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退避三舍什么意思

火车托运宠物2023-05-02  18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和晋文公有关,其实发生在晋文公身上的成语典故还挺多的,例如贪天之功、竭泽而渔、师直为壮、兵不厌诈、志在四方等。晋文公作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和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整个春秋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而且晋文公的一生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骊姬之乱差点毁了整个晋国。下面就为大家讲讲“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晋国公子重耳因为骊姬之乱,被迫离开晋国,整整十九年,流亡了七个国家。重耳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失势的公子而轻视他,相反,而是采取了高逼格的规模接待了他。当然,重耳并不是一个人流亡的,而是一大群人,手下即有春秋第一名将先轸,也有千古高士介之推,更有足智多谋的狐偃等人。不知道是说话太投机了,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楚成王对重耳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然而,酒无好酒,宴无好宴,酒是穿肠毒药,喝多了是要误事的。在一次的宴会上,楚成王不知道是喝高了,还是过度兴奋,在清醒与迷醉之间,或真或假的问了重耳一个问题,而重耳也是半醉半醒,迷迷糊糊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重耳的回答并没有让楚成王觉得有什么不对,倒是旁边的楚国令尹子玉被气的吐血,拔出宝剑差点剁了重耳。

原来,楚成王的问题是:公子他日若做了晋国国君,打算如何回报我楚国,如何报答寡人本来嘛,就是一个醉酒的胡话,不过是一场戏言而已。他楚成王高高在上,真能看得起重耳吗很难。就算是重耳虎落平阳,但他真的是只虎吗就算是,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呼啸山林一辈子可有登高而呼的机会一切都是未知之数。所以,楚成王不过是一句调侃而已,是当不得真的。

可重耳的回答确实让人意外,意外之余难免让人气愤,而气愤之后又多了些滑稽可笑。重耳答道:“楚国地大物博,金银财宝应有尽有,这些东西自然不能再给楚国了,但大王仁义无双,不因重耳流落异乡而轻视于我,接待之恩,重耳不能不报,不然天下人都会骂我是忘恩负义之人。”本来嘛,夸夸楚国,夸夸楚成王,这事就过去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多好的结果。可是,重耳呢,偏偏接着又说:“怎么报答大王您呢,嗯,有了,如果啊,如果他日晋国与楚国交战,重耳愿意礼让楚军,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三舍自然是九十里,就是说如果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到时候如果晋楚再开战,晋国会主动退后九十里来报答楚成王今日的接待之恩。

他一个无权无势无兵无马甚至朝不保夕的流亡公子竟然敢公然与大国国君叫板,关键自己还在人家国中,可以说自己的身家性命全在人家一念之间。估计重耳是喝多了,嘴上没有把门的,稍微清醒一点,也不至于如此的不要命。这不,重耳刚说完,旁边的楚国令尹子玉气的立马站了起来,大骂重耳是个白眼狼,拔出佩剑就要杀了重耳,还好楚成王制止了他,要不然,哪里还有后来的春秋五霸晋文公。

楚成王虽然制止了子玉处死重耳,可他内心中也实在不是滋味,毕竟无利谁愿意起早,辛辛苦苦的养了一只鹰,最后反而被他啄瞎了眼,这不是世上最愚蠢的事吗重耳旁边的狐偃听到重耳的回答后,也是吓出一身冷汗,尤其是子玉拔出剑来要砍了重耳,狐偃连忙道歉,一直作揖行礼,连说公子喝多了,酒后胡言乱语。重耳在楚成王和狐偃的保护下,才算保住了性命,但楚成王对他已不再待见,子玉更是对他恨之入骨。重耳回去后,也觉得自己说的话太不应该,楚国看来是待不下去了,必须得另寻良所,不久之后,重耳等人又开始了新的流亡。

酒这个东西不知道是谁的发明,将粮食发酵蒸馏,这实在是不敢恭维的一项发明。曹孟德当年下过禁酒令,说是酒能误事。再看看重耳酒后的张狂和乱舞,可以说真是在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传说,自那之后,重耳开始了戒酒,正是因为戒酒之后的清醒,重耳才称霸天下,成就春秋霸主。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操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都是第一要务,如果因为酒醉而乱做决定,不仅容易误事,更有可能召开灭顶之灾。故而,酒,这个东西,一定要适可而止。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扩展资料:

退避三舍告诉说明的道理:退避三舍告诉我们做人应该信守承诺,知恩图报,言出必行。退避三舍作为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信公二十三年》、《公二十八年》,表示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故事最后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讲述了晋文公流离失所时的故事,在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这里指的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是由历史事件衍生而来的,而这个故事就出自《左传》,那么其中到底讲述了一些什么内容呢?马上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详细内容 01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02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03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04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05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于是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发生的一则故事: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在接待他时问,你如果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重耳说,楚国遍地是人杰,到处物产丰饶,比晋国富多了,我拿什么报答您呢楚成王又说,那你还是报答一下我吧重耳说,若以您的贤明,让我回国,以后如果晋楚会师中原,交起战来,我将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认为这样还不足以报答,我将只好与您战斗下去!听了重耳的话,楚成王认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会让他复兴晋国,违反天意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以礼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国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虽然晋楚城濮之战时的真实情况是:晋国对于楚国的行军迅速不及准备战阵,为了避免失败,晋军不得不后撤,以每天退一舍计,等于是退了三舍鉴于有些军吏表示异议,晋大夫狐偃对晋军说:这是大王先前允诺了要用来报答楚王的对此,后世多信以为真,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还是用“退避三舍”来比喻对人让步或有所回避,以避免冲突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以上就是关于“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退避三舍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退避三舍”的典故故事,退避三舍什么意思、退避三舍的故事,短一点、退避三舍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31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