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起源是什么

饺子的起源是什么,第1张

饺子的起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饺子是中国传统食物、春节必不可少的。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

饺子(dumpling)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由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人张仲景发明,最初作为药用。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在除夕的交子时分,人吃了饺子会通身添力,然后,男女老幼齐鸣鞭炮,帮助天神除掉厉鬼,再虔诚的贴上新的灶王爷画像,并在财神爷和灶王爷的画像前供奉上以饺子为主的美食,取意来年平安吉祥财源滚滚之意。这就是“爆竹声声除旧岁(祟)”这一习俗的由来。

饺子,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时的美味小吃,更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必备的食物,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初一饺子,初二面”——按照中国北方的传统习俗,每年除夕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即开始包饺子。当子夜十二点钟声一响,新年伊始,便合家围坐在一起,在除旧迎新的鞭炮声中一同吃饺子,以迎接新年的到来。饺子作为“更岁的食品”,足见它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吃饺子的风俗

饺子,是将面团揉搓成圆条,分切成一个个小面子,擀成圆形 的薄面皮,再将肉末、蔬菜及佐料搅拌成的馅, 放置在面皮上,包成一定形状,然后放进烧开水的锅里煮熟。人们常常蘸着酱油、醋和蒜泥一起吃,吃起来鲜香可口。除夕之夜包的、新年交岁时吃的饺子,被称为“更岁饺子”,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饺子的形状并不固定:最常见的是弯月状饺子,它形似元 宝,用以“恭贺新年,预祝发财”;柿子或棉桃形的饺子,是人们分别借助这两种食物的字音和形状,来祈求“事事如意”,至于捏成玉米、麦穗、羊、鸡等形状,则是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如果最后馅少,而面有多余时,便把面擀成厚皮,内夹少许肉馅,捏成车轮状,以象征“滚滚向前,年年顺利”。

有趣的是,包饺子时,人们通常还会悄悄地将一两枚洗净的硬币包进去。吃到它的人必惊喜地喊道:“ 钱 ! 我 吃 着 钱 了!”,得此彩头, 以寓意在新的一年里,主人将交上好运,财运亨通。

有人还往饺子里包花生米(又名长生果)、红枣、糖块,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希冀新的一年的光景,像红枣、糖块那样红火、甜蜜。

以前还流行正月初五吃“捏破的饺子”,是从前旧社会贫苦农民,希望把前一年的所有欠账窟窿都给堵上,免得再遭饥荒 和亏空。 当然,如今的人已淡忘了这个风俗。

饺子在民间婚嫁喜庆活动中,同样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陕北农家饺子为“扁食”。新娘入门,拜过公婆和亲友进入洞房后,婆婆便笑吟吟地端来一碗“儿女扁食”,新娘吃的时候 , 婆婆语出双关地问:“生吗? ”,这时,羞答答的新娘依俗要答一声:“生!”,于是,婆婆笑逐颜开,期望儿媳妇能给她生个胖娃娃。

新婚的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去,俗称“回门”。到了娘家,敬老认亲之后,小姨子给姐夫端来一碗“回门饺子”。 河北农家的回门饺子叫“气饺子”。捏这种饺子,不放肉馅 , 而只吹一口气充盈其间。煮熟之后,热气使饺子胀鼓浑圆 。吃的人若不知其中奥妙,而猛咬一口,则会难免有热气烫嘴之苦。此风俗名为“戏姐夫”,旨在考验姐夫的聪敏与憨厚,并在嬉戏中增进彼此一家人的感情。当女儿生下小孩的第十二天,娘家依例会带着饺子前来探望。此举叫“捏骨缝”,意为闺女生孩子后,骨盆开了,借包饺子的意思,将骨盆 ”捏”回去,使其恢复健美的体型。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于是,民间常用饺子“欢庆丰收”。 农家收下新麦,常常包一顿饺子庆贺。以前,吉林长白山的 山民,“放山”挖得宝参,回到窝棚后,“把头”说一声:“今儿吃顿甜的吧!”,于是,采参人便七手八脚地包起来饺子来。

饺子的变迁

饺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记载饺子的是明代张自烈著的《正字通》:“今俗饺饵,屑末面和怡为之,干湿大小不一 ”

