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舞干戚》文言文翻译

名字的意义2023-05-02  77

对于文言文,各位同学平时应该多练习。以下是我整理的《刑天舞干戚》文言文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刑天舞干戚》文言文翻译

原文: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

注释:

葬:埋。

操:手持,拿着。

干戚:干 ,盾;戚,斧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陶渊明对工业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女娲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没死。

在小说结尾男主因为脑瘤,动手术昏睡过去,并没有死。

《良辰讵可待》的作者是晴空蓝兮,小说讲述了苏良辰携有情郎即将择日待嫁。凌亦风成为传媒大亨衣锦荣归。五年前校内一对人见人羡的爱侣,五年后再见却处处感觉命运的讽刺与挑弄。原以为一切早是定局。只是当两人再度一次次偶遇时,记忆的翻涌无力可挡。也许只是命运的捉弄。他们分离,他们相逢,他们再次相爱。还有那掩盖在幸福下的生与死的堑沟。

何以笙萧默(大爱啊!好看),

主要讲的是在男主女主都很小的时候,女主赵默笙的父亲是高官,在一场事故中不小心害死了男主的父亲(男主女主不认识呐),男主的母亲受不了打击病死了,于是从那以后男主就住在邻居女2家里,和女2一起长大,还取了相似的名字。男主和女主在大学时相遇,女主追的男主,后来因为男主知道女主的父亲是谁,还有女2的挑拨,他们分开了,女主去了国外,与此同时女主的父亲被判入狱。女主在国外遇见一个人,为了收养一个朋友的孤儿和那个人结了婚,后来离了。最后她回国,在超市里遇见男主,并捡到男主丢失的钱包,发现里面有自己的照片,就去还给男主。男主是律师,女主回国后进了报社。男主非要女主和他结婚,女主就结了,然后他们感情慢慢变好了。

良辰讵可待这本书和《何以笙箫默》比较像

主要讲的是男主和女主多年前因为误会分开,后来男主事业有成归来,对女主念念不忘,以女主的名字“良辰”创办杂志,设立基金``和女主慢慢的又重新交集在一起,误会消除找回感情

但男主却得了重病需要手术,在手术后昏迷不醒,女主接过他的公司并照看他,最后终于苏醒,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啊```番外最后女主怀孕了``

恩,还算一部值得看的小说

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精卫衔微木》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其五“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的复仇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拼音:tú shè zài xī xīn liáng chén jù kě dài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以上就是关于《刑天舞干戚》文言文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刑天舞干戚》文言文翻译、良辰讵可待男主死了吗、请问何以笙萧默, 良辰讵可待讲的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79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