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第1张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 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 为人 民是社会和 国家的根基 .人 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 存在 与发展 以及统 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 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 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 固 自己的统 治,治理好 国家。要得到 百姓 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 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 、政事。”(《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 的实际治理 中 ,百姓是尤 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 为大夫 。”(《孟子 ·尽心 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 以成为大夫 ,得到天子 的欢心可以成 为诸侯 .得 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 ,在百姓 、大夫 、诸侯 、天子的层层结构中 ,天子 的地位最高 、最尊 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失去了民心 ,天子也就不复存在 了。可见孟 子“民贵君轻 ”的含义是 ,民是社会 和国家的根基 .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 ,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 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 经济上要富民、惠民在孟子 以前,孔子就 主张在经济上 惠民。他说 :“养民也惠 。”(《论语 ·公 冶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颜 渊》)“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 。”(《论语·尧 日》)孔子认 为君主治 理国家首先 应该 富民 、惠 民 ,给人民好 处 ,就着人民能得 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百姓富足了 ,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 承了孔子 的富民、惠民的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 是 故 明君 制 民之 产 ,必使 仰足 以事 父母 .俯足 以蓄妻子 ,乐岁终 身饱 ,凶年免 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就是说 ,英 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 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 ,丰衣足食 ;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 去引导他们走上 向善 的道路 ,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 ,犯上作乱了。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 而刑之,是 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梁惠王上》)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 .如果 没有固定 的产业收入 .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准则。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所以说,英明仁德 的君 主应 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 ,这样百姓就 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 ,发展生产了。 要使百姓有“恒产 ”,就必须从划分 土地界限开始 。“夫仁政 ,必 自经界始 。经界 不正 ,井地不 钧 ,谷 禄不平 ,是 故暴 君汗吏 必慢其经界 。经界即正 ,分 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就是说 ,如果 田界 划分得不正确 ,田地的大小就 不均匀 ,作为俸禄 的田租收入也 就不会公平合理 .所 以暴虐 的君主和贪官污吏就要打乱正确的 田界。如果 田界正确了,给百姓分配 田地 ,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作 出决定了。在这里 ,孟子看到 ,土地界 限划分 的重 要性 ,认识 到田界如果划分不正确 ,暴君汗吏就会 大肆兼并 土地 ;土地被 大量兼并 ,百 姓就会失去“恒产”流离失所 ,以至 于违法乱纪 。 在如何正确划分经界的问题上,孟子主张实行 “井田制”照孟子所说 ,“井田制 ”就是 国家把 土地划成许多小块,每块一百亩 ,九块一组 ,排列成井 字形 。在一组 中,中间一块是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授于八家农民使用。八家农民合力耕种中间的公田,收入归土地的所有者,其私 田的收入农 民可以 自己享用 。“方里 而井 ,井九百亩 ,其 中为公 田。八家皆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 文公 上》)按照孟子的设 想 ,“井 田制”可 以将农 民固定在土地上,无论 埋葬还是搬家 .都不离开本乡本土。从 事实上讲,的确 .我 国古代 社会 的根本 问题是 土地问题 。一切矛盾 、问题 都由此而来 :一 切斗争归根结底都 是为了争夺土地 。孟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所 以主张公平分给农民土地,以此作为“仁政”的开始。在此基础上 ,他还主 张实行适 宜的赋税制度 ,即“助法”。 夏后 氏五十而贡。殷人七 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 ,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日:“治地莫善于助 ,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 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 ;凶年 ,粪其 田而不足 ,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 ,又称贷 而益之 ,使 老稚转乎 沟壑 ,恶在其为 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 田。由此观之 ,虽周 亦助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推行的这种税收制度 ,即“助法”,是古代就已经使用过的 夏代用 的是“贡法”,商朝用 的是“助法”,周朝用的是“彻法”。它们的税率都是十分抽一,但对 比而言 ,“助法 ”应该是最好的税收制度 。之所以这样说 ,是 因为“贡法”不分年成好坏 ,非收满一定的数额不成 。那么 ,丰年 尚且好说 ,可是到了灾年,农民连养家糊 151都不够 ,根本无法承受 。对 比而言 ,实行 “助法”.在井田中 ,“中为公 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助其 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 田。”这种“九一而助”的税收制度对农 民来说.确实是三者之 中最有利的。 除了推行“井 田制”,主张实行合理的土地税收制度以外 ,孟子还建议“薄赋敛”。 易其田畴.薄其赋敛 ,民可使富也。食之 以时,用之以礼 .财不可胜 用也 民非水火不生活 ,昏暮扣人之 门户求水火.无带与者 .至足矣 圣人 治天下 ,使有菽 粟如 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 ·尽心上》) 重视耕种 。减轻赋税,就可 以使百姓 富足 。与此同时,还应该节约消费 以礼而行 ,要让百姓 的粮食像 水火一样 多 ,这样百姓就会有仁德 了。“薄赋敛”不仅是指减轻农 民的土地税收,而且还应该包括对社会其他 阶层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 总之 .