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回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第1张

回族过年风俗有开斋节、扫尘、吃饺子、请阿訇、吃小米蒸饭和炖合菜、蒸包子等。

1、开斋节: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其他民族称其为“回民过年”,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

2、扫尘:扫尘是打扫家里的尘土,选个晴好的天气,把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打扫一遍。

3、吃饺子: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4、请阿訇:回民大年三十不贴春联,除夕夜也不放鞭炮,请阿訇则是大多数家庭必做的事情,由于一个村里只有一所清真寺和一个阿訇,很多人会选择把请阿訇的事情放到年后。

5、吃小米蒸饭和炖合菜:回族人正月初一的早晨吃小米蒸饭米饭和炖合菜,所谓的炖合菜就是将前一日炖好的牛肉,再加上白菜、粉条、木耳等放入锅中炖熟,有点类似于东北的酸菜炖粉条。

6、蒸包子:大年初一的中午蒸包子,一般有肉馅和素馅两种,晚上要吃面条或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1、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斋戒期满,逢开斋节,这一天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

2、“古尔邦”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生,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3、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他的诞辰与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一般合称“圣纪”,俗称“圣会”。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教育回族群众不忘至圣的教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

扩展资料:

回族习俗:

1、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礼、斋、课、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念”就是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念清真言。“礼”即礼拜,主要包括日常的晨礼、晌礼、晡礼、昏礼、霄礼等五时拜,每周五主麻的聚礼,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两次大型的会礼。“斋”就是斋戒,又称 “封斋、闭斋、把斋”。

2、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

参考资料:

中国政府网-回族

1、回族是一个很有朝气的民族,能歌善舞,所以在过年的时候,回族的舞蹈是必须可少的一项活动,也会开始放声歌唱;

2、回族人的春节是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这个月也是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只要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大家必须奉行一个月的斋戒,这个习俗就是白天不进饮食;

3、回族朋友们经过一个月的斋戒之后,就会迎来斋月最后一天看月,这一天是一个大日子,也是回族人一个重要的仪式日,见月后斋戒才可以完成,第二天起为开斋节,庆祝活动开始;

4、开斋节回族的朋友们要进行沐浴净身,然后换上洁净而漂亮的民族男女的衣服,之后开始在家中炸油香和馓子;

5、上午的时候回族朋友们要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结束之后寺庙会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帮助大家解决困难,同时请阿訇为已故的亲人走坟,表示对逝去的亲人的一种怀念和纪念;

6、回族的人们,男女老少穿上盛装去串亲访友,也会相互的赠送礼品,这个礼品主要是互送油香。

回族一般不过春节。

我国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在有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基本都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我国回族来历是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西方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我国的广州、泉州等地的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

后又在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又大批迁入我国,他们吸收我国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一般都是过节不过年。他们习惯于欢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回历年,也不过阴历年——春节。

回民一般只记本民族的节日时间,不大注意伊斯兰教的元旦时间,也不过元旦节。回民不讲究过年,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回族一般也不过。新中国成立前生活在城市里的回民,春节期间,家门上不贴对联,晚上不放烟花和鞭炮,不让孩子叩头拜年和给孩子压岁钱。

回族的重要节日

开斋节,开斋后在斋月里,回民的人们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封斋后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能够真心救济穷人。

古尔邦节,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很多地方的回族称为“小尔德”,它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

法图麦节,是为了纪念圣人的女儿、阿里的妻子法图麦;法图麦节又被称为妈妈会、姑太节,时间在每年的斋月十四,即伊斯兰教历九月十四日;法图麦公元605年诞生于麦加,她是先知穆罕默德与赫蒂彻所生,是先知最心爱的女儿,也是德行最完美的穆斯林女性。一般认为法图麦在先知穆罕默德归真之后的半年随父而去,即公元632年,年仅27岁。

登霄节中”登霄”原意为"阶梯",一般时为每年教历7月27日,登霄节这天晚上,回族穆斯林聚集到本坊清真寺举行礼拜、祈祷,以示纪念。这天晚上睡觉比较迟,一般都要听开学阿匐讲"瓦尔兹"。登霄节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过,主要是一些笃信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参加。

回族穆斯林对开斋节特别重视,庆祝场面十分隆重,所以又叫“回民过年”。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是穆斯林的斋戒之月,凡符合条件的穆斯林男女,都要奉行一个月的斋戒,白天不进饮食。斋月最后一天看月,见月后斋戒完成,次日即为开斋节。清晨起来,沐浴净身,换上洁净的衣服,开始在家中炸油香、馓子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上午,到清真寺参加会礼。礼拜后,还向老弱病残和贫苦之人出散乜贴。然后请阿訇为已故的亲人走坟,纪念亡人。节日里,男女老少穿上盛装去串亲访友,互送油香,邻居们也相互拜贺。

在回族春节习俗中,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在其中与维吾尔等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古尔邦”节对比,回族春节习俗更高度重视开斋节,她是回族老百姓一年一度最盛大游戏的节日。别的中华民族称其为“回民过春节”。此外,也有小的节日和留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种节日和留念日全是以伊斯兰的希吉由来测算的,也就是以伊斯兰教历测算的。回族信仰伊斯兰,最庄重的节日当数“开斋节”。一到腊月,就代表着到年根。每家每户逐渐为过年做准备。家家户户都把要做的事儿分配的秩序井然。

过春节就是在农村最有趣。最能感受浓浓年味。腊月初,村内的豆面制造厂就逐渐累成狗了,每日都是有很多人预定排长队,宁夏盐池县大家要生产加工出最软的面粉用于做春节接待客人的点心,还需要加工许多做年糕的面粉。从月初到月中旬,村内总是会传出“啪,啪……”的响声,那就是敲击毡的响声。“毡”是乡村土炕铺上的,用羊毛绒擀出去的。加工工艺非常复杂,我儿时以前见祖父家里有个擀毡将,用许多奇才擀了一条备好的白羊毛毡。由于长时间铺在土炕上,在所难免有灰尘,大家就在年末把它拿出来用木棍用劲的敲击。一般全是两人一人捉一个毡角,在其中一个人敲击。

传出的响声在全部村庄里萦绕。真是便是爆竹声的原曲,也是春节的原曲。“扫尘”也在这个时候拉开帷幕。扫尘便是清扫家中的灰尘。选个转晴的气温,把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里都需要清扫一遍。每到这个时候,就需要起个大清早,把家俱该搬得搬出去,该遮的遮上。把土炕的被子都拿出来。让屋子里空徒四壁,好拿着大扫帚在墙壁,房顶挥来挥去,把一年的灰尘都清扫整洁。回族春节习俗便是要走亲访友串盆友。因此,家中一定要准备好招待客人的物品,不缺少的便是自己做的点心。

家中做的点心我是怎样也忘不掉它的香。所有手工制做,原材料都很纯正很纯天然。面粉是自己备好的面粉。植物油也是本地产的最香的油,有一种叫香油,用大麻子榨的油,也有一种胡麻油,都十分香。做的点心一般有煎炸的和烘烤的二种。常用到的醒面全是根据酵种发的。用时两三天。一大盆面盖着厚厚的的褥子在湿热的土炕,渐渐地的传出发酸发醇味。做点心也是几个子合在一起,既繁华又节省时间。都就绪得话,一天出来能够做三四家的点心。对回族春节习俗而言,斋戒满期,便是回族等中华民族一年一度最庄重的节日之一枣开斋节。

以上就是关于回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回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回族人的节日、回族人如何过春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229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