明代以前称饺子为“粉角”、“角儿”、“角子”。

例如北宋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在描述宫廷寿宴时说:“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

广州人至今叫春节吃的油炸饺子(一般以花生茸和白糖作 馅)为“油角仔”,或许就是沿用宋代的旧称。

宋代饺子的馅料已甚为讲究。宫廷御宴有名贵的驼峰馅,乡间也有鲜关的蟹肉馅。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与村邻聚饮诗》 中,描述了他吃过的蟹肉馅饺子:“蟹供牢丸美,鱼煮脍残香”,“牢丸”是古代对饺子的一种别称。

汉代刘熙在《释名饮食》的“馅炙”部分中,记载了制作过程:将拌了各种佐料的肉馅,团成丸子,穿起来烤着吃。后来,人们又用面片作皮,把肉丸包裹其中,使其牢不可破 。

这大概就是“牢丸”名称的由来吧。

新疆吐鲁番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城郊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发掘出一碗偃月形的饺子,其形制与今日的饺子完全一样。1986年,在吐鲁番三堡乡的唐墓中,再次出土了饺子。这表明在一千多年前,饺子已进入了寻常人家,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 域。

唐代已用“笼蒸”和“水煮”两种方法烹食饺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的“笼上牢丸”,显然是“蒸饺”。而“笼下牢丸”,也就是“汤中牢丸”,当为水饺。蒸饺比水饺干,吃起来筋硬,有嚼劲儿。吐鲁番出土的饺子,很可能是“笼上牢丸”。

其实,在唐以前的晋代,牢丸己相当考究了。晋人束哲在《饼赋》中,曾对牢丸的制作过程,作了生动详细的描述:做牢丸的面粉,要一筛再筛,务求细白如“尘飞白雪”,选用羊膀和猪肋肉作馅,肥瘦参半,味道香美;往肉馅里撒上佐料 , 调以盐和豆豉,拌均匀;成牢丸后,于笼屉中,待锅里的水烧开了,立却上锅,猛火蒸熟;揭锅上席时,皮薄馅嫩,雪 白的牢丸,香味四溢。

从晋、唐时期的“牢丸”,宋元时代的“角子”,到明代始称 “饺子”,就是我们今天所享用的“饺子”的变迁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独特叫法,每个时代都与前朝不同,但我们所喜爱的饺子,却完美地保留了下来,成为至今仍然令人喜爱的美食之一,尤其是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怎么能少得了一盘美味的饺子呢?

中国水饺的由来于古代的角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

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1、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人张仲景发明,最初作为药用。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2、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3、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将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团,盖上拯干的湿纱布或毛巾,放置(饧)一小时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个小面团,先后揉搓成直径约3公分左右的圆长条,刀切或手摘成一个个小面剂子,将这些小面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将冷水烧开,包成后下锅并用漏勺或者汤勺(反过来凸面朝上)顺着锅沿逆时针或顺时针划圆弧状以防饺子粘连,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如为肉馅可在沸腾时添少许冷水再烧,反复两三次)。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饺子(dumpling),由馄饨演变而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春节为何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许多汉族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亡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表明中国祖先对此的重视度。无论怎样,为除掉一年的晦气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顿“饺子”。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槛,就开始忙着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在中国北部,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

拓展一下:

清代饺子的传说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这说明新春佳节无论贫富,家家都要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水饺。”“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饺子(jiao-zi; chinese meat ravioli)

中国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民间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Dumpling)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饺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饺子多以冷水和面粉为剂,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圆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以沸水煮熟而成。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双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

起源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各地的饺子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传说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东北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饺子馅的讲究

包饺子首先是调拌饺子馅。饺子馅有荤有素,有的地方是严格区别的,但更多的是荤素搭配。年三十包的饺子,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全家食用的。除夕夜的饺子馅一般是荤素料相配合,用猪肉或羊肉,切成小肉丁,加调味料腌好,然后把大白菜嫩叶用刀剁成粗粒,挤去部分水分,加人肉馅和调味料调拌而成。在制馅的过程中,最讲究的是剁馅,就是用刀细剁大白菜的工序。剁菜时,刀与案板撞击,发出锉锉有力的“嘭嘭”声,由于用力大小在不断地变化,这声音便发出了富有韵律感的强弱节奏变化,像特别优美的乐曲,传到四邻八居。人们都希望自己家的剁菜声音是全村最响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肉加菜调馅,谐音“有财”,剁馅声最响且时间要长,美其意曰“长久有余财”。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

