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今天的各个部,如公安部,财政部等等,只是主管一个部门的。
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及副总理,总理办公会议,中央决策的。
门下省:相当于国务院的办公厅,发文,上传下达的作用。
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
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初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的军政事务,"行中书省"概念其后发展成为省级地方政府。
另外,中书省和行中书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书这个概念,大概在汉朝或者以前就有了。开始是类似于黄门的宦官官职,后来渐渐才有士人担任,是负责把皇帝的旨意传达出来的人。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出现了三省六部,即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由于霍光专政,在汉朝,必须加录尚书事,才是真丞相。隋唐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控制相权,所以开始淡化尚书省的作用,力推中书和门下两省。唐朝最为典型,自东汉以来,只有乱世和元朝,以及明初的时候短暂有“丞相”这一称号,剩下的时候只有真丞相,而没有丞相(宰相)的官位。唐朝的真丞相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见唐朝推中书、门下,削弱尚书的决心。
中书省每个朝代的作用不太相同,大概就是发布政令,传达圣旨这么个作用。
到了元朝,一度恢复尚书省而废中书省。元朝已经并非三省了,实际行使权力的只有中书(尚书)和门下两省。尚书省时废时立,即使存在,也干的是中书省应该干的事情,只是名字不同。
行中书省,也叫做行省,是元朝的首创,也是今天省的雏形。也就是说,行省是地方机构。元朝有6-10个行省,还有隶属于中样的中书省,相当于后来的直隶或者直辖市。
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中书令不常设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中书舍人为核心官职,掌管省内机枢政务。
元朝时中书省设中书令为最高长官,其下设中书丞相,总掌全国之政。明朝以左右丞相为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洪武十三年废除。
现代行政区划的“省”,即来源于元朝中书省设于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天下政务,又于各路设置行中书省,分掌地方政务,归属于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即省级行政区划的雏形。中书省为中央政府,行中书省为省级政府。
以上就是关于中书省与行中书省的区别在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中书省与行中书省的区别在哪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