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难友(孔融,祢衡,杨修)

流沙包2023-05-02  27

祢衡,孔融,杨修。三个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心态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成为三难友呢?

大家都知道,祢衡是一个骄傲看不起人的人,它不仅能辱骂曹操;还敢得罪曹操身边那些大臣们,一一找出他们的漏洞来,动不动就拆穿他身边人那些不好的地方,那他为什么会跟孔融,杨修成为好朋友呢?

我从资料上发现孔融和祢衡的出生年龄相差了20多岁,一个成年人和一个青年人有什么可谈的呢?这使我非常疑惑。

我猜他们三个应该是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吧!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孔融成为了名士再加上他天赋异禀的才华两个人应该共同语言很多吧。杨修也是,才华横溢、机智聪明三位名士在一起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

可他们现在光是朋友,难友,难友意思就是共同患难的朋友。那他们必须得遇难,我从他们的死因来分析他们。

杨修是怎么死的?

他的死因很复杂,第一是参加了夺嫡之战,投靠了曹植站错了方向。第二是因为他的嘴巴太松了,一有什么事情就要炫耀出来是曹操对他很不爽。于是他就被斩头了。

孔融的死因,跟祢衡差不多,就是因为嘴太碎喜欢怼人对曹操。不论是曹操提出什么意见,他都要第一时间给曹操写信反驳曹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当时的名士又反对曹操的各种意见,要是他造起反来,岂不是……于是曹操为了以绝后患就把他和他的儿子一起杀死。

至于祢衡怎么死的,纯属因为怼人。挑刺的冠军,把曹操的老底都给掀开了,还想再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但他又是当时地位很高的曹操怕杀了他有损名誉。于是就把他给了刘表,刘表是个聪明人把他给了皇族但皇族是一个莽夫一怒之下就把他给杀了。

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缺点,嘴碎。都是因为嘴巴不干净招来了杀生之祸。所以他们的嘴巴和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成为了一条船上的难友。

在最后我想请家大家,说话要谨慎哦,你的话一不小心伤害到了别人,别人来揍你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再说你这样子语言暴力很伤人的心。

所以说话要干净,说别人爱听的话但是不能讨好别人。有时候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不要说不干不净的话,我就有这个小毛病所以,我要努力把它改掉。加油,我可不想跟他们一样。

忘年之交。

祢衡和孔融一见面就感觉意气相投,推心置腹,毫无顾忌,完全忘记了年龄的隔阂。当时孔融已年届四十,祢衡还不到二十岁。之后,孔融经常把祢衡请去家里喝酒。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孔融对祢衡的才学有了了解,就多次在丞相曹操面前推荐他,希望曹操能够对他加以重用。

曹操约祢衡来见面,但祢衡一向鄙薄曹操的为人,托病不往,还经常在别人面前奚落曹操。曹操被触怒,将他送到荆州刘表那里,不久刘表也不能忍受他的傲慢,将他转荐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黄祖喜怒无常,一次被祢衡顶撞后当场将他斩首,孔融非常悲痛,认为是曹操间接害死了自己的朋友,之后对曹操更为不敬,最终被曹操以放荡狂言等罪名杀害。

成语寓意

青年人能够从老年朋友的身上学到很多极为宝贵的经验,以此来弥补自己的某些缺陷与不足,丰富知识、吸收阅历,逐步使自己走向成熟,健康地成长;而老年人也会从青年朋友的身上感受到青春的活力。成语告诉人们,人生难得遇知己,要学会珍惜和感恩,不应该拘泥于年龄、时代、背景等其他外界因素。

祢衡年少时就有文采和辩才,但是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

年少的祢衡,少有才名,文采斐然擅长雄辩,但是却有一个刚直高傲的性格,更是喜欢指摘别人,典型的狂放不羁。

最为甚者,即便是当时曹操迁都许都之后,能士云集,这位竟一人也看不上,将当时的大才陈群和司马朗视为屠宰牲畜沽酒之流,一如荀彧、赵融都被他视为智慧靠脸吃饭,只会吃肉的家伙。而偌大许都,祢衡唯一能够看过眼,瞧得起的也只有孔融和杨修。