饺子形状的讲究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

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和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饺子煮吃的讲究

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后经传承完善,便形成了后世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以为辞旧更新之义。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的响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要先供诸神、列宗,然后伴着其它食品吃饺子。

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楷杆或芝麻楷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在山东东部,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在甘肃中部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饺子时,还要加入少许面条共煮,同食,美其名曰“银丝缠元宝”。面条要细,饺子要包成元宝形,喻意长寿发财,也是图个吉利,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吃饺子时,也有俗规。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诸神。这上供的饺子也有讲究,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就是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3个;给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饺子,碗里只盛1个,但有的人家过意不去,就随便盛几个。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如: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饺子要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爱惜。旧时,大牲畜如牛、马等是农家的主要劳动工具,人们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样迎来平安顺利的一年。第三碗家人才开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饭,本来种类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饺子必须要吃。吃时还要记清,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有的家里老人边吃边口中念念有词说:“菜(财)多,菜多”等古语。饭后盛饺子的盘、碗,乃至煮饺子的锅,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谓之“年年有余”。甚至连包饺子用的莱馅、面团也要有“余头”。

异国的饺子

许多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每逢春节也吃饺子,但是,他们的做法与吃法都各具特色。

朝鲜饺子

以牛肉为馅,并特别喜欢在牛肉馅里加上大量辣椒,包的饺子是半月形站着。

越南饺子

以鱼肉为馅,在馅里加大量橙皮、猪肉、鸡蛋,包的饺子却与朝鲜的饺子相反,一个个仰面朝天躺着。

俄罗斯饺子

俄国人的饺子馅有牛肉、胡萝卜、鸡蛋、葱头、盐和味精,但他们还在饺子馅中加一些辣椒末,而且包的个头大,他们煮饺子用的是牛骨熬成的清汤。不过,喝煮饺子汤是第一道菜,吃饺子和是第二道菜。

印度饺子

用料、做法与俄罗斯饺子近似,只是个头还大,但不是煮着吃,而是烤着吃。

墨西哥饺子

他们用洋葱、牛肉、番茄、荷兰芹菜做馅,饺子皮不是擀的,而是用手压成长方形。包好的饺子不是用清水煮,而是放入用番茄、辣椒、洋葱煮好的调味汤里煮,吃罢饺子再喝汤,“原汤化原食”。

意大利饺子

馅与中国的大异,干酪、洋葱、蛋黄是主料,有时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还有一种是以鸡肉、干酪做主料,主要调料有黄油、洋葱、柠檬皮、肉豆蔻。他们包饺子是把面压成一长条,一勺勺放好馅,在面的边缘沾上水,再用同样的一条面片合在一起压好,然后用刀一一切开。煮饺子的方法则与中国人一样。

匈牙利饺子

馅严格说来是果酱,连李子、杏、乌梅也腌制做馅。他们用来包饺子的面都要加两倍一面粉的土豆泥,还要加上许多猪油、鸡蛋、糖和盐,时还要裹上炸好的面包茸。

饺子的发明

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饺子俗语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寓意日子越过越好

头伏饺子二伏面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吃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相传战国初年,秦城神医扁鹊妙手回春,百治百愈。有一年冬天,正逢百年未遇严寒,许多人发生冻伤,有的人还把耳朵都冻坏了,怎么办?神医扁鹊拿来白面,搓成耳朵状,粘在那些被冻掉耳朵的耳根上,再运气功动力,使那耳朵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又用御寒草药煎给病人喝,病人只觉浑身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再也不怕冷了。后人为纪念这位既有高超医术,又有为人解除病痛的仁心的神扁鹊,便用面粉做成耳朵状的食品,放在御寒的草药汤里煮食,该俗语由此而来。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

这句北方的名言在这里验证,北方人是非常喜欢吃饺子的。此外,还有关于饺子的歇后语,如: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来。

以上就是关于饺子的起源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饺子的起源是什么、饺子是起源于哪里的啊、饺子的由来 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31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