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季风气候特点

中国季风气候特点,第1张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气流来自低纬海洋,多吹偏南风。冬季受冬季风控制,气候干冷、风大。夏季东部广大地区主要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多雨。春、秋季节为冬、夏季风控制的气流相互作用,天气冷暖,晴雨多变。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具有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的特点。

中国东南部地区受季风影响,雨季起迄规律性明显。雨季开始南方早、北方迟,东部早、西部迟;雨季结束北方早、南方迟,西部早、东部迟。中国东南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以季风雨为主,降水的地区分布也不均匀,东部近海多雨,西部干旱少雨;南方比北方多雨。

中国东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北部冬季干冷、夏季湿热,温度年变化与日变化比南方大,具有南北各地温度和湿度相差大,冬季比夏季相差更大的特点。

中国东部广大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大,与同纬度世界各地相比,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较高(不如冬季差距大)。

我国气候有三大特点: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

显著的季风特色: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中风向发生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海陆的配置所决定的。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方和南方的海洋上相对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我国冬季多偏北和西北风;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或西南风。由于大陆来的风带来干燥气流,海洋来的风带来湿润空气,所以我国的降水多发生在偏南风盛行的夏半年5~9月。可见,我国的季风特色不仅反映在风向的转换,也反映在干湿的变化上。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长,一般并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与同纬度地带相比,在副热带范围内和美国东部、印度相似,但与同纬度的北非相比,那里是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年雨量仅110毫米,而我国华南年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撒哈拉沙漠北部地区降水只有200毫米,而我国长江流域年雨量可达1200毫米,黄河流域年雨量600多毫米,比同纬度的地中海多1/3,而且地中海地区雨水集中在秋冬。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的繁荣和发达与季风给我们带来的优越性不无关系。

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由于陆地的热容量较海洋为小,所以当太阳辐射减弱或消失时,大陆又比海洋容易降温,因此,大陆温差比海洋大,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大陆性。

我国大陆性气候表现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一月平均气温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平均要偏低15~20℃,黄淮流域偏低10~15℃,长江以南偏低6~10℃,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则是世界上同纬度平均最暖的国家(沙漠除外)。七月平均气温东北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偏高25℃,长江中下游 偏高15~2℃。

多样的气候类型:我国幅员辽阔,最长的漠河位于53°N以北,属寒温带,最南的南沙群岛位于3°N,属赤道气候,而且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众多,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南海诸岛终年皆夏,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其余绝大部分四季 分明。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C。我国温带地区面积大,就可以划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中温带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分布于东北平原地区,这里夏季雨季比较短,而且气温年较差比较大。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主要分布在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它位于北纬40°至60--65°之间的内陆与大陆东岸。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长季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它

温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纬度在10度到回归线,大陆东岸。具体的说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

气候特点:

1.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

2.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 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 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 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 中,形成温季。

