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的“我”和“你”怎么说

消遣的意思2023-05-02  33

我:余、吾 、鄙人

你:汝、子、君、足下

一、余拼音:yú

释义:

1、我:“余将老”。

2、剩下来的,多出来的:剩余。余粮。余兴。余悸。余孽。节余。余生。余荫(指前人的遗泽,遗留的庇荫)。余勇可贾(gǔ)(还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来)。

3、十、百、千等整数或名数后的零数:十余人。

4、后:“劳动之余,欢歌笑语。”

5、农历四月的别称。

6、姓。

二、吾拼音:wú

释义:

1、我,我的:吾身。吾国。吾辈。

2、姓。

三、汝拼音:rǔ

释义:

1、你:汝辈。汝等。汝曹。汝将何经。

2、姓。

四、子拼音:zǐ

释义:

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姓。

五、君拼音:jūn

释义:

1、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2、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3、对对方的尊称:张君。诸君。

问题一:‘‘你’’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文言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六个:尔、汝、女、若、乃、而。

其中前四个比较常用。“女”是“汝”的通假字;“而”是“尔”的通假字。

问题二:古代你怎么说 尔、汝女(先秦时“汝”的通假字)、若,乃、而(通常作定语),子、君(对关系亲近的人),公(对地位声望高得人尊称)

不过你在古文中已有应用,是俚语话的。

本人所知仅此而已,还望各位大湿指教!

问题三:古文中你怎么讲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注意:女(汝)、尔、工 可以作 主语、定语、宾语。/ 而、乃 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问题四:文言文女的你怎么说 女的你

未婚的称‘姑娘’;已婚的自家女子称‘娘子’;已婚的别家女子称‘嫂夫人’、‘弟妹’。

问题五:文言文中我没有时间来看望你怎么说 应当用:余无暇过汝。古人用“无暇”表示不“没有时间”,用“过”或“造”等等表示“探问、访问”。

1、古文中“我”的代称: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我们”“我们的”。

2、古文中“你”的代称: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古文中“他”的代称: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她”“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扩展资料:

人称代词介绍:

人称代词是指直接指代人或者事物的代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三种人称代词即: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根据人称代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可以分为主格人称代词、宾格人称代词。另外,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特别是第二人称单复数写法都是一致的,实际翻译时应当注意。

通用的第三人称代词“其”与“之”可泛指人、事、物,涵盖“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称代词

1 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尔、卿、公、若、子、女、你、君、彼

一、尔拼音:ěr

释义:

1、你,你的:尔父。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尔曹(你们这些人)。尔虞我诈。

2、如此:偶尔。不过尔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尔后。

4、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词尾,相当于“地”、“然”:卓尔。率尔(轻易地)。

二、卿拼音:qīng

释义:

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6、姓。

三、公拼音:gōng

释义:

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3、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4、让大家知道:公开。公报。公然。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公主。

6、敬辞,尊称男子:海公。包公。诸公(各位)。

7、雄性的:公母。公畜。

8、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9、姓。

四、若拼音:ruò

释义:

1、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2、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3、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4、约计:若干(gān )。若许。

5、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顺从:“曾孙是若。”

7、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8、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9、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

10、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五、君拼音:jūn

释义:

1、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君子。君王。君上。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2、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3、对对方的尊称:张君。诸君。

2 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尔、卿、公、若、子、女、你、君、彼一、尔拼音:ěr释义:1、你,你的:尔父。

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

尔曹(你们这些人)。尔虞我诈。

2、如此:偶尔。不过尔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尔后。

4、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5、词尾,相当于“地”、“然”:卓尔。

率尔(轻易地)。二、卿拼音:qīng释义: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6、姓。三、公拼音:gōng释义: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

公心。大公无私。

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

公海。公制。

3、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

公众。公民。

公论(公众的评论)。4、让大家知道:公开。

公报。公然。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

公主。6、敬辞,尊称男子:海公。

包公。诸公(各位)。

7、雄性的:公母。公畜。

8、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9、姓。四、若拼音:ruò释义:1、如果,假如:若果。

倘若。假若。

天若有情天亦老。2、如,像:年相若。

安之若素。旁若无人。

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3、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4、约计:若干(gān )。

若许。5、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顺从:“曾孙是若。”7、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8、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9、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

若英(“杜若”的花)。10、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五、君拼音:jūn释义:1、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

