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歌谣,谢谢啦

直排式热水器2023-05-03  32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友不如故。

选诗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解字 弹(dàn)歌:古歌谣名,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

宍:(ròu 肉):“肉”的古字,此处指猎物。

说文

莽莽山中伐毛竹,

野藤续之成弹弓。

飞起泥弹逐禽兽,

赶进陷阱抓猎物。

会意)全诗才八个字,却将先民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如画般呈现在你的面前: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你仿佛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里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

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

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写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可能是往陷阱里面赶,也可能是直接打中。一旦赶进去或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这首古老的《弹歌》就是一个活化石,令人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

选诗 伊耆氏蜡辞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解字伊耆氏:耆,qǐ,古帝号,即神农,一说即帝尧。本诗又名“蜡辞”,蜡: zhà,通“腊”,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反: 通“返”, 宅: 住地,指原来的地方。

说文

风沙勿作恶,泥土回原处。

河水别泛滥,涓涓归沟壑。

昆虫莫要繁成灾,

杂木野草回山泽。

会意

这首上古歌谣《蜡辞》选自《礼记·郊特牲》,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停滞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阶段,腊祭的习俗至今还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保留着。从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实际是对自然的“咒语”。 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流失,昆虫成灾,草木荒芜,眼看收获无望,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图靠着这种有韵律的语言,来指挥自然,改变自然,使它服从自己的愿望。所举土、水、昆虫、草木四物,与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至为密切。希望土返回它的原地,田土不流失,或祈求用于蓄水与障水的堤防安稳、牢固。希望水流向它的洼地,不要泛滥成灾。希望昆虫不生,免除虫灾。希望稗草、荆榛等植物返回它们的山川沼泽地带,不再危害庄稼。

选诗 尧戒

颤颤栗栗 , 日谨一日。

人莫踬于山 , 而踬于垤。

解字》颤颤栗栗:小心谨慎的样子。踬:zhì

,跌倒。

垤:

dié

,小

土堆。

说文

为国之君责任大,表里如一日复日。

大山顶上不会倒,小土堆前跌跟头。

会意

这首歌谣史称尧戒

,

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座名铭。其文言精意切

,

感情

融融

,

内涵博大精深。

相传尧由陶到唐就职后,根据在陶一带工作的经验,在他的住所门前竖立起一根大

木,上面刻着:颤颤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史称尧戒,相当于现在

的座右铭。

帝尧在位七十年,

治陶、

治唐、

管天下政绩卓著

,

有口皆碑。

就在年老谢朝传位时

,

精心选择,把权力禅让给群众威信很高的舜,也不肯交给只知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的不

肖儿子丹朱,从而造就了历史上尧天舜日黄金时代。

选诗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解字

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玩时,先将

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

帝:据考证为尧帝。

说文

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

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

这样的日子真是自由自在,谁还羡慕帝王的权力!

会意

这首歌谣这首歌谣大约流传于距今

4000

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传说在尧帝的时

代,

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老百姓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

悠闲地做着

击壤

的游戏,一边唱出了这首歌。

前四句概括描述了当时农村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后一句抒发情感:

每天看着太阳作息,或劳作或休息。生活简单,无忧无虑。自己凿井,自己种地,

生活虽然劳累辛苦,

但自由自在,

不受拘束。

这样安闲自乐,

谁还去向往那帝王的权力?

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用呢?这句诗反映了远古农民旷达的处世态度,

反映了当时人们

对自然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自豪和满足,反映了农民对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也反映

了对帝王力量的大胆蔑视。

整首歌谣风格极为质朴,没有渲染和雕饰,艺术形象鲜明生动。表现了原始社会中

人们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感情,可以看做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源头。

选诗康衢谣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解字

康衢:宽阔平坦的大路,即“康庄大道”的由来。

烝:众多的意思。

匪:同非,

《古今风谣》作“非”

则:原则,规矩。

说文

帝尧为了老百姓,

每件事情好到极。

我们不用知识多,

按规做事就没错。

会意

这首上古歌谣创作年代与上选《击壤歌》相近,流传地区大约均在今天的山西临汾

市尧都区一带,见于《列子·仲尼》

在中国山西省市尧都区的东部,有个村庄叫康庄,也叫康衢庄。据《列子》记述,

尧治理天下

50

年后,有一次微服游于康衢,听到一群小孩子在唱歌:

