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什么非要对秦孝公的大哥赢虔用劓刑

商鞅为什么非要对秦孝公的大哥赢虔用劓刑,第1张

这是因为当时商鞅施行变法的时候,正巧太子犯法了。不过史书没有记载太子具体犯的是什么法律条文,不过,太子犯法的时候,秦孝公才24岁,也就是说太子才四五岁。

于是,商鞅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处公孙贾黥刑,公子虔受了什么刑,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过考虑到十几年后,公子虔再度犯法,那时候商鞅才判了他劓刑(割掉鼻子),所以,在太子犯法的时候,公子虔受的刑罚肯定比割鼻子轻得多,应该也比公孙贾的黥刑轻。

扩展资料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蔑称秦国为虎狼之国。

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颁布法津,制定连坐法商鞅把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加以公布实行。并把"法"改为"律",增加了连坐法,从而把秦献公时实行的什伍制变成相互监督纠发的连坐制。

商鞅的法律规定什伍间要"相牧司连坐",即一家有罪而九家相揭发。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受到连坐的罪十分重。商鞅制定的法律规定:不揭发检举的"腰斩",检举揭发的同斩敌人首级一样受到赏赐,窝藏有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罪。降敌罪的惩罚是本人斩首,全家罚为刑徒作苦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商鞅

古代刑罚常识

中国古代的刑罚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归为五类。隋以前的五刑为;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前四种为肉刑。汉文帝始议除肉刑,至隋文章制《开皇律》,基本上以五刑——笞刑、杖别、徒刑、流刑、死刑取代了旧五刑,以身体刑(又称痛苦刑)取代了肉刑。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提到的自刑、身体刑,基本上属于法律规定的正刑,而实际上法外施刑的情况非常普遍,施刑有着极大的随意性,五花八门,十分残酷。

l、汤镬

例: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语文第一册)

汤镬:死刑的一种,也作“烹”,是把人放过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2、黥

例: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统习)

黥;又称墨刑,其法是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汉以前,墨刑主要施于犯人面、额之上,适用于较轻罪犯;以后,墨刑间或有之,主要用于选奴、窃盗和辅助刑。

3、斩

例:君既系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谭嗣同》高中语文第二册)

斩:死刑的一种。古时分腰斩和斩首,腰斩用铁鑕(今铡刀),斩首用刀刃。隋以后新刑告皆指斩首之刑。此处即为斩首。

4、刖

例;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高中语文第三册单元练习)

刖;断脚之刑。刖刑系以膑刑演变而来。膑刑是去掉犯人的膝盖骨,犯人受膑刑后不能行走,受刖刑即断足后,装上假肢仍可行走,故刖刊轻于膑刑。

5、刺配

例;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第四册)

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上文的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流刑,发往远地充军。

6、笞

例:履至君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高中语文第四册)

笞:古代新五刑的一种,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自十至于五十下。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这里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7、谪戍

例: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泰论》高中语文第四册)

谪戍:流刑,将有罪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防守。课本注为“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是不准确的。

8、菹醢

例: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涉江》高中语文第五册)

菹醢: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泥,制成肉酱。

9、杖

例: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促织》高中语文第五册)

杖;自隋起定为五刑之一。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自五十至于一百下。

10、宫刑

宫刑;又称腐刑,是仅次于死刑之刑。男子阉割生殖器,女子幽闭。因犯人阉割后畏风须暖,要在蓄火如蚕室之宫刑狱中将养百日,所以宫刑也叫做隐宫、下蚕室。大家熟悉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以上就是关于商鞅为什么非要对秦孝公的大哥赢虔用劓刑全部的内容,包括:商鞅为什么非要对秦孝公的大哥赢虔用劓刑、古代刑罚、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704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