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公历
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阳历”又称“公历”,应当知道它的来历。请看下面的摘要:
“公历原是基督教的教历,基督教徒以基督诞生那年起算记年,基督诞生前的年代称公元前,诞生后的年代称公元。如今,公历已成为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历法。”
“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6世纪。公元525年,一个名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主张以耶酥诞生做为纪元,耶酥诞生前为“公元前”。公元532年,这种纪年法便在教会中使用。到1582年,罗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历时,继续采用这种纪年法,由于它精确度很高,而为国际通用,故称“公历”。由此,耶稣诞生的年份,便称为公元元年。所谓“公元”,就是“公历纪年”。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我国采用公历是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年,但与当时的中华民族纪元的纪年法并行,新中国成立后,才完全采用公元纪元。
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年的长度,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都又对儒略历作为调整。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这样,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为了消除了这个差数,教皇格里高利(一译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
那么,究竟如何确定哪一天为一年的第一天呢,即人们经常在书本上看到的一个词“岁首”的呢?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里翁的“大众天文学”中提到:耶稣诞生一个星期后的那一天定为岁首,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元旦。 (所以圣诞节是12月25日。)
所以说,阳历的周期性更严格、更科学,过生日过阳历应当说更准确。
中国的干支纪年开始于西汉时期,正式推行是在东汉后期,也就是东汉公元85年(乙酉) 元和二年,当时的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四分历与干支纪年。
阴历的来源是夏朝,当时称之为夏历也为太阴历,它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也就是月亮的公转周期确定的,而这个公转周期就是一个月,即朔望月,朔望月又称太阴月,朔是指与地球中间的月相,由于此时是看不到月亮的,所以把这一天定为阴历每月的初一,望是指地球在月球与太阳中间的月相,由于此时可以看到一轮圆月,所以把这一天定为阴历每月的十五。
同时月球绕地球公转相对于太阳的平均周期,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而实际上一个朔望月是29天半。
农历的干支纪年法·其实就是六十个干支按顺序轮换周而复始。其轮换顺序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转载)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殷历、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但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而伊斯兰历(回历)反而是一种纯粹的阴历。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很多人总认为阴历就是农历(汉历),但其实不是,我们所说的农历(汉历)是阴阳历结合的是增设有闰月的,而阴历是没有闰月 。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我国的农历属于是干支纪年法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黄帝宰相)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纪年之由来,大挠创立甲子的事情,《史记》没有记载,但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里却提到,“黄帝受神策,命大挠造甲子”。《三命通会》也说,“昔者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号曰花甲子。”至于花甲子和纳音出现的先后,《渊海子平》一书就说,“夫甲子者,始成于大挠氏,而纳音成之于鬼谷子”。因此,中国的日历称为“黄历”(黄历,相传是由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因此也称皇历。其内容指导农民耕种时机,故又称农民历。民间俗称为通书。但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黄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黄历》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
起先,天干仅是用来记日,因为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以十进位的;地支用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天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颐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拱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睑,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又被渐渐引进到了记年、记月和记时。这样,干支记年、记月、记日、记时的一整套体系就在实践过程中,渐次地形成了。
干支纪年法,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十大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可构成60干支(即为一花甲)。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永无止尽。
现在公元纪年换算干支纪年的方法
(1)将十大天干、十二地支编号。如下: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2)计算时,年最后一位的数对应天干的编号、用年数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地支的编号,合起来就是该年的干支纪年法。
如2012年:最后一位是2,对应的天干的编号就是“壬”,再用2012除以12得到167余8,对应地支编号为“辰”合起来即2012年为“壬辰”年。
中国农历采用干支纪法排列年份。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
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寅卯携带着风气,巳午携带火气,申酉携带燥气,亥子携带寒气,辰戌丑未携带湿气,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
扩展资料:
农历的优点
1、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最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
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这就是干支历(甲子历),它是一种阳历。
此外,干支注记时间的方式起码还从殷历开始,附加在各个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阴阳历中,两种历法同时并用。干支注记时间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历
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以上就是关于现在所说的公历和农历,用的纪年方法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现在所说的公历和农历,用的纪年方法是什么、我国的农历纪年法是哪个朝代建立的、请问农历干支纪年法顺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