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语:
作茧自缚、蝇头小利、飞蛾扑火、螳臂挡车、金蝉脱壳、雕虫小技、破茧成蝶、无头苍蝇、噤若寒蝉、断肢自救
2、词语:
益虫 、害虫 、蜂喧 、蝶舞 、飘舞 、飞舞 、翩翩 、蠕动 、吟唱 、瞅鸣
一、作茧自缚
读音:[ zuò jiǎn zì fù ]
释义: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
出处: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白话译文:人生就象是春蚕一样,作茧自缚。
二、噤若寒蝉
读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
释义:像晚秋时的蝉那样一声不响。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
出处:《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白话译文:刘胜居大夫之位,受上宾的礼遇,但他知道有才能的不举荐,听闻恶行不加以批判,隐瞒真实情况,只为保全自身,如同秋天的蝉一般不出声,这样的人真是有罪的啊!
扩展资料噤若寒蝉的近义词:守口如瓶
守口如瓶
读音:[ chén mò guǎ yán ]
释义: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出处:《旧唐书·郭子仪传》:“钊(郭子仪孙);伟姿仪;身长七尺;方口丰下;沉默寡言。”
白话译文:钊(郭子仪的孙子),身高有七尺多,四方大口,下巴丰盈,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关昆虫的成语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兹考证、归纳如下。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借此表示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有的还自不量力。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 “蝇名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 称“细腰”,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头型 蝉方头广额,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复眼 胡蜂的复眼较突出,且腹末有毒刺,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等。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下唇特化为喙管,内藏上、下颚特化而成的口针,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不副实。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翅 蝉的翅轻、薄而透明。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看上去很厉害,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且都比喻自不量力。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那只能是指蚊复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食性 螳螂为著名的捕食性昆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不能大嚼树的枝叶,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象长时间不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群集性 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如“猬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趋性 昆虫有各种趋性,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筑巢 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能使堤 坝中产生空洞,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做茧 有些昆虫能做茧,如蚕会吐丝作茧,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独茧抽丝”比喻诗文条理分明,脉络清晰或单方思慕。 发声 有些昆虫能发出鸣声。成语“蝶怨蛩凄”、“噤若寒蝉”、“仗马寒蝉”、“蜩螗沸羹”、“蛙鸣蝉噪”、“蝉喘雷乾”等用昆虫不同的鸣声或停止鸣叫比喻人的不同心情和情态或环境;“聚蚊成雷”比喻众口嚣喧,积小成大。 发光 有些昆虫能发光,如“映雪囊萤”中的萤火虫。 自卫 有些昆虫有自卫本领,如胡蜂用产卵器变成的毒针蜇刺敌人。成语中多转意为狠毒,不可小视。如“狼猛蜂毒”、“蜂虿有毒”、“撩蜂吃螫”等。 寿命 有些昆虫看上去寿命很短,如古人认为蜉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不到1天,最长不过3天。汉语成语“朝生暮死”借以比喻某些事物的短命。 产卵场所和方式 蜻蜓在飞行过程中产卵于水面物体上。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不深入。 排便 苍蝇能一边舐食半流质食物,一边排出黑色的粪便,会污染洁白的物体。成语“青蝇染白”、“青蝇点玉(璧)” 等借此比喻小人用谗言污蔑别人。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态学特性 某些成语从侧面反映了一些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蝼)”、“ 噤若寒蝉”等。“户枢不蠹(蝼)” 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常转动的门轴不易生蛀虫;“ 噤若寒蝉”中的“寒蝉 ”指晚秋的蝉,因天寒而不发出鸣声。 几个不符合科学的涉虫成语 由于成语多来自古语,而古人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而成语中对昆虫的描述有一些不符合科学的地方。现列举若干例: 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于自己有利,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其实蚕作茧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是用来保护不能爬也不能飞的蛹。 飞蛾扑火 这个成语源自《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原是赞赏献身精神的意思。现在一般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其实飞蛾扑火,并非奉献, 也非寻死,而是因为蛾类多有趋光性。人们利用该习性,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既可用来调查害虫种类和数量,也可捕杀害虫或采集蛾类标本。 朝生暮死 古人认为蜉蝣“朝生暮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蜉蝣的幼虫(稚虫)要在水中生活一到三年甚至五、六年,然后才变为成虫飞出水面。当然它的成虫寿命是很短的,最短的只有几小时, 长的最多也就六、七天。可能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人只注意到蜉蝣的成虫阶段,因而认为蜉蝣是“朝生暮死”。 蝉腹龟肠 用成语“蝉腹龟肠” 比喻穷困的处境,是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腹中空空。其实蝉并非靠饮露水为生,而是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树的嫩枝,吸食树的汁液,因此是树木的“吸血鬼”。
参考资料:
1 关于昆虫成语和诗句
关于昆虫成语和诗句 1关于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
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积蚊成雷 蟾宫折挂 蚕食鲸吞 蜻蜓点水 螳臂挡车 蛛丝马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2关于昆虫的成语或词语
关昆虫的成语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
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
“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
“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
“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
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
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
“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
“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
兹考证、归纳如下。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借此表示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有的还自不量力。
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蝇名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 称“细腰”,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