君子。君王。

君上。国君。

君权。君临。

君侧。2、古代的封号:商君。

平原君。信陵君。

长安君。3、对对方的尊称:张君。

诸君。

3 “你们”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你们”用文言文的表达有:尔、汝、乃、子、足下、若、卿、阁下、公尔、尔等等等。

列举如下:

1、尔

尔,读作ěr,词性为代词、助词或语气词,相当于“地”、“然”,组词为卓尔、率尔。可以解释为你,你的,可以组词为尔父、尔辈、尔汝等。可以解释为如此,组词为偶尔、不过尔尔。

2、汝

汝 rǔ:你:汝辈。汝等。汝曹。汝将何经。

3、足下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4、卿

①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②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③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④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⑤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⑥姓

⑦朋友之间亦能称 “卿”。

5、尔等

尔等,古代用语,直译过来就是“你们这些”,“你们”

4 “你在干什么呢”用文言文中怎么说

“你在干什么呢”用文言文来说就是“汝于何?”。“你”在文言文中的用词有很多,不过最多的用法就是“汝”,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何”常常用来表示做什么,什么事情之类的。所以这句话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就是“汝于何?”。

扩展资料:

文言文常用的句子翻译:

1、哀莫大于心死一-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2、爱博而情不专一一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3、爱 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一一加诸膝: 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4、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一一喜 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5、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一一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 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1、特点上的不同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

2、概念上的不同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1 你字在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死、亡、故、卒、弱、逝、殁、殪、毙、殂、徂、殒、薨、死亡、丧亡、亡故、身故、物故、物化、去世、逝世、弃世、过世、下世、就世、谢世、凋谢、死灭、毙命、毕命、殒命、殒灭、捐背、捐馆、殂落、徂落、殂谢、徂谢、迁化、怛化、疾终、长逝、永诀、永别、永眠、长眠、就木、故去、溘逝、溘死、断气、咽气、合眼、闭眼、没了、挺腿、完蛋、呜呼、回老家、玩儿完、翘辫子、上西天、见阎王、登鬼录、填沟壑、粉身碎骨

、见马克思、与世长辞、溘然长逝、寿终正寝、命赴黄泉、呜呼哀哉、一命呜呼、天夺其魄

仙逝、仙游、千古、作古、归西、归天、大故、不在、过去、不禄、不讳、不可讳、跨鹤西游、千秋之后、百年之合、三长两短、山高水低

见背、弃养、

牺牲、舍身、献身、就义、捐躯、捐生、殉职、殉国、殉难、殉节、殉、效死、效命、授命、阵亡、成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许国、马革裹尸、肝脑(胆)涂地

横死、强死、凶死、丧命、送命、毙命、暴卒、倒头、死于非命

饿死、殣

升天、涅盘、坐化、羽化、鹤化、物化、圆寂、归寂、示寂、入寂、入灭、灭度、示灭、尸解

崩、驾崩、山陵崩、晏驾、升遐、登遐、宾天、大行、千秋万岁

夭折、夭亡、短折、早世、早逝、早死、中殇、殇、兰摧玉折、玉楼赴召、玉楼修记、地下修文

葬玉埋香、玉殒香消、香消玉殒、借女离魂

客死、瘐死

2 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尔、卿、公、若、子、女、你、君、彼一、尔拼音:ěr释义:1、你,你的:尔父。

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

尔曹(你们这些人)。尔虞我诈。

2、如此:偶尔。不过尔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尔后。

4、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5、词尾,相当于“地”、“然”:卓尔。

率尔(轻易地)。二、卿拼音:qīng释义: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6、姓。三、公拼音:gōng释义: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

公心。大公无私。

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

公海。公制。

3、国家,社会,大众:公共。公安(社会整体的治安)。

公众。公民。

公论(公众的评论)。4、让大家知道:公开。

公报。公然。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公(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公子。

公主。6、敬辞,尊称男子:海公。

包公。诸公(各位)。

7、雄性的:公母。公畜。

8、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公公。外公(外祖父)。

9、姓。四、若拼音:ruò释义:1、如果,假如:若果。

倘若。假若。

天若有情天亦老。2、如,像:年相若。

安之若素。旁若无人。

置若罔闻。门庭若市。

3、你,汝: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4、约计:若干(gān )。

若许。5、此,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6、顺从:“曾孙是若。”7、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若而叹。”

8、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9、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若芳”。

若英(“杜若”的花)。10、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1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五、君拼音:jūn释义:1、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