这种张扬的个性,不知道韬光养晦,逢迎附和的性格,也常常使人憎恨。

扩展资料:

击鼓骂曹

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任命他为鼓史(鼓吏)。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检阅鼓史们的鼓曲。各位鼓史经过时都让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鼓史的专门服装。

轮到祢衡上场,下吏呵斥说:“(你这)鼓史为何不换衣服,就胆敢轻率进见吗?”祢衡说:“好!”于是先脱掉近身的衣服,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体站在那里,又慢慢取过鼓史专门的衣服穿上,完了,又去击鼓之后离开,脸色一点都不惭愧。

曹操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

孔融回来后就责备祢衡,说了曹操对他的诚意。祢衡答应去给曹操赔罪。孔融再次拜见曹操,说祢衡得有狂病,如今祢衡请求亲自来谢罪。

曹操大喜,命令守门的有客人来就通报,且等待祢衡很晚。祢衡却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这三尺长的大杖,坐在大营门口,用大杖捶着地大骂曹操

。曹操很生气,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鸟雀、老鼠罢了。但这个人一向有虚名,远近的人会认为我不能容他,现在把他送给刘表,你认为怎么样。”于是派人马把祢衡送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祢衡

孔融没有弑母!曹操是一个兼容并包的人,所以他手底下的人才也是千奇百怪。文臣也都是人,他们当然都有各自的个性,所谓物以类聚大抵如此。当时曹操手下的文臣大致分成这么几类:

当红小生: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这几个人一起玩的比较痛快,他们智谋高深,彼此佩服,绝不像袁绍手下的许攸、田丰,整天互相怼。当红喷子:孔融、祢衡、杨修,这三个人是一个朋友圈的崽,他们也是志趣相投,每天除了喷,也就是喷了。当红孤僻症患者:贾诩。这位老兄一般不说话,一般也不交朋友。说起话来肯定是要人命的那种,为了不牵连他人,所以他不和任何一家豪族结亲。

有意思的是,这当红小生和当红孤僻症患者,基本上都是善终,唯独当红喷子界的朋友圈,被曹操给团灭了。尤其是孔融,这个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孩子,真的是因为不孝而被杀吗?

01孔融认为不该孝顺生你之人,要孝顺养你之人。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按道理思路应该没有那么清奇,循规蹈矩是他们家族的风范,否则也不会每个新王朝一来,他们立刻改弦更张了。

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后汉书》

可惜孔融是个特例,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朋友圈。祢衡是什么人?不喷人就不爽的那种,他光着身子一边敲着架子鼓,一边咒骂曹操。是逢人不骂两句不开心的那种人。

杨修又是什么人?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后人,自以为高贵了得。聪明之余便到处耍小聪明,偷吃过曹操的小点心,没事儿就喜欢多嘴,把曹操那点小心思都给秃噜了出来。

跟这两位交朋友的孔融,这思想自然是要不同凡响一些了。他四岁让梨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可是长大以后,他却不在乎自己家里人的生死。在做北海相的时候,袁谭带着大军前来攻打,孔融是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看着小书,就是不想着先把家里人送出城去。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孔融还是表示不碍事,甚至阵阵发笑,似乎完全瞧不起袁谭。袁谭知道以后那叫一个怒啊,这个时候孔融自己倒是跑了,家里老婆孩子全被袁谭给杀了。

孔融一生都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没有真正的亲情可言的。因为他觉得孩子是父母欲望下的产物,既然没有恩情,为什么要孝顺呢?要孝顺,就要孝顺养你那些人。

曹操就是凭借这一思想,判定孔融是个不孝顺的人,所以把他给杀了。那么他死的到底冤不冤呢?