“立我烝民,莫匪

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其大意是:帝尧为了我们广大的老百姓,没哪一件事不

是做得好到了极点。我们不用自己动脑筋、出主意,也不要揣度尧的意图,只要顺乎自

然法则,照着尧帝的规矩办就行了。尧看到百姓怡然自足,非常高兴,于是

召舜,禅

以天下

近年,论者从此诗歌中解读出政治斗争的含义,详情可参照相关论述。

选诗 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解字

南风:东南风,又称薰风。薰(

x

ū

n

:清凉温和。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解:解除。愠:含怒,怨恨,忧愁。

时:适时,及时,合时宜的。

阜(

:丰富。

说文

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啊。

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啊。

会意

这首歌谣前两句始见战国尸佼的《尸子

·

绰子篇》

,相传为虞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

民生活关系的民歌。

全诗四句,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辞达意显,借舜帝口吻,说世间万物

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了中国先民对

南风

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表达了虞舜为民

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

此诗当有诗外之旨。其实,先民们对

南风

的赞颂和祈盼,也正反映了他们在自然

力面前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热烈虔诚的赞颂里,潜藏着忧郁无奈的心情。不过,由

于对

南风

的赞颂和祈盼,是通过拟想中的舜帝口吻表达的。因此,经后世儒家诗评家

的阐释,

南风

逐渐具有比兴之意,并成为帝王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

南风

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诗歌语词中,

南风

是最具美

颂色彩的意象之一。

选诗 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辰;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解字

卿云:一种彩云,古以为祥瑞的象征。卿,通

(ji

ū

)

:即

,结集、连合;缦缦,萦回舒卷貌。

旦复旦:谓光明又复光明。旦,明亮。

明明:明察。

弘:大,光大。

从经:遵从常道。

允诚:确实诚信。

论乐:论,通

,有条理、有次序;论乐,器乐演奏整齐和谐。

配:祭祀中的配飨礼。

迁:禅让。

(ch

ā

ng)

:鼓声。

轩乎:翩然起舞貌。

褰裳去之:指让贤退隐。褰裳,撩起下衣

说文

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上天至明至尊,灿烂遍布星辰。日月光华照耀,嘉祥降于圣人。

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轨运行。四季变化有常,万民恭敬诚信。

鼓乐铿锵和谐,祝祷上苍神灵。帝位禅于贤圣,普天莫不欢欣。

鼓声鼚鼚动听,舞姿翩翩轻盈。精力才华已竭,便当撩衣退隐。

会意

这是一首上古歌谣,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有才德的人、

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

。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

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

此诗君臣互唱,

辞藻华美,

情绪热烈,

气象高浑,

文采风流,

意境超迈,

辉映千古,

孕育骚赋,足可与《诗》之

《雅》

《颂》

媲美。自战国、秦汉以来,禅让传说和

《卿云》

之歌,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对形成以礼让为美德的民族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诗在民国初年与北洋军阀徐世昌时期规定为中华民国国歌。

选诗 麦秀歌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解字

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

渐(

ji

ā

n

)渐:形容麦芒形状。

禾黍(

sh

ǔ

: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油油: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的样子。

彼:

那;

ji

ǎ

o

童:

美少年。

这里是贬称,

后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

《诗经

·

郑风》

有《狡童》篇,内容与此无涉。

不与我好

h

ǎ

o

兮:

《尚书

·

大传》

不我好仇

《御览》

乐府同。

《文选》

注作

我好

说文

麦子吐穗尖尖芒;枝叶光润生长壮。

那个小子真顽劣,不愿同我好交往。

会意

麦秀歌是商纣王叔父箕子朝周时慨愤而作的诗篇,当作于西周初年,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文人诗。

此诗在寥寥十数字中,将亡国惨状和亡国原因和盘托出,而且又是凄凉悲惋。全诗

语言朴实,

音律优美,

声情相生。

后世对此诗评价甚高,

认为它

文词悲美,

含义深刻

常以之于《黍离》并举,来表示亡国之痛。

箕子在分封到朝鲜后,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过原来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墙宫

室毁坏,长满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对于商朝由于商纣王的昏庸而灭亡感到非常伤心,想

