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著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练、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刘禹锡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原文: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_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王_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说的是山形依旧,但人事全非,阐明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反映了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意思是: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出自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
一片降旙出石头
人生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西塞山有两座,一在浙江省吴兴县西南处,另一座在湖北省大治县外东方九十里处,本诗作者刘禹锡是到湖北省的西塞山游览时写的。
品评
西塞山是孙策大破黄祖军之处发生在公元199年、东汉建安四年,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长庆四年的夏天写这首诗不只是怀古而已,还有给世人警惕之意!本诗希望借由孙皓的暴行而亡国之事来提醒世人正视牛李党争的严重性。
前四句大家都熟悉,所以,来讲后四句,用山川景色来衬托历史典故是唐诗常见的特色。而这首《西塞山怀古》中,最后两句是本诗的重点,用《从今四海为家日》这句的天下太平景象来对《故垒萧萧芦荻秋》的昔日残破的军营的画面,实属妙哉!
附带一提:刘禹锡曾担任苏州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患,刘禹锡开官仓救灾民、又减免苏州人民的税捐和摇役,使得,苏州很快能恢复原貌,并使得百姓能安居乐业。刘禹锡死后,苏州百姓感念其功德,将刘禹锡、白居易和韦应物这三位曾担任苏州刺史任期里对苏州的贡献,并称三杰,且立了三贤堂来纪念!
前半句出自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后半句应该是今人续的。意思就是:人生中多少次因往事而伤怀,岁月有多少回偷走我的爱人。全句以一种悲凉的基调,抒发了人们对于岁月无情,世事无常的伤感和无奈。
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
一片降旙出石头
人生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西塞山有两座,一在浙江省吴兴县西南处,另一座在湖北省大治县外东方九十里处,本诗作者刘禹锡是到湖北省的西塞山游览时写的。
以上就是关于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原文_翻译及赏析全部的内容,包括: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原文_翻译及赏析、“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什么意思、:“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