一点也不冤枉,这种理论放任何时期都可以说,但是放汉朝就是不能说。为什么?汉朝是以孝道治天下,没看到每个皇帝的庙号前面,都加了一个孝吗?比如孝文帝、孝武帝。

02孔融真正的死因:总是在曹操背后捣乱。

孔融和祢衡交往多了,或多或少都要从祢衡身上学到一些偏执的东西。大家都是才子,也都是狂人,兴趣相投自然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光着身子敲鼓骂人的事情,孔融是做不出来的。他毕竟是孔子的后人,他不要脸面,这孔家还是要拦着他的。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三国志》

不过孔融总是喜欢在曹操背后做一些小动作,当老师的朋友都知道,学生常常喜欢在底下做小动作。你转身朝黑板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搞,你转过来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认真老实的跟刚出锅的玉米面馒头一样,热情迫切且一动不动地渴望知识。

不知从何时开始,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孔融,不但有“孔融让梨”的文化范本,也有“孔融杀掉自己的母亲”这样的惊人异说。当然,历史上的孔融当然没有杀掉自己的母亲,但其“杀母”的讹传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政治上、文化上乃至学术上的投射。

1爱惜名声又放荡不羁的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罪名诛杀,成为“孔融杀母”讹传的最初源头

孔融之死,固然是汉末政治格局中清流派和浊流派斗争的结果,但也反映了以孔融为首的清流派“好名成癖”却无实际的政治建树,因此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落得一败涂地。孔融不但与曹操有矛盾,与袁绍也有矛盾,早期袁绍想杀孔融,但曹操碍于“招徕名士”的假面没有同意。但后来孔融愈发倨傲狂悖,不但不支持曹操的统治大业,反而攻击儒家,放荡不羁,在文化圈内给曹操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孔融、杨修、祢衡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时刻想着匡扶汉室,但又“好名成癖”,不再认为儒家传统是帝王基业的根本。以浊流派为代表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需要儒家传统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曹操以什么样的罪名诛杀孔融呢?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因为孔融名气太大。《后汉书》中记载孔融有名的三件事分别为:其一,孔融是孔子的20世孙,门第高,是有名的文化大族;其二,孔融幼有奇才,往往一鸣惊人;其三,孔融是个大孝子,早年营救张俭被发现,跟哥哥、母亲争着承担死刑。由此可见,在品性学识上攻击孔融很困难,曹操便剑走偏锋,以其诸多反对儒家的言论判其“不孝”并诛杀。

此处的不孝,有两层涵义,其一是孔融对孔子家学的背弃,是为不孝;其二,无君无父的狂悖倨傲之言,是为不孝。正是这个罪名,无论孔融多么孝顺自己的母亲,最后也被演变成为“孔融杀母”的最初源头

2魏晋名士好清谈,玄学风气下孔融诸多关于父子、母子关系的言论,被有心之人抓住了小辫子,成为“孔融杀母”的文本依据

儒家在汉代官方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士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在儒家的伦理中,孝道被认为具有特别的意义。不过在原始的儒家经典中,孝道是基于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但通过汉代的官方演化,孝行逐渐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固定规程和程序、仪式,甚至遏制了人们的感情,有违人性。这种将孝行虚伪化、神圣化的情况实际上在很大程度消解了人们对孝的认知。

故而,在魏晋时期,有诸多名士开始有叛逆性的言行,表达了他们对虚伪孝行的不满。在孔融的生活中,由于是孔子后裔,故而传习儒学,自幼遵守孝道,在节操上是没有瑕疵的。但思想上却很激进。

当时他跟祢衡有诸多关于孝行虚伪化的讨论,并被记录下来。比如:“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立矣”按照孔融的意思,父子、母子之间的情感并非那么神圣,而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从而瓦解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孝行的基础。

当然结合孔融的实际行为,他并非是让人们不顾及父母,而是要冲破有悖人性的僵化礼教,但是,孔融这样的言论与其身份是十分不符的,故而引起统治者的猜忌。将这些话语经过加工演化之后,成为了孔融“不孝敬父母”、“不顾及父母”,甚至要“杀掉父母”、“无父无母”的证据。