大哭一场来祭奠,可是此时已是周朝,自己还作了周朝的诸侯,于理不合;偷偷的哭泣

《弹歌》原文:断竹,续竹;飞土,逐_。

译文: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此篇和《伊耆氏蜡辞》都是上古歌谣。所谓的上古歌谣,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人民的口头创作。

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创作流传到后世并被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在能见到的上古歌谣,多数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的产物。

见于《周易》的较多,在《尚书》、《礼记》等古代典籍中也偶有记载。

古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这是一首原始劳动歌谣。逯钦立所编《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将它列为开篇,足征它是我国光辉灿烂的诗歌源头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

这首歌谣撷自东汉赵晔写的具有演义类雏型的历史小说《吴越春秋》,“越王欲谋伐吴,范蠡选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 ‘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孝子守亲尸应在对偶家庭出现之后,也就是始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往后到父系氏族公社期间,婚姻由原来或长或短的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转变,距现在大约五千年左右。

明代冯惟讷为保存古诗资料,编成《诗纪》一书,此书为逯钦立编纂的基础。逯说,“今仍照《诗纪》列此”,即全书第一首。冯曾在《弹歌》下加注:“刘勰云: ‘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又曰: ‘断竹黄歌,乃二言之始。’”又注:“黄,黄帝也。”据此,则《文心雕龙》作者将这首歌谣看作是二言诗的始祖。

我们从《弹歌》本身的内容来判断,它应当是描写射猎劳动的,因为一音步短促的节奏跟从西周到春秋中期通行的《诗三百》的四言两音步,明显不同。这种二言一拍的紧迫节奏正与弹射野兽时紧张快速的步伐、音响、动作相吻合。因此,刘勰将它断为黄帝时期的歌谣,是有眼力的。

大家知道,炎帝、黄帝并非具体的人的实体,而是著名氏族部落的化身或代表。传说,在神农氏之后,即进人黄帝时期。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约相当于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史学界有人提出,黄帝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并且向阶级社会过渡。不管怎样,黄帝时期虽然有了农业、畜牧业,而渔猎仍是整个生活资料的来源中不可缺少的生产项目。他们用的狩猎工具有弹子、石块、石箭头、石矛头等等。《弹歌》应是当时打猎劳动生活的反映。

“断竹,续竹”两句颇费解。清代大学者沈德潜的弟子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说:“断竹为弓背,续竹为弓弦。”据此则两句似指制作这一劳动工具的过程。这是可信的。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在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就已发明了弓,将物体的弹力和人的体力结合起来,射得远,飞得快,打得准,成了人们手中新的强有力的武器,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黄帝时的打猎活动,主要是成年男子结伙而出,追逐围猎,以弹弓、弓箭射杀。“飞土”,土,指用泥土捏制阴干成的弹丸。关于以弹弓射击弹丸,古籍多有记载。如西汉刘向《说苑·善说》:“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宍”,古肉字,这里指野兽。准此,这首上古歌谣可意译为:砍下竹子做弓背,紧系两端作弓弦;射出坚硬的土弹丸,猎取野兽作美餐。

这首歌谣赞颂集体力量、勇敢追逐野兽和新的劳动工具,洋溢着战胜自然、紧张劳动的欢乐气氛。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估计在上古口头流传,不胫而走,流布四方,待到文字发明之后,就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先民们仅用八个字就概括了狩猎的劳动,并且描写出冲击围打时的图景。诗歌是最简炼的文学样式。这首从劳动中产生的歌谣,为我们诗歌国度的创作开了好的头。四个动词,四个宾语,动作干脆利落,对象明确清晰,节奏短促,句句押韵,音节响亮,语言明净,质朴无华。它由炎黄子孙代代口传心授,瓜瓞唪唪,绵绵不绝, 一直至今。这种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令人拍案称妙,赞不绝口!

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黄帝时期。

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里用“肉”字指代猎物,意为砍断竹子,做成弹弓,弹出土块,去打野兽。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

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

制作工具分两步。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截断竹子。由这两个字指引,我们仿佛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在截劈一个又一个竹片。

“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清晰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也许是竹既做弓,又做弦。

以上就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歌谣,谢谢啦全部的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歌谣,谢谢啦、弹歌原文及翻译、《弹歌·古歌谣》原文与赏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57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