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求同存异解释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同”指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任务。“异”指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肯定了各国处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未将自己观点强加于人,即“存异”。
另一方面又呼吁各国从为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个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利益出发加强合作,即“求同”。开拓了外交新局面。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 “维护世界和平”,“谋求相互间的亲善和合作,建立友好和睦邻的关系”,是周恩来当时着重强调的。周恩来还指出,“和平是有可能维护得住的”,“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中国为什么要这样,周恩来说:“正像其他的亚洲国家一样,我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经济。”请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外交政策,同周恩来于半个世纪以前的说法有多少不同呢?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这除了能说明我们的外交政策是一贯的外,也说明50多年前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由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缅甸和斯里兰卡(旧称锡兰)五国发起的、有29个亚非国家参加的万隆会议,讨论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对亚非国家有共同利害关系的问题,发表了会议公报,向国际社会响亮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它证明,尽管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团结起来的亚非国家,团结起来的发展中国家,是可以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强大的力量的,可以冲破历来由大国、西方国家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开辟发展中国家建立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的新形式。万隆会议精神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精神。虽然参加会议的都是亚非国家,但这些国家在其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在这些国家中,既有中国、老挝、越南民主共和国等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印尼、印度这样的基本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既有缅甸这样的佛教影响很深的国家,也有伊斯兰教影响很深的印尼等国。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国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在会议中也有过争吵,有过斗争。但是,会议的参加国却能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寻找共同利益为主,以亚非国家的团结为重,顾全大局,最后达成了会议的10个基本共识。这种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国家试图再次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国际社会的背景下,在西方传播的所谓不同文明必然导致重大冲突甚至导致战争的思想的背景下,与现在某些大国借口民主自由把另外一些国家宣布为暴政国家而无权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做法相比,显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宽容和远见。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场所,也是班主任老师苦心经营的一片天地。在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精神上得到惬意,更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健全人格。在班级管理中,很多老师追求学生整体的一致性,而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导致班级缺乏生机,甚至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求同存异要求老师不仅要寻求共同之处,而且要承认有差别的地方。这样的管理方法,对于不同学生的个人成长更有利。“求同存异”中的“求”字是寻求的意思,“存”字是保存、保留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寻求共同之处,保存有差别的地方。
一、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是求同存异的前提。
首先是承认差异。哲学家莱布尼兹说过,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主要是想强调世界上事物的特殊性,即个性。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有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所以有不同个性特点。每个学生进校时在客观上就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承认差异。长期以来,我们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评价学生情况,忽视了他们的差异性。构建和谐班级的前提就是承认个性的存在,把每一位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个体进行教育和管理。
其次是尊重多元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思想领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西方思想全面涌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国内学术派也纷纷产生,再加上中国传统思想与各种思想的碰撞,社会价值体系在不断地重建之中。我们在教育领域要赞同多元化,应该将社会多元化视为建立一个更民主、更自由、更富裕、更充满活力、更和谐、更文明的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也应该看到社会多元化对学生的影响,承认多元存在的必然性。
二、宽容认可、民主参与是求同存异的基础。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是班主任应该坚守的原则,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每一个同学,更不能用好学生的标准要求后进生,否则越比较,越发现差距,后进生的自信心就没有了。因此,教育的成功,关键不在于求同,而 在于求异。老师应该有颗宽容之心,认识并理解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要想让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发展,教师就要在管理班级时树立好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在班级营造一种敢于发表见解、展示自我的民主氛围,形成主人翁意识。不妨将国家民主管理的模式运用到班级管理中,班级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班会,班干部由全班同学选举产生,对班级全体同学负责,受全体同学监督。每一位同学都拥有自己的班级权利,班级事务都由大家商量、讨论通过,最后定出结论。在民主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个性,寻求更好的发展。
三、积极引导、弘扬主流是求同存异的关键。
承认差异,展示个性不是无条件的,学生毕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考虑问题还欠妥,思想有时还过于片面。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做积极的正面引导,发挥正面导向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主流文化。当前,我国社会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文化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以及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在向上、向善、向美的班级主流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同学,在这样的整体中允许不同的见解,求同存于,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没有情感的教育就不是德育。班主任在引导时要加强情感教育,加强情感上的认同,以信任、关怀建立管理的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遵循差异,使学生多元发展,张扬个性。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弘扬主流文化。
四、完善人格,自我管理是求同存异的目的和归宿。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主动索取,不单要学生谨遵师授,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班级管理中求同存异就是在鼓励主体精神,提倡个性,完善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利考纳的《完善人格教育》,特别强调了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并形成了系统的完善人格的德育理论。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强调:“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关注人本身,尊重差异,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内核和最高宗旨。
在班级管理中,要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首先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意识,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一旦他们真正参与管理,一种责任感就油然而生,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原动力。这样,不仅班级和谐了,学生的潜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教育的成功,关键不在于求同,而在于求异。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们常常以固定的模式要求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句话和广大班主任共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以上就是关于求同存异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求同存异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是什么~、万隆会议中求同存异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