孟子试图通过经济上的各种政策来惠民、富 民。因 为他知道 ,首先要从物 质上满足人 民的要求 ,让他们拥有 自己 固定的产业收入 .并且 减轻 国家的各项税 收,这样百姓才能安 居乐业 ,人心才能稳定,天下也才能安定 。 二、政治上要宽民、爱民 孔子 曾说:“道之 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 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政”是指法制 、禁令 。“刑”是指刑罚。政和刑都是强制性 的规范 ,只能制约民众 的外在行为 ,不能养成内在的羞 耻心、价值观 。人们虽然不违背规范 ,但那只是 为了规避惩罚 ,他们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 可耻的。“道之 以德”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 的魅力与其德行 的感召 .兴起民众为仁 向善的心志.在内在心志 的驱动下,自觉自愿 .自动 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 值选 择和行为方式 。在这里,孔子将道德和刑罚 、政令作 了对比 ,他发现道德的社会效果更好 。很显然 ,他反对统治者对百姓实行严刑峻法 ,认 为统治者应该选择道德 .对百姓进行“内心统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上述主张 ,同样反对虐政。“暴其民甚 ,则身弑国亡 。不甚 ,则身危 国削 。”(《孟子·离娄上》)他劝说统治者 不要残害百姓 ,如果暴虐百姓太厉 害 ,就 会身死 国亡 ,不太厉害 ,也会身危 国削。孟子反对连株 ,提出“罪人不孥”。他说 :“昔者文王之治歧也 .耕者儿一 ,仕 者世禄 ,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 ,罪人不孥 。”(《孟子·梁惠王下》)这是说 ,从前周文王在治理歧周的时候 ,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 :对做 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 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 ,不征税 :任何人到湖泊捕鱼 ,不加禁止 。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是对于犯罪的人 ,刑罚只及于他本人 ,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在孟子看来 ,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 “仁政”.应该宽民 、爱民 ,应该 “与民同乐”。《孟子》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 鼓之 声,管簧之音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 离散。”今 王田猎 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 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 见,兄弟妻子 离散 。”此 无他 .不与 民 同乐 也今王鼓乐于此 ,百姓 闻王钟鼓之 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 色而相告 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 以能鼓 乐也”今王田猎于此 ,百姓 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 色而相告 日:“吾王庶 几无疾病与.何 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在这里举 了欣赏音乐和打猎 两个例子 ,试 图告诫梁惠王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强加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作为统治者,应尽 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 .努力施行“仁政 ”,使人 民的基本生 活得到保障 ,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三、思想上要教民、化民孟子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 ,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 民心。”(《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政治措 施不 如好 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善政 只能使人 民敬畏 ,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 民心 ,必 须实行好的教育。因此 ,孟子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 ,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梁惠王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段日序,周日庠 ;学则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 (《孟子 ·滕文公上》) 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 ,皆乡学也。学 ,国学也。孟子认为教育 民众不仅要有国学,更重要的是应该大力兴办“庠”、“校”、“序”等乡学。兴办学校 的目的是为了对百姓施 以人伦教育.让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 ,以及相关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准则。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 文公 上》)父子之间有骨 肉之亲,君臣之 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统治者教民、化民的目的就是要教导人 民如何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 ,了解这五种关系中内含的各种礼仪规范。“明人伦”的具体要求是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认为,人们在劳动之余,“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就能够“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 ·梁惠王上》)在家做孝顺父母 、敬重兄 长的子弟 ,出门则是忠于君主的臣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的社会动乱 ,而且百姓也愿意忠心耿耿地为君主效力 。“人人 亲其亲 ,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 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 ,圣贤施教 ,当各因其材 。教育百 姓的方法归纳 为五种 :“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 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教也。”(《孟子·尽心上》)就是说道德教育中 ,有像及时 的雨水一 样滋润万物的 ,有成全 品德 的 ,有培养才能的 ,有解答疑惑 的,还有 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 ,这 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通过道德教育 .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 民的内心之 中。这样 ,民心就会归服 ,人民就会认同并且 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8.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4.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4]李亚彬.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I].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存于我心。