当然,为什么只说“孔融杀母”,而不是“孔融杀父”呢,这是因为孔融13岁便遭父丧,当时已经没有了父亲。即便从现在来单独看孔融的言论,也属于惊人之语,但在当时,孔融这么说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在清谈玄学的风气之下,名士言之无物,故而标新立异,有诸多关于父子、母子的出格言论,孔融的说法被记录下来,成为了“孔融杀母”的文本证据。

3魏晋时期另外一个狂徒阮籍的话,激发了杀父、杀母的诡辩,并为孔融杀母提供了绝佳的讹传范式

前面所述,魏晋时期名士有了诸多关于血缘关系的讨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晋书》中阮籍的记载:“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这段话有若口语,十分好懂,说得便是杀父、杀母的诡辩,即通过欲扬先抑之后,再由关键人物阮籍说出“杀父”是跟禽兽一样,“杀母”则禽兽不如的结论。此类记载很有《世说新语》等小品的意味,充分体现了魏晋名士的口舌之利和小聪明。

讨论的结果导向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杀父、杀母”这样的话题毕竟太过惊人,因此引发了当时名士圈内关于“杀父”“杀母”“遇险救父、救母”的辩论,一再成为讨论的命题,无论结果如何,都消解了儒家伦理孝行的神圣性。就跟小伙子谈恋爱“落水了先救谁”的送命题一样,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背后却是两股思想的对抗。

孔融所代表的是对现有儒家伦理和孝道礼法的反驳,希望回归人性的原始儒家经典,且已经偏向了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但作为封建正统地位的儒家伦理,已经成为官方统治文化的法统基础,这两种感情的对立必然对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影响。

孔融为儒家代表,因此反对者故意通过名士们辩论“杀母”论题的契机,将孔融的诸多言行,以及曹操诛杀他的罪名联系起来,由此构成了“孔融杀母”谣言范式。因为稍有常识的人查阅史料、文献等便知其不可能杀母,可一旦“孔融为什么会杀掉自己的母亲”这样疑问一再被提起,就说明孔融的反抗之举和回溯之言遭到了反向的消解。

概言之,孔融杀母的讹传之所以流传,原因有三:

其一,曹操诛杀孔融的罪名便是不孝,此为讹传其杀母的最初源头,汉朝以孝治天下,孔融倨傲狂悖,曹操以不孝之名借刀杀人;

其二,孔融与祢衡跌宕放言母子、父子之情并不神圣,而是出于本性自然,其言论瓦解了儒家伦理孝行的基础,是杀母讹传的文本依据;

其三,魏晋时期有诸多杀父、杀母或遇险救父、救母的伦理辩论,是老庄思想对儒家的消解,最终成为孔融杀母的讹传范式。

故事概括:祢衡和孔融结交为好友时时候,祢衡未满二十岁,孔融已五十岁了。正是因为孔融看重祢衡的人才,所以愿意为忘年之交。后来“忘年之交”成为一个成语,用来指不拘年岁行辈而结交为友。

:“忘年之交”是指两人交往,忘记年纪的差距而成为好朋友。

忘年之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属于八拜之交之一。

出处《 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

孔融和祢衡被誉为什么之交解说如下

“忘年之交拼音:wàngniánzhījiāo。释义:指年龄辈分不相同的人结交而成的朋友。出处:南朝·宋·张骘《文士传》:“祢衡与孔融作尔汝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重衡才秀,忘年也。”译文:祢衡与孔融一见面就感觉意气相投,推心置腹,毫无顾忌,完全忘记了年龄的隔阂。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打天下,义字为先——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人在桃园结为生死之交。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忘年之交,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

以上就是关于三难友(孔融,祢衡,杨修)全部的内容,包括:三难友(孔融,祢衡,杨修)、祢衡和孔融是什么之交、祢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04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