基本特征 亚洲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气候典型,气候带俱全和气候类型复杂等突出特征。 大陆性气候强烈 亚洲是世界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大洲。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有2/3地区在0℃以下,大陆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依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1月均温在-45~-50℃,绝对最低气温-71℃。夏季7月均温多在20℃以上,西南亚干荒漠区均温在35℃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达55℃。年较差很大,寒极地区达60℃以上,绝对年较差高达101℃。此外,广大地域降水量年内季节分配不均也是大陆性强烈的反映。 季风气候典型 亚洲季风气候以范围广、类型多、强度大而著称。季风气候的范围,北起俄罗斯远东南部,经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及中国东部地区,直至东南亚和南亚。季风气候类型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每一类型又可分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季风气候。在亚洲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超过120°,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我国高校和中学地理教科书中,仅在亚洲列出了季风气候这一类型。 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 亚洲大陆拥有赤道带至(北)极地带的世界上所有气候带。同时,亚洲拥有除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外的世界所有主要气候类型。亚洲高山气候的垂直带和气候类型也是最齐全的,在世界各洲中,只有北美洲可与亚洲相比,其他洲均逊色得多。 形成因素 亚洲主要气候特征的形成,是由其地理位置、面积轮廓、大气环流、洋流及地形结构诸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位置、面积和大陆形状 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庞大地域是亚洲气候特征形成的前提条件。地域所跨经、纬度之广,不仅是气候带全、气候类型复杂的基本条件,而且也导致了气候强烈的大陆性特点和季风气候的形成。巨大面积、完整轮廓,一方面使亚洲具有广大内陆,使大陆性、干燥气候范围扩大,加剧了大陆性程度;另一方面,造成了陆面与广阔洋面的巨大热力差异,进而导致季风气候的形成。亚洲中纬地区西接欧洲,远离大西洋,因此缺乏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气环流 气候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本身的状况,因为其他因子的影响都是通过大气环流活动而起作用的。亚洲的大气环流位置处在从极地到赤道的所有气压带和相应的大气活动中心及完整的北半球行星风系中。对亚洲气候起主要作用的有4个大气活动中心:即冬季大陆上的西伯利亚高压;夏季大陆上的印度低压;全年存在于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都非常发育,西伯利亚高压几乎控制了全部亚洲大陆,成为大陆反气旋的中心和秉性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其控制下形成的冬季风势力强盛,由陆地吹向海洋,加之冰洋气团南侵,致使寒潮频繁南下,多寒冷干燥晴朗天气。阿留申低压则成为西来气流的总汇,因其与西伯利亚高压间巨大的气压梯度,使东亚的冬季风势力特别强盛。夏季,大陆高压崩溃,印度低压形成,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团由海洋吹向大陆,热带辐合带和极锋给陆地带来丰沛雨水,天气暖热湿润,多阴雨天气。冬、夏秉性迥异气团的不同影响,导致气温巨大的年较差和季风气候的形成。使亚洲大陆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特点。 地形结构 亚洲中高周低的地形结构一方面加剧了气候类型的复杂程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陆性气候和典型季风气候的形成。亚洲中部的高大山原和纵横分布的庞大山带,使气候类型更趋复杂化,山地高原本身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垂直气候带。同时,中部青藏、帕米尔高原,由于其巨大高度,使其冬为冷源,夏为热源,加强了冬、夏季风的势力,季风更加活跃强盛。高原对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也有很大作用,因为由于高原对西风急流的分支作用,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急流,控制着南亚西南季风的进退,只有当南支急流北跳后,西南季风才能迅速地推进到整个印度半岛。所以南亚西南季风有突发性的特点。中部被边缘山地围绕的盆地、高原,都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特点,因此,扩大了大陆性气候的范围,加剧了大陆性气候的强度。 洋流 对亚洲气候影响较大的洋流有二支,一支是黑潮暖流,另一支是季风漂流。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一方面使其流经的西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气温升高,另一方面,使途经其上的太平洋气团增温增湿,加强了东亚夏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从而突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印度洋的季风漂流对南亚和中南半岛的西南季风也有很大影响。夏季,印度洋北岸的季风洋流对南亚等地气候的影响和作用与黑潮暖流所起作用基本相同。 气候类型区 亚洲的气候类型十分复杂,中学地理课本共划分出9个气候类型区,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和地形组合区的划分一样,气候类型区可以包含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每一气候类型也可以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型。 亚洲各气候类型区的气候特点与其他各洲的同类型区具有共性特征(见热带雨林气候等),同时,在分布区范围、气候要素具体特点等方面又有特殊性。如亚洲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与南美洲和非洲同类型区的气候相比,具有海洋性和季风性特色,年均温25~27℃,年较差更小,普遍在15℃以下,最大不超过3℃;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甚至出现年降水量只有几百毫米的半干旱区,这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同类型区是没有的。亚洲的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区,与北美洲和欧洲的同类型区相比,都表现出强烈的大陆性。

麻烦采纳,谢谢!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就光热条件而言,我国从南到北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六个温度带;按照雨水条件的不同,从东到西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四个干湿区,许多山地因高差较大,由山麓到山顶可能出现从热带到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渐变,呈现出“山下百花盛开,山上飞雪满天”的奇特景观,从而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天不同”的垂直变化。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气候干冷,盛行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气候湿热,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高温多雨;春季气温上升快,大气层不稳定,多大风;秋季气温下降快,大气层稳定,秋高气爽。季风给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和森林植被带来雨露的惠泽,使大自然显现无限生机。季风气候的季节性和多变性,让我国许多旅游资源呈现明显的季相变化,多姿多彩,但同时也带来气候的不稳定性甚至灾变性。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处内陆,又受高山阻隔,海洋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干旱少雨。而平均海拔在4500m以上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气候单元,形成了极为独特的高寒气候,紫外线强,终年低温少雨。我国气候的这些特点,使我国的自然景观也呈现相应特色。受光热条件的影响,东部广大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景观、中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景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景观等。受湿度条件的影响,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又相继出现森林景观、森林草原景观、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荒漠景观。一些高大山体从山麓到山顶,则在相对高差数千米之内出现对应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自然景观递变现象。由于呈纬度地带性分布的温度带和略呈经度地带性分布的干湿地区组合,加上垂直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地形因素影响,形成了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中国气候的这一特点,不仅孕育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而且形成多种多样的旅游气候环境,使旅游者在我国的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可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获得各种适宜度假的气候环境。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属于  温带季风气候   只是因为靠海距离稍远   夏季风对它的影响稍小