2、孟子认为,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就像射箭一样,必须使学者能做 到射中靶心才行。标准既定,人人必须自觉遵守,不能因人而异,随意降低。孟子教育的最 高标准,是希贤希圣,即培养明人伦,知礼仪的“劳心者”——君子。

3、 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君主为政要先仁义,后功利。一个国家大到国君小到庶民,都要遵守仁义的尊则行 事。君主决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有损于仁义,这样才能得道百姓的拥护。

二是统治者要学会“推恩” 。人性本善,人人都有不忍见到他人困苦的“不忍人之心” (即恻隐之心) ,应该推己及人(推恩) ,行“不忍人之政” 。

三是发展生产,使民以时,取民有制。只有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才能发扬孝悌 忠义的思想。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于天下。

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国家给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孟子》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主要有三个:“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说、“性本善”说。 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性本善: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往善良的。 总的来说: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孟子向来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 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 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的政治原则是民本主义,是“仁政”,即主张民众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要建立每户农民都有百亩之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制度。

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 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的“仁政”还包括要求统治 阶级办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 以维护封建秩序。

扩展资料:

孟子主张性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 础。他认为只有君子才有“仁”“义”“礼”“智”, 而且这不是后天形成的,是本性所固有的。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指出,人性的道德修养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建立了哲学与伦理学、认识论与道德 修养相统一的学说。历史上以“思孟学派”称其与子思的学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被视为孔门儒学的正宗。

唐韩愈首提道统,以孟子接孔子,程朱予以 进一步肯定,成为孔子至宋明理学间唯一正 统传孔子之道者,故有“亚圣”之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孟子主张“仁政”。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扩展资料: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孟子半身像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二、道德论“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四、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主要有三个:“仁政”学说、“民贵君轻”说、“性本善”说。 仁政: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性本善:孟子相信每个人都是向往善良的。 总的来说: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道”与“义”。在这种思想的感召下,即使是再腐败的王朝,再愚昧的人民,我们都能看到“闪光的个体”。而在相对民主的环境下,这种闪光的个体会汇聚成“辉煌的洪流”,引领中国的未来。我曾经在《文化决定命运之人性辉煌》中,摘抄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社会洪流。有朋友希望我探询其背后的原因,我想在这里表达,就是这些“舍生取义”的社会精英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国人不做“亡国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

管理是告诉社会精英应当如何行的,这与孟子的出发点相符合。因此,用孟子的言论来检验“中国式管理”是否符合“中国精神”是一个简便的方法。本文罗列《孟子》的一些内容,为读过曾仕强先生文章的人提供一个对比资料,看看到底“中国式管理”是否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如果不紧密结合,甚至完全相反的话,还能不能叫“中国式”。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孟子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 “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四、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

以上就是关于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什么、孟子主张什么、《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652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