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的故事,第1张

天宝三载(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济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济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扩展资料: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李杜。现代一般多指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被称为“诗史”。

扩展资料: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杜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

1、诗歌思想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2、诗歌风格

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3、诗歌体裁

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

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相同

1、诗词内容都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同情劳动人民。

2、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3、都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扩展资料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杜甫和李白是朋友关系。

杜甫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祖上都有做过高官的人。应该说两个人交流起来还是没什么障碍的,一个有钱,一个有权,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李白整整比杜甫大了11岁,李白诗名远播的时候,杜甫还济济无名。

确切的说杜甫其实可以算得上是李白的一个小迷弟。他一直把李白当偶像一样崇拜着,杜甫第一次见到李白时,就是一个粉丝,看到了自己心中的超级偶像的感觉。

杜甫和李白的故事:

杜甫与李白有两次会面,初次相遇是在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了踌躇不得志的杜甫。此时的44岁的李白已名扬全国,而33岁的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这是的李白和杜甫都处于人生的低谷,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李白也在此时写出了《行路难》的感叹。两位伟大的诗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同时两人约好结伴同游,出去狩猎散心。

李白和杜甫的对比:

1、派系对比: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2、成就对比:

李白: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3、文学对比:

李白: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杜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李白和杜甫的相识其实用拜码头来形容比较准确,拜码头的是无名才子杜甫,被拜码头的是御前红人李白。时间是在公元744年,贺知章在此前将才子李白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爱李白的才华,于是将他留在身边,封为自己的御用文人,李白因此在长安城中炙手可热,成为了当时李唐王朝的诗坛大哥大。既然是大哥大,那新来的小弟想要发展或者是往上爬,那必须得先拜见大哥才行。

而在这个时候,杜甫钦慕于李白的才华,于是跑到长安来打算见见偶像,顺便发展一下自己的仕途。来到长安的杜甫,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诗文像拜山贴一样投给了李白家中,因此两个人得以相见。杜甫一朝见了偶像,激动的不得了,但没想到科举落第,只好落魄的在长安讨生活,打算先谋生再说。

这边的李白,因为受到玄宗的重用,急切想要参与政事,改变政局的黑暗之风,玄宗无法给予他想要的,只好赠以千金送他回老家。公元745年,失意的李白离开长安,来到了山东,在路上遇见了回乡探亲的杜甫,杜甫对偶像很热情,他的热情以待给了自尊心受挫的李白一个安慰,于是两个人同游了一年,中途还加上了高适。

在同游的时间里,李白逐渐对杜甫有了更多的了解,杜甫在他的心里已经从写诗好的人升级为朋友,而在杜甫这里,他与偶像同醉同眠,同唱同和,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说真的,谁跟自己偶像在一起结伴旅游会不开心呢?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并非是双箭头的,至始至终都是杜甫的单箭头,这一点,从他给李白写了十几首诗但李白却只回了他两三首就可以看出来。

李白杜甫都是唐朝时期有名的诗人,两人并称为李杜,那关于李白和杜甫的资料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介绍

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杜甫的诗中表现出了对于李白的极其崇敬,对其诗文的评价也甚是贴切。李杜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称为继伯牙子期之后的最佳友情了。

但是二人此次一别,就再也没有重逢过了。也许是中国太大,又或许是二人结识已晚,显得李杜二人之间的交往过于短暂。在此之后,深情的杜甫一直没有放下对于李白的想念,常于各处写下深刻牵挂的诗句。而李白呢,他寄情于山河,步履不停,广交友人,而杜甫也成了他漫漫游历长河中的一瓢。二人互相别无所求,两大才子能有机会相逢相识,便已是世间难得之事了。

李杜二人都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但李白寄情思与山水,四处游历,而杜甫却心系百姓疾苦,揭露暗政。杜甫的天赋略微不如李,但他勤学严谨,依旧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

杜甫生平资料介绍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 文化 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李白的资料

李白是唐朝时期有名的诗人,即使唐朝的诗人多如夜空中的繁星,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那颗星星。李白年轻时游历了大江南北,写下了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李白为人乐观旷达,心中有着远大的抱负。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是西域地区碎叶城人。李白的家族在当地应该是一个名门望族,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从小就对李白严格 教育 。李白在他们的培养下,五岁时就能背诵六甲,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李白在十五岁那年,喜欢上了剑术,并一直痴迷于此想要做一名游历四方的侠士。终于,在公元725年即开元十三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在游历的途中,欣赏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于风景的壮丽,李白写下了无数有名的诗歌。

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李白已经四十一岁了,但他因为仕途的不顺,一直没有实现自己心中远大的抱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唐玄宗翻阅了李白的诗集,当即惊为天人。于是,唐玄宗就召李白进宫,并亲自去迎接他,李白被封为翰林,随时侍奉在唐玄宗左右。这一段时间应该是李白最为轻松惬意的日子了,他也能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但好景不长,因为嫉妒李白的好运,许多人开始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于是李白就被放逐了。

李白被放逐出了长安,一路走走停停,因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只能将自己的愤慨与忧愁藏在诗歌之中表现出来,留下了许多佳作。

1 古代诗人李白的诗

2 李白的生平事迹

3 诗人李白的一生是怎样的

4 诗人李白被人们称为什么

5 赞美杜甫的作文材料5篇

6 有关杜甫的励志故事

以上就是关于李白与杜甫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李白与杜甫的故事、李白和杜甫并称为什么、对比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异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866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