例如我国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   就没有朝鲜半岛的温带海洋气候显著

温带大陆性气候 是由于深入内陆  海洋温暖潮湿的空气很难达到

例如我们西部  中亚    东欧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比较的平均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

可以通过降水的分布来区别

希望得到好评!谢谢,祝您学习愉快!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人类居住与生存。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每年9月至次年4月,干寒的冬季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来,寒冷干燥,南北温差甚大。每年的4月至9月,暖湿的夏季风从东部和南部海洋吹来,普遍高温多雨,南北温差甚小。中国从南至北呈现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六个温度带;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异很大,东南沿海可达1500毫米以上,西北内陆只有200毫米以下。

形成原因

关于季风的成因问题,有人认为是海陆间热力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造成的;有人则认为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所致。我国的一些气候工作者认为,季风现象是海陆分布的热力作用、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具体地形等三因子共同影响下的综合现象。例如印度季风之所以特别显著和稳定,是由于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季风和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正好是一致的。冬季印度在冷高压的南面,又处于信风带的位置上,因此印度东北季风特别稳定;夏季印度在热低压的南面,又处于赤道槽北移时西南风经过的地方,因此,西南季风也特别稳定。

由于亚洲是位于地球上最大陆块一亚欧大陆的东部,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紧密邻接,以及高空行星环流的季节变化和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遂形成亚洲特有的季风环流系统。冬夏海陆热力差异,引起海陆大气活动中心(即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使季风风向发生有规律的季节转换。

冬季,亚洲陆地辐射冷却很快,形成干冷的西伯利亚高压(又称蒙古高压),在北太平洋面上为冷湿的阿留申低压,二者都非常发育,尤其是前者势力十分强大,几乎控制全部亚洲大陆。它是大陆反气旋的中心和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源地,也是冬季大陆季风的源地。由于冬季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连成一片,二者复合,势力强大,成为亚洲大陆冬半年气候的主宰。高压干冷气流向外吹散,在太平洋沿岸冬季盛行西北风,印度洋沿岸为东北风,这就是东亚和南亚的冬季风,具有晴朗严寒、干燥等冬季高压天气特征。冬季风为干燥陆风,一般不易降水,但吹到日本的西北风,能形成大风雪。侵入长江以南地区的暧海变性极地大陆气团,能形成冬春阴暖或降雨天气。青藏高原,冬季阻挡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势。由于高原北面高压脊的存在,十分有利于冬季风的南下,使冬季风影响加强,造成我国冬季的寒冷气候;而高原南面的低压槽,由于槽前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对我国南方天气气候的影响也很大。又由于高原的阻挡,使高原北侧的南疆和河西一带,冬季干冷;而南侧印缅一带冷空气活动少,冬季干暖。青藏高原在冬季又是个冷源,这将加强高原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从而也就加强了冬季季风环流。

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低压中心在印度西北、伊朗南部和阿拉伯,且与赤道低压连为一体。这时夏威夷高压西伸北进,势力最强,范围最大,因此就形成了从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的东南季风。这就是东亚的夏季风,它是源于热带海洋气团的暖湿气流,夏季时对亚洲大陆影响最大。亚洲南部,这时由于行星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到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后转为西南风,这就是南亚的夏季风。当西南季风到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受阻于青藏高原而分为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向西,进而维持了印度西北部的热低压;另一支沿山脉走向,流向我国,扩大了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夏季时青藏高原对周围自由大气来说是热源,这必然要加强高原邻近地区的季风低压,从而起了加强夏季风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季风气候特点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季风气候特点、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58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