君子。君王。

君上。国君。

君权。君临。

君侧。2、古代的封号:商君。

平原君。信陵君。

长安君。3、对对方的尊称:张君。

诸君。

3 你,在古文中有几种说法,比如 汝啊那些

古文的第一人称:朕、吾、我、予(余);都可以作主语、定语和宾语。

注意:朕----在先秦,一般人自称可用‘朕’/ 中古以前,‘吾’一般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 中古时期“吾‘可作动词和介词的后置宾语。

古文的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注意:女(汝)、尔、若 可以作 主语、定语、宾语。/ 而、乃 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古文的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 。

注意: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表示复数。

参考资料:

郭锡良、李玲璞 主编 《古代汉语》P635

4 “你”在古文中有几种说法

说法有:“尔、汝(女)、乃、而、若、戎”等。

“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里就有的,“尔、而、若、戎”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其中“戎”只见于《诗经》,可能与第一人称代词“吾、昂”一样来自周人的母语。

“尔、汝(女)、而、乃”之间有表义差异。“尔”与“我”配对,是第二人称代词的通称形式。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时用“尔”称代对方,用“我”称代己方。

“汝(女)”与“馀(予)”配对,是贱称形式,含有鄙贱的意义。骂人或很不客气的时候用它称代对方。

“乃”与“朕”配对,是尊称形式,含有尊敬的意义,提到对方祖先或对方的功勋时多用它来称代对方,所以“乃”常作领属性定语。

“而”表示亲密的意义,常来称代关系亲近的人。 “若”在先秦文献里比较少见,《庄子》和汉代的《史记》里用得较多。

5 “你在干什么呢”用文言文中怎么说

“你在干什么呢”用文言文来说就是“汝于何?”。“你”在文言文中的用词有很多,不过最多的用法就是“汝”,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何”常常用来表示做什么,什么事情之类的。所以这句话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就是“汝于何?”。

扩展资料:

文言文常用的句子翻译:

1、哀莫大于心死一-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2、爱博而情不专一一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3、爱 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一一加诸膝: 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4、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一一喜 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5、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一一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 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1、特点上的不同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

2、概念上的不同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1 “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你”用文言文:尔、汝、乃、子、足下、若、卿、阁下、公尔。

一、尔

尔,读作ěr,词性为代词、助词或语气词,相当于“地”、“然”,组词为卓尔、率尔。可以e68a84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6303837解释为你,你的,可以组词为尔父、尔辈、尔汝等。可以解释为如此,组词为偶尔、不过尔尔。

二、汝

汝,读音rǔ,基本含义是你,作名词时,指汝水。

三、乃

乃,是指中国汉字,在古《康熙字典》中有多种释义,在现在汉语词典中亦有不同的释义。词性为代词、动词、副词、连词。结构为单一结构。

乃 nǎi。本义为:“再度”、“重复”。引申为:“一系列”。

《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案,“因上起下”即“承上启下”或“承前启后”。

特指“你”。因为“我”承于“他”而启于“你”。

四、足下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如大将军足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五、阁下

阁下为对“您”的敬称,与足下意思相近。古代常见于口语,近代至现代则多用于书籍信函中。目前人们在书信(尤其是公函、业务相关书信)中仍然使用阁下来称呼彼此。

但是由于“您”一字的代替,慢慢地“阁下”一词多用于外交场合。香港的法院于1997年主权移交后对法官的称呼由“法官大人”转为“法官阁下”。

2 ''你''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或者的本义是“或”,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

古人在单指选择关系的一方时,加上代词“者”,就变成了“或者”。也就是说“或者”本来就是文言文的说法。例如:

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或者曰。——清· 洪亮吉《治平篇》

古今“或者”的区别在于:现代的或者是一个词,连词,意思还是或:“他或来或不来” /“他或者来或者不来”;文言文中的或者则是两个词组成的词组,连词“或”加上代词“者”。者,指代选择的一方。

3 我等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文言文:吾待汝。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

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扩展资料

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是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以便用最少的字承载最多的信息量。

早期的古文多用于统治阶层占卜、祭祀、发布诰文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纸代替竹简。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4 我和你 用古文怎么说

我:吾、予、余;和:与、同;你:尔、汝、君(男)、卿(女);任意排列组合即可。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扩展资料

古文中常见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

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

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5 你 我 他 在文言文如何翻译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称“人家”。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里的“我”和“你”怎么说全部的内容,包括:文言文里的“我”和“你”怎么说、文言文中你怎么说、在古文中你,我,他的人称代词是什么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38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