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头型 蝉方头广额,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
如“螓首蛾眉”等。 复眼 胡蜂的复眼较突出,且腹末有毒刺,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性情凶狠。
如“蜂目豺声”等。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下唇特化为喙管,内藏上、下颚特化而成的口针,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
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不副实。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翅 蝉的翅轻、薄而透明。
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看上去很厉害,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且都比喻自不量力。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
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
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那只能是指蚊复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食性 螳螂为著名的捕食性昆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不能大嚼树的枝叶,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象长时间不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群集性 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如“猬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趋性 昆虫有各种趋性,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
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筑巢 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
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能使堤 坝中产生空洞,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做茧 有些昆虫能做茧,如蚕会吐丝作茧,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
3关于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
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积蚊成雷 蟾宫折挂 蚕食鲸吞 蜻蜓点水 螳臂挡车 蛛丝马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4关于昆虫的古诗
1、《月夜 / 夜月》
作者刘方平 朝代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白话翻译: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2、《村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话翻译: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3、《杂感》
作者黄景仁 朝代清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白话翻译: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抒发心中的不平。
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4、《蜂》
作者罗隐 朝代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白话翻译: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白话翻译: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5写十个描写虫子(昆虫)的词语和成语
1、词语:
作茧自缚、蝇头小利、飞蛾扑火、螳臂挡车、金蝉脱壳、雕虫小技、破茧成蝶、无头苍蝇、噤若寒蝉、断肢自救
2、词语:
益虫 、害虫 、蜂喧 、蝶舞 、飘舞 、飞舞 、翩翩 、蠕动 、吟唱 、瞅鸣
一、作茧自缚
读音:[ zuò jiǎn zì fù ]
释义: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
出处: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白话译文:人生就象是春蚕一样,作茧自缚。
二、噤若寒蝉
读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
释义:像晚秋时的蝉那样一声不响。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
出处:《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白话译文:刘胜居大夫之位,受上宾的礼遇,但他知道有才能的不举荐,听闻恶行不加以批判,隐瞒真实情况,只为保全自身,如同秋天的蝉一般不出声,这样的人真是有罪的啊!
扩展资料
噤若寒蝉的近义词:守口如瓶
守口如瓶
读音:[ chén mò guǎ yán ]
释义: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出处:《旧唐书·郭子仪传》:“钊(郭子仪孙);伟姿仪;身长七尺;方口丰下;沉默寡言。”
白话译文:钊(郭子仪的孙子),身高有七尺多,四方大口,下巴丰盈,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6关于动物和昆虫的诗和词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颂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 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 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咏蝉 |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李商隐落花>)的诗句|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梦蝶 |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防虫 |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后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不断出现于诗作之中如20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七月>里载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左思的巍都赋>中有[清戎绵幕无异蛛蝥之网弱卒锁甲无异螳螂之卫",古人扬雄的[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录有关虫类药物的70多条款中就有不少生动的描述如蜣螂[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等等古代仅养蚕养蜂就有相当多的专著如淮南王的蚕经>,宋元明的蚕书>艺桑总论>,清朝的蚕桑辑要>,后魏的齐民要术>,唐宋的尔雅翼>有[蜜蜂蛰人芒入人肉不可复出蜂亦寻死"等等其中不仅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虫文化的素材据中国农书>记载我国古代放养白蜡虫首次被国外知晓的是英国耶稣传教士N特里高尔特他在1651年对此做了记述此后消息传到了欧洲W洛克哈特于1853年将白蜡样品连同白蜡虫从上海送到英国供作研究1913年美国的EH威尔逊特地亲临我国对四川的白蜡进行了考查由此可见昆虫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国际民间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还有许多昆虫在远古时期就已默默无闻地在民间装点着人民生活如蝉在晋汉时代就饲养用作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聚蝉较鸣称为[仙虫社"金龟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经用来作装饰品和玩具[金龟子体绿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妇钗环之饰"记录于益州方物记>中,在癸辛杂识>有[甲能飞其色如金绝类小龟小儿多取以为戏"的记载几丁虫也同样被用于装饰品陈常器的[吉丁虫甲虫也背正绿有翅在甲下,出岭南宾澄诸州人取代之令人喜好相爱。
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积蚊成雷 蟾宫折挂 蚕食鲸吞 蜻蜓点水 螳臂挡车 蛛丝马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以上就是关于写十个描写虫子(昆虫)的词语和成语全部的内容,包括:写十个描写虫子(昆虫)的词语和成语、有关昆虫的词语或成语、关于昆虫的成语和诗句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