长期逃亡在外,望门投止,老百姓破家相容。谭嗣同在诗里借思念张俭,意在说明这时候能逃则逃。逃也决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亦东汉人,官居郎中。安帝时,邓太后执柄朝政,大权交给她哥哥独揽。杜根敢于在朝廷上指斥邓太后,要她还政于安帝。谭嗣同在诗里借杜根的故事,意在说明自己所以准备慷慨就刑、忍受须臾之间的杀头之痛,是为了用自己的死来激发后人,期待着像杜根这样的人物出现于朝廷。这两个典故,也已经明确无误地说明了谭嗣同对“去”、“留”二字的看法,即所谓两昆仑也!这最后一句诗,是在意蕴上对前两句诗的一种回应。

昆仑 :

kūn lún

1亦作"昆仑"。 2古代亦写作"昆仑"。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瑶池、阆苑、增城、县圃等仙境。 3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孔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昆仑山。孔颖达疏引郑玄曰:"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4古代泛指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5"昆仑奴"的省称。 6泛指奴仆。 7特指昆仑奴磨勒。 8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 9指玉制酒器。 10酒名。"昆仑觞"的省称。 11道教语。指头脑。 12脐之别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面对屠刀我仰天大笑,不论是逃亡的还是留下的,都像昆仑山一样雄伟高大。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这首诗出自清代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在狱中所作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诗的原文如下: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白话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饥完成维新变法的大业。

面对屠刀我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都有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扩展资料: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这一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9月21日,谭嗣同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狱中题壁(谭嗣同诗作)

《古昆仑——天堂与地狱之山》引王菉友《侍行记》:“考昆仑者当衡以理,勿求诸语。上古地名多用方言,昆仑乃胡人语,译声者无定字。或称昆陵(东方朔《十洲记》)、混沦(郑康成《周礼注》)、祈沦(王嘉《拾遗记》)。要之为胡语‘喀喇’之转音,犹言黑也。”(转引自岑仲勉《西周文史论丛》) 何新认为“此说甚确”,并又引《晋书》卷三二《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他由此得出结论,“昆仑”本意与黑有关,而昆仑山的名号“均与‘天’和‘大’有关。所以可以确定,昆仑山的涵义也就是天山和大山。” 以上这一段,作者煞费苦心,但对昆仑之本意,仍是猜测多于实证。 按,昆仑之名当出自吐火罗语Klyomant,是“神圣”、“天”的意思(见林梅村《祁连与昆仑——古汉语中最早的吐火罗语借词》),匈奴人受月氏人统治后引进这一词,称“祁连”。此所以在古之传说中,昆仑山多在西方(吐火罗人所指的昆仑山,当是今新疆天山,而非祁连山)。 而上面所引《晋书》李太后传条,当与南洋的昆仑奴有关。如《北史·魏收传》:“其年(河清二年,即563年)……遇昆仑舶至。”这里指的当然是南洋的商船来,而不是“黑船”来。唐朝时,此类东南亚而来的善识水性,皮肤黝黑的奴隶被大量使用,而昆仑一词,即为古代高棉语Kurung Bnam的音译,其意为“山帝”,表示一种对神山的崇拜。(参 >

昆仑 kūn lún:

山脉名。

古代泛指中南半岛南部及南洋群岛一带的居民。为现今的马来人种。见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林邑传。

称皮肤黑的人。

道家称头为“昆仑”。

以上就是关于昆仑的真正含义全部的内容,包括:昆仑的真正含义、昆仑什么意思、道家的昆仑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889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